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第七套 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第二▪P6

  ..续本文上一页加强、强化相妄性真,什么叫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开悟的重要性、祖师大德见性的法门,让大家能够一针见血,也能够为后代的众生种下成佛之因。

  下一堂课是《传心法要》,那一些经文就是师父把这些句子念一下、解释一下,回顾一下,见性就跟佛一样。那么,黄檗断际禅师就是希运禅师,他是六祖直传的弟子,传承六祖的法,曹溪的弟子,是单刀直入的见性,里面是好得不得了!《楞严经》整部大,人家见性法门,这一点点、一小本,就让你有得瞧!

  我们制作VCD、DVD有一个段落,这个段落就不能再讲下去,我们就必须利用这一点点空档的时间。我们一直在讲说:相妄性真,可见得开悟见性是多么重要的一件工作、多么重要的一个工程,可是《楞严经》那么大一部,一般人没有办法,他听起来很吃力!禅宗,这个是整个佛教的灵魂、精髄,他讲的全部都是见性大法,在简单扼要,这一句话就让你解决生死!因此我们利用这一点点时间,把它作补充的资料,更详尽的见性大法,在用最短的时间让大家更受益!

  《传心法要》师父以前讲过,每个经文师父就不再一直解释原文,师父就用平常的这个叙述法来诠释,人家讲到这个见性大法,是怎么讲的?单刀直入,文字很节省,如果你悟了,悟了就万事OK了!以后听《楞严经》就很少会有障碍,学佛,他就是要学这个!正法是整个佛教的灵魂,一个道场没有正法,就等于一个人没有灵魂。正法里面的精髓就是禅宗的心法,心法如果不懂,你根本就不认识佛陀是谁!佛念得很大声、很整齐!梵呗唱得非常好;法器也打得非常好,可是,如果我们对佛的心不能领悟、体会,我们仍然是佛教的门外汉!这句话讲的一点都不为过,因为佛法本来就是心法。简单讲:就是还没有入门,要想入佛的大门,就必须要见性,你才知道佛的心性到底是什么。所以,我们今天算是补课,也列入六入的课,那么,我就用直叙的。

  黄檗断际禅师,叫做《传心法要》,就是希运禅师。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意思就是说:佛陀传的是心法,一心就是一真、绝对的心法,也就是没有能所,就是般若的大智慧法,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以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也没有任何的颜色。无形、也是无相,不属有,你讲有也不对;为什么讲有不对呢?有就是生灭啊、缘起;讲无也不对,因为本性是存在的,为什么?讲无就断灭了,讲有就不知道性空了。所以,我们的本性不属于无,不计新旧,为什么?悟了以后,没有所谓新、也没有旧,就像虚空,它本来就存在。非长非短,也不是有长跟短。非大非小,也没有所谓大,大也无外,小也不是很小。为什么?它无形相,形相才论大小。超过一切限量,我们的本性不是数学,不是概念,所以,超过一切限量。超过一切名言,任何的语言,无法形容我们的本性。超过一切踪迹,也就是你任何的踪迹你就寻不到;可是不能讲没有踪迹。

  譬如鸟从东边飞过西边,没有踪迹,怎么从东边飞过西边?如果有踪迹,你找找看,鸟飞过的踪迹是什么?就像船过水没有痕迹,水承载船,这船的确从水过,但是不留痕迹。佛法它就是这么奥妙!也没有一切对待,我们本性没有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为什么讲当体便是?当体就是体,体悟到一切法本体就是空。动念即乖,动到任何想要修行的念头就错;动到不修行的念头也错;动到执着的念头也错;动到[我不执着]也错,本性本自一如,不能讲:我要修行、不修行!我执着、我不执着!讲到不净是错,讲到净还是不对。净是头上安头;讲大不对、小不对;讲青、黄、赤、白、黑都不对;讲有、无也不对,动念即乖。为什么讲动念即乖?清净妙性天然,不需要动念;可是,我们般若智慧本自有念,念念就是等于无念,无念就是般若念,般若念等同无念,所有的念都是般若,般若就是无念,无念就是有念。无念不是没有智慧的念头,而是没有执着、分别、颠倒的念头,本性当然有念,念念尽是般若。

  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佛跟众生没什么差别。但是,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本身心就是佛,他还要往外去找佛。将心捉心,把这个本心还要去捉一个心,拿一个东西来安,不知道本心就是佛,叫做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所以,因为我们用功的方向错误,穷劫尽形终不得。不知道息念忘虑,佛自现前。息念,放下,放下种种的妄念;放下种种的思虑,佛就现前了!

  师父就直接解释了:此心就是佛,佛就是众生;意思就是佛不离众生,如果你会用心的话,众生很快就成佛!此心就是佛,佛就是众生,就是众生不离佛,佛也不离众生;众生就是佛,佛就是心,唯众生时,当你做众生的时候,此心不减:这个佛的圣心,在众生的时候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不添]就是不加;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遇到种种的外缘就造作,因缘不具足,缘息了就寂。意思就是说:我们的本性能有大作用,遇到种种的因缘,我们就大大的作为;因缘不具足,歇即是菩提,放下就是寂,一切的施为就是寂,寂不离一切的施为。

  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着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用道用功最盛了,可是,远离佛法。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没有一点相貌,因为它是无相。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你动任何的念头,它就是着相。无始以来,无着相佛,意思就是:着相不能成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那是方便说。无始以来,没有次第佛,只有顿悟佛。什么叫做次第佛?次第就是用分析的、用观照的,用分析的、观照的都不能入佛,佛是顿悟,当下就是,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空间。佛道没有任何模糊的空间,绝对,就是相应。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就是真佛。

  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也就是说,生生灭灭,灭灭生生,本自生,本自灭,不要理它。明来不影响本性,暗来也不影响本性;明来自明,暗来自暗,虚空不变。佛及众生,心亦如此。如果说,把佛观照、观想成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而把众生观照成垢相、不净相、暗昧相、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着相故。有人讲说:师父,那佛为什么叫我们不净观、无常观、苦观、空观?诸位!这是对刚初学佛法的,当然就是要这样讲了,不净苦空无常无我;要不然对初学佛法,你怎么讲啊?你就讲到究竟菩提,开什么玩笑?

  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所以,佛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无微尘许。从有相的色法,分析到微尘相,这个微尘相,全然不要当作有其自性。这个微尘相,不能像二乘人,着其微尘有其微尘自性,佛说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微尘当体就是空;不只是微尘当体就是空,一合相的东西都是空。更无微尘许法可得,也就是一心,即心就是佛。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

  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为什么?无心道人就是你自己,自性就是佛!这个意思就是:在事相上的供养,是不如自性、开发自己的本性,开发了自己本性,你就是佛;供养了十方诸佛你不一定成佛,是结了无量无边的善根,这是事相供养。在座诸位!千供养、万供养,脸上无嗔是真供养。脸上为什么无嗔?他无心啊,这是真正的供养。所以,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供养十方诸佛,只在事相上——食衣住行供养,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无心道人就是自己的本性。供养十方诸佛,不如开采自己的本性,因为开采自己的本性能了生死,供养十方诸佛,能得大福报,福报不能解决生死。

  何故?无心者,无一切心也。如如之体,内如木石,坚固不动,坚固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也不会阻塞。六祖讲:道须流通,何以却滞?不塞不碍。无能无所,无方所,无方所就是没有时空。本性无有相貌,本性无有得失,得失是妄。趋者不敢入此法,有人想修行,却不也进入这个绝对的法。为什么?恐怕落空没有栖泊处,哇!那这样子完全没有依靠!是的。

  望崖而退,看到这个:哇!好像很深的悬崖!不晓得纵身一跃,跳入悬崖,连悬崖就不要依靠。意思就是说:见性的人,二六时中,不倚一物;众生因为怕,怕失去东西,所以依靠这个,依靠那个,就是看到一个悬崖:哇!这么高,这么深!这是佛的境界,如果你能纵身一跃,不管它;当然不是真的去跳悬崖啦,这个不能误会佛的意思。就是当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我们总是要靠一边,或者是靠了六根、六尘、六识,总是要依靠;真正修行,二六时中,不倚一物,谁都依靠不得,要依靠自己的本性。这一句话有什么好处?你的先生依靠不得,只能依靠你的本性;你的儿女依靠不得,要依靠你的本性;你的金钱依靠不得,因为是生灭的东西,你要依靠你的本性;你的朋友、你的师父依靠不得,你要依靠你的本性;佛依靠不行,要依靠我们的本性,连佛都不能靠!佛讲的法,我们依靠,依靠就是等于不依靠。因为佛告诉你:根、尘、识不可得,就是这样子,二六时中,不倚一物。

  故望崖而退,众生就是这样子,到最后要叫他放下,他就会怕。所以,他总是要抓一个东西,也许是抓一句佛号;你真正大悟的时候,这一句佛号安不住的,即心就是佛,念也无妨。我念一句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本性,本性就是阿弥陀佛,信、愿、行具足。例皆广求知见。一般来讲,都是一直听经闻法、广求知见,安立这个,安立那个。所以求知见者如毛,悟道者如角。听经闻法的人…

《大佛顶首楞严经第七套 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