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七套 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第二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七套

  圓瑛法彙 楞嚴經講義

  講題: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日期:2009.5.31——2009.6.4

  片數:共2片(本片爲第2片)DVD

  請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3稱)

  翻開《楞嚴經義貫》,第二節 六入本如來藏性,因爲這個《義貫》比較簡單,屬于白話文。有的人認爲講《楞嚴經講義》這樣速度會比較快一點,但是因爲在咱們大乘佛教界裏面,研讀《楞嚴經》的人非常的多,我們必須顧慮到一些有心于佛教《楞嚴經》的人、研讀的人,要顧慮到這個立場。因爲《楞嚴經》在大乘佛教界裏面的名氣是非常大,助印的人、有興趣的人、想要研讀的人也非常的多,一提到《楞嚴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因爲礙于語言、文字的關系,所以,這《楞嚴經講義》,那個大概是半世紀以前人看的,五十年前,對現在的教育來講有點困難。因爲這古文看起來非常艱澀、困難,那麼,正好有這一本《楞嚴經義貫》出來,如虎添翼。爲什麼?因爲文言文看不來的,就看這一本,這一本又給了一些初學佛法的人、文字造詣不是念古文的人,又一次機會。所以,我們必須用最嚴謹的態度、最謙卑的心態,不怕厭煩的心來看待這件事情。所以,我們要了解,不是每一個人都像大家這麼有福報,坐在底下,而且有教材,可以舒舒服服的這樣很完整的把它聽下來。

  因爲全世界的華人有好幾十億,你到底什麼時候要流通出去VCD、DVD不知道,所以,在沒有書本的情況下,它就必須要靠字幕,字幕打出來講義的《楞嚴經》又那麼的艱澀,實在是不是一般人有辦法理解;當然根器好的人是很好、文字程度很夠的人那一本就可以。可是,師傅的心是說,這本《義貫》,我們再複習一次,更有嶄新的這些見地,很不錯的,再一次機會,也給有心研讀《楞嚴經》的人,再一次的方便,也可以救更多的衆生。所以,我們必須用這種很健康的心態來看這一件事情。因爲我們現在還在艱澀的階段,這個微密觀照,你還沒有見性,你就必須一步一步來,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現在還處于很艱澀的一個階段,你不能不懂,不懂不行!後面如果語言、文字上比較不困難的,就不需要耗這麼長的時間。現在因爲要在見性未見性的這個關鍵的時候,這個一點都不能馬虎!

  好,[複次,阿難,雲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義貫,佛言:[複次,阿難,雲何]眼、耳、鼻、舌、身、意[六入本]爲[如來藏]的[妙真如性]之所現?

  1. 眼入本如來藏性

  經文,[阿難,即彼目睛瞪發勞者,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于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吸此塵象,名爲見性。此見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見非明、暗來,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從明來,暗即隨滅,應非見暗;若從暗來,明既隨滅,應無見明。若從根生,必無明、暗;如是見精本無自性。若于空出,前矚塵象,歸當見根;又空自觀,何關汝入]?

  注釋:[即彼目睛瞪發勞者]:[勞],病也,久了就病。就是把雙眼瞪直了所發生的勞相(勞累之相——亦即錯覺現象)。[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兼],連同。[菩提],本有菩提真性。此言,不但是在眼勞中所見的勞相(幻覺之象)是勞相(病相),就是連能見的眼根及所見的空華,一切能所之相,悉是正覺自性所發生的錯覺幻化之相。在這個要知道,佛是破迷啓悟的時候,他才要講錯覺幻妄之相、幻化之相。但是,如果是已經開發了無上正等正覺的時候,就不是這樣子;開發無上正等正覺的時候,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是法住法位,這一切的法,安住在空性的法位,意思就是:所有的萬法都安住在自性本空的法位,並沒有什麼生滅、增減的東西。相既是空,空就沒有什麼來去、生滅、增減,就是永恒。世間相常住,在佛的角度看出來,這個世間是永恒的,所有的變化,眼根的明、暗;色、空變化,統統在心裏面的影像,並沒有增減;耳朵的動靜的變化,也都在心靈裏面也沒有什麼增減;鼻子的嗅性、舌頭的嘗性都沒有什麼增減,只是因爲你虛妄的執著。所以,令心無所增減,這叫做修行,讓心靈了解,沒有什麼東西增、減,令心無所增減是真修行人。

  爲什麼呢?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也就是萬法都安住在自性本空的角度講,因爲妄動,所以成爲生滅,因此佛爲了破除衆生對相上的執著,才告訴你講:不淨、苦、空、無常、無我。二乘人他無法理解佛的境界,一切既然無常,那麼,我們追求什麼?因此他就害怕,因此佛陀說:常,噢,常,我們有個涅槃,涅槃常,你可以去追求;追求常的時候,佛陀說這個也不對,究竟義裏面並沒有所謂的無常和常這個觀念,無常是觀念,常還是觀念,如果說常它就失去作用了。所以,清淨自性裏面沒有這個無常跟常的觀念,性相本空,沒有所謂無常和常;沒有所謂淨和不淨的觀念,空就是沒有東西可以對立的東西。因此就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在佛看出來這個世界,它是永恒的,沒有東西不是在心性裏面,這個就是佛的境界。所以,佛的心性就是居住在淨土,淨土就是佛的心性,當下它就是!之所以講不淨、無常、苦、空、無我,是對二乘人,或者對初機佛法人來講,不了解佛法沒有究竟的時候,只好這樣講,引導;到最究竟的時候,就沒有所謂錯覺、幻化之相,這完全都是真相。

  換句話說:是法住法位,就是所有的法安住,統統安住在法位;世間相常住,也就是證悟以後,世間相它就是永恒相。爲什麼?緣起就是性空,佛陀講這個永恒相,就是講心性、性真。因此相緣起,性開發出來,就像深山裏面一塊金礦把它開采出來,把它磨練成金塊。所以,佛來世間告訴你,示現給你知道。

  說:佛得永恒爲什麼會死?佛並沒有死,佛所謂的沒有死,是指本性的東西,不是指相的東西。佛如果不示現涅槃、生滅的東西,那變成自己打自己嘴巴!爲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啊,相妄性真啊,佛示現是要告訴你性真,不是告訴你相是永恒的,要了解佛的用心是這樣子。所以,緣起如幻,在這個本性裏面,求其迷悟、生滅、來去、增減,都不可得,統統是指如來藏性。所以,是法住法位,也就是所有的萬法都安住在空性的法位上,世間相常住,在佛心性看起來,萬法都是永恒的,爲了破除你的執著,才講不淨、苦、空、無常、無我,講常、講淨;講有我、無我都不對,這個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根器不到的時候,就沒有辦法講究竟義。

  [發見居中]:[發見],發爲勞相之見。[居中],黏居于眼根之中。[吸此塵象,名爲見性]:[見性],能見之性。此言,心再去攀緣而吸取此因錯覺而産生的明暗二種虛妄塵象,如磁石吸鐵一般,然後再去分別之,因而名爲有能見之性。[歸當見根]:[根],眼根。回來時應可看見眼根。

  義貫,佛言:[阿難,即彼目睛瞪]直所[發]生之[勞]累錯覺現象[者,兼]以能見之[目與]所見之空華[勞]相,一切能所之相,[同是]本具[菩提]真性中,因[瞪]直雙眼所[發]生之塵[勞]妄見之[相]:[因于明]與[暗二種]虛[妄]之[塵]黏于湛然之體,也就是說:衆生不是著明相就是著暗相,在明相喜歡,在暗相恐懼,這個就是黏于湛然之體。[發]爲勞相之[見]而黏[居]于眼根之[中],換句話說我們被無始的見病牢牢的黏住了,看什麼就一定會立種種的知見。然後心再攀緣而[吸]取[此]因錯覺而産生的明暗二種虛妄之[塵象],爲什麼佛稱爲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因爲他看這個世間是正確的,而衆生看這個世間是錯覺的。繼而分別之,因而[名爲]有能[見]之[性](見精)。事實上,[此]能[見]之性若[離]于[彼]因錯覺而産生的[明、暗二]種虛妄之[塵,畢竟無]有自[體]可得。故知見精離塵無體。

  [如是,阿難,當知是]能[見]之性[非]從[明暗]二塵[來](不他生),[非于]眼[根]中[出](不自生),亦[不于空生](非無因生)。[何以故]?此能見之性[若]是[從明]塵中[來]者,遇[暗]之時[即]應[隨]著明塵滅去,也跟著[滅]去;如是,見性既已滅了,[應非]複能[見暗]塵(然而明去暗來時,我們實複能見暗,表示見性沒有跟著明去。故知見精並不隨著明塵而滅;是故可知見精不隨明塵來去)。[若]言見精爲[從暗]塵中[來],則遇到[明]塵來時,[即]應[隨]著暗塵滅而跟著[滅]去;見精既如是滅去,[應無]複能睹[見明]塵。(而事實不然,今則于明來時能見明,暗來又能見暗;明暗之塵有來去,而見性並不跟著來去。

  諸位!我們修行就是找這個,見性並不跟著來去。爲什麼叫做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來不去?爲什麼?塵自生滅,自性不動,修行就是找到這個,它就叫做永恒,不是在相上論斷的。所以,見性並不跟著來去、生滅;故知見性並非從明暗中來。結論:見精非從塵來。[若]言見性爲[從]眼[根]中[生]出者,則[必無]須與[明、暗]二塵有關(然而此見精實又非離于明暗二塵而能有,故知見精不能與明暗二塵無關;是故見精並非單從眼根就能獨自生起),[如是]可知[見精本無自]體[性],乃依他起性,非離塵而能自生。[若]言見精爲[于空出]者,當其出時,在面[前矚]見諸[塵]境之萬[象],而當其回[歸]之時,應[當]可自[見]其眼[根]才對(然而實不能自見其眼,故知見精非從空出);[又],虛[空]若[自]己能[觀],則[何關汝]之眼[入]?(虛空自觀,你應不覺。而實不然;故知見精非從空出。)

  經文,[是故當知:眼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義貫,佛言:[是故當知]:一切衆生之[眼入],體本[虛]寂,意思就是:入,其實並沒有…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七套 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