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的痛苦的菩薩,叫做大悲觀世音菩薩。所以,人家講佛教很悲觀,對!佛教很悲觀,是拔衆生的苦的觀,而不是悲哀觀,慈悲。
喜,喜就又更難了,喜就是二十四小時裏面,充滿法喜,而忘記了仇視,喜就是沒有敵對、平等、無相、空,人若悟到畢竟空,都在喜悅當中,禅悅爲食、法喜充滿。什麼叫做禅悅爲食?禅悅就是內心保持歡喜,就法喜充滿。所以,這個喜字,我們的身體如果要健康,我們不造業,統統要靠歡喜心。
比如說,有一次,有一個在家居士來,他靠近某個地方,他看到一位比丘,有一點點,感覺不太對勁,來到我這裏:慧律法師!某某比丘怎樣、怎樣..,他怎會這樣呢?好像是發脾氣。
我就告訴他:菩薩!你是聖人嗎?
他說:我不是。
我說:我們若不是聖人,我們怎麼知道他是不是聖人?我們若不是聖人,我們就無法講別人,我們要講自己,他是一個比丘,他今天是一個男的,要剃度出家,年輕人要剃度出家,即使他有一點點缺點,也已經不得了了。
聽一聽:嗯!有理!
後來,他都用歡喜心來看這些比丘、比丘尼。
所以,我才告訴諸位!出家也是凡夫,你不要用聖人的角度來衡量,出家並不是他沒有缺點。
所以,我們到寺廟,親近叁寶,第一點要用歡喜心,所以,人家若講叁寶的不是,我們要趕快告訴他,能出家已經比我們在家好得太多了,用歡喜心轉變,不要講叁寶的過失,這樣就是歡喜心,也不造業。所以,歡喜心是學佛的根,就像甘露一樣,歡喜心又不造業,他都歡喜,歡喜心也就是說不要對他用聖人的角度來看,若自己的缺點要看得很清楚,所以,二十四小時都把別人當成是菩薩,哇!別人比我們還行,我們用歡喜心向他學習。如果說,我們比較行,我慢心起,煩惱就起來,歡喜心就沒了。所以,四無量心,這個喜字是最難的,
最後一個叫做舍,舍,剛才已經講過了,舍就是布施外面的財富,內在的貪、瞋、癡統統要舍。
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舍,【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舍衆生來生其國。】來生其國。
【四攝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衆生來生其國。】
在這裏要注意!四攝法就是普度衆生的方式,而解脫是四攝法的果報,用四攝法是因,解脫是果。所以,你在四攝法旁邊寫:因,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衆生,解脫就是所攝衆生,所攝就是用四攝法去攝受的衆生,只要他得到解脫,都會來生其國。解脫是指四攝法收到效果。
什麼叫做四攝法?
第一是布施,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學佛的人要用兩種布施,用財物布施救他色身的生命,用法的布施救他的法身慧命。所以,我們兩種都要布施,學佛的人要盡量把佛法擴大到任何一個團體去,
二者愛語,以愛心故,好言隨彼所攝,愛語就是說關懷的心,用一顆愛心、慈悲心去講他喜歡聽的話,愛語就是柔軟的意思,愛語就是關懷。但是要注意,關懷不能讓他産生執著,要是關懷讓他産生執著,就産生了異性的愛,那愛語就變成痛苦。所以,愛語以法的真理爲主,你關心他,是因爲想讓他解脫,你用愛語安慰他,是要讓他解脫,而不是讓他對我們執著。所以說,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行爲,學佛的人跟人說法,我們所說的法要與解脫、自在符合,如果增加他的執著,愛語變成造業。所以,愛語沒有一個範圍,簡單講就是講關心的話,但是,要保持一段距離。
第叁叫做利行,利行就是說利益他,只要對方能夠得利,我就幫助他叫做利行,利害關系的利,行就是信願行的行,利行就是說只要對他有利,我統統幫忙他。
第四叫做同事,同事就是站在他的立場上考慮,碰到惡的,跟他一樣惡,而斷其惡,遇惡同惡而斷其惡,遇善同善而盡其善,這個叫做同事的定義,事就是同事,事相的事,事理兩端。就是說遇到惡的,跟他同樣惡,但是要斷他的惡,不可跟他同惡,這樣變成造業;若遇到善,要跟他同善,遇善同善而盡其善,要增加他的善做勉勵。
解脫就變成四攝法最後的結果,就是解脫。所以,菩薩是以解脫生死來攝受衆生,要記住這句話,凡夫是用恩愛、名利、王法,互相捆綁,這不一樣,完全不一樣。
再講一遍,這句很重要,菩薩是以解脫生死來攝受衆生,凡是會增加衆生生死的,都不是菩薩法,菩薩傳給你的就是智慧、就是解脫,這才是真正的菩薩,才是真正愛衆生;若菩薩所做的,增加衆生的煩惱,增加衆生的情執,這不是菩薩的行爲,這是世間的行爲,世間恩恩愛愛,如膠似漆,愈來愈黏,如強力膠塗上去,拔不起來。所以說,情執不是菩薩所應該做的事情,菩薩是應該讓衆生解脫。所以,四攝法實行的時候,男女還是要有別。
【方便】,把筆拿起來,方便就是善巧方便之智慧,就是度衆生用的,方便就是善巧方便的智慧,他用善巧方便智慧,【是菩薩淨土。】因爲,菩薩只要能利益衆生,他什麼都做,所以,方便是菩薩的淨土,方便就是方便慧,巧慧;善巧方便的智慧,他可以用小的能力去做大的功德,所以是善巧方便。【菩薩成佛時.于一切法方便無礙衆生來生其國。】
菩薩要度人,他用善巧方便,讓他不退轉,善巧方便讓他精進、讓他入道。所以,度衆生也要有方便法門。
【叁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四【念處】
念處就是四念處。四念處就是說佛要入涅磐,比丘問:我們要如何修行?我們的心要安住在哪裏?
安在四念處,念處就是說我們的念頭,應該時時刻刻注意哪裏,念處就是說我們應該把念頭安在哪裏比較不會放逸,比較能夠精進,念處;我們平常要念什麼,我們的念頭隨時念什麼,道業才會精進?
第一要念,時時念這個色身是不清淨。噢!我們第一念若悟到色身不清淨,大便、小便、五髒六腑不清淨,我們的我執才會破,我們了解色身不清淨,這樣就不會爲這個身體很忙,我們都爲這個身體很忙,要浸牛奶、要貼檸檬,我們不用這樣,爲了這個身體很忙,敷臉,很多,進去一次要二、叁個小時,有時候看廣告,噢!不可思議!爲了這個臉,男的也敷臉,最近我看電視,連男孩子也敷臉,真不可思議,男孩子要敷什麼,男人也在做,除非是歌星,像張菲的臉,我看!可能也有做,他的眉毛劃得黑黑的,若學佛的人就了解,觀身不淨,這色身是不清淨,有一天會死亡。
接著,四念處,念頭要放在哪裏,觀受是苦。觀照這世間,我們所有感受全都是痛苦,外也痛苦,外是地震、火災、水災;內也痛苦,生病,地、水、火、風;感冒,這些是身體上的痛苦,接著(是心的痛苦),煩惱,觀受;觀察一切感受,全都是苦的,無一處可樂。
第叁就是觀心無常。我們的心要放在哪裏?觀照我們的心剎那間在變化,表示人是很容易改變的動物,觀心無常,色身沒有一個主宰,連心也沒有一個主宰,剎那間在變化。
第四觀法無我。法就是一切物,包括我們的身體,杯子沒有一個我,桌子沒有一個我,牆壁沒有一個真正牆壁的名詞,觀法無我就是觀一切相,沒有真正的名相,所有的名相都是假設的,觀法無我,這個觀法無我,最主要是破相。觀法無我,如果把它解釋成,觀法沒有真正的我,不對!範圍太小了。觀法無我就是世間只有名相,沒有真實的體,沒有我,世間只有名相而已,沒有一個真實的我。比如說牆壁,爲什麼要講牆壁?把它敲開,那是磚塊,磚塊也是一個名詞,牆壁是集合磚塊變成一個牆壁,爲什麼那是牆壁?那是磚塊?那是以沙、磚頭燒出來,一粒一粒沙,把它磨成粉末狀,又變成紅色的粉末狀,也沒有一個真正的磚塊相,沙,但有其沙,不見磚的相。沙再把它切割,再分析,連沙都沒有。所以,只是名相而已,世間只有名相轉來轉去而已,沒有真實體。所以,一切法無我。但是,不能解釋成:這個色身沒有一個我,不能這樣解釋,這樣解釋是小的範圍。所以說,觀法無我。
這是四念處。
四【正勤】
正勤就是精進,正確的精進。
第一、已生惡令速斷,已經産生的惡趕快斷;
第二、未生惡令不生,惡,還未産生的惡,千萬不可産生;
第叁、未生善令生,還沒産生的善要趕快讓它産生;
第四、已生善令增長,讓它增長,增長。
四正勤;四種正確的精進叫做四正勤,勤就是精進。
四【神足】
又名四如意足。四如意簡單講就是說修行修到一個階段時,一切都能滿他的願。
第一個欲如意足,他想要行善就行善,欲,欲望的欲,欲如意,他可以控製自己;
第二念如意足,他的念頭都是好的;
第叁精進如意,修行有正確的方向,精進如意;
第四慧如意足。
四神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就是四神足。
【根力】;
五根,根就是樹根,樹若有根這棵樹才會活,學佛有五種根才會活。
第一信根,你要堅持你的理念,不要受人影響,信到不可改變、不動搖,信根不變;
第二要精進根,要認真用功修行、聽經聞法,不然,生死不了;
第叁念根,要觀照每一個念頭;
第四定根,定就是如如不動,保持一個安詳的心態;
第五叫做慧根,慧,智慧的慧。
信、進、念、定、慧,五根是學佛的根,就像樹的根一樣不可缺少,樹木若無根就不能活,學佛若沒有信、精進、念、定、慧,我們無法學佛,很容易就被人改變,根久了,修行久了,到某種程度變成力量,五根就變成五種力量,信就信力,精進:精進力,念:念力,定:定力,慧:慧力,力量的力,不是我這個律,我這個讀作lv。
根、力;五根、五力,根力。
【覺】
就是七菩提分叫做覺。所以,這個覺就是七菩提分的簡稱,道就是八聖道的簡稱,覺就是七菩提分。
第一念覺分,念頭隨時要覺悟叫做念覺;
第二擇法覺分,擇法就是說你用智慧去選擇正法;
第叁精進覺分,分就是分數的分;
第四就是喜覺分,要保持這顆歡喜心;
第五叫做輕安覺分,輕安就是說感覺很法喜,沒有時間煩惱;
第六定覺分,心中有定;
第七舍覺分,舍,要施舍…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 佛國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