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所说经要解 佛国品第一▪P14

  ..续本文上一页生的痛苦的菩萨,叫做大悲观世音菩萨。所以,人家讲佛教很悲观,对!佛教很悲观,是拔众生的苦的观,而不是悲哀观,慈悲。

  喜,喜就又更难了,喜就是二十四小时里面,充满法喜,而忘记了仇视,喜就是没有敌对、平等、无相、空,人若悟到毕竟空,都在喜悦当中,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什么叫做禅悦为食?禅悦就是内心保持欢喜,就法喜充满。所以,这个喜字,我们的身体如果要健康,我们不造业,统统要靠欢喜心。

  比如说,有一次,有一个在家居士来,他靠近某个地方,他看到一位比丘,有一点点,感觉不太对劲,来到我这里:慧律法师!某某比丘怎样、怎样..,他怎会这样呢?好像是发脾气。

  我就告诉他:菩萨!你是圣人吗?

  他说:我不是。

  我说:我们若不是圣人,我们怎么知道他是不是圣人?我们若不是圣人,我们就无法讲别人,我们要讲自己,他是一个比丘,他今天是一个男的,要剃度出家,年轻人要剃度出家,即使他有一点点缺点,也已经不得了了。

  听一听:嗯!有理!

  后来,他都用欢喜心来看这些比丘、比丘尼。

  所以,我才告诉诸位!出家也是凡夫,你不要用圣人的角度来衡量,出家并不是他没有缺点。

  所以,我们到寺庙,亲近三宝,第一点要用欢喜心,所以,人家若讲三宝的不是,我们要赶快告诉他,能出家已经比我们在家好得太多了,用欢喜心转变,不要讲三宝的过失,这样就是欢喜心,也不造业。所以,欢喜心是学佛的根,就像甘露一样,欢喜心又不造业,他都欢喜,欢喜心也就是说不要对他用圣人的角度来看,若自己的缺点要看得很清楚,所以,二十四小时都把别人当成是菩萨,哇!别人比我们还行,我们用欢喜心向他学习。如果说,我们比较行,我慢心起,烦恼就起来,欢喜心就没了。所以,四无量心,这个喜字是最难的,

  最后一个叫做舍,舍,刚才已经讲过了,舍就是布施外面的财富,内在的贪、瞋、痴统统要舍。

  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来生其国。

  【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

  在这里要注意!四摄法就是普度众生的方式,而解脱是四摄法的果报,用四摄法是因,解脱是果。所以,你在四摄法旁边写:因,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解脱就是所摄众生,所摄就是用四摄法去摄受的众生,只要他得到解脱,都会来生其国。解脱是指四摄法收到效果。

  什么叫做四摄法?

  第一是布施,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学佛的人要用两种布施,用财物布施救他色身的生命,用法的布施救他的法身慧命。所以,我们两种都要布施,学佛的人要尽量把佛法扩大到任何一个团体去,

  二者爱语,以爱心故,好言随彼所摄,爱语就是说关怀的心,用一颗爱心、慈悲心去讲他喜欢听的话,爱语就是柔软的意思,爱语就是关怀。但是要注意,关怀不能让他产生执着,要是关怀让他产生执着,就产生了异性的爱,那爱语就变成痛苦。所以,爱语以法的真理为主,你关心他,是因为想让他解脱,你用爱语安慰他,是要让他解脱,而不是让他对我们执着。所以说,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学佛的人跟人说法,我们所说的法要与解脱、自在符合,如果增加他的执着,爱语变成造业。所以,爱语没有一个范围,简单讲就是讲关心的话,但是,要保持一段距离。

  第三叫做利行,利行就是说利益他,只要对方能够得利,我就帮助他叫做利行,利害关系的利,行就是信愿行的行,利行就是说只要对他有利,我统统帮忙他。

  第四叫做同事,同事就是站在他的立场上考虑,碰到恶的,跟他一样恶,而断其恶,遇恶同恶而断其恶,遇善同善而尽其善,这个叫做同事的定义,事就是同事,事相的事,事理两端。就是说遇到恶的,跟他同样恶,但是要断他的恶,不可跟他同恶,这样变成造业;若遇到善,要跟他同善,遇善同善而尽其善,要增加他的善做勉励。

  解脱就变成四摄法最后的结果,就是解脱。所以,菩萨是以解脱生死来摄受众生,要记住这句话,凡夫是用恩爱、名利、王法,互相捆绑,这不一样,完全不一样。

  再讲一遍,这句很重要,菩萨是以解脱生死来摄受众生,凡是会增加众生生死的,都不是菩萨法,菩萨传给你的就是智慧、就是解脱,这才是真正的菩萨,才是真正爱众生;若菩萨所做的,增加众生的烦恼,增加众生的情执,这不是菩萨的行为,这是世间的行为,世间恩恩爱爱,如胶似漆,愈来愈黏,如强力胶涂上去,拔不起来。所以说,情执不是菩萨所应该做的事情,菩萨是应该让众生解脱。所以,四摄法实行的时候,男女还是要有别。

  

  【方便】,把笔拿起来,方便就是善巧方便之智慧,就是度众生用的,方便就是善巧方便的智慧,他用善巧方便智慧,【是菩萨净土。】因为,菩萨只要能利益众生,他什么都做,所以,方便是菩萨的净土,方便就是方便慧,巧慧;善巧方便的智慧,他可以用小的能力去做大的功德,所以是善巧方便。【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

  菩萨要度人,他用善巧方便,让他不退转,善巧方便让他精进、让他入道。所以,度众生也要有方便法门。

  【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四【念处】

  念处就是四念处。四念处就是说佛要入涅磐,比丘问:我们要如何修行?我们的心要安住在哪里?

  安在四念处,念处就是说我们的念头,应该时时刻刻注意哪里,念处就是说我们应该把念头安在哪里比较不会放逸,比较能够精进,念处;我们平常要念什么,我们的念头随时念什么,道业才会精进?

  第一要念,时时念这个色身是不清净。噢!我们第一念若悟到色身不清净,大便、小便、五脏六腑不清净,我们的我执才会破,我们了解色身不清净,这样就不会为这个身体很忙,我们都为这个身体很忙,要浸牛奶、要贴柠檬,我们不用这样,为了这个身体很忙,敷脸,很多,进去一次要二、三个小时,有时候看广告,噢!不可思议!为了这个脸,男的也敷脸,最近我看电视,连男孩子也敷脸,真不可思议,男孩子要敷什么,男人也在做,除非是歌星,像张菲的脸,我看!可能也有做,他的眉毛划得黑黑的,若学佛的人就了解,观身不净,这色身是不清净,有一天会死亡。

  接着,四念处,念头要放在哪里,观受是苦。观照这世间,我们所有感受全都是痛苦,外也痛苦,外是地震、火灾、水灾;内也痛苦,生病,地、水、火、风;感冒,这些是身体上的痛苦,接着(是心的痛苦),烦恼,观受;观察一切感受,全都是苦的,无一处可乐。

  第三就是观心无常。我们的心要放在哪里?观照我们的心剎那间在变化,表示人是很容易改变的动物,观心无常,色身没有一个主宰,连心也没有一个主宰,剎那间在变化。

  第四观法无我。法就是一切物,包括我们的身体,杯子没有一个我,桌子没有一个我,墙壁没有一个真正墙壁的名词,观法无我就是观一切相,没有真正的名相,所有的名相都是假设的,观法无我,这个观法无我,最主要是破相。观法无我,如果把它解释成,观法没有真正的我,不对!范围太小了。观法无我就是世间只有名相,没有真实的体,没有我,世间只有名相而已,没有一个真实的我。比如说墙壁,为什么要讲墙壁?把它敲开,那是砖块,砖块也是一个名词,墙壁是集合砖块变成一个墙壁,为什么那是墙壁?那是砖块?那是以沙、砖头烧出来,一粒一粒沙,把它磨成粉末状,又变成红色的粉末状,也没有一个真正的砖块相,沙,但有其沙,不见砖的相。沙再把它切割,再分析,连沙都没有。所以,只是名相而已,世间只有名相转来转去而已,没有真实体。所以,一切法无我。但是,不能解释成:这个色身没有一个我,不能这样解释,这样解释是小的范围。所以说,观法无我。

  这是四念处。

  四【正勤】

  正勤就是精进,正确的精进。

  第一、已生恶令速断,已经产生的恶赶快断;

  第二、未生恶令不生,恶,还未产生的恶,千万不可产生;

  第三、未生善令生,还没产生的善要赶快让它产生;

  第四、已生善令增长,让它增长,增长。

  四正勤;四种正确的精进叫做四正勤,勤就是精进。

  四【神足】

  又名四如意足。四如意简单讲就是说修行修到一个阶段时,一切都能满他的愿。

  第一个欲如意足,他想要行善就行善,欲,欲望的欲,欲如意,他可以控制自己;

  第二念如意足,他的念头都是好的;

  第三精进如意,修行有正确的方向,精进如意;

  第四慧如意足。

  四神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就是四神足。

  【根力】;

  五根,根就是树根,树若有根这棵树才会活,学佛有五种根才会活。

  第一信根,你要坚持你的理念,不要受人影响,信到不可改变、不动摇,信根不变;

  第二要精进根,要认真用功修行、听经闻法,不然,生死不了;

  第三念根,要观照每一个念头;

  第四定根,定就是如如不动,保持一个安详的心态;

  第五叫做慧根,慧,智慧的慧。

  信、进、念、定、慧,五根是学佛的根,就像树的根一样不可缺少,树木若无根就不能活,学佛若没有信、精进、念、定、慧,我们无法学佛,很容易就被人改变,根久了,修行久了,到某种程度变成力量,五根就变成五种力量,信就信力,精进:精进力,念:念力,定:定力,慧:慧力,力量的力,不是我这个律,我这个读作lv。

  根、力;五根、五力,根力。

  【觉】

  就是七菩提分叫做觉。所以,这个觉就是七菩提分的简称,道就是八圣道的简称,觉就是七菩提分。

  第一念觉分,念头随时要觉悟叫做念觉;

  第二择法觉分,择法就是说你用智慧去选择正法;

  第三精进觉分,分就是分数的分;

  第四就是喜觉分,要保持这颗欢喜心;

  第五叫做轻安觉分,轻安就是说感觉很法喜,没有时间烦恼;

  第六定觉分,心中有定;

  第七舍觉分,舍,要施舍…

《维摩诘所说经要解 佛国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