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空,四種異,這個異是指四大不相同。
底下那個異是指四大種跟空的比較的異,這兩個異的用法完全不一樣,空種就是空大,第一個異,四種異是指地水火風不相同,空種異,這個空種異,這個異字是前面的四大種跟空種的比較,第一個異是比較四大,第二個字是四大跟空的比較之異,這樣你才會了解,四種異就是地水火風不同,但是,把它列爲一起談,第一個異是四種異,空種異就是世間人所說的不同,意思是說地水火風跟空是兩種不同的種性。
【四種性即是】四大性,當下就是【空種性。】就是空大的性,所以,四大種就是空。
【如前際後際空.】
所以,前際、後際就是說無論你探討過去也是不可得,無論你探討未來也不可得。
【故中際亦空。】
中際就是現在也空性,過去地水火風也是空,未來地水火風也是空,即使以現在來講,地水火風也是空性。
【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妙意菩薩曰。眼色爲二。】
眼睛對色法,世間人認爲是二種,是二法。
【若知眼性.】對色法當處透視,怎麼樣?【于色不貪不恚不癡.】
師父以前不是告訴過你!要透視它,你只要透視它,色性不可得,色就是境界,這不是指女色,就是一切境界,你眼睛對一切境界,世間人講它是二,如果,你知道眼當下的分別心就是空,一切境界就是空,你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
你並不需要滅掉色身才找寂滅,意思就是煩惱就是菩提,不貪,我們貪恚癡不是煩惱嗎?如果,你透視它,徹徹底底去了解一切都是因緣法,這就是寂滅。
以前,我念高中的時候,我們的學校:南海路56號,它的附近,比如說,有曆史博物館,前面有植物園,再走過來一點,那裏都舉辦大型的展覽,在和平路那裏,有大型的展覽,廈門街舊書攤,有大型的展覽,讀書,下課,就參觀,曆史的畫展、毛筆字、插花,或是電子展覽、工業展覽,爲什麼?沒有聽到佛法嘛!就是這樣子,認爲這個境界都是實在性的,就要參觀、訪問,心就是這樣,這個好的、這個壞的,我們內心裏面,每一分、每一秒在起心動念,去執著它,因爲我們內心空虛,不知道我們回光返照就是智慧,所以,借重一種錯覺的外境,錯覺的外境,來滿足我們內心的空虛感,書包一背,怕人家沒看到我們的學號,到處逛逛、逛逛,走路很神氣,實在是很無知,有時候,我攬鏡自照覺得很慚愧,怎麼有學佛跟沒學佛差這麼多,整天都是曆史博物館,哪個名人寫毛筆,還有一個,某名人畫一幅畫,我看不懂!我說:訂價多少?哇!幾萬?若拿來挂在我的廁所,我也嫌占空間。就是這樣,這樣看,亂闖、亂闖,今天說真的,沒有學佛,那種可憐,那種分別、那種動念,講實在的,到死都不可能覺悟,現在進去看,要看什麼?我不知道?要看故宮博物院,走啊!要看走啊!來看,走吧!幾塊破銅爛鐵,這是石器時代、這是周朝、這是唐朝的玉佩,這是什麼..,來看,噢!玉..,人家說到日本的秋風洞,說有多美就有多美,秋風洞裏面有電燈,我進去秋風洞用跑的,導遊說:哇!你怎麼這麼快!我不知要看什麼?也沒什麼!有水在流,鍾乳石,電燈點亮,看到一滴水滴著、滴著,你看我,我看你,流水就像瀑布聲,就是這樣,悟道跟不悟道心境都不同,悟道跟不悟道心境一百八十度不同,以前若在選美大會,趕快開電視看美女,泳裝,快點!快點,飯都來不及吃,快點,現在在展示泳裝,趕快打開,坐在那裏,飯也忘了吃,看、看、看..,唉!慚愧!慚愧!慚愧!愚癡到家,若我們上輩子有大智慧,這輩子再延續,穩當的!絕對沒有問題,我講這樣,在慶祝我了,所以說,沒智慧的可憐、痛苦實在是..,我們要憐愍衆生,因爲要開悟以前,悟道前要流過多少的眼淚,通過多少的創傷,經曆多少的無知,吃過多少的苦頭,才有一點點消息,你想想看!才能得到今天的解脫跟自在,對不對?也同樣如此,要吃多少的苦,多少的苦。
【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爲二。】
都是對立、對立..,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意對法塵,法塵就是落謝的影子。
【若知意性于法.不貪不恚不癡.】
如果知道我們的意性,我們心的起心動念,空性,若知意性;就是說知道空性,對我們的意識形態,對法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所以說,涅磐並不用等到死,悟道的人現在就是涅磐,悟道的人現在就是涅磐。
【安住其中.是爲入不二法門。】
世間人的情執,墮于叁毒;貪、瞋、癡,落入六情性,所以,六塵不起叁毒則寂滅之道,寂滅之道。
【無盡意菩薩曰。布施回向一切智爲二。】
布施然後經過一道手續,把它回向一切智,這是兩種法。
【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
就是說布施是六度的開始,就是說妙音,回向一切智,回向就是通達,我們的布施當下就是空性,就是通達一切智,衆生認爲二,而聖人認爲是一,所以說,布施回向一切智,這個回向就是把它當作通達,解釋作通達,當你布施就是通達一切智,它就是不二,世間人看起來是二,對不對?所以說,我們布施、我們回向一切智,我們念佛完我們要回向,就世間來講,其實,施舍的當下就是空性,就是通達一切智,所以,布施性就是回向一切智性,就是因果同性的意思,布施是因,回向一切智,一切智是果,所以,因果是同性。
【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爲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爲入不二法門。】是爲入不二法門。
【深慧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爲二。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則無心意識。】
把筆拿起來,爲什麼講無心意識?就是沒有分別心,平等,就是破掉第七意識,無心意識,心是指第八意識,意是指第七意識,識是指第六意識,心意識全部沒有分別。
【于一解脫門.即是叁解脫門者.是爲入不二法門。】就是入不二法門。
【寂根菩薩曰。佛法衆爲二。】
衆就是僧,佛、法連在一起,衆就是僧,爲二,這是一般的觀念。
【佛即是法。】
因爲佛就是我們的覺性,從我們的覺性流露出來就是真理,真理就是法,佛是一位大覺悟的聖者,所以說,佛就是法。
【法即是衆。】
就是所謂的僧,僧若依事相來講叫做和合衆,和合的團體,這是站在事相來講,站在理性來講,就是能夠調伏身口意令你的心中完成覺性,沒有矛盾的對立性,這個叫做僧,所以說,自歸依僧,當願衆生,統理大衆,一切無礙,這個統理大衆就是一切的煩惱都可以調伏,所以說,有自性的叁寶,還有事相的叁寶,自歸依法,當願衆生,體解大道..,自性歸依佛,我們的自性就是有覺性,自歸依法,我們的自性中有覺性,有究竟的悟,我們就擁有法;真理,我們若依法自皈依僧,我們的自性皈依僧,能夠調伏我們的本性,恢複平等心。法即是衆。
【是叁寶皆無爲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心無礙菩薩曰。身】;我們這色身,這色身就是五陰生死之身,生滅法,【身滅】身滅就是我們所說的涅磐,生死、涅磐【爲二。身即是身滅。】就是生死的五蘊身,當體就是涅磐法。
【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
你若了解我們身的實在相,實相就是空相,無相無不相,我們若徹徹底底了解色身是空相,這實相就是無不相,
【不起見身及見滅身。】
我們就不會執著五蘊的假色身,也不會執著有一個生滅,生滅就是涅磐,因爲生死是空,涅磐當然也是空性。
【身與滅身.】就是說生死與涅磐,【無二無分別。于其中不驚不懼者.】沒有任何的驚怖、恐懼,【是爲入不二法門。】
【上善菩薩曰。身口意善爲二。是叁業皆無作相。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
我們的色身當體就是空性,既然是五蘊和合的假體,當然身是無作相,意思就是說凡所有作相都是虛妄顛倒,緣起的色身實在無真正有所造作,有所造作皆是無明,皆是業力,皆是我們的心念在轉,在轉,身無作相。
【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是】身口意【叁業無作相.】
無作就是沒有任何的造作,也就是說空性,就是實相、就是無爲,我們的叁業無造作,沒有造作當然就沒有業力,所以,我們的靈魂就是以業爲體裁的一種染色物,以業爲素材來雕塑我們來生的生命的本質,生命的本質就是業,以業爲體裁就可以製造出真正的生命,所以,業就是念頭的別名,念力的別名,有叁種情形都是講同一種情形,業力、習氣、念頭統統講同樣的東西,我們往生隨著叁種,
第一、隨念而去,
第二、隨著習氣而去,
第叁、隨著業力而去,
人,這叁種都是同樣一個名詞,只是在哪一個角度講的不一樣,人死要往哪裏去?習氣,所以,養成一個美好的習氣,比如說,聽經聞法,你養成這種好習慣,你的八識田中就:我要聽經、我要聽經,所以,有一個老菩薩常告訴我,喂!師父!師父!我若做夢都夢見在聽經。我說:這樣很好!真的,這樣很好!他若做夢都夢見在聽經,嗯!這樣就對,他算是聽經習慣,八識田中都是聞法的、清淨的種子,這樣太好了,非常好!習性,接著,念,臨命終隨念而去,念頭,所以,我們的觀念很重要,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觀念,不要使錯誤的觀念落入我們生死的坑道裏面,那是很危險的,所以,你不要起心動念去恨一個人,或是站在對立的角度上,什麼事情站在別人的角度上考慮、考慮,你要考慮別人,互相交換立場,把這個業;惡業,我們對人家嫉妒、惡的仇視,轉一下,就沒事了,話雖如此說,無知還是一樣,你要他站在別人的角度上考慮,發作起來還是一樣,沒差別,有的人都沒差別,不會受到人家的影響,不會受到人家的影響有二種人,第一就是聖人,證入空相,第二就是極度的無知,他也不會受人影響,你說什麼..,他也不會受人影響,你跟他講到死,他還是這樣,心…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