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入,如果說:由塵外來,來眼入、來染汙我們的清淨自性,其實是因爲我們看到了影子;意識心就是本性的影子。我們因爲以本性所影現出來的這個意識心,這個意識心又經過了明、暗,吸取這些塵象,還誤以爲這個有一種東西增、或者是有一種東西減。譬如你沒有出生前,你根本不知道說到底擁有什麼幾百萬、幾千萬,今天留下來了很多的財産,其實並沒有這個東西。有跟沒有變成一種觀念;而這個觀念,眼睛來入;喔,我有房地産、轎車,我擁有一切傭人,我是怎麼樣子的,皇帝啊,或者是官當的很高,這些都是虛妄的東西。而我們內心裏面,一直誤認以爲,是有真的很多錢、很多房子、官當得很高。而在緣起性空裏面來講,這些完全不可得,如夢幻泡影的東西。所以,這個眼入,如果用無上正等正覺來看,眼並沒有入,也沒有出,眼也好好的,也沒有意識心,全部用本性。
體本虛寂,求其體性,本來就不可得,都是映現在你心性上的影子而已。所以,衆生因爲就是看到影子,誤認爲看到真實。就是看到一合相,看到這個車子,以爲是真的有車子,一合相,而不知道一合相本不可得,而衆生貪著其事;看到一棟房子,以爲一棟房子有一合相,實在是沒有,而衆生貪著其事;看到有一個家庭,好象有一個這麼溫暖的家庭,但是,事實上,其本性本空。但是,也不需要壞事相,車子可以用、開啊,房間可以住啊;當官當得很高也不錯,也可以方便度衆生,也不錯!體本虛寂就是說體性本空,而衆生不知道。循業[妄]現,[本非]由能造之[因緣]所造,亦[非]無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無因生,本如來藏妙真如不生滅性,隨業緣而幻現之相,相妄性真)。
2. 耳入本如來藏性
經文,[阿難,譬如有人以兩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勞故,頭中作聲。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于動、靜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聽聞性。此聞離彼動、靜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聞非動、靜來,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從靜來,動即隨滅,應非聞動!若從動來,靜即隨滅,應無覺靜!若從根生,必無動、靜,如是聞體本無自性。若于空出,有聞成性,即非虛空;又空自聞,何關汝入]?
這個文字的結構體,大概跟眼類似,相類似,所以,前面稍微注意聽一下,這一段就應該不是很困難。
注釋:[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連能聞的耳與所聞的塵勞相,全都是菩提真性中,緣心瞪直所發的勞相。前面眼入之勞相可說是[瞪發],現在[耳入]爲何也就是[瞪發]呢?因爲于權教中,權教就是不究竟講,二乘教,或者是權教的菩薩,不究竟。因隨順凡夫境界,故六入是區隔的,但在實法之中,六入是通的,是同源的,故其[理]與[用]實同。又按[瞪]字本義爲直視,若通用在六入,即表示一直維持某個姿勢,或不停地作同一個動作之義。[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聽聞性]:動靜二塵發爲勞聞,居于耳根之中,心再攀緣而吸取此二妄塵之象而分別之,名爲聽聞之性。意思就是:我們有聽聞之性,是因爲我們有動、靜。諸位!它這個在強調什麼?動是塵,靜靜的也是塵,統統沒有聲音,還是塵!在城市裏面聲音很多,那是塵;我今天遠離了城市跑到山上裏面去,沒有聲音,那個還是塵,動爲動塵,靜爲靜塵,統統叫做塵;心如如不動就無塵。
義貫,佛言:[阿難,譬如有人]以無明力驅使而無端起妄,[以]其[兩]只[手指急]速地[塞]入[其耳],致使令[耳根]由于被戮得過[勞故,頭中作聲。兼]能聞之[耳與]所聞之[勞]相音聲皆[同是菩提]真性中,緣心[瞪]直所[發]之[勞相](錯覺幻化之相),其道理爲:[因于動、靜二種]虛[妄]之[塵]黏于湛然之體,以致[發]爲勞[聞]之相[居]于耳根之[中],然後心再攀緣而[吸]取[此]二妄勞之[塵象],更進而分別之,因而[名]爲有能[聽聞]之[性],而事實上乃是托塵妄現,故[此]能[聞]之聞精若[離]于[彼]因瞪勞所産生的[動、靜二]種幻[塵,畢竟無]有自[體]可得——故知聞精離塵無體。
聽到了這一段有什麼好處?聽到這一段的好處多多,就是你聽到好聽的,不用跟它執著,全世界都贊歎你,如果你沒有真功夫沒有用,那個就是緣起的假相。如果有人批評你、毀謗你、很不認同你,你也不必感覺委屈,真正有功夫的人,是享受自己的涅槃妙心,這個是功夫!爲什麼呢?既然離動、靜沒有自體性,我們又何必爲了別人的一言一語,來難過自我,爲什麼我們不懂得這樣的升華跟超越?沒有必要!這個世間,有人的地方,他就一定會有是非、恩怨、長短,但是,如果我們學佛的人,了悟了清淨自性,了解說聞精離塵無自體性,所有音聲來,你都知道這個是緣起的,這個不是動就是靜的東西,不需要去在意它,生命沒有多少的時間。我們的生命很有限的,我們一定要對佛的心性了悟的時候,百千萬劫縮爲一念之間,這樣修行就快!因爲人的生命真的很有限,無常很快就到,你這樣繞,繞不到佛教的核心價值,你會花很長的修行,會修很冤枉,因爲不了解佛的心性,很可惜,也非常可憐!了解了佛的心性以後,動靜一如,所有的贊歎都是幻,我們要隨喜;不要說贊歎你的時候,你就把人家排斥,也沒有必要這樣子!人家說:法師!您怎麼樣好啊!嗯,很好很好。我們要隨人家的贊歎喜悅,讓他得到一種成就感,這是慈悲。人家來批評、毀謗什麼,這個沒有關系,他的因緣,他的心性染汙的時候,他會這樣做,真的佛不會這樣子。
佛,你看這個《阿含經》,佛對外道是無限的慈悲;在佛的遺教叁經裏面也是這樣,他來佛的前面侮辱,佛也是這樣如如不動;這無關于佛的見性、生死的問題,佛也是這樣子。所以,穩得住自己的情緒、穩得住自己的心性,不隨相而轉,你就找到了本。山不轉路轉,境不轉心轉,你沒有辦法改變對方,那就要改變自己;你硬要改變對方,這個苦就一定要來!人之所以痛苦就是想改變別人,人的痛苦就是一直希望別人按照自己的標准來做,這一定會活得很苦的!你想要把自己活得很痛苦嗎?那你就想辦法一直想去改變別人,你就一定會苦不堪言。如果你了解相妄,塵自生滅,自性不動,喔!修行就是把自己照顧好,好好的管理心靈的這個區塊,好好管理好,哇!那你找到了方向了,這就對了!有因緣,我們就感化別人;沒有因緣我們就好好的修自己,那你找到了正確的方向了。你不能說我因爲今天一直想要改變對方,而忘記自己本性是佛,那這樣會痛苦一輩子!所以,照顧自己的心性,遠比有能力去度衆生還來得重要,修行盡份,度衆隨緣。你不能改變他,那你怎麼度啊?衆生卡在那一種觀念裏面,深不可拔,一點辦法都沒有,不是你慈悲有辦法的,也不是你智慧有辦法的。
[如是,阿難,當知是]能[聞]之性(聞精)[非]從[動、靜]二塵[來](不他生),[非于]耳[根]中[出](不自生),亦[不于空]而[生](非無因生)。[何以故?若]言此聞精爲[從靜]塵中[來],若遇[動]塵時,見精[即]應[隨]著靜塵滅而[滅]去;如是聞精既已滅去,[應非]複能[聞動]塵![若]言聞精爲[從動]塵中[來],遇[靜]塵之時,聞精[即]應[隨]著靜塵滅而[滅]去;聞精既已滅去,[應無]複能再[覺]知[靜]塵!(然而今則靜塵來時可以聽靜,動塵來時又能聽到動;是故動靜二塵有來有去,而聞精並不隨之來去生滅;諸位!你看到這個就知道,令心無所增減、不著來去、不著生滅,這個就是真正修行人!所以,我才說:修行不是拼就能成就,一定要了悟自己的心性,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故知聞精並非從動靜二塵中來。結論:聞精非從塵來。)
[若]言聞精爲[從]耳[根]中[生]出者,則[必無]須與[動、靜]二塵有關;然而聞精實非離于動靜二塵而能有,[如是聞]精之[體本無自性]而能離塵自生,故知聞精非從耳根中離塵自生而來,[若]言見精爲[于空出]生,則虛空既[有]聽[聞]之能力,虛空便[成]爲有情之根[性],當然虛空不能聽聞,如是[即非]爲無情之[虛空](然虛空實非有情,亦無聽聞之能,故知聞精不從空來。)[又]若虛[空自]己能[聞]聲,則[何關汝]之耳[入]?跟你耳入沒關系,因爲虛空自聞。(虛空聞聲之時,你應無覺;跟你無關,而事實不然;故知虛空不能聞聲,是故聞精不從空來。)
經文,[是故當知:耳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耳入虛妄的意思就是:一切動、靜,全部不可得,就是這個道理。聽到什麼,你都不必在意;但是,我們有缺點,我們要自我檢討。有智慧的人,師父講的話,佛陀講的話是對的,我們要聽進去。世間會讓你煩惱的這種事,話,連聽都不用聽;聽了也無所謂,爲什麼?不必去在意那些,世間沒有學佛的人,有哪幾個人講出來的話能聽啊?有哪幾個講的話會注意你的自尊心,或者是會尊重你的良知、良能?有幾個會這樣子?世間人夾帶著大量的煩惱,在任何的時空當中,書讀再多,它跟佛法沒關系;書讀再多,那是知識性的領域,知識性的領域就夾帶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什麼是世間法?什麼是佛法?如果說:一加一等于二,這個就是世間;這個就是知識;這個就是一種執著、觀念。我們把本性化作一種觀念來執著,一加一等于二,這個就是一種觀念,所有的世間就是離不開這個觀念。
如果說:你了解一非一,這個是佛法;一是空性、不可得,這個是佛法;一是假設,這個是佛法;一是無中生有,這個是佛法;一是緣起不可得,這個是佛法;一是心中的影像、心中的概念,不可得,這個是佛法。一是邏輯、推論,是世間法;佛法不可推論,一不可得。所以,一加一不等于二,這個是佛法;…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七套 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