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 不思議品第六▪P2

  ..續本文上一頁. 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無戲論。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

  小乘是講苦集滅道四谛法,知道世間是苦,我們要斷集,有道可修,有果可證,這是小乘的修法。

  但是,現在大乘可不同了,夫求法者;真正求法的人,不見苦求,注意聽!不可以這樣讀,無見苦,要這樣念,然後,求放在後面,無見苦就是說苦當下就是空性,沒有所謂痛苦的壓力的執著,所有的痛苦都是來自于自己的無知,都是不能調整自己,也就是說所有矛盾的對立現象,都是自我的問題,不是對方、不是境界給你痛苦,佛說: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給我們痛苦,就是自己,自己造的業自己牽引著痛苦,即使人家要殺我、要害我,也是自己的業力,自己沒有辦法,業力就有你的辦法,我們自己沒辦法,業力就有我們的辦法,我們接受業力的支配,我們有辦法,業力絲毫沒辦法,我們若自己有辦法,業力對我們就絲毫沒作用。

  所以說,無見苦就是說苦是緣生緣滅的假相,緣生緣滅的痛苦,不是真實有個苦,是衆生不了解真理,以爲這世間是真實性,認爲有真實的痛苦,事實上是沒有,沒有這種痛苦。

  所以說,無見苦求,四谛法裏面第一個沒有苦谛,意思就是說無所謂四谛裏面的苦谛之求,這句話就是這樣子解釋,無所謂四谛法裏面的苦谛,苦谛是對衆生講的,真正的苦沒有苦性,無自性。

  比如說爲了種種境界,或是感情的問題,或是種種不順利,我們內心會煩惱,我過去沒有學佛,但是,我現在學佛了,出家修行做法師,了解這種道理,同樣是這顆心,沒有二心,沒有二種心,過去的煩惱心跟現在,師父的心都是一樣。所以,可見苦無自性,以前,覺得很痛苦,會煩惱,別人對我怎樣,很在意,執著、不滿對方,現在回光返照,是自己不好,我們要自我檢討,別人講我們,是爲我們好,所以說,講我們的是佛祖,害我們的是菩薩,批評我們的是大菩薩,這麼想就全都解決了,沒事了,所以無見苦求,這世間沒有一個苦谛可以讓你追求的東西。

  無斷集求,這個集就是集合一切煩惱,變成一種業力的因,世間的因,生滅法的因就是集,集就是貪、瞋、癡,集合貪、瞋、癡而有業力。斷集,在二乘人來講,有一個貪、瞋、癡可以斷,但是,就我們的本性來講,沒有貪、瞋、癡可以斷,所以說,無斷集,因爲貪、瞋、癡是錯覺。

  以前,我們很窮,想吃塊雞肉很困難,想吃頓好的、豐盛的,逢年過節時,豐盛,辦幾桌,挾、挾、挾、..,有時候會說他吃得比較多,我吃得比較少,比較貧窮時,他吃得比較多,我吃得比較少,兄弟間,當然多少會有貪念,雖是兄弟,但是還有那種你吃得比較多,我吃得比較少,現在學佛了,心境不同,如果今天..我現在還跟俗家兄弟一起吃飯,來!辦幾桌,要吃全都給你,我拌醬油就好,很簡單!買個「大茂花瓜」就好,身體支持得了就可以,觀念完全不同。

  所以,貪、瞋、癡也只是一個念頭而已, 無斷集求,沒有所謂的斷,以前的心跟現在的心都一樣,只是念頭改變,所以說,修行、修行,修正念頭叫做修行,把錯誤的念頭修正好,正念常現前,正知正見就常常現前,你可以運用在任何的時間、空間,都不會礙到。

  無造盡證,這個造就是所謂的身口意造作的意思,身、口、意,盡就是滅,把身口意所造的業滅掉了,就證阿羅漢果,叁界證果,這裏的證是指證小乘果。但是,就大乘來講,沒有所謂的證,本性本來就是佛,所以,無造盡證就是說沒有所謂的身口意造業,而滅掉業,有所謂證阿羅漢果四谛法裏面的證滅谛,盡就是滅,意思是就是沒有滅掉身口意的惡業而證阿羅漢果的這個觀念。

  修道之求,道,能通叫做道,能夠通到涅磐叫做道。

  所以者何,法無戲論,什麼叫做無戲論?這個戲論跟我們一般的笑話不一樣,那個戲論跟這個戲論不一樣,所謂無戲論就是說離一切語言討論相,無戲論,法的當下就是空性,語言、文字都是相,所以,把它列爲無戲論,法當下就是空性,具一切妙用現前,覺悟,沒有所謂的戲論,離一切語言。

  下面說,若有人講,我當見苦,我知道,見苦就是說我了解世間是痛苦;斷集,我有貪瞋癡可斷;我證滅,證得果位;修道,我有道可修,是則戲論。沒有四谛法,當下全都是空性,若有這種觀念,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者,求法者無法可求。

  【唯.舍利弗。】

  什麼叫做法?

  【法名寂滅.】

  注意聽!能讓你當下這一念完成不生不滅、無诤,離開二元的對立,一切進入如是性相平等,名寂滅相。

  我們就是缺少這個功夫,寂滅相就是不著一切相,內心清淨到極點,非常的清淨,也就是內心從來不起矛盾,無诤,當然要具足大智慧才有辦法,沒有大智慧,擺平不了內在的矛盾相,沒有大智慧根本不可能,所以,寂滅的人快樂。

  禅宗整天都在講:快樂啊!快樂!怎麼這麼美,這麼美,這麼美的山,beautiful mountain and beautiful garden,這麼美的花園,電風扇若在吹,這麼美的風,隨便彈琴,彈兩下,這麼美的音聲,明明滿臉青春痘,這麼美的青春痘,因爲,他不著相就天地萬物都很美,全都很美,看到愚癡的,他會講:唉!這將來也可以成佛,也有美麗的心,有一顆,擁有美麗的心,見到衆生在造惡,他只有憐愍他,因爲,內心裏面寂滅,他無诤,他無诤。所以說,離一切相,內心有無量的歡喜心,你想想看!一個人叁百六十五天,有幾天是過著歡喜的日子,你回去冷靜,自己稍微想想看!我們在叁百六十五天,有哪幾天是過得很快樂,歡喜就是慈悲喜舍的喜字,好難、好難哦!不容易,這個喜,喜如果很好的話,會調整我們內心荷爾蒙,歡喜心,相隨心轉,慢慢地貌相一直美起來,心美。

  【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

  法當體就是空性,就是不生不滅的涅磐,你若行生滅法,就是說執著于有所謂的修行,生滅,是求生滅,求生滅就不能進入本體,求法者無法可求。

  【法名無染。】

  這段你要注意聽!什麼叫做法?沒有汙染叫做法,沒有汙染就是沒有煩惱,煩惱會汙染我們的清淨心,無染就是沒有所謂的煩惱。

  【若染于法.乃至涅磐.是則染著.非求法也。】

  就是說染,第二個染變成執著,若執著你所說的「求的法」,乃至執著有個涅磐,那是一種執著法,

  【法無行處。】

  什麼叫無行處?把筆拿起來,我何以說無行處呢?就是當體即空叫做無行處,沒有所謂的造作,因爲造作,生者沒有決定生,當體即空,滅是對立的錯覺,從生講到滅,有所謂的滅法,可是,生者無生,滅何可滅。

  一般人的觀念,比如說,我們從出生到死亡,出生是生滅、是假相,是一種業報、是一種意識,是一種因緣和合的生滅,但是,我們若了解生當下就是不生不滅的本性,生者不決定生,生是假的,假的生當然是沒有真實的死,生死是一種業力的轉變,因緣的和合,因緣和合說它是生,因緣和合說它是死,緣生緣滅自性就是空性,所以,不是真正有生,當然也沒有死,所以,生者何喜,死也不必悲哀,不必悲哀。

  我那時候,小時候家裏很窮,爲死人送葬,去打铛子,打铛子聽得懂嗎?打铛子,送到山上,賺那六元很難賺,你知道嗎?六元,要送到山上時,請道士來,道士就:要下葬了!讓開,屬什麼(生肖)的人要避開才不會犯沖,處理完後,道士就帶頭,搖鈴,道士就...,大圓圈那種敲下去..,後面就...一直吹、一直吹..,喂!來送葬的這群,孩子群,六元就锵、锵..,六元、六元..,今天竟做大法師,過去是打铛子的,世間就是這樣,變化無窮,棺材埋下去,挖一個洞,埋下去,我看,有的人也很解脫,怎麼說?送葬的太早擡上來,還不能埋,不能埋,他家的亡者,不是,是喪家,帶份四色牌在墓碑旁打牌,打牌,什麼都見過,有的是真的很孝順,我從小就想:死後要往哪裏?所以,我們現在了解佛法,無行處,死後埋葬,埋在一起。

  若西藏就不同了,像西藏的布達拉宮,喇嘛若往生時,都在廟裏建一座塔,所以,布達拉宮裏面有很多喇嘛,轉世的活佛,所以,喇嘛往生之後,不擡到外面埋,都埋在廟裏,整個都裝金身,好幾十層,金身,往生,他們很重視這種事。若顯教就不同了,顯教的一些高僧大德,每個都火化而已,燒一燒、燒一燒,骨頭,我現在就在想,我百年之後我的骨頭要安在哪裏?不然,就是順著水流走,磨成粉,磨一磨跟面粉攪拌喂魚,不磨成粉,不知要做啥?也不知要放在哪裏?學佛的人了解無行處就是生滅相。

   小孩子要跟他講一下,所以,大人帶小孩來 就是這樣不好,這是造業,這是造業,莊嚴的弘法道場帶小孩不是功德,叫做造業,造大業,惡業,甯動千江水,莫擾道人心,就像這樣子,我早就告訴你們,十二歲的孩子不要帶來,講過一百遍都不聽。

  【若行于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

   你若執著法,可行,可行就是說若你執著:我有在修行,若行于法就是說,法不是讓你造作,它是讓你覺悟的,若行,行就是身口意的造作,如果,你認爲身口意,認爲我在追求法,我有法可得,變成是則行處,變成生滅的造作。是則行處:是則就是這樣,變成一種生滅的造作,不是真正在求法。

  【法無取舍.若取舍法。是則取舍.非求法也。】

  無取舍,法無取舍意思是說一切法當下無所謂的執著,也沒有所謂的舍,取舍是衆生對立的觀念,衆生取舍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得失的觀念,取舍,好就執著以爲得,不好的抛掉以爲舍,這樣是取舍的觀念。

  你若有取有舍變成生滅法,放不下得失的觀念,當然不是求法。

  【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

  爲什麼無處所?你在旁邊括號:因爲畢竟空,爲什麼法無處所?因爲緣生緣滅,當下一切法畢竟空。

  你若執著,任何一個時間、空間的交會,這是一…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 不思議品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