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觀念就沒有重疊的影像,表示同一個體一個用而已,雖然,本體就是空,但是,與智慧吻合,同一個體性。
文殊師利菩薩【又問。】所以,那個「又問」,要加一個:文殊又問,不然,你會搞不清楚,什麼叫做又問?旁邊若不寫,時間久了,又會一頭霧水。
文殊菩薩又問【空可分別耶。】
注意聽!這句的意思就是此空的智慧能夠分別嗎?意思就是說讓我們能夠得到空性的智慧,這種智慧可以用分別心得到嗎?叫做此空慧可分別耶,簡稱空可分別耶,空性的智慧能夠分別嗎?
維摩诘【答曰。分別亦空。】
把筆拿起來加兩個字,就是分別之慧亦空。分別亦空,中間加兩個字,分別之慧,當下也是空,就是我們在分別的智慧也是空。
很深奧,若叫小乘人來聽,可能會一頭霧水。這段的意思是說智慧若不同于空性叫做分別,所以說,雖有分別也是空性。所以,剛才講的就是說分別亦無分別,雖然分別,但是當下就是沒有分別心。我們若能無心于分別,就是用我們真正的本體無心而分別,雖然分別就是無分別,雖然終日分別,未嘗分別,所以說分別亦空。就是這樣,我們是用智慧心去分別,因爲智慧本身就是空性。
【又問。】文殊師利菩薩又問。【空當于何求。】
我們前面所講的正智來明空,恐怕不了解空的道理,以爲空是在正的一方面,而不在于邪,所以現在就說空在哪裏求。
底下所講的,邪正統統空性,要完成悟性不能有對立。
因此,第一句話他就告訴你。【答曰。當于六十二見中求。】
世間人聽到會嚇到,嗯!竟然在六十二種邪見中求。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六十二種邪見也就是實相,不離我們的實相,只要一念之間悟道,六十二見也是空性,不能離開六十二見而有菩提,意即:空遍一切處,實相不能有對立,對立就變孤立。所以,空在哪裏求?當于六十二見中求。六十二見是外道、是凡夫,所以,邪因正而生,正是因邪而起,你說他是邪見,他也說你是邪見,我們自認是正的,其實,他也自認爲他是正我們是邪。
所以,真正的空性,不能因爲對立法而互相襯托。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意思是說邪因爲正而生,正是因爲邪而起,所以,本性是一,性本無二,所以,你想求得正智的空,當于邪見中求,就是這個道理。因我們現在已經求正法,求正法已經求習慣了,因爲正,所以,對邪不屑一顧。
文殊師利菩薩問,維摩诘就回答,要讓你當下體會到,一切境界全都是實相,包括邪魔外道在你眼前破壞,這也是我們的本性。問題是你有辦法嗎?我才告訴諸位!萬法都是心的問題,心若保持如如不動,與實相相應,沒有正跟邪的觀念,空性沒有對立的邪正,我們說求正道,也可以說是求邪道,正是對邪講的,邪是對正講的,都無所求,邪正統統沒有,這就是真正的正道,佛講的正都是講實相,絕對的道理。
所以,這世間就是這樣,比如說,那個人在做啥?師父!那個人在求快樂,你就可以回他話:那是在求痛苦,那就是在求痛苦,知道嗎?爲什麼?樂因苦生,苦因樂有,苦樂對立而有觀念的差別性,樂無自性,苦無自性,沒有真實的樂,也沒有真實的苦,這是實相。所以,我們就是這樣子,比如說,我今天得到東西,你就對他授記:你有一天會失去這東西,我家多生一個人,你家就是多死一個人,知道嗎?是這樣啊!這樣就對!過年我很快樂,今天是農曆初一,若是農曆初一,你就要痛苦,這都是對立法。無論一切時間,無論一切空間,我才告訴諸位!一念覺觀即得本心,你就是本來的面目,“無喜亦無憂,隨緣識得性,”無喜亦無憂,隨緣了解本性的實相。無喜亦無憂,他沒什麼恐懼,不會恐懼。
【又問。六十二見當于何求。答曰。當于諸佛解脫中求。】
六十二見從哪裏求?因爲由正顯示出邪,因爲六十二見,若六十二見已存邪相,應該在哪裏求?得其答案,應當在諸佛菩薩解脫中求,因爲舍邪見名爲解脫,你若沒在諸佛菩薩中求,你不能解脫。
【又問。諸佛解脫當于何求。】
諸佛要解脫哪裏?這句話你要注意!
【答曰。當于一切衆生心行中求。】
所有的答案都産生了,歸類爲這句就對了,心就是我們的樞紐,總開關。
我才告訴諸位!修行、修行,什麼叫做修行?修正自己的觀念,令其覺悟叫做修行。不是拚老命地拜佛,不是拚老命地磕頭,或是拚老命地買水果,供花、供果,那個是其次。也就是要用心,你不聽經聞法,你的心無法修正。修行:修正自己的理念,入于佛的智慧叫做修行。
所以,當于一切衆生心行中求。我們的心就是要修正,要如何修正?聞、思、修,聽經聞法。你若不聽經,你有多行,有的菩薩:師父!我自己買間茅蓬。在家人,自己整理一間房間修行,就獨自修行,跑到臺中獨自修行。你多會修行,我問你,你多行。他的觀念就是說我整天誦經叫做修行,這是很嚴重的錯誤。釋迦牟尼佛哪有教你整天誦經才叫做修行,釋迦牟尼佛有整天誦經嗎?誦經要與心地相應,這種誦經才有用,就是在觀照自己,經典就是要觀照我們的本性,所有的本性若提起來,就是符合經典,一念覺觀,即還得本心,一剎那之間觀照我們的本性,這才是我們真正要找的目的。
我們不是,我們不來聽經,不來聞法,我們稍微聽到一點是非善惡,就開始排斥,就離開善知識、道場,結果,回去一直拚命地修行,拚命地修行,搞了二、叁十年,比不上聽善知識講兩句話。人就是悲哀,很悲哀!悲哀!就是這樣子,不肯親近善知識,他以爲這樣叫做修行,唉!我不要聽經、不要聞法,我認真念佛。問題是觀念還沒有修正到一個正確的方向時,他會懈怠,他會懶惰,他沒有完成空性的覺醒時,他的情緒會有高低潮,(情緒)起來時,自己不知怎麼辦,會生氣,會撞頭,佛號跑到哪裏?沒有了,你現在不能掌握,臨命終又哪有辦法?
我才告訴諸位!往生是平常的功夫,你一定要記得我這句話,這個人能不能往生,就要注意看他平常放得下放不下,就看得出來,馬上看得出來,要記得師父的話。高僧大德講過一句話,往生是平常的功夫,你看這個人平時什麼事情都不跟你計較,那就百分之八、九十絕對往生,他臨命終時,眼睛一合,他又不跟你計較,你說他好,說他不好,都沒關系,你想想看!這種人的定力到什麼程度,他一心念佛,你想想看!你也很認真念佛,每件事都很會計較,你的心不與佛菩薩相應,佛菩薩是一塊大的磁鐵,但是,你拿一塊木材讓他吸,拿一塊木材,來啊!來啊!吸不上來,希望佛菩薩來接引我們,至少你要先變作一塊鐵,跟他的磁場相同,難道不是這樣?至少你要把自己變成那塊鐵,有可以吸引的條件,對不對?你的心煩惱得不得了,就絕緣,跟一塊木材,一塊木材跟一塊大磁鐵吸不上來,諸佛菩薩您來接引我,平常放不下,死時不瞑目,平時什麼事都跟人家計較,到處造口業,講人家的壞話,到處樹立敵人,你想想看!雖然在拜佛,那有什麼用?我們這張嘴不講話會死,好可憐噢!悲哀!悲哀!你聽得懂嗎?佛祖是一塊大磁鐵,至少你要把它變成一塊小鐵,才有被他吸引的條件,他吸引的條件就是慈悲喜舍、放下、看破、提起佛號、正知正見、不與衆生計較、原諒寬恕衆生、包容一切不同看法的人,這才能吸得上來。光拿一塊木材讓磁鐵吸,吸不上來,絕緣體不同。所以,要把自己變作一塊鐵,不管是鋼鐵或是破銅爛鐵,只要是鐵就可以去,只要有跟佛菩薩的心相應,破銅爛鐵也可以吸,也吸得起來,只要是鐵,爛的鐵也沒有關系,對不對?這樣就往生了,咻!一下子就上去了,你不要搞一個絕緣體,不相應的東西,一天到晚都跟人計較,瞋恨心又重,仇視又嫉妒,貪心,免談了,臨命終你說..,你現在看不開,我現在看不破,但是,我臨命終一定看得破,impossible,打死都不可能,不可能!你現在看不開,你想你臨命終有辦法嗎?你臨命終還會貪戀,要死又不死的,我還有什麼任務還沒完成,哪個人對不起我,我要好好跟他計較,對不對?
我告訴你!修行都只是一個念頭而已。我常常在看病,對不對?老是想:跟本性有關,我告訴你!找對跟找不對都在一剎那之間而已,這跟找醫生一樣,我的鼻子過敏,差不多二十幾年,一、二十年了,西醫也看,邱醫師也看,鼻子就是治不好,治不好,那天,講比丘尼戒,我就宣布,你們有沒有認識能治好鼻子的,嘉義的比丘尼拿張名片給我,我抱一線希望,因爲我沒辦法,鼻子老是過敏,沒辦法,我就去了,去找他,點藥點四天,碰!一塊肉掉出來,叫什麼?這叫做鼻夾肉腫大,他說:這種病你多會吃藥,吃一牛車也治不好,不可能!這塊肉若不除掉,我晚上躺著都不能呼吸,要半躺半倒,要美人斜倚才睡得著,躺著馬上不能呼吸,阻塞,鼻塞,現在點藥下去,一孔四千,二孔八千,昨天,那塊肉已經掉下來,碰!一下子就掉下來,現在舒暢多了,二十幾年的痛苦,知道嗎?二十幾年的痛苦,中西藥、吉田耳鼻喉科,我去看了兩年的耳鼻喉科,我若到北部的大專院校上課,一下飛機一定是先到耳鼻喉科看診。這就是跟我們的本性相同,我們今天參訪善知識,我們今天一直找善知識,找什麼才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或什麼才是生死修行的根本,找、找、找..,找到後來,到後來因緣具足,一念之間還得本心,不生不滅,你就是佛。有一個老菩薩拿水果來拜,我就告訴他:菩薩!你拿水果做啥?我來求佛祖保佑,我說:你怎麼不保佑自己?對不對?你怎麼不保佑自己?你拿水果來拜,如果一天到晚跟人吵架,不忍讓一下,跟人家沒拿水果來,終日不跟人計較,看哪一個比較消災,你看!兩個人哪個比較消災?每天拿花來插,每天拿水果來拜,每天都拿來拜,供養師父或什麼的,不用,這些都不用,也不用拿花來插,也不用拿水果來拜,你在那裏合著眼,一念之間都是本性功夫,你多會拿,一切福田不離方寸,禅宗祖師所講的,每句都一針見血…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