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聽到佛說法,恐怖生死,有的人聽得歡喜,要修行、斷疑,有的人聽到苦會産生怖畏,聞苦而了解苦,所以,趕快...,歡喜,産生歡喜,這世間確實痛苦,所以,有的人因恐怖而修行,有的人歡喜也是要修行,或生厭離;這娑婆世界痛苦,或斷一切疑問,這是神力不共法。
【稽首十力大精進。】佛是大精進者。
【稽首已得無所畏。稽首住于不共法。】
稽首就是頂禮佛,已經得到四無所畏法,稽首住于不共法,就是十八不共法,就是頂禮佛已經得到四無畏法,頂禮佛已經安住十八不共法。
【稽首一切大導師。稽首能斷諸結縛。】
就是頂禮一切衆生的大導師,就是佛,頂禮能斷衆生的..,結縛就是煩惱,我們都說心中打結,被綁住了,所以,稽首能斷衆結縛。
【稽首已到于彼岸。】
稽首,就是說諸佛菩薩已經到不生不滅的彼岸。
【稽首能度諸世間。】
我們若頂禮佛祖,我們就能心中有佛,按照佛的法去做,我們就能度諸世間。
【稽首永離生死道。】
我們若頂禮佛,以佛爲法、爲師而修行,我們就能離開生死之道、六道輪回。
【悉知衆生來去相。】
佛了解衆生的來去之相。
【善于諸法得解脫。不著世間如蓮華。】
蓮花是出汙泥而不染,所以,對諸法他都清清楚楚,能夠解脫,不執著世間,像汙泥中的蓮花。
【常善入于空寂行。】
善入就是善于悟入,常善悟入于空寂行,就是對空性特別下功夫。我也對諸位法師、在家菩薩說,你對空性一定要悟入,煩惱才會減少,也可以說沒煩惱、無罣礙。
【達諸法相無罣礙。】
通達一切法,你都不會罣礙,因爲你的心無汙染、無束縛,出入就自在。
今天我們爲什麼不自在?你被卡到怎麼會自在,看那個不順,看這個也不順,修行,獨自跑到山上,一個人沒有伴,接著,人家勸他又不聽,自認爲很行,對叁寶不恭敬,動不動就批評,自己認爲不用親近道場。
現在,有些人的觀念是:我不用親近道場,我不用親近善知識,我是在家人,自己在家修就好。這樣講也有道理,希望能有那種能力,不是每個人都是維摩诘居士,要記得!你們不是維摩诘,還是需要善知識,《大智度論》說:善知識修無量億劫,我們親近善知識,人家把無量劫的菁華都告訴你,聰明的人哪有可能離開善知識,我們若自認爲不用親近道場,反正,我是俗家人,我好好照顧家庭,好好念佛,沒錯!這樣很好,就怕你沒有能力,若有這種能力,獨自自修沒意見。
【稽首如空無所依。】
稽首如空無所依,稽首就是頂禮,像空性般,佛已證得空性,聖心無寄;聖人的心沒有所謂的依靠,寄就是寄包裹的寄。
古時候有一句話,聖心無寄,猶空之無依,聖人的心不寄托任何事物,就是說對這個世間無所盼望,簡單講就是無所求;無寄:他不會寄望在金錢,也不會寄望在名利,也不會希望你怎麼做,他不敢要求衆生。聖心無寄,猶空之無依,像虛空般。
所以,你好、你壞,好,佛祖贊歎你,壞,佛祖同情你,但是,佛祖內心如如不動,善知識也是如此,師父今天對一切衆生也是如此,有緣就來,沒緣就沒辦法,你不要傷害叁寶,否則你的因果會比較大,痛苦!師父不可能傷害你,師父哪有可能傷害衆生,絕對不可能,我不想再六道輪回跟你結惡緣,所以,師父只有支持你、贊歎你而已。我若看到你的錯,或是看到你的缺點,我只是微笑,慈眼視衆生,因爲,我近視,我不會看別人的錯,你錯誤,你自己負責,我也不會爲你煩惱。所以,師父若傷害你們是不可能。但是,我勸告你們
最好不要傷害叁寶,那是地獄之因,學佛人第一要禮敬叁寶。
【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已.】這是我們上星期講的,【白佛言。】對佛這麼說。
【世尊。是五百長者子.皆已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我們學佛第一要發心。
所以,經典常常問我們:我們有沒有發菩提心?我們是否真的發大心?真正發心的人知道正法,他不會受到外境的影響,不會受到別人的影響,他知道這條路一定要走,所以,有發大心就有菩提覺悟、就有決定心。所以,這五百位長者子,聽到這偈之後,大家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願聞得佛國土清淨。】
希望將來能得到清淨諸佛的國土。
【惟願世尊.】說諸佛國清淨之行。有的版本是【說諸菩薩淨土之行。】有的版本是說,說諸佛國清淨之行。土之所以清淨,這是從清淨的因地修行而來,如是因才能如是果。所以,希望世尊能夠對我們開示,菩薩淨土之行,就是說要如何才能完成淨土,你要好好學、好好做。
【佛言.善哉寶積。乃能爲諸菩薩問于如來淨土之行。】
寶積長者你能爲諸菩薩問如來,就是佛國清淨之行。
【谛聽谛聽.】注意聽!【善思念之.】善思念之,要在善的角度裏面,所以,經典常說: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你要注意聽!是善男子跟善女人,我們是不是善男子跟善女人,佛講經都是講:善男子、善女人,若一日到七日,一心不亂往生極樂世界,那是善男子、善女人,我們現在還沒達到這樣,我們現在叫做惡男人、惡女人,所以差很多,所以,善思念之;好好地考慮,【當爲汝說。】你要好好聽我對你講。
【于是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受教而聽。
【佛言。寶積。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這句要注意聽!
衆生之類是菩薩的淨土,意思是說清淨的國土跟汙穢的國土,都決定在衆生,淨穢決
定在衆生,不是佛菩薩的淨土。這句話就是說衆生之類,就是說你要完成清淨的佛土,當下的衆生就是,也就是說無量的衆生心若清淨,諸佛國土就清淨。所以清淨、不清淨不在佛,在衆生的決定,這句話很重要!
諸佛菩薩證得法身,他沒什麼固定的形狀,也沒有固定的國土,因爲法身是無相;但是,衆生是千百萬種,衆生所造的業不同,所以,諸佛菩薩要度衆生,都不同,因此,衆生所造的業,共業也不同,因此,他報應的淨土也不同。若清淨的國土,像極樂世界七寶琉璃地,像我們現在的娑婆世界,惡、泥土、肮髒,所以說,佛沒有美、醜、淨、穢的觀念,佛沒有清淨跟汙穢的,因爲他是無相。所以,以佛而言,淨、穢不一定,對佛而言,它是不定,所以不定之土,才是真正佛的清淨之土,因爲佛是無相,所以淨土是對穢土而言,若以淨土而言,也是對立法。
所以,要證得無相的法身,才是真正清淨的淨土,但是,土的清淨跟汙穢,都決定在衆生。所以說衆生之類是菩薩的佛土,簡單講,清淨跟肮髒都決定在衆生,因爲,衆生造什麼業,你就報應到什麼土,這不是如來的土,如來無土可得,如來無土,如來證得法身,遍十方都是他的淨土,但因爲衆生所造的業,層次面不同,所以,同樣住在這個世間,但是,所看到的都不同。
今天,我們若是菩薩來到這個娑婆世界,所看到的就是七寶地,今天,若是釋迦牟尼佛來到娑婆世界,他也是清淨的淨土,後面會談到,但是,就業識、業障的衆生,即使是證阿羅漢果的舍利弗、阿難、目犍連,所看到的都是穢土,坎坎坷坷的穢土,後面會談到舍利弗所看到的世間就是這樣,跟凡夫看到的相同,他證得阿羅漢所看到的是高山、深壑、汙水,都是這種沙、土、瓦堆;但是,釋迦牟尼佛所看到的,跟梵天王所看到的,全是清淨之土,這就是心的問題。
人也同樣如此,人不肯將心升華成清淨,所以,他生活範圍很窄,他善于跟人計較,生活範圍會很窄,綁死在裏面,他什麼事都突不破,或是死在自我的假設念頭裏面,死在自我的陷阱——自我的陷阱就是用意識去推測某件事情,認爲肯定就是如此,這是一種錯誤的思想,自己設一種假設,假設之後,認爲這是肯定。所以,人都是死在假設裏面的肯定,不求證,不想去求證,這個答案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推測,推測就肯定它,肯定它就被束縛在裏面。
因此,清淨跟汙染都決定在我們的心,像以今天來講就很簡單,每一位衆生來此,都希望師父能對他開示。
他都說:師父!我活得很痛苦。
我都會跟他講:我活得很快樂。
他說:我也不知怎麼,很煩!
我就對他說:不知怎麼,我怎麼很快樂。
怎麼差這麼多,誰知道?同樣兩只腳,同樣一個頭,同樣一個色身,他講出來是很痛苦,我是很快樂,我不知要煩惱什麼。
心境不同,他經不起人家講句話,他就過得很淒慘,過很痛苦的日子,我不同,即使跟我講一萬句也沒關系,我都講一句:你造的業自己擔,我不用跟著你痛苦,你誇獎我,你有功德;你誹謗我,你有罪過自己擔,這跟我無關,因果自會定奪。所以,我一句話就解脫了,誰講什麼都沒關系,誰對誰錯,這世間要講誰對誰錯,你如何肯定?你有佛祖的眼嗎?平時,衆生都鬥雞眼,哪有佛祖的眼?
所以說,心若清淨,走到哪裏都沒關系,每樣都快樂。
【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衆生而取佛土.】
少兩個字,加兩個字就比較清楚,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度化衆生的多跟少,衆生若多,佛土就大,像極樂世界有無量無邊的聲聞、菩薩、等覺菩薩,你光想無量無邊,你就知道極樂世界到底有多大。隨所度化衆生的多跟少,國土有大跟小,釋迦牟尼佛來娑婆世界,來到這個地球示現,人少,所以國土有限;若極樂世界可大了。
所以說,衆生當下就是佛的淨土,因此,菩薩隨所化衆生,而取佛的淨土,佛土就是由衆生所影響,衆生的共業,清淨之業就會影響清淨之土,像我們的色身若比較長,影子就拉得比較長,色身若比較短,影子就比較短,這不是日光使我們這樣,也不是月亮使我們這樣,這是我們色身的長短,所産生的影像;同理,諸佛菩薩隨所度化衆生的多跟少,他所取的國土,有很大的佛土,也有…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 佛國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