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加強、強化相妄性真,什麼叫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開悟的重要性、祖師大德見性的法門,讓大家能夠一針見血,也能夠爲後代的衆生種下成佛之因。
下一堂課是《傳心法要》,那一些經文就是師父把這些句子念一下、解釋一下,回顧一下,見性就跟佛一樣。那麼,黃檗斷際禅師就是希運禅師,他是六祖直傳的弟子,傳承六祖的法,曹溪的弟子,是單刀直入的見性,裏面是好得不得了!《楞嚴經》整部大,人家見性法門,這一點點、一小本,就讓你有得瞧!
我們製作VCD、DVD有一個段落,這個段落就不能再講下去,我們就必須利用這一點點空檔的時間。我們一直在講說:相妄性真,可見得開悟見性是多麼重要的一件工作、多麼重要的一個工程,可是《楞嚴經》那麼大一部,一般人沒有辦法,他聽起來很吃力!禅宗,這個是整個佛教的靈魂、精髄,他講的全部都是見性大法,在簡單扼要,這一句話就讓你解決生死!因此我們利用這一點點時間,把它作補充的資料,更詳盡的見性大法,在用最短的時間讓大家更受益!
《傳心法要》師父以前講過,每個經文師父就不再一直解釋原文,師父就用平常的這個敘述法來诠釋,人家講到這個見性大法,是怎麼講的?單刀直入,文字很節省,如果你悟了,悟了就萬事OK了!以後聽《楞嚴經》就很少會有障礙,學佛,他就是要學這個!正法是整個佛教的靈魂,一個道場沒有正法,就等于一個人沒有靈魂。正法裏面的精髓就是禅宗的心法,心法如果不懂,你根本就不認識佛陀是誰!佛念得很大聲、很整齊!梵呗唱得非常好;法器也打得非常好,可是,如果我們對佛的心不能領悟、體會,我們仍然是佛教的門外漢!這句話講的一點都不爲過,因爲佛法本來就是心法。簡單講:就是還沒有入門,要想入佛的大門,就必須要見性,你才知道佛的心性到底是什麼。所以,我們今天算是補課,也列入六入的課,那麼,我就用直敘的。
黃檗斷際禅師,叫做《傳心法要》,就是希運禅師。諸佛與一切衆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意思就是說:佛陀傳的是心法,一心就是一真、絕對的心法,也就是沒有能所,就是般若的大智慧法,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此心無始以來,不曾生、不曾滅,不青、不黃,也沒有任何的顔色。無形、也是無相,不屬有,你講有也不對;爲什麼講有不對呢?有就是生滅啊、緣起;講無也不對,因爲本性是存在的,爲什麼?講無就斷滅了,講有就不知道性空了。所以,我們的本性不屬于無,不計新舊,爲什麼?悟了以後,沒有所謂新、也沒有舊,就像虛空,它本來就存在。非長非短,也不是有長跟短。非大非小,也沒有所謂大,大也無外,小也不是很小。爲什麼?它無形相,形相才論大小。超過一切限量,我們的本性不是數學,不是概念,所以,超過一切限量。超過一切名言,任何的語言,無法形容我們的本性。超過一切蹤迹,也就是你任何的蹤迹你就尋不到;可是不能講沒有蹤迹。
譬如鳥從東邊飛過西邊,沒有蹤迹,怎麼從東邊飛過西邊?如果有蹤迹,你找找看,鳥飛過的蹤迹是什麼?就像船過水沒有痕迹,水承載船,這船的確從水過,但是不留痕迹。佛法它就是這麼奧妙!也沒有一切對待,我們本性沒有對待,當體便是,動念即乖。爲什麼講當體便是?當體就是體,體悟到一切法本體就是空。動念即乖,動到任何想要修行的念頭就錯;動到不修行的念頭也錯;動到執著的念頭也錯;動到[我不執著]也錯,本性本自一如,不能講:我要修行、不修行!我執著、我不執著!講到不淨是錯,講到淨還是不對。淨是頭上安頭;講大不對、小不對;講青、黃、赤、白、黑都不對;講有、無也不對,動念即乖。爲什麼講動念即乖?清淨妙性天然,不需要動念;可是,我們般若智慧本自有念,念念就是等于無念,無念就是般若念,般若念等同無念,所有的念都是般若,般若就是無念,無念就是有念。無念不是沒有智慧的念頭,而是沒有執著、分別、顛倒的念頭,本性當然有念,念念盡是般若。
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測度。唯此一心即是佛。佛與衆生,更無別異。佛跟衆生沒什麼差別。但是,衆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本身心就是佛,他還要往外去找佛。將心捉心,把這個本心還要去捉一個心,拿一個東西來安,不知道本心就是佛,叫做將心捉心,窮劫盡形,終不能得。所以,因爲我們用功的方向錯誤,窮劫盡形終不得。不知道息念忘慮,佛自現前。息念,放下,放下種種的妄念;放下種種的思慮,佛就現前了!
師父就直接解釋了:此心就是佛,佛就是衆生;意思就是佛不離衆生,如果你會用心的話,衆生很快就成佛!此心就是佛,佛就是衆生,就是衆生不離佛,佛也不離衆生;衆生就是佛,佛就是心,唯衆生時,當你做衆生的時候,此心不減:這個佛的聖心,在衆生的時候不減。爲諸佛時,此心不添,[不添]就是不加;乃至六度萬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緣即施,遇到種種的外緣就造作,因緣不具足,緣息了就寂。意思就是說:我們的本性能有大作用,遇到種種的因緣,我們就大大的作爲;因緣不具足,歇即是菩提,放下就是寂,一切的施爲就是寂,寂不離一切的施爲。
若不決定信此是佛,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與道相乖。用道用功最盛了,可是,遠離佛法。此心即是佛,更無別佛,亦無別心。此心明淨,猶如虛空,沒有一點相貌,因爲它是無相。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即爲著相。你動任何的念頭,它就是著相。無始以來,無著相佛,意思就是:著相不能成佛。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那是方便說。無始以來,沒有次第佛,只有頓悟佛。什麼叫做次第佛?次第就是用分析的、用觀照的,用分析的、觀照的都不能入佛,佛是頓悟,當下就是,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空間。佛道沒有任何模糊的空間,絕對,就是相應。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就是真佛。
佛與衆生一心無異,猶如虛空,無雜無壞,如大日輪,照四天下,日升之時,明遍天下。虛空不曾明。日沒之時,暗遍天下。虛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奪。虛空之性,廓然不變。也就是說,生生滅滅,滅滅生生,本自生,本自滅,不要理它。明來不影響本性,暗來也不影響本性;明來自明,暗來自暗,虛空不變。佛及衆生,心亦如此。如果說,把佛觀照、觀想成清淨、光明、解脫之相;而把衆生觀照成垢相、不淨相、暗昧相、生死之相,作此解者,曆河沙劫,終不得菩提,爲著相故。有人講說:師父,那佛爲什麼叫我們不淨觀、無常觀、苦觀、空觀?諸位!這是對剛初學佛法的,當然就是要這樣講了,不淨苦空無常無我;要不然對初學佛法,你怎麼講啊?你就講到究竟菩提,開什麼玩笑?
唯此一心,更無微塵許法可得。所以,佛是一絲不挂、一塵不染、無微塵許。從有相的色法,分析到微塵相,這個微塵相,全然不要當作有其自性。這個微塵相,不能像二乘人,著其微塵有其微塵自性,佛說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微塵當體就是空;不只是微塵當體就是空,一合相的東西都是空。更無微塵許法可得,也就是一心,即心就是佛。如今學道人,不悟此心體,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惡法,非菩提道。
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爲什麼?無心道人就是你自己,自性就是佛!這個意思就是:在事相上的供養,是不如自性、開發自己的本性,開發了自己本性,你就是佛;供養了十方諸佛你不一定成佛,是結了無量無邊的善根,這是事相供養。在座諸位!千供養、萬供養,臉上無嗔是真供養。臉上爲什麼無嗔?他無心啊,這是真正的供養。所以,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供養十方諸佛,只在事相上——食衣住行供養,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無心道人就是自己的本性。供養十方諸佛,不如開采自己的本性,因爲開采自己的本性能了生死,供養十方諸佛,能得大福報,福報不能解決生死。
何故?無心者,無一切心也。如如之體,內如木石,堅固不動,堅固不搖。外如虛空,不塞不礙,也不會阻塞。六祖講:道須流通,何以卻滯?不塞不礙。無能無所,無方所,無方所就是沒有時空。本性無有相貌,本性無有得失,得失是妄。趨者不敢入此法,有人想修行,卻不也進入這個絕對的法。爲什麼?恐怕落空沒有棲泊處,哇!那這樣子完全沒有依靠!是的。
望崖而退,看到這個:哇!好像很深的懸崖!不曉得縱身一躍,跳入懸崖,連懸崖就不要依靠。意思就是說:見性的人,二六時中,不倚一物;衆生因爲怕,怕失去東西,所以依靠這個,依靠那個,就是看到一個懸崖:哇!這麼高,這麼深!這是佛的境界,如果你能縱身一躍,不管它;當然不是真的去跳懸崖啦,這個不能誤會佛的意思。就是當我們在修行的時候,我們總是要靠一邊,或者是靠了六根、六塵、六識,總是要依靠;真正修行,二六時中,不倚一物,誰都依靠不得,要依靠自己的本性。這一句話有什麼好處?你的先生依靠不得,只能依靠你的本性;你的兒女依靠不得,要依靠你的本性;你的金錢依靠不得,因爲是生滅的東西,你要依靠你的本性;你的朋友、你的師父依靠不得,你要依靠你的本性;佛依靠不行,要依靠我們的本性,連佛都不能靠!佛講的法,我們依靠,依靠就是等于不依靠。因爲佛告訴你:根、塵、識不可得,就是這樣子,二六時中,不倚一物。
故望崖而退,衆生就是這樣子,到最後要叫他放下,他就會怕。所以,他總是要抓一個東西,也許是抓一句佛號;你真正大悟的時候,這一句佛號安不住的,即心就是佛,念也無妨。我念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本性,本性就是阿彌陀佛,信、願、行具足。例皆廣求知見。一般來講,都是一直聽經聞法、廣求知見,安立這個,安立那個。所以求知見者如毛,悟道者如角。聽經聞法的人…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七套 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