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由末推本,岂仅色阴虚妄,即眼入同是菩提心中,一念妄动之劳相。一念妄动,与无故瞪目,无以异也。初举例显妄竟]。无故就是无端;无以异也就是没有什么差别。
[午二 辨妄无体]
[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因于明暗,就是我们的眼睛不是见明,就是见暗,二种妄尘;为什么叫二种妄尘?于明相当中贪爱,于暗相当中恐惧,明、暗其实最重要的是表什么?表生灭。因于明、暗生灭,二种妄尘,发见居中,产生见性,居在中间,吸此明、暗二种尘象,名为见性。在这里要特别注意,这里[见性]不是那个不生不灭的见性;这里的见性就是眼根的见精,这里就是带妄,带有少分妄的见性,因为它会吸取二种尘象。在这里名为见性就是眼根的功能,就是根中局执的自性。这是眼睛因为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我们叫做见性,其实这个见性就是见精,带有少分的妄的见精,因为它要面对生灭的外尘,不是不生不灭的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用这个就知道他讲的是见精。这个见,我们说的见精,离彼明尘、暗尘二种,毕竟无体,就是空无自性,单单这个眼根就是不能发见,必须要明暗两种外尘来引出你的见。所以,了解说因为明、暗二尘才引出来的见,所以,知道这个是无体性的,空无自性,毕竟无体。毕竟无体就是说:毕竟没有永恒性的,只是借重缘起性,而缘起性是空性,所以,毕竟无自体性。
[前五句托尘妄现,后三句离尘无体。以此眼入,因有明、暗二尘,黏湛然之体],这个湛然之体就是如如不动、光明之本体,我们把如如不动、光明的本体遮住了,发出来的却是妄见。[发为劳见,居于浮、胜二根之中],这个劳见的意思,最简单的理解就是:透过一层无明看世间,就像一个人,白天戴着深色的墨镜看这个世间一样的,完全是黑色的,加上一层黑色的。我们的光明体、不生灭体,见性发挥不出来,而变成带着妄的见,所以,这个叫劳见,就是见精的意思,这劳见就等同见精。
居于浮、胜,浮尘根和胜义根,浮尘根就是我们所讲的肉眼;胜义根就是我们所讲的神经系统。二根之中,[吸入此明、暗二尘之象,如磁吸铁,名为能见之量],这个[量]就是我们所讲的一个范围,能力的范围。乃属于托尘妄现,所以,能见之量[此即菩提瞪发劳相,乃属托尘妄现]。托尘就是必须假借明、暗二尘,妄现的一种境界。[倘若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有能入之体可得,是谓离尘无体。下文阿难疑根性断灭,亦由此也。《正脉》问:前取根性,离尘有体,异彼缘心],缘心就是能攀缘之意识心,这个又提到前面了,七处征心那个地方。说:异彼能缘,能攀缘之意识心,不生不灭的根性,是离尘有自体性的,有自体性就是我们的本性是存在的,不是像意识心是没有体性的。换句话说:我们的本性是永恒的,它是一直存在的,涅槃妙心、般若智慧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没有被发现;而我们现在所用的,就是生灭的意识心、妄执的意识心、能攀缘的意识心;可是能攀缘的意识心,刹那生、刹那灭,其实无自体性,是借重明、暗二尘的意识心。所以,意识心跟明、暗二尘,其实是空无自性。
[今云明、暗双离,毕竟无体,何异缘心之无体乎]?再讲一遍:前面取根性,离尘有自体性,不同于能攀缘的意识心;现在又说:明、暗双离,毕竟无体,那不是等于能攀缘的意识心的无体性吗?要区别一下,不生灭的根性,跟离尘无自体性的缘心是不一样的。[答:浅论之,前因众生离缘心,不见真心],前面讲的众生离开能缘的意识心,但是,没有见到真心,不生灭的真心,[乃就根中指性,令识真心]。就是真心,[然自]就是从[是心非眼之后],从知道说我们看东西是那个心,不是肉眼在看,要不然人死了肉眼还在,为什么不看,这前面都讲过了。然自,就是从那一段是心非眼,佛开示以后,[但唯显性不复论根],只有显不生灭的性,没有讲到六入的根。[所以极表其离尘有体之真。今已领真性],很可惜,还执着能入的六根性,但[尚执六根,别有体相],认为六根还是有自体性,不知道六根、六入还是无自体性。[未融一性];还没有融通本来一性。所以,能缘的六根入,跟所缘的外尘,全部统统是无自体性。现在已领会了真性,但是,还执六入、六根别有自体性,未融为一性。
[更须令知,六入无自体相],六入就是能缘。[所以极破其离尘无体之妄]。彻底就是极,破其离六尘,离外面的六尘,无体之妄,无实体之妄;意思就是当体空,所以,同一真性,妄本空,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虽说见性],在此虽然也说到这个见性,[乃根中局执之自性],[乃]就是只是,[根]就是眼根当中;[局]就是局限;[执]就是能力的范围,局执就是局限在能力的范围,来讨论它而已;自性,在这里不当自性,当功能,乃是眼根当中,局限范围讨论的功能。[非离眼廓周之见性也]。不是连眼根、外尘都放下的,遍虚空的,如来藏性那个见性,叫做非离眼根廓,离开眼根,就没有内外的见性。这一段意思是说:虽然这里也说[见性]二个字,其实只是讲眼根当中,局限在眼根的能见的范围的功能,并不是离开眼根,而在外遍虚空界,周遍法界的如来藏性的见性。
[前显是性],不生灭的性,[而此破相],就是破眼入之根相。[所以异矣]!就是连那个六入都要破,要不然把六入都弄不清楚,不知道六入仍然是空无自性,无自体性。[更深究之,此之破相,亦欲其离相,即妙真如性耳]。但是,我们一般众生没有办法,眼见一切外尘,就误认为它是真实的,到死都醒不过来。耳朵听一切生灭的音声相,也是一直误认为它是实在的,所以,耳朵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坏话。那么,我们现在很多人他不懂得佛法;可是,他觉得外面的外尘很累人,很吵!
有一个美国人,他是台湾的女婿,这个美国人住在这个城市里面,他跟他太太讲说:台湾的城市太吵,生活很辛苦,空气不好。结果他去山上买了二、三分地,小小的,在山上。全部都自己住在上面,没有水、没有电,他自己用发电机,然后二分地,自己耕种,他在那边自得其乐。他离开了动态的,进入山上的静,他说:这里很好,空气不污染!结果他就自己一个人,他老婆跟儿子都住在城市。记者问:你为什么不接你老婆来住?他说:我有接她好几次,她住不下来!我说:山下很吵!她说:山上太静受不了!远离动,结果去静的地方,诸位~!静仍然是尘,它只是一个有声音,一个没有声音而已啊,动、静都是耳朵的尘。这个外国人没有学佛,他以为跑到山上去,很静很静的时候,就以为解脱了,事实上,烦恼还是在。离开动、静,动是动尘,静还是尘啊,而见性就是:动还是不动,静还是不动。为什么?他透视动态本空、静态还是本空,如如不动的心性无关于尘,这个就是功夫。所以,很多人认为尘世太吵,避开来到山上去住,环境比较安静一点;但不是心里的静,不是心静,心里没有充满智慧,你住山上做什么?你说:我关起来要用功!怎么用功啊!没有悟到如来藏性,不于动、静取静,了解动是尘、静是尘。意思就是:你没有大悟,住在城市也是污染,你住到山上没有人,还是污染!动被动尘所污染,被山上的静尘所污染。
为什么被山上静尘所污染?没有人,久了就懒惰,没人管啊,真的啊!煮一餐就吃了三、四餐,东西坏了快要酸臭。以前去了做早晚课,久了没有人管,师父也不在,山高皇帝远,早、晚课也不做,久了以后,自己懒惰,以为自己洒脱。后来下山以后,在这个团体,他活不下来,看这个法师也不习惯、看那个法师也不习惯,住山上,回来变成很奇怪!他自己觉得很有修行,出家以后,变成懒惰到自己不知道,什么都没有责任感、什么都不扛,他一直认为自己就是很洒脱,自己认为,可是,经不了人家二句话,他就开始起烦恼!所以,自己的习气自己不知道。在这里你看,欲其离相,即妙真如性,这个可是很重要!眼睛离明相、离暗相;耳朵离动跟静相。换句话说:眼睛见明相如如不动,见暗相如如不动,不恐惧;耳朵于动如如不动;耳朵于山上静尘,仍然如如不动;鼻子无论嗅到香、臭,都不起烦恼,如如不动;舌头尝一切的味道,心如如不动;身体的触、苦、乐、忧、喜等等,都如如不动;意根一切生灭、生住异灭的念头,仍然如如不动那个就是佛。所以,并不离开吵杂的地方,到静的地方,这个叫做修行,这个也是攀缘另外一种尘而已。底下,[则显性之旨仍同,岂如缘心,直破其一定无体哉?二辨妄无体竟]。这不是像攀缘的意识心,直破其意识心是无体性的。
[午三 无所从来]
[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如是,阿难,当知这个见性,就是见精,不是明、暗的尘来;也不是眼根自己跑出来;也不是虚空自己生出来的。
[此总标。据世人多谓见是其眼],佛陀说了,见如果是眼睛的话,人死了眼睛还在,为什么看不到?所以,是心非眼。那么,[从根是其正计],[根]就是眼根,什么叫正计?正计就是一般人以此为正,一般人认为,看到是眼根看到。[余二并破],余二就是明暗,还有空生,叫做余二并破。是从明暗来吗?不从明暗来,也不从空生。从根是其正计,正计就是一般人以此为正,一般人都认为这是正确的,认为眼根在看。那么,其他二个,就是明暗来,或者是虚空来,一同破。[极显其妄也。非明暗来不他生;非于根出不自生;不于空生,非无因生。于四性推检无生],这个[性]不是那个性,这个性是情形,在那四种情形推检无生,[但缺不共生]。这里没有讲到不共生。
[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
说:为什么…
《大佛顶首楞严经第七套 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