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由末推本,豈僅色陰虛妄,即眼入同是菩提心中,一念妄動之勞相。一念妄動,與無故瞪目,無以異也。初舉例顯妄竟]。無故就是無端;無以異也就是沒有什麼差別。
[午二 辨妄無體]
[因于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吸此塵象,名爲見性。此見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
因于明暗,就是我們的眼睛不是見明,就是見暗,二種妄塵;爲什麼叫二種妄塵?于明相當中貪愛,于暗相當中恐懼,明、暗其實最重要的是表什麼?表生滅。因于明、暗生滅,二種妄塵,發見居中,産生見性,居在中間,吸此明、暗二種塵象,名爲見性。在這裏要特別注意,這裏[見性]不是那個不生不滅的見性;這裏的見性就是眼根的見精,這裏就是帶妄,帶有少分妄的見性,因爲它會吸取二種塵象。在這裏名爲見性就是眼根的功能,就是根中局執的自性。這是眼睛因爲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吸此塵象,我們叫做見性,其實這個見性就是見精,帶有少分的妄的見精,因爲它要面對生滅的外塵,不是不生不滅的見性。此見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用這個就知道他講的是見精。這個見,我們說的見精,離彼明塵、暗塵二種,畢竟無體,就是空無自性,單單這個眼根就是不能發見,必須要明暗兩種外塵來引出你的見。所以,了解說因爲明、暗二塵才引出來的見,所以,知道這個是無體性的,空無自性,畢竟無體。畢竟無體就是說:畢竟沒有永恒性的,只是借重緣起性,而緣起性是空性,所以,畢竟無自體性。
[前五句托塵妄現,後叁句離塵無體。以此眼入,因有明、暗二塵,黏湛然之體],這個湛然之體就是如如不動、光明之本體,我們把如如不動、光明的本體遮住了,發出來的卻是妄見。[發爲勞見,居于浮、勝二根之中],這個勞見的意思,最簡單的理解就是:透過一層無明看世間,就像一個人,白天戴著深色的墨鏡看這個世間一樣的,完全是黑色的,加上一層黑色的。我們的光明體、不生滅體,見性發揮不出來,而變成帶著妄的見,所以,這個叫勞見,就是見精的意思,這勞見就等同見精。
居于浮、勝,浮塵根和勝義根,浮塵根就是我們所講的肉眼;勝義根就是我們所講的神經系統。二根之中,[吸入此明、暗二塵之象,如磁吸鐵,名爲能見之量],這個[量]就是我們所講的一個範圍,能力的範圍。乃屬于托塵妄現,所以,能見之量[此即菩提瞪發勞相,乃屬托塵妄現]。托塵就是必須假借明、暗二塵,妄現的一種境界。[倘若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有能入之體可得,是謂離塵無體。下文阿難疑根性斷滅,亦由此也。《正脈》問:前取根性,離塵有體,異彼緣心],緣心就是能攀緣之意識心,這個又提到前面了,七處征心那個地方。說:異彼能緣,能攀緣之意識心,不生不滅的根性,是離塵有自體性的,有自體性就是我們的本性是存在的,不是像意識心是沒有體性的。換句話說:我們的本性是永恒的,它是一直存在的,涅槃妙心、般若智慧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沒有被發現;而我們現在所用的,就是生滅的意識心、妄執的意識心、能攀緣的意識心;可是能攀緣的意識心,刹那生、刹那滅,其實無自體性,是借重明、暗二塵的意識心。所以,意識心跟明、暗二塵,其實是空無自性。
[今雲明、暗雙離,畢竟無體,何異緣心之無體乎]?再講一遍:前面取根性,離塵有自體性,不同于能攀緣的意識心;現在又說:明、暗雙離,畢竟無體,那不是等于能攀緣的意識心的無體性嗎?要區別一下,不生滅的根性,跟離塵無自體性的緣心是不一樣的。[答:淺論之,前因衆生離緣心,不見真心],前面講的衆生離開能緣的意識心,但是,沒有見到真心,不生滅的真心,[乃就根中指性,令識真心]。就是真心,[然自]就是從[是心非眼之後],從知道說我們看東西是那個心,不是肉眼在看,要不然人死了肉眼還在,爲什麼不看,這前面都講過了。然自,就是從那一段是心非眼,佛開示以後,[但唯顯性不複論根],只有顯不生滅的性,沒有講到六入的根。[所以極表其離塵有體之真。今已領真性],很可惜,還執著能入的六根性,但[尚執六根,別有體相],認爲六根還是有自體性,不知道六根、六入還是無自體性。[未融一性];還沒有融通本來一性。所以,能緣的六根入,跟所緣的外塵,全部統統是無自體性。現在已領會了真性,但是,還執六入、六根別有自體性,未融爲一性。
[更須令知,六入無自體相],六入就是能緣。[所以極破其離塵無體之妄]。徹底就是極,破其離六塵,離外面的六塵,無體之妄,無實體之妄;意思就是當體空,所以,同一真性,妄本空,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雖說見性],在此雖然也說到這個見性,[乃根中局執之自性],[乃]就是只是,[根]就是眼根當中;[局]就是局限;[執]就是能力的範圍,局執就是局限在能力的範圍,來討論它而已;自性,在這裏不當自性,當功能,乃是眼根當中,局限範圍討論的功能。[非離眼廓周之見性也]。不是連眼根、外塵都放下的,遍虛空的,如來藏性那個見性,叫做非離眼根廓,離開眼根,就沒有內外的見性。這一段意思是說:雖然這裏也說[見性]二個字,其實只是講眼根當中,局限在眼根的能見的範圍的功能,並不是離開眼根,而在外遍虛空界,周遍法界的如來藏性的見性。
[前顯是性],不生滅的性,[而此破相],就是破眼入之根相。[所以異矣]!就是連那個六入都要破,要不然把六入都弄不清楚,不知道六入仍然是空無自性,無自體性。[更深究之,此之破相,亦欲其離相,即妙真如性耳]。但是,我們一般衆生沒有辦法,眼見一切外塵,就誤認爲它是真實的,到死都醒不過來。耳朵聽一切生滅的音聲相,也是一直誤認爲它是實在的,所以,耳朵喜歡聽好話,不喜歡聽壞話。那麼,我們現在很多人他不懂得佛法;可是,他覺得外面的外塵很累人,很吵!
有一個美國人,他是臺灣的女婿,這個美國人住在這個城市裏面,他跟他太太講說:臺灣的城市太吵,生活很辛苦,空氣不好。結果他去山上買了二、叁分地,小小的,在山上。全部都自己住在上面,沒有水、沒有電,他自己用發電機,然後二分地,自己耕種,他在那邊自得其樂。他離開了動態的,進入山上的靜,他說:這裏很好,空氣不汙染!結果他就自己一個人,他老婆跟兒子都住在城市。記者問:你爲什麼不接你老婆來住?他說:我有接她好幾次,她住不下來!我說:山下很吵!她說:山上太靜受不了!遠離動,結果去靜的地方,諸位~!靜仍然是塵,它只是一個有聲音,一個沒有聲音而已啊,動、靜都是耳朵的塵。這個外國人沒有學佛,他以爲跑到山上去,很靜很靜的時候,就以爲解脫了,事實上,煩惱還是在。離開動、靜,動是動塵,靜還是塵啊,而見性就是:動還是不動,靜還是不動。爲什麼?他透視動態本空、靜態還是本空,如如不動的心性無關于塵,這個就是功夫。所以,很多人認爲塵世太吵,避開來到山上去住,環境比較安靜一點;但不是心裏的靜,不是心靜,心裏沒有充滿智慧,你住山上做什麼?你說:我關起來要用功!怎麼用功啊!沒有悟到如來藏性,不于動、靜取靜,了解動是塵、靜是塵。意思就是:你沒有大悟,住在城市也是汙染,你住到山上沒有人,還是汙染!動被動塵所汙染,被山上的靜塵所汙染。
爲什麼被山上靜塵所汙染?沒有人,久了就懶惰,沒人管啊,真的啊!煮一餐就吃了叁、四餐,東西壞了快要酸臭。以前去了做早晚課,久了沒有人管,師父也不在,山高皇帝遠,早、晚課也不做,久了以後,自己懶惰,以爲自己灑脫。後來下山以後,在這個團體,他活不下來,看這個法師也不習慣、看那個法師也不習慣,住山上,回來變成很奇怪!他自己覺得很有修行,出家以後,變成懶惰到自己不知道,什麼都沒有責任感、什麼都不扛,他一直認爲自己就是很灑脫,自己認爲,可是,經不了人家二句話,他就開始起煩惱!所以,自己的習氣自己不知道。在這裏你看,欲其離相,即妙真如性,這個可是很重要!眼睛離明相、離暗相;耳朵離動跟靜相。換句話說:眼睛見明相如如不動,見暗相如如不動,不恐懼;耳朵于動如如不動;耳朵于山上靜塵,仍然如如不動;鼻子無論嗅到香、臭,都不起煩惱,如如不動;舌頭嘗一切的味道,心如如不動;身體的觸、苦、樂、憂、喜等等,都如如不動;意根一切生滅、生住異滅的念頭,仍然如如不動那個就是佛。所以,並不離開吵雜的地方,到靜的地方,這個叫做修行,這個也是攀緣另外一種塵而已。底下,[則顯性之旨仍同,豈如緣心,直破其一定無體哉?二辨妄無體竟]。這不是像攀緣的意識心,直破其意識心是無體性的。
[午叁 無所從來]
[如是,阿難!當知是見,非明暗來,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如是,阿難,當知這個見性,就是見精,不是明、暗的塵來;也不是眼根自己跑出來;也不是虛空自己生出來的。
[此總標。據世人多謂見是其眼],佛陀說了,見如果是眼睛的話,人死了眼睛還在,爲什麼看不到?所以,是心非眼。那麼,[從根是其正計],[根]就是眼根,什麼叫正計?正計就是一般人以此爲正,一般人認爲,看到是眼根看到。[余二並破],余二就是明暗,還有空生,叫做余二並破。是從明暗來嗎?不從明暗來,也不從空生。從根是其正計,正計就是一般人以此爲正,一般人都認爲這是正確的,認爲眼根在看。那麼,其他二個,就是明暗來,或者是虛空來,一同破。[極顯其妄也。非明暗來不他生;非于根出不自生;不于空生,非無因生。于四性推檢無生],這個[性]不是那個性,這個性是情形,在那四種情形推檢無生,[但缺不共生]。這裏沒有講到不共生。
[何以故?若從明來,暗即隨滅,應非見暗;若從暗來,明即隨滅,應無見明]。
說:爲什麼…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七套 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