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相逾越,此即相宗所說的[等無間緣]。[稱意知根]:意根將現習歸入意地,一一加以了別之後,便稱[意]爲[有能知之根]。
義貫,佛言:[阿難,譬如有人],其意根[勞倦]之時,[則]因其意根暫現沈滯之相,而名之爲[眠];此人[睡熟]之後意根再開始活躍,[便]稱之爲醒[寤];此人于醒後回[覽]夢中之[塵]境,若有所知,[斯]名爲[憶];若[失]其[憶]即名[爲忘]。然以實而言,本性實無眠、寤、憶、忘等相,本性沒有這個。如是之相皆[是其]意根[顛倒]所生的諸塵[生、住、異、滅]之相,所以,你只要記住,意根就是生滅,你只要記住這個。我們在生滅裏面執著,意根就沒有辦法歇息。所以,歇即是菩提,是指意根對生滅法完全徹底放下。記得,我對生滅無常的世間徹底沒有意見,要不然就會知見立知,就是這樣,你直下就空,生滅心沒有。衆生爲什麼會煩惱?就是意見很多,割舍不下,大小事情都有自己的意見、看法,什麼統統有意見,煩惱之人!後由意根[吸]納此等現[習]而[中歸]于意地,其前後次第[不相踰越],且皆一一加以分別了知,而[稱]此[意]爲能[知]之[根]。然而[兼]能知之[意]根[與]其所知之種種[勞]相,如眠寤憶忘等,[同是菩提]真性中,因妄心[瞪]勞所[發]之[勞相]。
經文,[因于生滅二種妄塵,集知居中;吸撮內塵,見、聞逆流,流不及地,名覺知性。此覺知性,離彼寤、寐生滅二塵,畢竟無體。]
這一段很重要,記得!只要是生滅的東西,統統放下,你就是佛!那你看看哪一種東西不是生滅?金錢嗎?生滅。名利嗎?生滅。色身呢?也是生滅。你看看,一朵花生滅、桌子生滅、椅子生滅,你看看,放眼看出去這個世間,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生滅;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樹木都是生滅;金錢、名利、男女、感情是生滅,諸位!看看,把複雜的人生、宇宙回歸到單純,它就是生滅。在單純的生滅當中就是放下,就是不生不滅、見性,也沒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概念,諸法本來就空,空不能講生滅,或者不生不滅的,爲了破除假相的執著,佛陀說:那是生滅,執著不得。爲了勉勵二乘人,說有不生不滅的涅槃妙性,到了涅槃妙性,入佛的境界以後,生滅是方便說、不生滅是方便說,性相一如,如不可說,絕對的虛空,虛空,你也不能講生滅不生滅,講生滅是概念,講不生滅還是變成觀念。講生滅是絕對的空,講不生滅還是絕對的空,就是佛的境界。所以,你怎麼說,他都是絕對的,如果你大悟,你講什麼,他都是大悟,講什麼都是絕對,生滅心當中,就是絕對的般若智慧。爲什麼?他沒有生滅啊!講不生滅,佛陀說:知道,那是因爲對生滅講的。所以,爲什麼要叫你觀無常?就是因爲空無自性,緣起性就是空無自性;緣起性就是刹那生滅性;緣起性就是不可得性;緣起性就是空性;緣起性就是不可得性;緣起性就是永恒。爲什麼?放下緣起就是永恒,永恒裏面沒有永恒相,能作用,不著一個生滅、不著一個永恒,這是真正的永恒。如是體悟絕對的空、絕對的解脫、絕對的般若智慧,不加任何語言、造作是絕對的絕對。
注釋:[集知居中]:聚集能知之性居于意根之中。[吸撮內塵]:[撮],取。[塵],法塵。吸取內之法塵。[見、聞逆流,流不及地]:[見聞],代表見聞覺知四者,此四者即是六根之用。[逆流],即反緣,或向內緣。蓋六根之中,只有意根既可以向外緣,又可以向內緣,而其他五根只能向外緣外塵。此言,見聞覺知等其他五根即使要逆流反緣,也無法逆流到意地。[名覺知性]:承上,唯有意根能逆流反緣到意地中之法塵,而加以分別,即名此分別爲有覺知之性。
義貫,佛言:[因于]五塵落謝之[生、滅]影像,諸位!那個影像什麼意思?就是我們真心裏面浮塵幻化出來的心影,換句話說:你看到人生、宇宙的緣起緣滅,統統是我們心的影像,就像攝影機攝影起來,看到的只是影像而已;而真相就那個影像放下,所謂影像就是意識心。在這裏注意,佛言:[因于]五塵落謝之[生、滅]影像之[二種]幻[妄]法[塵]黏于湛然之體,就是因爲衆生用意識心,拼了老命執著那個影像。譬如說你在談戀愛,你看到哇!那個影像,單戀!或者你看到金錢,那個錢影像一直,其實那個只是一張白紙,印的花花綠綠的一些浮水印而已,那個金錢化作一個概念,因爲用習慣了,好用,房地産要金錢、股票要金錢、兒女去注冊要金錢,所以,這個金錢牢不可破的那個好用,好用到睜眼、閉眼統統要用到錢!所以,把緣起如幻的假相,化作一種強烈的概念,生命就休止符,般若智慧就停止,就起不了作用。你學佛、念佛就會飽嗎?他講這句沒有錯,我念佛、我聽經聞法,我的兒子、女兒,注冊費從哪來,說的也對,你不能講他不對,這是面對現實,確實沒有錯!但是,是不是可以改變一個觀念?注冊費是一定要付,我們是不是有更高一層的心靈?注冊費照付,我們照樣解脫!是不是有?說我們苦,我們苦得值不值得?諸位!我們生命的苦,如果沒有學佛,這個苦完全不值得!爲什麼?苦繼續輪回啊,永遠沒有解脫的一天,這就苦!衆生,苦不知道原因,苦從何來?不知道,因爲沒有智慧。
有了一點點佛學的概念,因爲又覺得修行很難,這一條路離我們非常遙遠,又不想走下來,因爲很苦啊!有一個居士說:你這些徒弟出家一、二十年了,跟著您多久了?在家居士跟您多久了?這《楞嚴經》都不一定聽得懂,所以,我看我也不用聽,我聽這個做什麼?還是念佛好了!他會借理由你看,意思就是:你這些徒弟跟你多久了?《楞嚴經》都不一定聽得懂,我幹嘛要去研究那麼深?那麼浪費時間!他講起來好像頭頭有理,就是不給自己機會。因此佛法難,而且要進入佛的領域就更難!所以,大家甯願去信那個外道,用一個上帝來信就比較快,什麼都不要想,就是什麼都是上帝的事情,這樣比較快。哇!這個清淨自性,這樣也不對,那樣也不對;這樣也不可以,那樣也不可以;這樣也對,那樣也對,到底是什麼,那又不是什麼,師父!您也講出一個所以然!講不出所以然,唉, 這個就~~所以,外道信仰,它很容易;佛法信仰,難!
心再攀緣聚[集]能[知]之性[居]于意根之[中];意根[吸撮內]之法[塵,見、聞]等其他五根雖欲[逆流]反緣,然反緣之[流]亦[不]能[及]于意[地]之處,意根即于此處吸收、分別法塵,而[名]爲有能[覺知]之[性]。然[此]能[覺知]之[性],若[離]于[彼寤、寐]等法之[生滅二塵,畢竟無]有自[體],是故意入覺知之性,離塵無體,托塵妄現。
經文,[如是,阿難,當知如是覺知之根,非寤寐來;非生滅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從寤來,寐即隨滅,將何爲寐?必生時有,滅即同無,令誰受滅?若從滅有,生即滅無,誰知生者?若從根出,寤寐二相隨身開合,離斯二體,此覺知者同于空華,畢竟無性。若從空出,自是空知,何關汝入?]
注釋,[將何爲寐]:[將],以。將複以何者(何人)爲睡寐?亦即:又是誰在睡覺呢?[誰知生者]:誰爲能知覺生相法塵者?因爲有生、住、異、滅嘛。[隨身開合]:[身],指身根之肉團心。白天就開,晚上就合;心開爲寤,心合爲寐。就是心髒,用這個來表法,白天有活動,心就是開,心髒是開;晚上沒活動,心髒就合,用這個來表法。
義貫,佛言:[如是,阿難,當知如是]能[覺知之]意[根]之性,[非]從[寤寐]二相中[來];亦[非]從[生滅]而[有];亦[不于]意[根]中自[出];[亦非]從虛[空生。何以故]?[若]言意根之覺知性爲[從]醒[寤]中[來],則睡[寐]之時此覺知性[即]應[隨]著寤相之滅而[滅],如是則[將]以[何]而[爲]睡[寐]者?(是誰在睡覺?然而我們寤時、寐時,覺知性皆不失,故知此覺知性非從寤中來。)若言此覺知性[必]爲在[生時]才[有],如是則[滅]相起時,此覺知性[即]應[同]生相之滅而俱[無],若覺知性既已滅去,則[令誰]領[受滅]相?只能領受生相,覺知性跟著去,當然滅相來你不知道啊!
[若]言此覺知性爲[從滅]相而[有],則當[生]相起時,此覺知性[即]應隨[滅]相之滅而成[無],意思就是:生、住、異、滅,你只能覺知滅相,當然你就沒辦法覺察生相了。如是則[誰]爲能[知生]相法塵[者]
你只能知道滅,覺知性跟滅去,當然就沒有辦法覺知生相了。[若]言此覺知性爲[從]意[根]中[出],然則[寤、寐二]虛妄[相]乃[隨]著屬于[身]根之肉團心之[開合]而現有寤寐之相:我們知道,晚上就是要睡覺,白天就醒,是不是?有時候白天也是睡,小睡一下打個盹兒,睡一下雙醒過來,這個就是意根的作用。
心開則寤,心合則寐;若[離斯]心之開合[二]相之[體],則[此]能[覺知者]實[同于]虛[空華,畢竟無]有自體[性]。是故此覺知性非從根中離塵自出。[若]言此覺知性爲[從]虛[空]中[出,自]然[是]虛[空]自[知],如是則[何關汝]之意[入]?(然而事實不然,故知此覺知性非從空出。)
經文,[是故當知:意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義貫,佛言:[是故當知]:衆生之[意入](之覺知性),體本[虛]寂,循業[妄]現;[本非]能造之[因緣]所造,亦[非]屬無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無因生,本如來藏妙真如不生滅性,隨業緣幻現之相,相妄性真。)
這裏一直講相妄性真,下一堂課要補強佛的明心見性,在短時間裏面,務必讓所有的衆生都受益!所以,下一堂課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把《傳心法要》的這一些重點,看他在講些什麼,師父要…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七套 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