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第七套 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第二

  大佛顶首楞严经第七套

  圆瑛法汇 楞严经讲义

  讲题: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日期:2009.5.31——2009.6.4

  片数:共2片(本片为第2片)DVD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翻开《楞严经义贯》,第二节 六入本如来藏性,因为这个《义贯》比较简单,属于白话文。有的人认为讲《楞严经讲义》这样速度会比较快一点,但是因为在咱们大乘佛教界里面,研读《楞严经》的人非常的多,我们必须顾虑到一些有心于佛教《楞严经》的人、研读的人,要顾虑到这个立场。因为《楞严经》在大乘佛教界里面的名气是非常大,助印的人、有兴趣的人、想要研读的人也非常的多,一提到《楞严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因为碍于语言、文字的关系,所以,这《楞严经讲义》,那个大概是半世纪以前人看的,五十年前,对现在的教育来讲有点困难。因为这古文看起来非常艰涩、困难,那么,正好有这一本《楞严经义贯》出来,如虎添翼。为什么?因为文言文看不来的,就看这一本,这一本又给了一些初学佛法的人、文字造诣不是念古文的人,又一次机会。所以,我们必须用最严谨的态度、最谦卑的心态,不怕厌烦的心来看待这件事情。所以,我们要了解,不是每一个人都像大家这么有福报,坐在底下,而且有教材,可以舒舒服服的这样很完整的把它听下来。

  因为全世界的华人有好几十亿,你到底什么时候要流通出去VCD、DVD不知道,所以,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它就必须要靠字幕,字幕打出来讲义的《楞严经》又那么的艰涩,实在是不是一般人有办法理解;当然根器好的人是很好、文字程度很够的人那一本就可以。可是,师傅的心是说,这本《义贯》,我们再复习一次,更有崭新的这些见地,很不错的,再一次机会,也给有心研读《楞严经》的人,再一次的方便,也可以救更多的众生。所以,我们必须用这种很健康的心态来看这一件事情。因为我们现在还在艰涩的阶段,这个微密观照,你还没有见性,你就必须一步一步来,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现在还处于很艰涩的一个阶段,你不能不懂,不懂不行!后面如果语言、文字上比较不困难的,就不需要耗这么长的时间。现在因为要在见性未见性的这个关键的时候,这个一点都不能马虎!

  好,[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义贯,佛言:[复次,阿难,云何]眼、耳、鼻、舌、身、意[六入本]为[如来藏]的[妙真如性]之所现?

  1. 眼入本如来藏性

  经文,[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既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

  注释:[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劳],病也,久了就病。就是把双眼瞪直了所发生的劳相(劳累之相——亦即错觉现象)。[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兼],连同。[菩提],本有菩提真性。此言,不但是在眼劳中所见的劳相(幻觉之象)是劳相(病相),就是连能见的眼根及所见的空华,一切能所之相,悉是正觉自性所发生的错觉幻化之相。在这个要知道,佛是破迷启悟的时候,他才要讲错觉幻妄之相、幻化之相。但是,如果是已经开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就不是这样子;开发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是法住法位,这一切的法,安住在空性的法位,意思就是:所有的万法都安住在自性本空的法位,并没有什么生灭、增减的东西。相既是空,空就没有什么来去、生灭、增减,就是永恒。世间相常住,在佛的角度看出来,这个世间是永恒的,所有的变化,眼根的明、暗;色、空变化,统统在心里面的影像,并没有增减;耳朵的动静的变化,也都在心灵里面也没有什么增减;鼻子的嗅性、舌头的尝性都没有什么增减,只是因为你虚妄的执着。所以,令心无所增减,这叫做修行,让心灵了解,没有什么东西增、减,令心无所增减是真修行人。

  为什么呢?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也就是万法都安住在自性本空的角度讲,因为妄动,所以成为生灭,因此佛为了破除众生对相上的执着,才告诉你讲:不净、苦、空、无常、无我。二乘人他无法理解佛的境界,一切既然无常,那么,我们追求什么?因此他就害怕,因此佛陀说:常,噢,常,我们有个涅槃,涅槃常,你可以去追求;追求常的时候,佛陀说这个也不对,究竟义里面并没有所谓的无常和常这个观念,无常是观念,常还是观念,如果说常它就失去作用了。所以,清净自性里面没有这个无常跟常的观念,性相本空,没有所谓无常和常;没有所谓净和不净的观念,空就是没有东西可以对立的东西。因此就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在佛看出来这个世界,它是永恒的,没有东西不是在心性里面,这个就是佛的境界。所以,佛的心性就是居住在净土,净土就是佛的心性,当下它就是!之所以讲不净、无常、苦、空、无我,是对二乘人,或者对初机佛法人来讲,不了解佛法没有究竟的时候,只好这样讲,引导;到最究竟的时候,就没有所谓错觉、幻化之相,这完全都是真相。

  换句话说:是法住法位,就是所有的法安住,统统安住在法位;世间相常住,也就是证悟以后,世间相它就是永恒相。为什么?缘起就是性空,佛陀讲这个永恒相,就是讲心性、性真。因此相缘起,性开发出来,就像深山里面一块金矿把它开采出来,把它磨练成金块。所以,佛来世间告诉你,示现给你知道。

  说:佛得永恒为什么会死?佛并没有死,佛所谓的没有死,是指本性的东西,不是指相的东西。佛如果不示现涅槃、生灭的东西,那变成自己打自己嘴巴!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啊,相妄性真啊,佛示现是要告诉你性真,不是告诉你相是永恒的,要了解佛的用心是这样子。所以,缘起如幻,在这个本性里面,求其迷悟、生灭、来去、增减,都不可得,统统是指如来藏性。所以,是法住法位,也就是所有的万法都安住在空性的法位上,世间相常住,在佛心性看起来,万法都是永恒的,为了破除你的执着,才讲不净、苦、空、无常、无我,讲常、讲净;讲有我、无我都不对,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根器不到的时候,就没有办法讲究竟义。

  [发见居中]:[发见],发为劳相之见。[居中],黏居于眼根之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见性],能见之性。此言,心再去攀缘而吸取此因错觉而产生的明暗二种虚妄尘象,如磁石吸铁一般,然后再去分别之,因而名为有能见之性。[归当见根]:[根],眼根。回来时应可看见眼根。

  义贯,佛言:[阿难,即彼目睛瞪]直所[发]生之[劳]累错觉现象[者,兼]以能见之[目与]所见之空华[劳]相,一切能所之相,[同是]本具[菩提]真性中,因[瞪]直双眼所[发]生之尘[劳]妄见之[相]:[因于明]与[暗二种]虚[妄]之[尘]黏于湛然之体,也就是说:众生不是着明相就是着暗相,在明相喜欢,在暗相恐惧,这个就是黏于湛然之体。[发]为劳相之[见]而黏[居]于眼根之[中],换句话说我们被无始的见病牢牢的黏住了,看什么就一定会立种种的知见。然后心再攀缘而[吸]取[此]因错觉而产生的明暗二种虚妄之[尘象],为什么佛称为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因为他看这个世间是正确的,而众生看这个世间是错觉的。继而分别之,因而[名为]有能[见]之[性](见精)。事实上,[此]能[见]之性若[离]于[彼]因错觉而产生的[明、暗二]种虚妄之[尘,毕竟无]有自[体]可得。故知见精离尘无体。

  [如是,阿难,当知是]能[见]之性[非]从[明暗]二尘[来](不他生),[非于]眼[根]中[出](不自生),亦[不于空生](非无因生)。[何以故]?此能见之性[若]是[从明]尘中[来]者,遇[暗]之时[即]应[随]着明尘灭去,也跟着[灭]去;如是,见性既已灭了,[应非]复能[见暗]尘(然而明去暗来时,我们实复能见暗,表示见性没有跟着明去。故知见精并不随着明尘而灭;是故可知见精不随明尘来去)。[若]言见精为[从暗]尘中[来],则遇到[明]尘来时,[即]应[随]着暗尘灭而跟着[灭]去;见精既如是灭去,[应无]复能睹[见明]尘。(而事实不然,今则于明来时能见明,暗来又能见暗;明暗之尘有来去,而见性并不跟着来去。

  诸位!我们修行就是找这个,见性并不跟着来去。为什么叫做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为什么?尘自生灭,自性不动,修行就是找到这个,它就叫做永恒,不是在相上论断的。所以,见性并不跟着来去、生灭;故知见性并非从明暗中来。结论:见精非从尘来。[若]言见性为[从]眼[根]中[生]出者,则[必无]须与[明、暗]二尘有关(然而此见精实又非离于明暗二尘而能有,故知见精不能与明暗二尘无关;是故见精并非单从眼根就能独自生起),[如是]可知[见精本无自]体[性],乃依他起性,非离尘而能自生。[若]言见精为[于空出]者,当其出时,在面[前瞩]见诸[尘]境之万[象],而当其回[归]之时,应[当]可自[见]其眼[根]才对(然而实不能自见其眼,故知见精非从空出);[又],虚[空]若[自]己能[观],则[何关汝]之眼[入]?(虚空自观,你应不觉。而实不然;故知见精非从空出。)

  经文,[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义贯,佛言:[是故当知]:一切众生之[眼入],体本[虚]寂,意思就是:入,其实并没有…

《大佛顶首楞严经第七套 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