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第七套 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第一▪P6

  ..续本文上一页  

  [四 结妄归真  今初]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踰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这个六入当中,意入就稍微有一点点困难度。解释一下: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哎呀!太疲劳了,困了就稍微眠。睡一会儿,[寤]就是醒过来了,意思就是:一下睡、一下醒。览尘斯忆,[览]就是历览前尘,因为在梦中的时候,想起梦中的时候,叫历览前尘,这个叫做记,醒的时候没有梦,梦境的记忆已经消失了。所以,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现在在讲忆根,忆恨就是内尘。集,这已经不是眼、耳、鼻、舌、身的外尘,它现在是对内的,内心里面的生灭之尘,用忆念。说一下子记,一下子又忘,是其颠倒性;物是成、住、坏、空,那么,心叫做生、住、异、灭。是其颠倒性,动念是生;安住一下叫住;这个念头变了,有异;到最后念头消失了,这个是灭。所以,生住异灭就是生灭的简称,讲[生灭]是非常简单之称,总称叫做[生住异灭];但是我们中国人好简,讲生住异灭麻烦,为什么要讲四——生相、住相、异相、灭相?讲生灭,就知道法是无常的。

  注意!生住异灭是心念变化的专属名词,如果是物质世界的名词,叫做成住坏空。比较大的、外在的物质世界,称成住坏空,不称生住异灭。动念称生、住、异、灭;外相称成、住、坏、空;人类称生、老、病、死;气候称为春、夏、秋、冬,这个稍微理解一下。但是,总归无常,它的共同性就是无常,生住异灭。吸习中归,就是吸入现在的习性的生住异灭,中归就是最后落入、归于意地,归于意根。吸入现在的种种的习气的生住异灭,或者成住坏空,而落入到怎么样?归于意地,归于我们意根。不相踰越,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一个念头灭,一个念头起,不相逾越,称意知根,我们叫它做意知根。兼意与劳,[劳]就是生灭相,疲劳的生灭相,得失相,同是菩提,瞪发劳相。那么,我们这个得失相、得失心,这个就非常困难!

  在座诸位,这个生灭的尘,尤其是意根,一执着就非常困难!举个例子,譬如说你身上有很多的珠宝!假设珠宝价值三百多万,或者是一些比较价值的一些首饰。突然有一天被小偷统统偷走了,诸位,你那个意根,那个生灭的心,要很久很久才会弭平,很久!本来是拥有三百多万,可以换现金,尤其是现在金条,慢慢涨,涨得吓死人了!哇!三百多万统统没有!以前拥有这些东西,现在突然灭了,没有了,这个内心里面那种得跟失、生跟灭,对这个相上那种执着,是很辛苦的,非常困难!

  譬如你的儿子,一直想考一个理想的大学,这样栽培他,突然一间都没考上!所以,我们一个人说到要放下,实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讲一讲很容易,那就放下,碰到你儿子、你女儿,放不下,真的!这个就是我们人类的意根是很难突破的,生灭得失心非常困难的!

  [此亦举意入易知之例,以显虚妄。假设一人辛劳疲倦,精神不足,意根不对缘境,则妄现睡眠之相;睡眠既熟,精神恢复,意根不甘滞寂,则便现醒寤之相;此乃约忽寐忽觉而言],不是指晚上,[非指夜寐夙兴也]。[夜寐]就晚上睡觉,早上就起来,不是那种睡眠,是突然忽睡一下;就像我们现在打个盹儿,不是指晚上一觉到天明那种睡觉,五、六个钟头的。[据此则劳倦睡熟,俱指意根,取此虚妄易知者,比例意入虚妄无体。览尘斯忆,失忆为忘者:以既寤之时,则历览前尘],回想梦境,[而斯忆(记也);欲睡之时,则失忆以为忘]。历览前尘就记忆起来了,欲睡的时候,这个记忆消失了,叫做忘。[又正睡之时,梦中独头,所缘览尘境,亦称记忆];梦中独头,正在睡的时候,又起现行了。醒过来的时候,[既寤之后,则梦沉境寂],忘记了梦境里面到底发生什么事情,这个时候[亦曰为忘]。所以,这个记跟忘,有时空性的,但是总是颠倒。

  [是其颠倒,生、住、异、灭者:以上忽眠、忽寤,或忆、或忘,皆属颠倒之相。生、住、异、灭,对眠、寤、忆、忘而说]。刚刚睡觉的时候,[初眠为生,正眠为住;将寤为异,寤已为灭]。醒过来的时候叫做灭,因为不再睡觉了;灭就是不再睡眠了,醒过来了,[始忆为生,正忆为住;将忘为异,忘尽为灭]。所以,这些名词,生住异灭,成住坏空,有时候它都站在某一个时空,在形容什么事情,有时候会用生住异灭;但生住异灭是动念的专有名词,用在念头上,这个是唯识学里面讲得非常清楚的。[寤忘准此可知]。

  [吸习中归,不相踰越,称意知根者:谓意根能吸入现习,生、住、异、灭四相,次第迁流,中归意地,前不落后,后不超前,不相踰越,称意入为能知之根焉。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者:世人只知,眠、寤、忆、忘,为意家之劳相,并不知兼意知根,与所缘劳相,同是菩提心中,瞪发劳相。初举例显妄竟]。

  [午二 辨妄无体]

  [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

  因为在这个生、灭二种妄尘;其实是生、住、异、灭。生灭、生住异灭就是内意根的尘,意根不是生尘、就是灭尘,你要牢牢记住这个。眼睛不是明就是暗,耳朵不是动就是静。而这个意根不是生就是灭,这生、灭二尘为意根所缘。所以,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因为它约缘内而言,叫做集知。吸撮内尘,就是法尘,这个内尘就是法尘,半分色尘、半分心。见、闻逆流,就算眼之见、耳之闻等根,要把它返回去、逆流回去,也流不及地,也没有办法流入意根之地,名觉知性。所以,这个觉知性,完全纯粹是五根落卸的影子,完全是在里面的,叫做内尘的,不是外尘的。

  [此生灭,乃前五尘,落卸影子,有生、灭二种法尘之别。意入因于生、灭二尘,黏起湛然之体,集能知之性,居于意根之中,如幽室见]。幽室就是暗室,[吸撮内尘]:吸取内尘。[即吸取内之法尘,为己所缘。前五科]当中,就是指眼、耳、鼻、舌、身。前五科是[向外,故云发见发闻等],往外叫做[发],向内叫做[集]。你看,中文用字是很小心的,发见发闻,就是往外叫做发,你看,[今云集知者],向内叫做集,[以其但约缘内尘言]。只缘心内之尘叫做内尘,心内之尘就是生、灭。

  [见闻逆流,流不及地者:前五根缘五尘之境;见、闻二字,该余三根],当然包括其他三根,包括鼻、舌、身三根。[皆顺流外缘;倘若见、闻等根,要逆流反缘,也缘不到]意根。[因五尘落卸影子,落在意地之中,为意根之所独缘,故曰见闻逆流,流不及地。此能缘性,名意入觉知之性,亦不过托尘妄现而已]。

  [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

  现在就要讲意根空无自性了。

  [然此觉知之性,既是因尘而有,离尘自应无体可得。《正脉》云:寤寐不同上眠寤,彼是假设,取于睡时,此是法尘,但约神思昏、明而已。二辨妄无体竟]。前面讲的是睡觉,现在讲的是法尘,不一样的。

  [午三 无所从来]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这个一看就知道。阿难,当知这个觉知之意根,不是那个时候,醒或者是睡那个时候来,也绝对不是生灭而有的。所谓[生]就是有苦乐之感受;[灭]就是没有苦乐的感受,在这里稍微了解一下。灭是内守幽闲寂静之境;不是开悟那种寂静,只是比较没有苦乐的感受那么强。简单讲就是说:苦乐的强烈的感受叫做生,意根里面觉得生;苦乐的感受没有了,叫做灭,就这么简单!所以,这个你要特别注意,内心里面对苦乐的感受,为什么?它纯粹内嘛,这是讲感受,内在的觉受。对苦乐的感受有了,比较强,叫做生;苦乐的感受没有了,就是内守幽闲寂静之境,也不是因为苦乐的感受有没有,而有意知根。不于根出,也绝对不是说,这个意知根自己跑出来这个觉知之根;亦非空生,这个谈到意精。

  [此总标,下征破]。

  [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

  这一段有一点难,何以故,说:为什么?若从寤来,诸位!此觉知之意入,若从醒的时候来,醒的时候才有意精,寐的时候,意精就没有了。寐的时候,就没有办法觉察到寐了,将何为寐?[寐]就是睡觉,那做梦的人又是谁啊?那个意入就跟着寤的时候跑掉了;意入跟着寤跑掉了,寐的时候在睡觉,做梦的时候又是谁在做梦啊?寐即随灭,因为没有办法觉察,因为寐已经没有意入了。那又有谁能够在做梦的时候,了解说做梦到底是谁啊?

  好!必生时有,灭即同无,必这个意根的觉知性,生的时候才有,就是讲生、灭法,这个意根的觉知性在生法的,意思就是动念,动到执着的那个念头,这个法尘生的时候,你才说这个意根的觉知性才有;那么,灭的时候,这个灭不是说灭无,是说没有苦乐的强烈感受的这个时候,就即同无。这句话意思就是这个苦乐感受很强烈的时候,你这个意知根觉知它是有,如果说这个时候才有意精,那么,灭尘的时候就没有,因为没有苦乐感受的时候,没有强烈的时候,灭就同无。

  再讲一遍: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你一定要说,这个意根在觉知性生尘的时候,生出这个法尘的时候,这个意入才叫做有的时候;那么,当意入的生没有的时候,这生尘没有了,灭尘就没有办法觉察了,灭尘没有办法觉察就同无,令谁受灭?那么,灭尘来的时候,谁感受到这个灭尘呢?谁能够感受到内守幽闲寂静之境呢?意思就是这个意入,不随生尘还有灭尘而改变,不管你的苦、乐生尘走了,就算苦、乐生尘没有了,这个生尘,意入还是可以感受到灭尘。若从灭有,生即灭无,如果这个意根的觉知性从灭才有,因为灭了,才有这个…

《大佛顶首楞严经第七套 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