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第七套 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第二▪P5

  ..续本文上一页相逾越,此即相宗所说的[等无间缘]。[称意知根]:意根将现习归入意地,一一加以了别之后,便称[意]为[有能知之根]。

  义贯,佛言:[阿难,譬如有人],其意根[劳倦]之时,[则]因其意根暂现沉滞之相,而名之为[眠];此人[睡熟]之后意根再开始活跃,[便]称之为醒[寤];此人于醒后回[览]梦中之[尘]境,若有所知,[斯]名为[忆];若[失]其[忆]即名[为忘]。然以实而言,本性实无眠、寤、忆、忘等相,本性没有这个。如是之相皆[是其]意根[颠倒]所生的诸尘[生、住、异、灭]之相,所以,你只要记住,意根就是生灭,你只要记住这个。我们在生灭里面执着,意根就没有办法歇息。所以,歇即是菩提,是指意根对生灭法完全彻底放下。记得,我对生灭无常的世间彻底没有意见,要不然就会知见立知,就是这样,你直下就空,生灭心没有。众生为什么会烦恼?就是意见很多,割舍不下,大小事情都有自己的意见、看法,什么统统有意见,烦恼之人!后由意根[吸]纳此等现[习]而[中归]于意地,其前后次第[不相踰越],且皆一一加以分别了知,而[称]此[意]为能[知]之[根]。然而[兼]能知之[意]根[与]其所知之种种[劳]相,如眠寤忆忘等,[同是菩提]真性中,因妄心[瞪]劳所[发]之[劳相]。

  经文,[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

  这一段很重要,记得!只要是生灭的东西,统统放下,你就是佛!那你看看哪一种东西不是生灭?金钱吗?生灭。名利吗?生灭。色身呢?也是生灭。你看看,一朵花生灭、桌子生灭、椅子生灭,你看看,放眼看出去这个世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生灭;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都是生灭;金钱、名利、男女、感情是生灭,诸位!看看,把复杂的人生、宇宙回归到单纯,它就是生灭。在单纯的生灭当中就是放下,就是不生不灭、见性,也没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概念,诸法本来就空,空不能讲生灭,或者不生不灭的,为了破除假相的执着,佛陀说:那是生灭,执着不得。为了勉励二乘人,说有不生不灭的涅槃妙性,到了涅槃妙性,入佛的境界以后,生灭是方便说、不生灭是方便说,性相一如,如不可说,绝对的虚空,虚空,你也不能讲生灭不生灭,讲生灭是概念,讲不生灭还是变成观念。讲生灭是绝对的空,讲不生灭还是绝对的空,就是佛的境界。所以,你怎么说,他都是绝对的,如果你大悟,你讲什么,他都是大悟,讲什么都是绝对,生灭心当中,就是绝对的般若智慧。为什么?他没有生灭啊!讲不生灭,佛陀说:知道,那是因为对生灭讲的。所以,为什么要叫你观无常?就是因为空无自性,缘起性就是空无自性;缘起性就是刹那生灭性;缘起性就是不可得性;缘起性就是空性;缘起性就是不可得性;缘起性就是永恒。为什么?放下缘起就是永恒,永恒里面没有永恒相,能作用,不着一个生灭、不着一个永恒,这是真正的永恒。如是体悟绝对的空、绝对的解脱、绝对的般若智慧,不加任何语言、造作是绝对的绝对。

  注释:[集知居中]:聚集能知之性居于意根之中。[吸撮内尘]:[撮],取。[尘],法尘。吸取内之法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见闻],代表见闻觉知四者,此四者即是六根之用。[逆流],即反缘,或向内缘。盖六根之中,只有意根既可以向外缘,又可以向内缘,而其他五根只能向外缘外尘。此言,见闻觉知等其他五根即使要逆流反缘,也无法逆流到意地。[名觉知性]:承上,唯有意根能逆流反缘到意地中之法尘,而加以分别,即名此分别为有觉知之性。

  义贯,佛言:[因于]五尘落谢之[生、灭]影像,诸位!那个影像什么意思?就是我们真心里面浮尘幻化出来的心影,换句话说:你看到人生、宇宙的缘起缘灭,统统是我们心的影像,就像摄影机摄影起来,看到的只是影像而已;而真相就那个影像放下,所谓影像就是意识心。在这里注意,佛言:[因于]五尘落谢之[生、灭]影像之[二种]幻[妄]法[尘]黏于湛然之体,就是因为众生用意识心,拼了老命执着那个影像。譬如说你在谈恋爱,你看到哇!那个影像,单恋!或者你看到金钱,那个钱影像一直,其实那个只是一张白纸,印的花花绿绿的一些浮水印而已,那个金钱化作一个概念,因为用习惯了,好用,房地产要金钱、股票要金钱、儿女去注册要金钱,所以,这个金钱牢不可破的那个好用,好用到睁眼、闭眼统统要用到钱!所以,把缘起如幻的假相,化作一种强烈的概念,生命就休止符,般若智慧就停止,就起不了作用。你学佛、念佛就会饱吗?他讲这句没有错,我念佛、我听经闻法,我的儿子、女儿,注册费从哪来,说的也对,你不能讲他不对,这是面对现实,确实没有错!但是,是不是可以改变一个观念?注册费是一定要付,我们是不是有更高一层的心灵?注册费照付,我们照样解脱!是不是有?说我们苦,我们苦得值不值得?诸位!我们生命的苦,如果没有学佛,这个苦完全不值得!为什么?苦继续轮回啊,永远没有解脱的一天,这就苦!众生,苦不知道原因,苦从何来?不知道,因为没有智慧。

  有了一点点佛学的概念,因为又觉得修行很难,这一条路离我们非常遥远,又不想走下来,因为很苦啊!有一个居士说:你这些徒弟出家一、二十年了,跟着您多久了?在家居士跟您多久了?这《楞严经》都不一定听得懂,所以,我看我也不用听,我听这个做什么?还是念佛好了!他会借理由你看,意思就是:你这些徒弟跟你多久了?《楞严经》都不一定听得懂,我干嘛要去研究那么深?那么浪费时间!他讲起来好像头头有理,就是不给自己机会。因此佛法难,而且要进入佛的领域就更难!所以,大家宁愿去信那个外道,用一个上帝来信就比较快,什么都不要想,就是什么都是上帝的事情,这样比较快。哇!这个清净自性,这样也不对,那样也不对;这样也不可以,那样也不可以;这样也对,那样也对,到底是什么,那又不是什么,师父!您也讲出一个所以然!讲不出所以然,唉, 这个就~~所以,外道信仰,它很容易;佛法信仰,难!

  心再攀缘聚[集]能[知]之性[居]于意根之[中];意根[吸撮内]之法[尘,见、闻]等其他五根虽欲[逆流]反缘,然反缘之[流]亦[不]能[及]于意[地]之处,意根即于此处吸收、分别法尘,而[名]为有能[觉知]之[性]。然[此]能[觉知]之[性],若[离]于[彼寤、寐]等法之[生灭二尘,毕竟无]有自[体],是故意入觉知之性,离尘无体,托尘妄现。

  经文,[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若从空出,自是空知,何关汝入?]

  注释,[将何为寐]:[将],以。将复以何者(何人)为睡寐?亦即:又是谁在睡觉呢?[谁知生者]:谁为能知觉生相法尘者?因为有生、住、异、灭嘛。[随身开合]:[身],指身根之肉团心。白天就开,晚上就合;心开为寤,心合为寐。就是心脏,用这个来表法,白天有活动,心就是开,心脏是开;晚上没活动,心脏就合,用这个来表法。

  义贯,佛言:[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能[觉知之]意[根]之性,[非]从[寤寐]二相中[来];亦[非]从[生灭]而[有];亦[不于]意[根]中自[出];[亦非]从虚[空生。何以故]?[若]言意根之觉知性为[从]醒[寤]中[来],则睡[寐]之时此觉知性[即]应[随]着寤相之灭而[灭],如是则[将]以[何]而[为]睡[寐]者?(是谁在睡觉?然而我们寤时、寐时,觉知性皆不失,故知此觉知性非从寤中来。)若言此觉知性[必]为在[生时]才[有],如是则[灭]相起时,此觉知性[即]应[同]生相之灭而俱[无],若觉知性既已灭去,则[令谁]领[受灭]相?只能领受生相,觉知性跟着去,当然灭相来你不知道啊!

  [若]言此觉知性为[从灭]相而[有],则当[生]相起时,此觉知性[即]应随[灭]相之灭而成[无],意思就是:生、住、异、灭,你只能觉知灭相,当然你就没办法觉察生相了。如是则[谁]为能[知生]相法尘[者]

  你只能知道灭,觉知性跟灭去,当然就没有办法觉知生相了。[若]言此觉知性为[从]意[根]中[出],然则[寤、寐二]虚妄[相]乃[随]着属于[身]根之肉团心之[开合]而现有寤寐之相:我们知道,晚上就是要睡觉,白天就醒,是不是?有时候白天也是睡,小睡一下打个盹儿,睡一下双醒过来,这个就是意根的作用。

  心开则寤,心合则寐;若[离斯]心之开合[二]相之[体],则[此]能[觉知者]实[同于]虚[空华,毕竟无]有自体[性]。是故此觉知性非从根中离尘自出。[若]言此觉知性为[从]虚[空]中[出,自]然[是]虚[空]自[知],如是则[何关汝]之意[入]?(然而事实不然,故知此觉知性非从空出。)

  经文,[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义贯,佛言:[是故当知]:众生之[意入](之觉知性),体本[虚]寂,循业[妄]现;[本非]能造之[因缘]所造,亦[非]属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随业缘幻现之相,相妄性真。)

  这里一直讲相妄性真,下一堂课要补强佛的明心见性,在短时间里面,务必让所有的众生都受益!所以,下一堂课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把《传心法要》的这一些重点,看他在讲些什么,师父要…

《大佛顶首楞严经第七套 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