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味,无病之人,舐之微有甜触。由此熟舐,妄生甜苦,正显舌入之根不动(即不舐之时),淡性(非甜非苦)常在。甜苦与淡,乃舌入之劳相,以此为例,兼能尝之舌入,与甜苦淡之劳相,同是菩提心中,瞪发劳相。前三科尘唯举二],前三科是指眼、耳、鼻,不能弄错。这个[科]跟我们会四科,融七大那个科又不一样。前三科就是眼、耳、鼻,这个尘只有两个,眼睛是明、暗;耳朵是动、静,所以,只有举二个。[此科有甜、苦、淡三字,甜苦乃有味之味,淡属无味之味,仍为二种。初举例显妄竟]。
[午二 辨妄无体]
[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
[甜、苦]有味,[淡]无味,所以,这个就是用二种就好了,有味跟无味,有味道跟没有味道;有味又分成甜跟苦。所以,甜、苦一起讨论,甜、苦就是有味道,淡就是没有味道。因有味道,一个是没有味道的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就是舌精,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为什么讲二尘?因为甜、淡一起讨论。
[此辨舌入虚妄。舌入元无自性,但因舌动时之甜、苦,及不动时之淡,二种妄尘,黏湛发知,居于根中,吸此尘象,托尘妄现,名为知味能入之性。然此舌入知性,离尘毕竟无体。二辨妄无体竟]。
[午三 无所从来]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
[此追究舌入无所从来,总标非尘、非根、非空]。
[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
解释一下:为什么呢?如果我们这个舌入,就是舌精,从甜、苦而来,淡则知灭,到淡的时候,因为是甜、苦才有这个舌精,这个就是舌入。那么,到淡的时候,这舌精、舌入已经没有这个功能了。为什么?跟甜、苦跑掉了。淡则知灭,这个觉知之性就没有了,意思就是尝性,品尝这个甜味,已经跟着这个甜、苦味跑掉了;淡则知灭,云何知淡?到淡的时候,因为它没有味道;到淡的时候,这个觉知、这个味道已经没有了,这个舌精怎么能够知道淡味呢?如果这个尝知之性,一定是从淡味,跟着淡味走,那么,甜即知亡。甜就包括苦了,意思就是不知道甜跟苦。复云何知,甜、苦二相呢?
[初句征,下逐破。先破不从尘来]。
[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
如果说从舌生,就不必借重甜、淡外尘,以及苦尘这些味道。意思就是:根不必借重尘,我们很清楚的,这个味根本来就没有自性,意思就是:一定要借重甜、淡,甜苦还有淡,才能显现舌根。
[此破不从根来]。
[若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
如果说这个舌入是从虚空而出,那么,虚空自己的味道,又不关你的嘴巴的尝知性,又空、虚空自知,也不关你的舌入。
[此破不从空生。三无所从来竟]。
到底是根、是尘,统统没有,求其究竟之处,空无自性,都不可得,一切法本自无生。
[午四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本非因缘就是不能说是因缘所生,因为因缘所生本来就空。本非自然性,也不能说无因的自然性而生。
[准上可知。四舌入竟]。
这个六入,文字和义理不是很深,我们就不在这里做太多的逗留时间。
[巳五 身入 (分四)]
[午初 举例显妄]
[二 辨妄无体]
[三 无所从来]
[四 结妄归真 今初]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阿难,譬如有一个人,用一只冷手,去触另外一只热手,自己本身去感受,如果冷的这个力势比较大、比较多,那么,热者从冷。因为冷较强,冷势多,那么,热就会从冷,热就会跟着冷下来,因为冷的比较强。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果是热的手比较强,那么,冷的就会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因为这个触,身入有合跟离,这触有合触,还有离二种,这是触尘。以此合觉,手掌因合而觉,叫做合觉之触,显于手掌因离而知,因为身入是离、合二种尘象,所以,合觉或者是离知,合,要不然就离。合的时候也觉悟,离的时候也知道,这个就是触尘。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涉势就是冷热相如果成定局了,就以这个来讨论。因于劳触,因为两手相合,合手成劳触、劳相,这个触就是现冷热相涉之触,叫做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根身与冷热之触,都是菩提,瞪发劳相。
[此举易知之身触,以为能例,显明身入虚妄。乃假设一人,用一只冷手,触合一只热手,两手皆属身根,与寻常有知之身,与无知之物,合则成触不同]。一般我们用有知的身去触无知的物,现在是两只手都是自己的手。[若冷之势力多,则热者从冷而成冷;若热之功用胜,则冷者从热而成热矣。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下,如是指上四句,用此两手相合,觉知冷热之触,显于两手相离时,亦复有知触之用,以验身入所对触尘,有离、合二种]。离的时候知,合的时候觉,这统统是触,身体的触尘。[彼此两手,冷热相涉之势若成,乃因两手相合,合久成劳,故现冷热相涉之触。兼身下三句,谓不但交相涉入,冷热之相,是身入之劳相],兼能入的身入,与外面的冷热之尘象,[兼身入与冷热之相,同是菩提心中,瞪发劳相。初举例显妄竟]。
在座诸位,但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对不对?没有能所,你就知道嘛,能缘、所缘尽是妄,妄放下,它就是真。修行说难很难,说简单,也不是很困难。只是我们因为坚固的微细执着,太强烈而已。
[午二 辨妄无体]
[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这文字很简单。
[此身入之知觉,乃托尘妄现其相。因于离]尘、就是离知,或者是[合二种妄尘,黏起湛然之体],就是光明之体被黏住了。古时候用一个比喻,就是要把我们这个识心,跟这个性要剥离的时候,就象要剥了这层皮跟肉那么的困难!因为我们习惯于用意识心,妄,我们已经用妄心习惯了!认为它就是理所当然的嘛,突然用正等正觉,有时候众生反而不习惯。所以,要脱离、剥离那种执着,太难了!
这个就是修禅的人形容说,最后那关要破,那个微细的执着要破,简直要把身体的那一层皮剥下来,从肉直接剥下来那么的难!因为他已经无量劫来都用意识心习惯了,妄心都用习惯了,一下子用正觉的心,要剥离那个妄执、妄动、妄念、妄无明,最极微细的那一刹那,很是困难!底下,[发为觉精],觉精就是身为触觉。这个[觉]是触,身体的触觉精,身体之触觉之精,叫做触觉精。[居于浮、胜二根之中,吸入此尘象,名为身入知觉之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有身入之自体可得。离、合属二尘,违顺乃二相]。离、合违顺,离有违顺,合还是有违顺,要这样念。[苦触,则违背众生,厌苦求乐之心理,故曰违;乐触,则顺从众生,厌苦求乐之心理,故曰顺。离、合各有违顺二相。二辨妄无体竟]。离:离违、离顺;合:合违、合顺二相,这很容易了解。
[午三 无所从来]
[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
如是,阿难!当知是身觉,这个[觉],当知是身觉、身的触觉,这个不是悟的意思,是触觉的意思。
[此总标无从来,下则征破]。
如是,阿难!当知是身体的触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身根而出,又不是虚空自己跑出来,这个文字很简单。
[何以故?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违顺二相,亦复如是]。
[初句征,下先破从尘来]。
[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
如果是从你的身根自己跑出来,不必借重离、合之尘,那么,你的身根本来就空无自性,一定要借重离、合之尘。
[四相,非指离合违顺为四,乃指离合二尘,各有违顺二相],有时候,这个身体离的时候好;有时候,离的时候就比较不好。有的时候合的时候好,有的时候合的时候不好。[则成四相。此破从根出]。
[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
如果是虚空变成你的身体的觉触,那么,就不关你的事情了。
[此破空生]。就是无因而生。这个就是[三无所从来竟]。无所从来。
[午四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准上可知。此中相妄性真之旨,如昔日僧问洞山曰:寒暑到来如何回避]?一下很冷,一下很热,寒暑来怎么回避啊?洞山禅师就说了,[山曰:何不向无寒暑处去]?找一个无寒无暑的地方去啊![僧曰:如何是无寒暑处?山曰:寒时寒煞阇黎,热时热煞阇黎]。这什么意思啊?意思就是:正冷的那个时候,悟到冷的时候是虚妄的触,当下就是真。正热的时候,体悟到正热之时,悟热也是妄,热性本空。就在正在热你的那个,当体即空。阇黎就是尊称他,尊称你阿阇黎。寒的时候,正冷到你的那个时候,你能体悟到冷本虚妄,那个时候就是不冷,就是真心。热时热煞阇黎;这阇黎是尊称对方叫做阿阇黎。正是热到你阿阇黎的时候,悟虚妄则无所谓热,正在热你的时候,热性本空,往真心处悟,那个就是不热。冷的时候是妄,真心就显,热的时候是妄,不着,热性就消,就是这个意思。[此为达妄即真,处处总成华藏界矣!五身入竟]。
[巳六 意入 (分四)]
[午初 举例显妄]
[二 辨妄无体]
[三 无所从来]…
《大佛顶首楞严经第七套 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