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第七套 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第二▪P2

  ..续本文上一页入,如果说:由尘外来,来眼入、来染污我们的清净自性,其实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影子;意识心就是本性的影子。我们因为以本性所影现出来的这个意识心,这个意识心又经过了明、暗,吸取这些尘象,还误以为这个有一种东西增、或者是有一种东西减。譬如你没有出生前,你根本不知道说到底拥有什么几百万、几千万,今天留下来了很多的财产,其实并没有这个东西。有跟没有变成一种观念;而这个观念,眼睛来入;喔,我有房地产、轿车,我拥有一切佣人,我是怎么样子的,皇帝啊,或者是官当的很高,这些都是虚妄的东西。而我们内心里面,一直误认以为,是有真的很多钱、很多房子、官当得很高。而在缘起性空里面来讲,这些完全不可得,如梦幻泡影的东西。所以,这个眼入,如果用无上正等正觉来看,眼并没有入,也没有出,眼也好好的,也没有意识心,全部用本性。

  体本虚寂,求其体性,本来就不可得,都是映现在你心性上的影子而已。所以,众生因为就是看到影子,误认为看到真实。就是看到一合相,看到这个车子,以为是真的有车子,一合相,而不知道一合相本不可得,而众生贪着其事;看到一栋房子,以为一栋房子有一合相,实在是没有,而众生贪着其事;看到有一个家庭,好象有一个这么温暖的家庭,但是,事实上,其本性本空。但是,也不需要坏事相,车子可以用、开啊,房间可以住啊;当官当得很高也不错,也可以方便度众生,也不错!体本虚寂就是说体性本空,而众生不知道。循业[妄]现,[本非]由能造之[因缘]所造,亦[非]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随业缘而幻现之相,相妄性真)。

  2. 耳入本如来藏性

  经文,[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

  这个文字的结构体,大概跟眼类似,相类似,所以,前面稍微注意听一下,这一段就应该不是很困难。

  注释:[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连能闻的耳与所闻的尘劳相,全都是菩提真性中,缘心瞪直所发的劳相。前面眼入之劳相可说是[瞪发],现在[耳入]为何也就是[瞪发]呢?因为于权教中,权教就是不究竟讲,二乘教,或者是权教的菩萨,不究竟。因随顺凡夫境界,故六入是区隔的,但在实法之中,六入是通的,是同源的,故其[理]与[用]实同。又按[瞪]字本义为直视,若通用在六入,即表示一直维持某个姿势,或不停地作同一个动作之义。[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动静二尘发为劳闻,居于耳根之中,心再攀缘而吸取此二妄尘之象而分别之,名为听闻之性。意思就是:我们有听闻之性,是因为我们有动、静。诸位!它这个在强调什么?动是尘,静静的也是尘,统统没有声音,还是尘!在城市里面声音很多,那是尘;我今天远离了城市跑到山上里面去,没有声音,那个还是尘,动为动尘,静为静尘,统统叫做尘;心如如不动就无尘。

  义贯,佛言:[阿难,譬如有人]以无明力驱使而无端起妄,[以]其[两]只[手指急]速地[塞]入[其耳],致使令[耳根]由于被戮得过[劳故,头中作声。兼]能闻之[耳与]所闻之[劳]相音声皆[同是菩提]真性中,缘心[瞪]直所[发]之[劳相](错觉幻化之相),其道理为:[因于动、静二种]虚[妄]之[尘]黏于湛然之体,以致[发]为劳[闻]之相[居]于耳根之[中],然后心再攀缘而[吸]取[此]二妄劳之[尘象],更进而分别之,因而[名]为有能[听闻]之[性],而事实上乃是托尘妄现,故[此]能[闻]之闻精若[离]于[彼]因瞪劳所产生的[动、静二]种幻[尘,毕竟无]有自[体]可得——故知闻精离尘无体。

  听到了这一段有什么好处?听到这一段的好处多多,就是你听到好听的,不用跟它执着,全世界都赞叹你,如果你没有真功夫没有用,那个就是缘起的假相。如果有人批评你、毁谤你、很不认同你,你也不必感觉委屈,真正有功夫的人,是享受自己的涅槃妙心,这个是功夫!为什么呢?既然离动、静没有自体性,我们又何必为了别人的一言一语,来难过自我,为什么我们不懂得这样的升华跟超越?没有必要!这个世间,有人的地方,他就一定会有是非、恩怨、长短,但是,如果我们学佛的人,了悟了清净自性,了解说闻精离尘无自体性,所有音声来,你都知道这个是缘起的,这个不是动就是静的东西,不需要去在意它,生命没有多少的时间。我们的生命很有限的,我们一定要对佛的心性了悟的时候,百千万劫缩为一念之间,这样修行就快!因为人的生命真的很有限,无常很快就到,你这样绕,绕不到佛教的核心价值,你会花很长的修行,会修很冤枉,因为不了解佛的心性,很可惜,也非常可怜!了解了佛的心性以后,动静一如,所有的赞叹都是幻,我们要随喜;不要说赞叹你的时候,你就把人家排斥,也没有必要这样子!人家说:法师!您怎么样好啊!嗯,很好很好。我们要随人家的赞叹喜悦,让他得到一种成就感,这是慈悲。人家来批评、毁谤什么,这个没有关系,他的因缘,他的心性染污的时候,他会这样做,真的佛不会这样子。

  佛,你看这个《阿含经》,佛对外道是无限的慈悲;在佛的遗教三经里面也是这样,他来佛的前面侮辱,佛也是这样如如不动;这无关于佛的见性、生死的问题,佛也是这样子。所以,稳得住自己的情绪、稳得住自己的心性,不随相而转,你就找到了本。山不转路转,境不转心转,你没有办法改变对方,那就要改变自己;你硬要改变对方,这个苦就一定要来!人之所以痛苦就是想改变别人,人的痛苦就是一直希望别人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做,这一定会活得很苦的!你想要把自己活得很痛苦吗?那你就想办法一直想去改变别人,你就一定会苦不堪言。如果你了解相妄,尘自生灭,自性不动,喔!修行就是把自己照顾好,好好的管理心灵的这个区块,好好管理好,哇!那你找到了方向了,这就对了!有因缘,我们就感化别人;没有因缘我们就好好的修自己,那你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了。你不能说我因为今天一直想要改变对方,而忘记自己本性是佛,那这样会痛苦一辈子!所以,照顾自己的心性,远比有能力去度众生还来得重要,修行尽份,度众随缘。你不能改变他,那你怎么度啊?众生卡在那一种观念里面,深不可拔,一点办法都没有,不是你慈悲有办法的,也不是你智慧有办法的。

  [如是,阿难,当知是]能[闻]之性(闻精)[非]从[动、静]二尘[来](不他生),[非于]耳[根]中[出](不自生),亦[不于空]而[生](非无因生)。[何以故?若]言此闻精为[从静]尘中[来],若遇[动]尘时,见精[即]应[随]着静尘灭而[灭]去;如是闻精既已灭去,[应非]复能[闻动]尘![若]言闻精为[从动]尘中[来],遇[静]尘之时,闻精[即]应[随]着静尘灭而[灭]去;闻精既已灭去,[应无]复能再[觉]知[静]尘!(然而今则静尘来时可以听静,动尘来时又能听到动;是故动静二尘有来有去,而闻精并不随之来去生灭;诸位!你看到这个就知道,令心无所增减、不着来去、不着生灭,这个就是真正修行人!所以,我才说:修行不是拼就能成就,一定要了悟自己的心性,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故知闻精并非从动静二尘中来。结论:闻精非从尘来。)

  [若]言闻精为[从]耳[根]中[生]出者,则[必无]须与[动、静]二尘有关;然而闻精实非离于动静二尘而能有,[如是闻]精之[体本无自性]而能离尘自生,故知闻精非从耳根中离尘自生而来,[若]言见精为[于空出]生,则虚空既[有]听[闻]之能力,虚空便[成]为有情之根[性],当然虚空不能听闻,如是[即非]为无情之[虚空](然虚空实非有情,亦无听闻之能,故知闻精不从空来。)[又]若虚[空自]己能[闻]声,则[何关汝]之耳[入]?跟你耳入没关系,因为虚空自闻。(虚空闻声之时,你应无觉;跟你无关,而事实不然;故知虚空不能闻声,是故闻精不从空来。)

  经文,[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耳入虚妄的意思就是:一切动、静,全部不可得,就是这个道理。听到什么,你都不必在意;但是,我们有缺点,我们要自我检讨。有智慧的人,师父讲的话,佛陀讲的话是对的,我们要听进去。世间会让你烦恼的这种事,话,连听都不用听;听了也无所谓,为什么?不必去在意那些,世间没有学佛的人,有哪几个人讲出来的话能听啊?有哪几个讲的话会注意你的自尊心,或者是会尊重你的良知、良能?有几个会这样子?世间人夹带着大量的烦恼,在任何的时空当中,书读再多,它跟佛法没关系;书读再多,那是知识性的领域,知识性的领域就夹带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什么是世间法?什么是佛法?如果说:一加一等于二,这个就是世间;这个就是知识;这个就是一种执着、观念。我们把本性化作一种观念来执着,一加一等于二,这个就是一种观念,所有的世间就是离不开这个观念。

  如果说:你了解一非一,这个是佛法;一是空性、不可得,这个是佛法;一是假设,这个是佛法;一是无中生有,这个是佛法;一是缘起不可得,这个是佛法;一是心中的影像、心中的概念,不可得,这个是佛法。一是逻辑、推论,是世间法;佛法不可推论,一不可得。所以,一加一不等于二,这个是佛法;…

《大佛顶首楞严经第七套 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