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結妄歸真 今初]
[阿難!譬如有人:勞倦則眠,睡熟便寤;覽塵斯憶,失憶爲忘。是其顛倒,生、住、異、滅,吸習中歸,不相踰越,稱意知根。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這個六入當中,意入就稍微有一點點困難度。解釋一下:阿難!譬如有人:勞倦則眠,睡熟便寤;哎呀!太疲勞了,困了就稍微眠。睡一會兒,[寤]就是醒過來了,意思就是:一下睡、一下醒。覽塵斯憶,[覽]就是曆覽前塵,因爲在夢中的時候,想起夢中的時候,叫曆覽前塵,這個叫做記,醒的時候沒有夢,夢境的記憶已經消失了。所以,失憶爲忘。是其顛倒,現在在講憶根,憶恨就是內塵。集,這已經不是眼、耳、鼻、舌、身的外塵,它現在是對內的,內心裏面的生滅之塵,用憶念。說一下子記,一下子又忘,是其顛倒性;物是成、住、壞、空,那麼,心叫做生、住、異、滅。是其顛倒性,動念是生;安住一下叫住;這個念頭變了,有異;到最後念頭消失了,這個是滅。所以,生住異滅就是生滅的簡稱,講[生滅]是非常簡單之稱,總稱叫做[生住異滅];但是我們中國人好簡,講生住異滅麻煩,爲什麼要講四——生相、住相、異相、滅相?講生滅,就知道法是無常的。
注意!生住異滅是心念變化的專屬名詞,如果是物質世界的名詞,叫做成住壞空。比較大的、外在的物質世界,稱成住壞空,不稱生住異滅。動念稱生、住、異、滅;外相稱成、住、壞、空;人類稱生、老、病、死;氣候稱爲春、夏、秋、冬,這個稍微理解一下。但是,總歸無常,它的共同性就是無常,生住異滅。吸習中歸,就是吸入現在的習性的生住異滅,中歸就是最後落入、歸于意地,歸于意根。吸入現在的種種的習氣的生住異滅,或者成住壞空,而落入到怎麼樣?歸于意地,歸于我們意根。不相踰越,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一個念頭滅,一個念頭起,不相逾越,稱意知根,我們叫它做意知根。兼意與勞,[勞]就是生滅相,疲勞的生滅相,得失相,同是菩提,瞪發勞相。那麼,我們這個得失相、得失心,這個就非常困難!
在座諸位,這個生滅的塵,尤其是意根,一執著就非常困難!舉個例子,譬如說你身上有很多的珠寶!假設珠寶價值叁百多萬,或者是一些比較價值的一些首飾。突然有一天被小偷統統偷走了,諸位,你那個意根,那個生滅的心,要很久很久才會弭平,很久!本來是擁有叁百多萬,可以換現金,尤其是現在金條,慢慢漲,漲得嚇死人了!哇!叁百多萬統統沒有!以前擁有這些東西,現在突然滅了,沒有了,這個內心裏面那種得跟失、生跟滅,對這個相上那種執著,是很辛苦的,非常困難!
譬如你的兒子,一直想考一個理想的大學,這樣栽培他,突然一間都沒考上!所以,我們一個人說到要放下,實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講一講很容易,那就放下,碰到你兒子、你女兒,放不下,真的!這個就是我們人類的意根是很難突破的,生滅得失心非常困難的!
[此亦舉意入易知之例,以顯虛妄。假設一人辛勞疲倦,精神不足,意根不對緣境,則妄現睡眠之相;睡眠既熟,精神恢複,意根不甘滯寂,則便現醒寤之相;此乃約忽寐忽覺而言],不是指晚上,[非指夜寐夙興也]。[夜寐]就晚上睡覺,早上就起來,不是那種睡眠,是突然忽睡一下;就像我們現在打個盹兒,不是指晚上一覺到天明那種睡覺,五、六個鍾頭的。[據此則勞倦睡熟,俱指意根,取此虛妄易知者,比例意入虛妄無體。覽塵斯憶,失憶爲忘者:以既寤之時,則曆覽前塵],回想夢境,[而斯憶(記也);欲睡之時,則失憶以爲忘]。曆覽前塵就記憶起來了,欲睡的時候,這個記憶消失了,叫做忘。[又正睡之時,夢中獨頭,所緣覽塵境,亦稱記憶];夢中獨頭,正在睡的時候,又起現行了。醒過來的時候,[既寤之後,則夢沈境寂],忘記了夢境裏面到底發生什麼事情,這個時候[亦曰爲忘]。所以,這個記跟忘,有時空性的,但是總是顛倒。
[是其顛倒,生、住、異、滅者:以上忽眠、忽寤,或憶、或忘,皆屬顛倒之相。生、住、異、滅,對眠、寤、憶、忘而說]。剛剛睡覺的時候,[初眠爲生,正眠爲住;將寤爲異,寤已爲滅]。醒過來的時候叫做滅,因爲不再睡覺了;滅就是不再睡眠了,醒過來了,[始憶爲生,正憶爲住;將忘爲異,忘盡爲滅]。所以,這些名詞,生住異滅,成住壞空,有時候它都站在某一個時空,在形容什麼事情,有時候會用生住異滅;但生住異滅是動念的專有名詞,用在念頭上,這個是唯識學裏面講得非常清楚的。[寤忘准此可知]。
[吸習中歸,不相踰越,稱意知根者:謂意根能吸入現習,生、住、異、滅四相,次第遷流,中歸意地,前不落後,後不超前,不相踰越,稱意入爲能知之根焉。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者:世人只知,眠、寤、憶、忘,爲意家之勞相,並不知兼意知根,與所緣勞相,同是菩提心中,瞪發勞相。初舉例顯妄竟]。
[午二 辨妄無體]
[因于生滅,二種妄塵,集知居中;吸撮內塵,見、聞逆流,流不及地,名覺知性]。
因爲在這個生、滅二種妄塵;其實是生、住、異、滅。生滅、生住異滅就是內意根的塵,意根不是生塵、就是滅塵,你要牢牢記住這個。眼睛不是明就是暗,耳朵不是動就是靜。而這個意根不是生就是滅,這生、滅二塵爲意根所緣。所以,二種妄塵,集知居中;因爲它約緣內而言,叫做集知。吸撮內塵,就是法塵,這個內塵就是法塵,半分色塵、半分心。見、聞逆流,就算眼之見、耳之聞等根,要把它返回去、逆流回去,也流不及地,也沒有辦法流入意根之地,名覺知性。所以,這個覺知性,完全純粹是五根落卸的影子,完全是在裏面的,叫做內塵的,不是外塵的。
[此生滅,乃前五塵,落卸影子,有生、滅二種法塵之別。意入因于生、滅二塵,黏起湛然之體,集能知之性,居于意根之中,如幽室見]。幽室就是暗室,[吸撮內塵]:吸取內塵。[即吸取內之法塵,爲己所緣。前五科]當中,就是指眼、耳、鼻、舌、身。前五科是[向外,故雲發見發聞等],往外叫做[發],向內叫做[集]。你看,中文用字是很小心的,發見發聞,就是往外叫做發,你看,[今雲集知者],向內叫做集,[以其但約緣內塵言]。只緣心內之塵叫做內塵,心內之塵就是生、滅。
[見聞逆流,流不及地者:前五根緣五塵之境;見、聞二字,該余叁根],當然包括其他叁根,包括鼻、舌、身叁根。[皆順流外緣;倘若見、聞等根,要逆流反緣,也緣不到]意根。[因五塵落卸影子,落在意地之中,爲意根之所獨緣,故曰見聞逆流,流不及地。此能緣性,名意入覺知之性,亦不過托塵妄現而已]。
[此覺知性,離彼寤、寐生滅二塵,畢竟無體]。
現在就要講意根空無自性了。
[然此覺知之性,既是因塵而有,離塵自應無體可得。《正脈》雲:寤寐不同上眠寤,彼是假設,取于睡時,此是法塵,但約神思昏、明而已。二辨妄無體竟]。前面講的是睡覺,現在講的是法塵,不一樣的。
[午叁 無所從來]
[如是,阿難!當知如是,覺知之根,非寤寐來;非生滅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這個一看就知道。阿難,當知這個覺知之意根,不是那個時候,醒或者是睡那個時候來,也絕對不是生滅而有的。所謂[生]就是有苦樂之感受;[滅]就是沒有苦樂的感受,在這裏稍微了解一下。滅是內守幽閑寂靜之境;不是開悟那種寂靜,只是比較沒有苦樂的感受那麼強。簡單講就是說:苦樂的強烈的感受叫做生,意根裏面覺得生;苦樂的感受沒有了,叫做滅,就這麼簡單!所以,這個你要特別注意,內心裏面對苦樂的感受,爲什麼?它純粹內嘛,這是講感受,內在的覺受。對苦樂的感受有了,比較強,叫做生;苦樂的感受沒有了,就是內守幽閑寂靜之境,也不是因爲苦樂的感受有沒有,而有意知根。不于根出,也絕對不是說,這個意知根自己跑出來這個覺知之根;亦非空生,這個談到意精。
[此總標,下征破]。
[何以故?若從寤來,寐即隨滅,將何爲寐?必生時有,滅即同無,令誰受滅?若從滅有,生即滅無,誰知生者]?
這一段有一點難,何以故,說:爲什麼?若從寤來,諸位!此覺知之意入,若從醒的時候來,醒的時候才有意精,寐的時候,意精就沒有了。寐的時候,就沒有辦法覺察到寐了,將何爲寐?[寐]就是睡覺,那做夢的人又是誰啊?那個意入就跟著寤的時候跑掉了;意入跟著寤跑掉了,寐的時候在睡覺,做夢的時候又是誰在做夢啊?寐即隨滅,因爲沒有辦法覺察,因爲寐已經沒有意入了。那又有誰能夠在做夢的時候,了解說做夢到底是誰啊?
好!必生時有,滅即同無,必這個意根的覺知性,生的時候才有,就是講生、滅法,這個意根的覺知性在生法的,意思就是動念,動到執著的那個念頭,這個法塵生的時候,你才說這個意根的覺知性才有;那麼,滅的時候,這個滅不是說滅無,是說沒有苦樂的強烈感受的這個時候,就即同無。這句話意思就是這個苦樂感受很強烈的時候,你這個意知根覺知它是有,如果說這個時候才有意精,那麼,滅塵的時候就沒有,因爲沒有苦樂感受的時候,沒有強烈的時候,滅就同無。
再講一遍:必生時有,滅即同無,你一定要說,這個意根在覺知性生塵的時候,生出這個法塵的時候,這個意入才叫做有的時候;那麼,當意入的生沒有的時候,這生塵沒有了,滅塵就沒有辦法覺察了,滅塵沒有辦法覺察就同無,令誰受滅?那麼,滅塵來的時候,誰感受到這個滅塵呢?誰能夠感受到內守幽閑寂靜之境呢?意思就是這個意入,不隨生塵還有滅塵而改變,不管你的苦、樂生塵走了,就算苦、樂生塵沒有了,這個生塵,意入還是可以感受到滅塵。若從滅有,生即滅無,如果這個意根的覺知性從滅才有,因爲滅了,才有這個…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七套 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