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彼岸就是實相岸,實相的法,也沒有所謂實相的岸邊。
所以,這句話意思並不很清楚,整句話應該是如此:實相是正法,邪見是惡法,若須菩提,如果你能用平等的心,自性平等,你來到邪見之處,不被邪見所迷惑,不執著于邪見當中,如果你來到悟到實相的道理,而不執著你到實相的彼岸,也就是連實相的執著都沒有,那就邪、正一如,所以,入諸邪見,不著于邪見、不迷于邪見,也沒所謂到實相的彼岸,邪正一如。
【住于八難.不得無難。】
住于八難就是說衆生入邪見,一定會出生在八難,但是,不得:也無所謂的無難,這句話意思是說你來到八難,住于八難,你生長在八難當中,如果,當處了解它是邪見,悟到邪見就是空性,不可得,這是不實在的,錯謬的邪慧,馬上轉成菩提,你安住于八難,你有所悟道,平等性空,轉煩惱爲菩提,八難當下解除。
不得無難:就是也沒有所謂的無難,難是對無難講的,無難是對難講的,你還執著于我沒有災難也是執著,安住于八難當中,當下悟道,安住在八難當中,當下悟到實相,心中也不執著我現在無難,沒有災難,沒有在八難當中。
【同于煩惱.離清淨法。】
注意聽!悟到惱跟非惱,惱就是煩惱,清淨法就是沒有煩惱,所以,這句話意思是說,同于煩惱;跟一切的煩惱衆生,你悟到煩惱就是菩提,但是,你心中也沒有清淨的執著,你也沒有所謂的清淨法可得。同于煩惱:當下悟道即是空性,更沒有在煩惱裏悟到,覺得有個清淨法,所以,離于清淨法,不落兩邊。
所以,同于煩惱,離開清淨法的執著,這句話意思是說學佛的人善惡平等、男女平等、大小平等、正邪平等、一切天地平等、煩惱菩提平等,這才是究竟法,這叫做不二法門。
所以,同于煩惱;悟到煩惱當下就是菩提,就是清淨,不用離開(煩惱),另外還有一個清淨法,也不要執著有一個清淨法,所以,離于清淨法,你若想得到清淨法,又會變成汙染法。
【汝得無诤叁昧.一切衆生亦得是定。】
意思是說你有能力得到無诤叁昧,無诤叁昧就是隨順法性,不鬥爭,因爲達到空法,所以你就沒有鬥爭,我們的本性就是這樣,你得到無诤叁昧,一切衆生也有這種能力,內心既然無诤,外表當然也無诤,所以,一切衆生跟你相同,照理講,他也可以得到無诤叁昧之定。言外之意就是說須菩提,你不可以自認爲很行。
你若自認爲很行,【其施汝者.不名福田,】
如果,你自認爲有空性、無诤,而衆生沒有,就是不平等修行,這樣所布施給你的,就不叫做福田,因爲你有差別心,你有高下心。
所以,你若自認爲有空性、無诤叁昧,照理講,這些衆生都有,言外之意就是你若自認爲很行,布施給你的就不叫做福田,不能平等法,不能入不二法門;要認爲平等、空相、無所著,所以,你若依平等法,這樣布施給你才叫做福田。
所以,你若自認爲有空性、無诤,傲視衆生,這就是在隱顯當中,有一點責備、有一點教化,如果你有這種觀念,布施給你不名福田。
【供養汝者.墮叁惡道。】
爲什麼?還是生滅法,你種到福田,來世不修行,你又墮下來,那跟邪知邪見沒什麼兩樣,你不入、不得平等法,你不入平等法,【爲與衆魔共一手.作諸勞侶。】你跟魔,衆魔就是四魔,作諸勞侶,魔都會讓衆生疲勞,侶就是伴,作爲他們惱亂衆生的伴侶。
【汝與衆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
你若自己有差別心、分別心,跟衆魔都一樣一手出來的,共一手;共同攜手合作,作諸勞侶,你同樣是魔,因爲你的分別心不斷,你不要以爲你修空性,就自認爲很行,要平等法(才行);你跟衆魔及諸塵勞的衆生,等無有異;沒什麼差別。
【于一切衆生而有怨心.】
對一切衆生而言,跟有怨心而沒有平等心一樣,等于說對一切衆生而言,亦如有怨心,沒有平等心,同理,所以,你要怎麼樣?
【謗諸佛.】
這個謗不是誹謗,這個謗就是破除諸佛的執著,你不要想你在修行,不可以,你若執著你在修行、你在求佛道,也不平等,自性不可求、不可得,
【毀于法.】
也是不執著,這個都當作動詞用,毀于法就是說你也不要執著你修清淨法,自命清高,
【不入衆數.】
衆數就是僧,不入衆數就是也不執著有一個僧,你若能不著諸佛之求,毀于法;不執著諸法的馳求,不入衆數就是僧團,也不著于所謂的僧,因爲你自性本自具足,你就開悟平等,所以,經典要看正確。
【終不得滅度。】
這樣,你就不能入涅磐,這意思是說你贊歎佛、誹謗佛,或是贊歎法、誹謗法,贊歎僧、誹謗僧,對一個不二的大修行人來講,全都平等,贊歎不異誹謗,誹謗同時就是贊歎,爲什麼?謗就是自性本空,贊歎自性也是本空,對于大修行人來說都是如如不動。所以,《維摩诘經》,若沒人開示,說真的,真的沒辦法,絕對會誤解。
【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你若能修行修到邪正平等、冤親平等、佛魔一如、善惡不著、內外不住、大小不拘,你就是進入平等法,我們就知道要如何修行。
全世界都沒惡人,對誹謗我們的,我們也歡歡喜喜,佛、魔一如,譽、謗等心,譽就是贊歎,謗就是平等,意思是說我們永遠不要動念頭,就直接進入清淨本性的平等,這才是真的涅磐,不受到影響。
汝若如是,乃可取食:你若有這種平等心的功夫,可以取食,不然,你也只是一個讓人種福田以後,還是墮落而已,相同。
無善可求也無惡可舍。
所以,須菩提遇到這事,【時我.世尊。聞此】我聽到這樣,【茫然。】一頭霧水,不知如何是好,茫然;不知如何是好,講不贏他。
【不識是何言.】
我不了解他現在在講什麼,怎麼教我要謗諸佛、毀于法、不入衆數,怎麼講這樣?他的意思是平等,但是,須菩提是二乘人,所以,不識是何言,根本不了解他到底是什麼意思,【不知以何答.】我不知如何回應,嚇一跳,就將缽 【便置缽】缽,把缽放著,連缽都忘記拿,嚇到連缽都忘記拿。【欲出其舍。】
【維摩诘】居士是佛,【言。唯.須菩提。取缽勿懼。】不要怕,講不贏他,不要怕,來就不要怕。
【于意雲何。如來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甯有懼不。】
這段沒人看得懂,我講一遍你就知道。
你的意思是如何,如來就是佛,所作化人;如來所要做的工作是度化衆生,如果,釋迦牟尼佛用這種方式問對方,難道對方會怕嗎?你怕什麼?
再講一遍,于意雲何,如來就是佛,所作化人,如來有善巧方便度化衆生,若以是事诘,這個诘就是問,問對方,如果釋迦牟尼佛也像我這樣問對方,以這樣的方式問對方,甯有懼不;難道對方也會怕嗎?
【我言。不也。維摩诘言。一切諸法.如幻化相。】維摩诘居士說一切諸法都是幻化,【汝今不應有所懼也。】
【所以者何。一切言說.不離是相。】
注意!把筆拿起來,是相就是幻化相,一切言說,不離幻化之相,意思是說你所有講的是幻化,聽的也是幻化,有什麼畏懼呢?不實在的。
幻化若記起來,二十四小時生活上都用得著,你若很痛苦時,唉!我怎麼可以被幻化的世間所騙,對不對?若人家講很好聽的話,贊歎你,你就說:言說不實在,這都是幻化的,人家若誹謗你,這都是幻化不實在,寫封信罵一罵你,你也一樣,這是幻化,文字不實在,所以,一切言說,不離是幻相,幻化之相。
【至于智者.不著文字.】
若有智慧的人就不執著文字,【故無所懼,何以故。】
【文字】以本性而言,它是離開文字的執著,文字是【性離.】因爲,法不可取,文字相當然就離,因爲文字是虛妄的假名,智者不著;有智慧的人不執著文字,【無有文字.是則解脫。】不可束縛在文字裏,文字就像我們現在的報章雜志,流言的報導,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不要受到報章雜志、信件的影響,這都是假相,你不了解真相是什麼,也不容置評,不束縛在文字,所以說解脫也。
【解脫相者.即諸法也。】
名相是産生在法,法生是因爲名,名既然解脫,諸法就解脫,剛才就講過諸法如幻,當然就沒有文字的執著,了解文字是空性,就了解諸法的真理。
【維摩诘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法眼淨。】
不得了!法眼淨就是證初果阿羅漢,
【故我不任】不夠資格,【詣】就是拜訪,【彼問疾。】我不夠資格向維摩诘居士問好。
【佛告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你向他問疾,探病一下,富樓那是辯才第一,弟子當中是辯才第一。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于大林中.在一樹下.爲諸新學比丘說法時。】當時【維摩诘來謂我言。唯.富樓那。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說法。】
注意聽!你應當要先了解,人心就是要了解根器,你要先入定觀照衆生的根器是什麼根器,意思是說大根就說大法,小根就說小法,之後再說法,你亂說法,胡亂講,對不對?大根器說小法,小根器說大法。
【無以穢食置于寶器.】
這個寶器就是大乘,穢食就是指小乘,你不要把佛法,這麼寶貴的..,根器這麼利的人,講一些不清淨、不究竟的法,無以穢食;肮髒的食物裝在寶器,意思是說可惜,穢食充饑是小乘法,無上的法寶是指大乘的法器。你要先觀察長者的根機,不要拉了就隨便亂講經。
我們度衆生也是這樣,有的人度衆生也是這樣,不管他的根機深、淺,一直講下去,人家接受不接受是其次,一遇到人就要送錄音帶、念珠,念佛,你要念佛,待會人家丟出來,咻!飛出來!自己直搖頭。
所以,度衆生要先了解根器,所以,要有渴望求法的心才度他,人家若無心學佛,你度他做啥?我認爲沒什麼意義。
【當知是比丘心之所念。】
要知道比丘到底在念什麼,他需要的是什麼。
【無以瑠璃同于水精。】
注意聽!瑠璃是很貴重的東西,就是無上的大乘法。瑠同于水精,水精是很賤、很便宜,是小乘人,將瑠璃當作水精,很糟糕!當知是比丘;你要先了解比丘,他到底要求什麼…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 弟子品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