..續本文上一頁來求道,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發個心要修行把你牽往外道去,把你牽往外道去,所以惡友牽纏苦。【彼土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樂。】極樂世界所有的人,每一個都是斷貪嗔癡的人,所以他不會跟你鬥爭,因此只有善沒有惡,所以我們冷靜想想看,這個娑婆世界說我們這個家庭就好了,小小的一個家庭就好了,婆媳之間的問題,父子的問題、母子的問題、夫妻的問題、經濟的問題,苦惱無邊,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苦惱無邊。。
【四者、此土有群魔惱亂苦;彼土有諸佛護念,遠離魔事之樂。
五者、此土有輪回不息苦;彼土有橫截生死,】橫截生死就是你不必斷惑、伏惑,伏惑就是臨命終的時候暫時伏惑,就可以了生脫死叫做橫截生死。【永脫輪回之樂。
六者、此土有難免叁途苦;】餓鬼、地獄、畜生,【彼土有惡道永離,】我們如果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就不可能墮入地獄,因爲極樂世界沒有叁惡道,【名且不聞之樂。】叁惡道連聽都沒聽過,又怎麼會有呢?
【七者、此土有塵緣障道苦;】塵緣——財、色、名、食、睡,財、色、名、食、睡,所以我們如果貪著每一樣,地獄就五條根,極樂世界不一樣,極樂世界不管什麼東西受用,思食得食、思衣得衣,神通自在,看要往哪裏都可以說很快活。譬如說我在內門買一塊地四十二甲,想要好好地建設一下,今天村長去阻撓我們,叫我不能蓋死人塔,說:我們這個村子,忌諱這種東西,你如果再蓋納骨塔,我們就要包圍你們,說要包圍我,所以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有佛法這麼好的東西,如果要傳給衆生,對不對?他也不能接受,那個叫做邊地,邊地,所以說今生沒有修行來世就投胎到沒有正知正見的,譬如說海邊,從小就捕魚捕慣了,他認爲那個很正常。他出生在山裏,山野,連聽都沒聽過,所以中土難生,經典說中土難生,不是中國很難出世,不是說要出生在中國很難,是說要出生一個經濟、文化、宗教的正知正法的中心很難,很難。要聽到佛法有困難。《金剛經》裏面說:若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菩薩要怎麼做?就是無論卵、胎、濕、化,每一個衆生,我都要度到他們入無余涅槃,你看這個有多難、多難,慢慢感化,所以那個叫邊地,邊地。什麼叫做僧?沒有聽過什麼叫出家人,把出家人跟道士都混淆在一起,這個就是替死人念經的叫做僧,替死人念經的,因此這個娑婆世界,你要修行難如登天,非常地難,障礙太多了,障道太大。此土有塵緣障道苦,【彼土有受用自然,不俟經營之樂。】不必等待。俟就是不必等待經營。娑婆世界拼死命爲了叁餐,極樂世界飲食具足,我常常說傻到極點的人都要念求往生極樂世界,誰要在娑婆世界?但是有一件事情我要跟諸位叮咛和交代,你如果對娑婆世界有一念的執著,你就很難往生極樂世界,你要記住我這一句話,簡單講任何事情就是受了天大的委屈,你就是要放下,所以我到內門鄉,老鄉親對我說話,我說:是、是、是……。說:法師,你要如何如何。說:好、好、好……。說:山水很大,你要把水溝做大一點。說:我花五百萬元一定做得很堅固。說:不要傷害我們內門鄉。說:保證不會傷害到你們。他們說什麼我都說好,要不然怎麼辦?沒有辦法,對不對?我這種人能屈能伸,我如果要達到我的目標,要度衆生我一定會忍辱,因爲道場不蓋起來不行,一定忍辱。所以我覺得我的修養不錯,因爲我有目的,因爲我有目的:一定要度他們。
【八者、此土有壽命短促苦;】剛要學佛就生重病,得癌症、血癌了。【彼土有壽與佛同,更無限量之樂。】你要活多久就活多久,就是沒有界限的,沒有界限的,所以說這個娑婆世界連一點點快樂都沒有,連一點點快樂都沒有。你活一活、活一活,很快就懶得呼吸就死了,很快就死了,死了就爛了,死了就爛了。從我跟人家助念到現在兩、叁百人來算,很少活過七十歲的,我很少加持超過七十歲的,都是叁、四十歲就死了,五十歲這樣子,很少……八十歲更別提了。我加持過的或是單子來給師父,超過八十歲的,到目前爲止好像不曾聽過,很少。所以我們說壽命一百歲,那是一種形容而已,不可能,我們的生命絕對不可能超過八十歲,Almost can not over eighty years old.不可能超過八十歲,很難、很難。你如果不相信去納骨塔算算看。有一次我去圓光佛學院,那裏的納骨塔很大,去看看骨灰壇一個一個算,何年生、何年死,這樣算起來,叁十幾歲、四十幾歲、五十幾歲,很少超過七十歲的,八十歲的更難見,當然有少數,所以你要冷靜,你不要把你的生命訂在一百歲,你要把你的生命訂在六十歲到七十歲這樣就好了,這樣我四十歲了,蛋糕也吃了,四十歲了,你想看看,當然我看起來還很年輕,但是四十歲了,如果以六十歲來講,只剩下二十年而已,再建設那間道場,你想看看,我以活到六十歲來計算,和慈航菩薩一樣,慈航菩薩也是活到六十歲,六十歲而已,我今年四十歲,只剩下二十年而已,你不要訂八十歲,沒有幾個能像妙廣老和尚、廣欽老和尚那種年紀,李炳南九十幾歲,那個很少,印光大師是活到八十歲,八十歲,弘一大師是活到六十多歲,所以說我們人的壽命很短,你要把握,不要再迷惑在這個娑婆世界的五欲六塵裏面,要隨時隨地用功。
【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這是當然的,入佛門的人到退失的,不必多說出家還俗的就很多了,不要說在家來皈依的,接下來又寫一張紙條給我,寫著:我現在拜清海爲師,通知單不必再寄來。你想想看他已經來皈依了,接觸到正信,又打電話費來說他現在信清海,叫我們通知單不要再寄去。所以說這個很難講,所以說修行要成就,退失的太多了,多如牛毛,成就的少如麟角。因此我昨天告訴諸位:你聽經聞法要把它當成生命當中最爲重要的事情,吃飯、衣食、穿衣,行、住、坐、臥,你要記住,生命真正的意義是要解脫,你才會得到永久性的生命,若在這個娑婆世界,你沒有悟到這一點,你還在執著的生命當中那麼永恒的法身慧命你得不到。【彼土有入正定聚,】正定聚就是決定成佛,叫做正定聚,正定聚就是到極樂世界決定成佛,【永無退轉之樂。
十者、此土有佛道難成苦;彼土有一生行滿,位居補處之樂。】就是等覺菩薩,補處就是等覺菩薩。我們一生的修行圓滿,我們就能夠到等覺菩薩的位子。所以進道【苦,故進道也難;樂,故成佛也易。】因爲娑婆世界的苦太多了,所以進道難。樂,到極樂世界因爲快樂,所以成佛就很簡單。
【末二句雲,易故一生可致(佛位),難故累劫未成(正覺)。】所以因爲娑婆世界我們要修行很難。
【問:諸方佛國,多有淨土;何以今解,獨指極樂?
答:一、依省庵法師本意。法師爲蓮宗第九祖,一生精進念佛,臨終往生極樂。知其勸人求生淨土,必是西方極樂世界。二、推阿彌陀佛本願。諸佛淨土雖同,諸佛願力不一。彌陀四十八之願海,專爲我等苦惱衆生,方便接引,令離諸苦,而得安樂,超過諸佛,故獨指西方也。
是以往聖前賢,】往聖就是以前的聖人和賢人,【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末世修行,無越于此。
往聖如《文殊菩薩願生西方偈》雲:】譬如文殊師利菩薩他發願:
【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
面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刹。】
他也是發這種願,因爲文字很簡單一看便知。【普賢菩薩,偈意全同,不過五言易爲七言。偈雲:
願我臨欲命終時,】希望我臨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我告訴諸位,臨命終唯一最障礙的只有一個字:“執”。兩個字:“執著”,叁個字是:“放不下”,放不下。所以,有一些出家衆或是在家衆都來跟師父頂禮,下跪頂禮,他們都請教師父:師父,我的業障很重。我都會問:業障多重?要不然你拿給我看看,有幾斤重?所有的業障都離不開我們的心,都離不開我們的心,我們的心不執著就沒有業障,心若執著業障就現前,這是一個字而已。你說修行很難,我說很簡單,看得破一句話,看不破千言萬語,心還是有千千結,一樣沒有用。說破了嘴,他也是認爲他的業障很重,其實業障就是一個觀念而已。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國。
前賢如天親、馬鳴、龍樹諸菩薩,中峰、】(中峰明本禅師是元代最爲傑出的高僧。明本(1263—1323),元朝僧人。俗姓孫,號中峰,法號智覺,西天目山住持,錢塘(今杭州)人。明本從小喜歡佛事,稍通文墨就誦經不止,常伴燈誦到深夜。24歲赴天目山,受道于禅宗寺,白天勞作,夜晚孜孜不倦誦經學道,遂成高僧。仁宗曾賜號“廣慧禅師”,並賜谥“普應國師”。憩止處曰幻住山房。)【楚石、】(梵琦(1296—1370)字楚石,俗姓朱。象山人。自幼出家在海鹽天甯永祚禅寺,16歲受戒。元英宗時,诏寫金字大藏經,梵琦因善于書法而應選入京。元天曆元年(1328)回海鹽住持天甯寺,至元叁年(1337)主持重建天甯寺鎮海塔。至正七年(1347),順帝賜號“佛日普照慧辯禅師”。晚年,自稱西齋老人,作《西齋淨土詩》數百首。明洪武元年(1368),主持重建天甯寺千佛閣。是年與翌年,明太祖兩次大作法事,均請梵琦參加,並“親承顧問”,“出內府白金以賜”。翰林學士宋濂在爲其所作的《佛日普照慧辯禅師塔銘》中說梵琦“凡所莅之處,黑白向幕,如水歸壑,由是內而燕、齊、秦、楚,外而日本、高麗,咨決心要,奔走座下,得師片言,裝璜襲藏,不翅拱璧”。明《皇明名僧輯》一書中,把梵琦稱爲“本朝第一流宗師”。去世後葬于天甯寺大雄寶殿西北塔院。著有《楚石集》、《楚石梵琦禅師語錄》。著作《西齋淨土詩》數百首、《楚石集》、《楚石梵琦禅師語錄…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