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第七套 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第一▪P3

  ..续本文上一页呢?如果这个见性是从明相来,那么,明相走了,暗来的时候,见性已经跟明相走了,暗即随灭,应非见暗。如果从明来,到暗的时候,见性就没有了,暗即随灭。为什么?它跟着明相走了,所以,等到见暗相的时候,他就见不到。所以,暗的时候即随灭,就是见性随灭,没有见性,当然就没有办法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如果这个见性是从暗而来,那么,暗走了,见性跟着跑,明即随灭,明相就没有,也就是看不到,应无见明。

  [前三字总征;此不从尘来。若说眼入从明尘而来,暗生明灭之时,见亦随灭,应不见暗;若从暗尘而来,明生暗灭之时,见亦随灭,应无见明]。见性跟着跑了,[今明来见明,暗来见暗,明暗有去来,见性不生灭,当知是见,非明、暗来也,明矣]!就是非常清楚!

  [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这个容易了解,若说眼入从眼根自然而生,叫做若从根生。若说眼入,从眼根自然而生,必无明、暗,这一句就是:不必借重于外尘的明相跟暗相,自己根就能够生出见性,没有明、暗二相可言,不必借重于明、暗二相,如是见精,本无自性。你这个见精没有明、暗,你看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啊,见精一定要借重不是见明、就是见暗,就是眼睛瞎掉的人,也是见暗啊,眼前一片凄黑啊!所以,如是见精,一定要借重明、暗,因此它本来就空无自性,本无自性就是:本来就没有自性。为什么?必须要借重明、暗二尘,才能够有这个功能,因此它空无自性。如是见精,本无自性,重点就是:因为它必须借明、暗,才有见精显现出来。

  [此不从根来。若说眼入,从根而生],自然而生,[必无明、暗二尘时],必就是不必等待借重明、暗二尘之时。[单根不能生见]。只有眼根是不能生见的,眼根一定要有明、暗,才能显现出来。[故曰: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自性乃能入之自体]。就是眼入的自体性,意思就是:眼入,你必须借重于尘的意思。因此,这一段的意思: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果说眼入,从眼根自然而生,不必借重于明、暗,很可惜!见精空无自性,因为见精必须借重明、暗,所以,这个是行不通的!

  [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

  如果说这个见精,从虚空而来,就是眼入;如果说这个眼入从虚空而出,看到外面的尘相,回来见根,这个[根]就是虚空当中的眼入,因为虚空当中自己跑出来眼入。若于虚空当中自己跑出眼入,能够看到前面的明、暗尘象,好!就算你这个假设是正确的,我们暂时接受,可是回来的时候,就应当见到自己虚空当中的眼根啊,就是眼入,为什么没有看到?就算你看到虚空当中的眼根,又空自观,也没有来到你的眼入,是虚空的眼入,又不关你的事情,又空自观,何关汝入呢?又空自观自己的眼入,跟你的眼入又有什么关系?

  [此不从空来。若说眼入,从空而出,则以空为见之根,出来时,前瞩(看也)尘境万象,回归时,应当自见其根];就是虚空当中的眼入。这里千万不能误会说,见其根,以为这个是眼入,不是的,是虚空当中,自己假设的。能出一定是能入,虚空自己能出眼入,回归一定是虚空当中的眼入。[当然不能见。纵使能见],这是虚空的事情,[乃空自观,何关汝眼入之事?三无所从来竟]。

  [午四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无实体,无从来之故,当知眼入虚妄。以无实体故虚;无从来故妄,但是幻妄称相。上句明相妄,下二句显性真。谓眼入之相虽妄,妄不离真,其性本来不变,非因缘性;又复随缘而非自然性耳。初眼入竟]。它能随缘,所以,它不是无因。

  [巳二 耳入 (分四)]

  [午初 举例显妄]

  [二 辨妄无体]

  [三 无所从来]

  [四 结妄归真  今初]

  眼入讲完了,讲第二、耳入。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阿难!譬如有人,用两个手指,快速的把他的耳朵塞起来,这个耳根塞久了,耳根劳故,就是头中已经作声,嗡嗡嗡,劳就是耳朵的声相,疲劳的声相,声音之相。头中作声,兼耳朵跟声音的劳相,都是菩提瞪发劳相。这意思就是:能缘、所缘,其实就是你本来的面目,只是因为你没有发觉而已,我们还误以为,有一个能缘的心,还有一个所缘的尘,其实都是你的自性所显露出来的。

  [此亦自法为例。以塞耳成劳,易知之例,以例耳入,所闻一切音声,同一妄也。故呼阿难之名,而告之曰:譬如有人,此亦假设以显妄。以者用也,用两手指,急塞其耳,塞久成劳,以致头中发为虚响,故云:头中作声]。

  [兼耳与劳三句,耳字意取耳入闻性],就是六入当中的耳入的闻性。[以性不自显,寄根说故]。诸位!这个闻性就是闻精,特别的注意,在这里六入其实就是六种,见精、闻精、嗅、尝精等等。寄根说故。[劳字乃指头中作声,以劳虽妄发,因境显故,故曰兼,曰与。谓不特声是耳入之劳相,兼能闻之耳入,与所闻之劳相],意思就是:能、所尽是妄,妄空就是真显。[同是真性菩提心中,瞪发劳相;比例发明,令知根尘同源,同一妄也]。

  [《指掌疏》云:此三句有二义:一者比例信真]。用这个角度来比例、来信这个真。[言耳中闻性,本于真性菩提,人或易信;塞耳所发劳相,亦本于真性菩提,人皆难明,故曰同是菩提;佛意以根性本真,例彼劳相亦本真也]。诸位!这第一句就是一真一切真,就是能缘的耳根、所闻的外面的劳相,其实都是真心所影现出来的音声相,这个时候是讲站在真的角度。第二个是站在妄的角度,妄的角度,所有能、所有统统是妄,这个也很容易理解。

  [二者比例知妄]。第一个比例是先见真,信真,站在真心的角度;第二个,要站在妄的角度,很简单,能、所统统是妄。[言瞪发劳相,唯是虚妄无实,人皆易知;耳中能闻之性],也就是带妄的闻精这个功能一直存在,只是有些妄。[亦惟是虚妄无实],在这里,只要会归到绝对的真,能所,能,只要带一点少许的妄,统统判为妄。说妄的时候,连耳朵带妄这个闻精也是妄,耳入的闻精叫做虚妄无实。[人或难信,故曰同是瞪发;佛意以瞪劳虚妄,例彼见性,亦唯妄也]。也就是要妄,统统告诉你:能、所统统放下,放下,那个就是真。而站在真的角度来讲的话,能、所统统是真,放下能所的妄,那么,真心就显露出来。

  [二义中],前面的二种义理当中,[前义比例信真,亦可兼释总标中,浮尘诸幻化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之疑。以今瞪发劳相,与浮尘幻化无异,劳相本于菩提,重明幻化相,亦不离真也]。这是站在这个角度。[又瞪字],为什么用[瞪]字,我们用眼睛瞪人家,这是讲对的;可是,在这里,瞪,凡是一件事情持续太久,都是用[瞪]字,耳朵、眼睛用[瞪]字,意思就是:同一件事情持续太久,统统用[瞪]字来表达。所以,后面六入统统用[瞪],直直的看、直直的听,听久了变成疲劳相,鼻子、舌头、身根的触尘也用[瞪];意根也是用[瞪]。[前眼入取例瞪目发劳,而后五入,何以亦用瞪发劳相]?这个[瞪]就是持续久的意思。[当知目瞪发劳,妄见空华,菩提心瞪发劳,则六精俱发],六精持续久了,妄动,六精俱发。所以,这里讲得很清楚,眼睛的见精、耳朵的闻精、鼻子的嗅精、舌头的尝精、身体的触精、觉知性的意精,[故皆用瞪发劳相。初举例显妄竟]。

  [午二 辨妄无体]

  [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

  这个闻精必须借重二种尘象,发闻居中,[闻]就是闻精,发出这个带妄的闻精,发带妄之闻精,就在中间里面误判,所以,产生妄动。吸此尘象就是动、静,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所以,在座诸位,不是跑到山上里面静静的,就叫做修行,在这里已经很明显了。那只是一种方便,不想吵杂,过着一种闲云野鹤、修行人的日子;日子喔,不是心境,心境不一样,心境要大悟,动静二尘,了然于胸,知道此是妄。所以,大悟,住城市就是等于住乡村,寂静处;如果你心不悟,住山上等于住城市一样。那佛为什么叫我们住阿兰若?因为就以众生来论断,不以究竟的佛果来论断,释迦牟尼佛走到哪里,大悟的圣人,他哪里会被根、尘、识所动摇?佛为了度众生,就是示现这样子。

  那我们现在讲堂,就住在这个城市,但是,我们其它的道场,就离城市比较遥远,喜欢静的人,就发配自己到其他的分院去住。在文殊讲堂有个好处就是:听师父的法,他就比较容易、也比较方便,看病也方便、买东西也方便。在这里就是运动比较不方便,出家众在这里运动,就是大家走来走去,也不能太大的动作;在山上,你怎么运动没有人知道。我就劝住在讲堂这里的法师,远离在家居士,好好安住,如果需要,身体是自己的啰,需要的话,找时间自己运动。这运动一定要让它流汗,它的新陈代谢。我们的新陈代谢,在毛细管(孔)它是一个最重要的!不流汗,它还没有办法达到新陈代谢的目的,流汗,这个毛细孔流汗出来,真正的新陈代谢、营养、分配,它就散开来。但是,不是流冷汗,身体就虚弱得不得了,你一直让它流汗,流汗完了,身体不行了!那个要看情形。[前五句托尘妄。现以其动、静不常,故称为妄。闻则托尘似有,岂属真实?此闻虽居耳根之中,吸入尘象,但名听闻性,亦显其唯是幻妄名相而已。下三句离尘无体,同前所解。二辨妄无体竟]。

  [午三 无所从来]

  [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这里是总以下的标列,[此总以标列,下则征起逐破]。

  [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

《大佛顶首楞严经第七套 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