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七套 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第一▪P3

  ..續本文上一頁呢?如果這個見性是從明相來,那麼,明相走了,暗來的時候,見性已經跟明相走了,暗即隨滅,應非見暗。如果從明來,到暗的時候,見性就沒有了,暗即隨滅。爲什麼?它跟著明相走了,所以,等到見暗相的時候,他就見不到。所以,暗的時候即隨滅,就是見性隨滅,沒有見性,當然就沒有辦法見暗。若從暗來,明即隨滅,如果這個見性是從暗而來,那麼,暗走了,見性跟著跑,明即隨滅,明相就沒有,也就是看不到,應無見明。

  [前叁字總征;此不從塵來。若說眼入從明塵而來,暗生明滅之時,見亦隨滅,應不見暗;若從暗塵而來,明生暗滅之時,見亦隨滅,應無見明]。見性跟著跑了,[今明來見明,暗來見暗,明暗有去來,見性不生滅,當知是見,非明、暗來也,明矣]!就是非常清楚!

  [若從根生,必無明、暗;如是見精,本無自性]。這個容易了解,若說眼入從眼根自然而生,叫做若從根生。若說眼入,從眼根自然而生,必無明、暗,這一句就是:不必借重于外塵的明相跟暗相,自己根就能夠生出見性,沒有明、暗二相可言,不必借重于明、暗二相,如是見精,本無自性。你這個見精沒有明、暗,你看什麼呢?我們都知道啊,見精一定要借重不是見明、就是見暗,就是眼睛瞎掉的人,也是見暗啊,眼前一片淒黑啊!所以,如是見精,一定要借重明、暗,因此它本來就空無自性,本無自性就是:本來就沒有自性。爲什麼?必須要借重明、暗二塵,才能夠有這個功能,因此它空無自性。如是見精,本無自性,重點就是:因爲它必須借明、暗,才有見精顯現出來。

  [此不從根來。若說眼入,從根而生],自然而生,[必無明、暗二塵時],必就是不必等待借重明、暗二塵之時。[單根不能生見]。只有眼根是不能生見的,眼根一定要有明、暗,才能顯現出來。[故曰:如是見精,本無自性。自性乃能入之自體]。就是眼入的自體性,意思就是:眼入,你必須借重于塵的意思。因此,這一段的意思:若從根生,必無明、暗,如果說眼入,從眼根自然而生,不必借重于明、暗,很可惜!見精空無自性,因爲見精必須借重明、暗,所以,這個是行不通的!

  [若于空出,前矚塵象,歸當見根,又空自觀,何關汝入]?

  如果說這個見精,從虛空而來,就是眼入;如果說這個眼入從虛空而出,看到外面的塵相,回來見根,這個[根]就是虛空當中的眼入,因爲虛空當中自己跑出來眼入。若于虛空當中自己跑出眼入,能夠看到前面的明、暗塵象,好!就算你這個假設是正確的,我們暫時接受,可是回來的時候,就應當見到自己虛空當中的眼根啊,就是眼入,爲什麼沒有看到?就算你看到虛空當中的眼根,又空自觀,也沒有來到你的眼入,是虛空的眼入,又不關你的事情,又空自觀,何關汝入呢?又空自觀自己的眼入,跟你的眼入又有什麼關系?

  [此不從空來。若說眼入,從空而出,則以空爲見之根,出來時,前矚(看也)塵境萬象,回歸時,應當自見其根];就是虛空當中的眼入。這裏千萬不能誤會說,見其根,以爲這個是眼入,不是的,是虛空當中,自己假設的。能出一定是能入,虛空自己能出眼入,回歸一定是虛空當中的眼入。[當然不能見。縱使能見],這是虛空的事情,[乃空自觀,何關汝眼入之事?叁無所從來竟]。

  [午四 結妄歸真]

  [是故當知:眼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無實體,無從來之故,當知眼入虛妄。以無實體故虛;無從來故妄,但是幻妄稱相。上句明相妄,下二句顯性真。謂眼入之相雖妄,妄不離真,其性本來不變,非因緣性;又複隨緣而非自然性耳。初眼入竟]。它能隨緣,所以,它不是無因。

  [巳二 耳入 (分四)]

  [午初 舉例顯妄]

  [二 辨妄無體]

  [叁 無所從來]

  [四 結妄歸真  今初]

  眼入講完了,講第二、耳入。

  [阿難!譬如有人:以兩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勞故,頭中作聲,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阿難!譬如有人,用兩個手指,快速的把他的耳朵塞起來,這個耳根塞久了,耳根勞故,就是頭中已經作聲,嗡嗡嗡,勞就是耳朵的聲相,疲勞的聲相,聲音之相。頭中作聲,兼耳朵跟聲音的勞相,都是菩提瞪發勞相。這意思就是:能緣、所緣,其實就是你本來的面目,只是因爲你沒有發覺而已,我們還誤以爲,有一個能緣的心,還有一個所緣的塵,其實都是你的自性所顯露出來的。

  [此亦自法爲例。以塞耳成勞,易知之例,以例耳入,所聞一切音聲,同一妄也。故呼阿難之名,而告之曰:譬如有人,此亦假設以顯妄。以者用也,用兩手指,急塞其耳,塞久成勞,以致頭中發爲虛響,故雲:頭中作聲]。

  [兼耳與勞叁句,耳字意取耳入聞性],就是六入當中的耳入的聞性。[以性不自顯,寄根說故]。諸位!這個聞性就是聞精,特別的注意,在這裏六入其實就是六種,見精、聞精、嗅、嘗精等等。寄根說故。[勞字乃指頭中作聲,以勞雖妄發,因境顯故,故曰兼,曰與。謂不特聲是耳入之勞相,兼能聞之耳入,與所聞之勞相],意思就是:能、所盡是妄,妄空就是真顯。[同是真性菩提心中,瞪發勞相;比例發明,令知根塵同源,同一妄也]。

  [《指掌疏》雲:此叁句有二義:一者比例信真]。用這個角度來比例、來信這個真。[言耳中聞性,本于真性菩提,人或易信;塞耳所發勞相,亦本于真性菩提,人皆難明,故曰同是菩提;佛意以根性本真,例彼勞相亦本真也]。諸位!這第一句就是一真一切真,就是能緣的耳根、所聞的外面的勞相,其實都是真心所影現出來的音聲相,這個時候是講站在真的角度。第二個是站在妄的角度,妄的角度,所有能、所有統統是妄,這個也很容易理解。

  [二者比例知妄]。第一個比例是先見真,信真,站在真心的角度;第二個,要站在妄的角度,很簡單,能、所統統是妄。[言瞪發勞相,唯是虛妄無實,人皆易知;耳中能聞之性],也就是帶妄的聞精這個功能一直存在,只是有些妄。[亦惟是虛妄無實],在這裏,只要會歸到絕對的真,能所,能,只要帶一點少許的妄,統統判爲妄。說妄的時候,連耳朵帶妄這個聞精也是妄,耳入的聞精叫做虛妄無實。[人或難信,故曰同是瞪發;佛意以瞪勞虛妄,例彼見性,亦唯妄也]。也就是要妄,統統告訴你:能、所統統放下,放下,那個就是真。而站在真的角度來講的話,能、所統統是真,放下能所的妄,那麼,真心就顯露出來。

  [二義中],前面的二種義理當中,[前義比例信真,亦可兼釋總標中,浮塵諸幻化相,其性真爲妙覺明體之疑。以今瞪發勞相,與浮塵幻化無異,勞相本于菩提,重明幻化相,亦不離真也]。這是站在這個角度。[又瞪字],爲什麼用[瞪]字,我們用眼睛瞪人家,這是講對的;可是,在這裏,瞪,凡是一件事情持續太久,都是用[瞪]字,耳朵、眼睛用[瞪]字,意思就是:同一件事情持續太久,統統用[瞪]字來表達。所以,後面六入統統用[瞪],直直的看、直直的聽,聽久了變成疲勞相,鼻子、舌頭、身根的觸塵也用[瞪];意根也是用[瞪]。[前眼入取例瞪目發勞,而後五入,何以亦用瞪發勞相]?這個[瞪]就是持續久的意思。[當知目瞪發勞,妄見空華,菩提心瞪發勞,則六精俱發],六精持續久了,妄動,六精俱發。所以,這裏講得很清楚,眼睛的見精、耳朵的聞精、鼻子的嗅精、舌頭的嘗精、身體的觸精、覺知性的意精,[故皆用瞪發勞相。初舉例顯妄竟]。

  [午二 辨妄無體]

  [因于動、靜,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聽聞性。此聞離彼動、靜二塵,畢竟無體]。

  這個聞精必須借重二種塵象,發聞居中,[聞]就是聞精,發出這個帶妄的聞精,發帶妄之聞精,就在中間裏面誤判,所以,産生妄動。吸此塵象就是動、靜,名聽聞性,此聞離彼動、靜二塵,畢竟無體。所以,在座諸位,不是跑到山上裏面靜靜的,就叫做修行,在這裏已經很明顯了。那只是一種方便,不想吵雜,過著一種閑雲野鶴、修行人的日子;日子喔,不是心境,心境不一樣,心境要大悟,動靜二塵,了然于胸,知道此是妄。所以,大悟,住城市就是等于住鄉村,寂靜處;如果你心不悟,住山上等于住城市一樣。那佛爲什麼叫我們住阿蘭若?因爲就以衆生來論斷,不以究竟的佛果來論斷,釋迦牟尼佛走到哪裏,大悟的聖人,他哪裏會被根、塵、識所動搖?佛爲了度衆生,就是示現這樣子。

  那我們現在講堂,就住在這個城市,但是,我們其它的道場,就離城市比較遙遠,喜歡靜的人,就發配自己到其他的分院去住。在文殊講堂有個好處就是:聽師父的法,他就比較容易、也比較方便,看病也方便、買東西也方便。在這裏就是運動比較不方便,出家衆在這裏運動,就是大家走來走去,也不能太大的動作;在山上,你怎麼運動沒有人知道。我就勸住在講堂這裏的法師,遠離在家居士,好好安住,如果需要,身體是自己的啰,需要的話,找時間自己運動。這運動一定要讓它流汗,它的新陳代謝。我們的新陳代謝,在毛細管(孔)它是一個最重要的!不流汗,它還沒有辦法達到新陳代謝的目的,流汗,這個毛細孔流汗出來,真正的新陳代謝、營養、分配,它就散開來。但是,不是流冷汗,身體就虛弱得不得了,你一直讓它流汗,流汗完了,身體不行了!那個要看情形。[前五句托塵妄。現以其動、靜不常,故稱爲妄。聞則托塵似有,豈屬真實?此聞雖居耳根之中,吸入塵象,但名聽聞性,亦顯其唯是幻妄名相而已。下叁句離塵無體,同前所解。二辨妄無體竟]。

  [午叁 無所從來]

  [如是,阿難!當知是聞,非動、靜來,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這裏是總以下的標列,[此總以標列,下則征起逐破]。

  [何以故?若從靜來,動即隨滅,應非聞動!若從動來,靜即隨滅,…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七套 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