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語道破所有生命的真相。大徹大悟的人一句就夠你參了:人生、宇宙只是幻,沒事!全部都是緣起,全部都是如幻,這個世間沒有一種東西是真實性的東西,世間人所謂追求快樂,其實是追求痛苦!所以,佛陀告訴我們:懂得尊重別人的人,就已經懂得開始過快樂的日子了!爲什麼?每一個人的時間、空間不一樣,每一個人的立場不一樣;每一個人的思想不一樣,你無需要改變他,活在自性的解脫當中。你怎麼可能用一支尺,去衡量全世界的衆生,活在你的標准線上?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懂得佛法的人,就是懂得自我解脫的人;懂得自我解脫的人,就是懂得佛法的人。
懂得佛法的人,就是懂得享受生命的人,哇!看山、看花、看樹,都是本來面目,原來這些都是我心性當中的財産,多麼的好!衆生不一樣,出國急急忙忙,像趕鴨子一樣,看了以後,看山;哼!這也沒什麼,起煩惱!看了二只企鵝,坐了六、七個鍾頭,搞什麼啊。說去澳大利亞,開了八個鍾頭,去看晚上企鵝回來,看它們一搖一晃的走回來,回來後個個都抱怨不值得!如果我們去看,心境不一樣,那也沒什麼關系啊,一看,喔!企鵝就這樣去了,自性本空,本無來去,管你回來不回來,看沙灘也很漂亮啊!看枯木也很漂亮!看死灰,這就是真理啊,看百花盛開,也是真理啊!爲什麼?百花盛開是緣起;看枯木死灰,這個也是真理啊!爲什麼?它就是生命的真相啊,生命的終點就是枯木,到最後就是死灰,用我的般若智慧,把煩惱燒成灰燼,這個就是死灰。
原來我們學佛,要般若智慧出現,讓一切所有的煩惱都變成死灰,不再複燃,這個就是佛法!看人家在劈柴的時候,用這個斧頭在劈柴的時候,斧頭劈下去的時候,力道不夠,這個木柴黏在斧頭上,你就知道,力道不夠的時候,沒有辦法劈成兩半的。再劈,力道不夠,還是不能劈成兩半;再拿起來,斧頭再劈,還是不能成功;拿起來,最後用力劈,啪!劈成兩半,這是什麼?般若的智慧如果力道夠的時候,就一絲不挂、一塵不染,單刀直入,毫不保留。見性它就是這樣子,不你任何的保留,你得劈到底。不空話你我執、法執,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統統不空話;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不容許你有起一個知見,就像斧頭劈下去的時候,徹底,一悟即入如來地!這個就是見性的可貴,這個不學,你學哪一個法門?連一個劈柴都是真理。
斧頭拿起來劈柴,力道不夠,劈不下去。你在修學佛道,心中卡在一個觀念裏面,雖然學佛,就是煩惱的心又開始了,那不是佛煩惱的心,就是安慰自己,又回歸、又回鍋到煩惱的鍋子裏面,這個就是劈柴的時候力道不夠,給自己一個煩惱的預留空間,自我解釋。沒有什麼好解釋的,就是放下,你能這樣,是大丈夫!諸位!大徹大悟,看什麼統統是見性的東西,沒有一樣不是永恒,沒有一樣不是般若智慧,沒有!看衆生的愚癡就是警惕自己,不要跟他一樣!看到諸佛菩薩莊嚴相,喔,我們要好好的學習諸佛菩薩的智慧,內心裏面時時刻刻都在調整自己,調整到最後,無需要調,叫做無學位,修學佛道就是成就。所以,這個煩惱一劈下去,諸位!不能有一絲一毫的保留,劈盡一切煩惱,一點保留都不行,這是真正學佛道的,有志氣、有骨氣、有本性的功夫,說不執著,無需離,就是不執著,放下;這一句也是多的,這個就是真功夫!修學佛道,必須契入佛的心境,真正的受益。佛法不是人多搞熱鬧的,人多沒有用,菜市場人也是很我啊!佛法是說,我這二個鍾頭坐在這裏,我就一定要受益;喔!佛法原來是這麼真實、這麼受用,原來我們生命也可以舞出跳躍的音符;也可以舞出智慧的節奏,這個就是佛法。
5. 身入本如來藏性
經文,[阿難,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觸于熱手,若冷勢多,熱者從冷;若熱功勝,冷者成熱。如是以此合覺之觸顯于離知,涉勢若成,因于勞觸。兼身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于離、合二種妄塵,發覺居中,吸此塵象,名知覺性。此知覺體離彼離、合違順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覺非離、合來,非違順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何以故?若合時來,離當已滅,雲何覺離?違順二相亦複如是。若從根出,必無離、合、違、順四相,則汝身知元無自性。必于空出,空自知覺,何關汝入]?
注釋,[若冷勢多,熱者從冷]:如果冷的勢力較強,熱的那一方便跟從冷勢而變冷。[合覺之觸顯于離知]:兩手相合而覺知冷熱互侵所生的勞觸,便對顯于兩手相離時亦複有能知覺觸塵之功能。意思就是:合的時候知道,合覺;離的時候也知。[涉勢若成]:[涉],交涉。[勢],趨向,情況。這兩手冷熱互相交涉之勢若成。如果能夠成功。[因于勞觸]:[因于],便成爲……之因。就成爲勞觸之成因。
義貫,佛言:[阿難,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觸于熱手,若冷]之[勢]力較[多,熱者]即跟[從冷]勢多的而轉冷;[若熱]之[功]用較[勝],則[冷者]即從熱者而轉[成熱。如是以此]兩手相[合]而[覺]知冷熱互侵所生[之]勞[觸]之塵,即可對[顯于]兩手相[離]時亦複有能覺[知]觸塵之功用,合者是覺,離者是知,這兩手冷熱互相交[涉]之[勢若成],即可[因于勞觸](成爲勞觸之因)。[兼]能覺知之[身]入[與]所覺知的冷熱幻[勞]之塵,[同是菩提]真性中,因妄心[瞪]直所[發]之幻[勞]之[相],其道理爲:
[因于離、合二種妄塵]黏于湛然之體,[發]爲勞觸之妄[覺]而[居]于身根之[中],然後心再攀緣而[吸]取[此]等勞[塵]之妄[象]而分別之,即[名]爲有能[知覺]觸之[性],然而[此]能[知覺]身觸之[體]若[離彼離、合]及其所生之[違順](苦樂)[二]種妄[塵,畢竟無]有自[體]可得——故知覺精離塵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身入之觸[覺非]從[離、合]二種妄塵中[來],亦[非]由[違、順]之受而[有](不他生);[不于]身[根]中生[出](不自生);[又非]從虛[空]中[生](非無因生)。[何以故]?
[若]言此覺精爲于兩手相[合時來],則當兩手相[離]時此覺精應[當已]隨合塵之滅而[滅],此覺精既已滅去,則[雲何]複能[覺]知兩手相[離]之離塵?(然而我們實能于兩手合時知合,離時亦知離,故知此覺精並不隨離合二塵而生滅;因此可知,此覺精不從離合二塵中生。)至于[違、順二]妄受之[相亦複如是]:(若從違受生,順受來時必不能知順;然事實不然,違受、生時知違,順受、生時知順;故知此覺精並不隨違順二受而來去,故知此覺精不從違順二受中生。結論:覺精非從塵來。)
[若]言此覺精爲[從]身[根]中[出],則[必無]須有[離、合、違、順四]塵[相],身根就自己能生;(然而事實不然,若無離、合、違、順等塵,則身非自有彼等覺知,故知彼覺知性非自從身根中出。)[則汝身]入之覺[知]性[元]來並[無自性]而能離塵自生,是故覺精不從身根出。若言此覺知性爲[必于]虛[空]中生[出]者,則虛[空自]能[知覺,何關汝]之身[入]?(虛空覺時,你身必無覺;然而事實不然,故知此覺知性非從空生。)
經文,[是故當知:身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義貫,佛言:[是故當知]:衆生[身入]之覺知性,體本[虛]寂,循業[妄]現;[本非]能造之[因緣]所造,亦[非]無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無因生,本如來藏妙真如不生滅性,隨業緣而幻現之相,相妄性真。)
6. 意入本如來藏性
經文,[阿難,譬如有人勞倦則眠,睡熟便寤;覽塵斯憶,失憶爲忘。是其顛倒,生、住、異、滅,吸習中歸,不相踰越,稱意知根。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注釋:[寤]:醒。[覽塵斯憶]:[覽],見。[斯],即是。醒時若能回顧而見到夢中種種前塵,便稱爲是有記憶。就是在夢境還能夠把它記下來,白天還可以講一講。[失憶爲忘]:若對夢中之情境失去記憶,便稱爲忘。[是其顛倒,生、住、異、滅,吸習中歸]:[其],指意根。[生住異滅],指上面所說的眠、寤、憶、忘,此四勞相亦皆各有生住異滅四相。如始睡爲[眠之生],這就是睡眠的開始了。深睡爲[眠之住],睡的很熟;將醒爲[眠之異],就開始改變了;醒覺爲[眠之滅],睡眠滅了就醒過來了。但此四相都是勞相的更加顛倒之相。這勞相是什麼意思?就是生、住、異、滅,在睡覺當中,這個就是睡眠中的勞相,意根當中的勞相,更加顛倒之相。[吸],爲吸取、吸納。[習],爲現習。[中歸]之[中]爲內之義。亦即,意根將此等勞業之現習,吸納而歸之于意地之中,而加以一一分別了知。
在座諸位!這個就是很難,難的意思就是:白天你可以控製,晚上睡覺的時候,你沒辦法控製,這生、住、異、滅,所以,如果你要念佛,記得!要念到晚上作夢都要念佛,念佛是方便,也是究竟,就是這樣,生死就比較有把握。所以,師父鼓勵你用本性念佛,除了白天不執著外境,一心念佛,到晚上做夢的時候,也要培養那一種功夫。不要說,哎呀!驚恐的時候,碰到野獸要來吃的時候,才知道阿彌陀佛;鬼來壓的時候,阿彌陀佛;碰到夢到撿錢的時候,忘記了。哎呀,地上都是錢,忘記阿彌陀佛了!所以,有時候逆境反而好,甯可晚上夢到鬼,人家來掐,我們念佛,不要夢到錢忘記了阿彌陀佛!
這個功夫,祖師大德有講說:怎麼樣我才能知道我一定可以往生?祖師講,你在晚上連在睡夢當中你都知道要念佛,就是一句佛號,這個就肯定往生有希望!在清楚的意識的時候,在模糊的意識還是阿彌陀佛,那你不往生,誰往生,蓮花化生一定有你的份![不相踰越]:這些現習,其生生滅滅皆次第井然,此滅彼生,不會互…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七套 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