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味,無病之人,舐之微有甜觸。由此熟舐,妄生甜苦,正顯舌入之根不動(即不舐之時),淡性(非甜非苦)常在。甜苦與淡,乃舌入之勞相,以此爲例,兼能嘗之舌入,與甜苦淡之勞相,同是菩提心中,瞪發勞相。前叁科塵唯舉二],前叁科是指眼、耳、鼻,不能弄錯。這個[科]跟我們會四科,融七大那個科又不一樣。前叁科就是眼、耳、鼻,這個塵只有兩個,眼睛是明、暗;耳朵是動、靜,所以,只有舉二個。[此科有甜、苦、淡叁字,甜苦乃有味之味,淡屬無味之味,仍爲二種。初舉例顯妄竟]。
[午二 辨妄無體]
[因甜、苦、淡,二種妄塵,發知居中,吸此塵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離彼甜、苦,及淡二塵,畢竟無體]。
[甜、苦]有味,[淡]無味,所以,這個就是用二種就好了,有味跟無味,有味道跟沒有味道;有味又分成甜跟苦。所以,甜、苦一起討論,甜、苦就是有味道,淡就是沒有味道。因有味道,一個是沒有味道的淡,二種妄塵,發知居中,就是舌精,居中。吸此塵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離彼甜、苦,及淡二塵,畢竟無體。爲什麼講二塵?因爲甜、淡一起討論。
[此辨舌入虛妄。舌入元無自性,但因舌動時之甜、苦,及不動時之淡,二種妄塵,黏湛發知,居于根中,吸此塵象,托塵妄現,名爲知味能入之性。然此舌入知性,離塵畢竟無體。二辨妄無體竟]。
[午叁 無所從來]
[如是,阿難!當知如是,嘗苦、淡知,非甜、苦來;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
[此追究舌入無所從來,總標非塵、非根、非空]。
[何以故?若甜、苦來,淡則知滅,雲何知淡?若從淡出,甜即知亡,複雲何知,甜、苦二相]?
解釋一下:爲什麼呢?如果我們這個舌入,就是舌精,從甜、苦而來,淡則知滅,到淡的時候,因爲是甜、苦才有這個舌精,這個就是舌入。那麼,到淡的時候,這舌精、舌入已經沒有這個功能了。爲什麼?跟甜、苦跑掉了。淡則知滅,這個覺知之性就沒有了,意思就是嘗性,品嘗這個甜味,已經跟著這個甜、苦味跑掉了;淡則知滅,雲何知淡?到淡的時候,因爲它沒有味道;到淡的時候,這個覺知、這個味道已經沒有了,這個舌精怎麼能夠知道淡味呢?如果這個嘗知之性,一定是從淡味,跟著淡味走,那麼,甜即知亡。甜就包括苦了,意思就是不知道甜跟苦。複雲何知,甜、苦二相呢?
[初句征,下逐破。先破不從塵來]。
[若從舌生,必無甜、淡,及與苦塵。斯知味根,本無自性]。
如果說從舌生,就不必借重甜、淡外塵,以及苦塵這些味道。意思就是:根不必借重塵,我們很清楚的,這個味根本來就沒有自性,意思就是:一定要借重甜、淡,甜苦還有淡,才能顯現舌根。
[此破不從根來]。
[若從空出,虛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關汝入]?
如果說這個舌入是從虛空而出,那麼,虛空自己的味道,又不關你的嘴巴的嘗知性,又空、虛空自知,也不關你的舌入。
[此破不從空生。叁無所從來竟]。
到底是根、是塵,統統沒有,求其究竟之處,空無自性,都不可得,一切法本自無生。
[午四 結妄歸真]
[是故當知:舌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本非因緣就是不能說是因緣所生,因爲因緣所生本來就空。本非自然性,也不能說無因的自然性而生。
[准上可知。四舌入竟]。
這個六入,文字和義理不是很深,我們就不在這裏做太多的逗留時間。
[巳五 身入 (分四)]
[午初 舉例顯妄]
[二 辨妄無體]
[叁 無所從來]
[四 結妄歸真 今初]
[阿難,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觸于熱手,若冷勢多,熱者從冷;若熱功勝,冷者成熱。如是以此,合覺之觸,顯于離知,涉勢若成,因于勞觸。兼身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阿難,譬如有一個人,用一只冷手,去觸另外一只熱手,自己本身去感受,如果冷的這個力勢比較大、比較多,那麼,熱者從冷。因爲冷較強,冷勢多,那麼,熱就會從冷,熱就會跟著冷下來,因爲冷的比較強。若熱功勝,冷者成熱,如果是熱的手比較強,那麼,冷的就會成熱。如是以此,合覺之觸,因爲這個觸,身入有合跟離,這觸有合觸,還有離二種,這是觸塵。以此合覺,手掌因合而覺,叫做合覺之觸,顯于手掌因離而知,因爲身入是離、合二種塵象,所以,合覺或者是離知,合,要不然就離。合的時候也覺悟,離的時候也知道,這個就是觸塵。以此合覺之觸,顯于離知,涉勢若成,涉勢就是冷熱相如果成定局了,就以這個來討論。因于勞觸,因爲兩手相合,合手成勞觸、勞相,這個觸就是現冷熱相涉之觸,叫做勞觸。兼身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根身與冷熱之觸,都是菩提,瞪發勞相。
[此舉易知之身觸,以爲能例,顯明身入虛妄。乃假設一人,用一只冷手,觸合一只熱手,兩手皆屬身根,與尋常有知之身,與無知之物,合則成觸不同]。一般我們用有知的身去觸無知的物,現在是兩只手都是自己的手。[若冷之勢力多,則熱者從冷而成冷;若熱之功用勝,則冷者從熱而成熱矣。如是以此合覺之觸,顯于離知下,如是指上四句,用此兩手相合,覺知冷熱之觸,顯于兩手相離時,亦複有知觸之用,以驗身入所對觸塵,有離、合二種]。離的時候知,合的時候覺,這統統是觸,身體的觸塵。[彼此兩手,冷熱相涉之勢若成,乃因兩手相合,合久成勞,故現冷熱相涉之觸。兼身下叁句,謂不但交相涉入,冷熱之相,是身入之勞相],兼能入的身入,與外面的冷熱之塵象,[兼身入與冷熱之相,同是菩提心中,瞪發勞相。初舉例顯妄竟]。
在座諸位,但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對不對?沒有能所,你就知道嘛,能緣、所緣盡是妄,妄放下,它就是真。修行說難很難,說簡單,也不是很困難。只是我們因爲堅固的微細執著,太強烈而已。
[午二 辨妄無體]
[因于離、合,二種妄塵,發覺居中,吸此塵象,名知覺性。此知覺體,離彼離、合違順二塵,畢竟無體]。這文字很簡單。
[此身入之知覺,乃托塵妄現其相。因于離]塵、就是離知,或者是[合二種妄塵,黏起湛然之體],就是光明之體被黏住了。古時候用一個比喻,就是要把我們這個識心,跟這個性要剝離的時候,就象要剝了這層皮跟肉那麼的困難!因爲我們習慣于用意識心,妄,我們已經用妄心習慣了!認爲它就是理所當然的嘛,突然用正等正覺,有時候衆生反而不習慣。所以,要脫離、剝離那種執著,太難了!
這個就是修禅的人形容說,最後那關要破,那個微細的執著要破,簡直要把身體的那一層皮剝下來,從肉直接剝下來那麼的難!因爲他已經無量劫來都用意識心習慣了,妄心都用習慣了,一下子用正覺的心,要剝離那個妄執、妄動、妄念、妄無明,最極微細的那一刹那,很是困難!底下,[發爲覺精],覺精就是身爲觸覺。這個[覺]是觸,身體的觸覺精,身體之觸覺之精,叫做觸覺精。[居于浮、勝二根之中,吸入此塵象,名爲身入知覺之性。此知覺體,離彼離、合違順二塵,畢竟無有身入之自體可得。離、合屬二塵,違順乃二相]。離、合違順,離有違順,合還是有違順,要這樣念。[苦觸,則違背衆生,厭苦求樂之心理,故曰違;樂觸,則順從衆生,厭苦求樂之心理,故曰順。離、合各有違順二相。二辨妄無體竟]。離:離違、離順;合:合違、合順二相,這很容易了解。
[午叁 無所從來]
[如是,阿難!當知是覺,非離、合來,非違順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
如是,阿難!當知是身覺,這個[覺],當知是身覺、身的觸覺,這個不是悟的意思,是觸覺的意思。
[此總標無從來,下則征破]。
如是,阿難!當知是身體的觸覺,非離、合來,非違順有,不于身根而出,又不是虛空自己跑出來,這個文字很簡單。
[何以故?若合時來,離當已滅,雲何覺離?違順二相,亦複如是]。
[初句征,下先破從塵來]。
[若從根出,必無離、合、違、順四相。則汝身知,元無自性]。
如果是從你的身根自己跑出來,不必借重離、合之塵,那麼,你的身根本來就空無自性,一定要借重離、合之塵。
[四相,非指離合違順爲四,乃指離合二塵,各有違順二相],有時候,這個身體離的時候好;有時候,離的時候就比較不好。有的時候合的時候好,有的時候合的時候不好。[則成四相。此破從根出]。
[必于空出,空自知覺,何關汝入]?
如果是虛空變成你的身體的覺觸,那麼,就不關你的事情了。
[此破空生]。就是無因而生。這個就是[叁無所從來竟]。無所從來。
[午四 結妄歸真]
[是故當知:身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准上可知。此中相妄性真之旨,如昔日僧問洞山曰:寒暑到來如何回避]?一下很冷,一下很熱,寒暑來怎麼回避啊?洞山禅師就說了,[山曰:何不向無寒暑處去]?找一個無寒無暑的地方去啊![僧曰:如何是無寒暑處?山曰:寒時寒煞阇黎,熱時熱煞阇黎]。這什麼意思啊?意思就是:正冷的那個時候,悟到冷的時候是虛妄的觸,當下就是真。正熱的時候,體悟到正熱之時,悟熱也是妄,熱性本空。就在正在熱你的那個,當體即空。阇黎就是尊稱他,尊稱你阿阇黎。寒的時候,正冷到你的那個時候,你能體悟到冷本虛妄,那個時候就是不冷,就是真心。熱時熱煞阇黎;這阇黎是尊稱對方叫做阿阇黎。正是熱到你阿阇黎的時候,悟虛妄則無所謂熱,正在熱你的時候,熱性本空,往真心處悟,那個就是不熱。冷的時候是妄,真心就顯,熱的時候是妄,不著,熱性就消,就是這個意思。[此爲達妄即真,處處總成華藏界矣!五身入竟]。
[巳六 意入 (分四)]
[午初 舉例顯妄]
[二 辨妄無體]
[叁 無所從來]…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七套 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