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最適合我的個性,所以,我們很感恩鸠摩羅什大師,很感恩他翻譯經典,譯得短,讓我們早課不用站那
麼久,這是很大的好處。你看!孔子沒事講那麼多,讀得快傻眼,讀高中時的四書五經,讀得快昏了,老是在背,背論語。鸠摩羅什大師,他發個願,他所翻譯的經典沒錯誤,希望火化後,舌根不壞;後來果真舌根不壞,這不容易。
【佛國品第一】
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毗耶離,庵羅樹園,與大比丘衆八千人俱。菩薩叁萬二千,衆所知識,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諸佛威神之所建立;爲護法城,受持正法;能師子吼,名聞十方;衆人不請,友而安之;紹隆叁寶,能使不絕;降伏魔怨,製諸外道;悉已清淨,永離蓋纏;心常安住,無礙解脫;念定總持,辯才不斷;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逮無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隨順,轉不退輪;善解法相,知衆生根;蓋諸大衆,得無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嚴身色像第一;舍諸世間所有飾好;名稱高遠,逾于須彌;深信堅固,猶若金剛;法寶普照而雨甘露,于衆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複余習;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無有量,已過量;集衆法寶,如海導師;了達諸法深妙之義,善知衆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其身;爲大醫王,善療衆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無量功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淨;其見聞者無不蒙益,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其名曰:
等觀菩薩 不等觀菩薩 等不等觀菩薩 定自在王菩薩
法自在王菩薩 法相菩薩 光相菩薩 光嚴菩薩
大嚴菩薩 寶積菩薩 辯積菩薩 寶手菩薩
寶印手菩薩 常舉手菩薩 常下手菩薩 常慘菩薩
喜根菩薩 喜王菩薩 辯音菩薩 虛空藏菩薩
執寶炬菩薩 寶勇菩薩 寶見菩薩 帝網菩薩
明網菩薩 無緣觀菩薩 慧積菩薩 寶勝菩薩
天王菩薩 壞魔菩薩 電德菩薩 自在王菩薩
功德相嚴菩薩 師子吼菩薩 雷音菩薩 山相擊音菩薩
香象菩薩 白香象菩薩 常精進菩薩 不休息菩薩
妙生菩薩 華嚴菩薩 觀世音菩薩 得大勢菩薩
梵網菩薩 寶杖菩薩 無勝菩薩 嚴土菩薩
金髻菩薩 珠髻菩薩 彌勒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如是等叁萬二千人。
複有萬梵天王屍棄等,從余四天下,來詣佛所而聽法。複有萬二千天帝,亦從余四天下,來在會坐。並余大威力諸天、龍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悉來會坐。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俱來會坐。
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衆,恭敬圍繞而爲說法。譬如須彌山王顯于大海,安處衆寶師子之座,蔽于一切諸來大衆。
爾時,毗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俱持七寶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各以其蓋共供養佛。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于中現。又此叁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雪山、目真鄰陀山、摩诃目真鄰陀山、香山、寶山、金山、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宮、龍宮、諸尊神宮,悉現于寶蓋中。又十方諸佛、諸佛說法,亦現于寶蓋中。
爾時,一切大衆睹佛神力,歎未曾有,合掌禮佛,瞻仰尊顔,目不暫舍。于是長者子寶積,即于佛前以偈頌曰:
「目淨修廣如青蓮 心淨已度諸禅定 久積淨業稱無量 導衆以寂故稽首
既見大聖以神變 普現十方無量土 其中諸佛演說法 于是一切悉見聞
法王法力超群生 常以法財施一切 能善分別諸法相 于第一義而不動
已于諸法得自在 是故稽首此法王 說法不有亦不無 以因緣故諸法生
無我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亡 始在佛樹力降魔 得甘露滅覺道成
已無心意無受行 而悉摧伏諸外道 叁轉*輪于大千 其輪本來常清淨
天人得道此爲證 叁寶于是現世間 以斯妙法濟群生 一受不退常寂然
度老病死大醫王 當禮法海德無邊 毀譽不動如須彌 于善不善等以慈
心行平等如虛空 孰聞人寶不敬承 今奉世尊此微蓋 于中現我叁千界
諸天龍神所居宮 乾闼婆等及夜叉 悉見世間諸所有 十力哀現是化變
衆睹希有皆歎佛 今我稽首叁界尊 大聖法王衆所歸 淨心觀佛靡不欣
各見世尊在其前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隨類各得解
皆謂世尊同其語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各各隨所解
普得受行獲其利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或有恐畏或歡喜
或生厭離或斷疑 斯則神力不共法 稽首十力大精進 稽首已得無所畏
稽首住于不共法 稽首一切大導師 稽首能斷衆結縛 稽首已到于彼岸
稽首能度諸世間 稽首永離生死道 悉知衆生來去相 善于諸法得解脫
不著世間如蓮華 常善入于空寂行 達諸法相無挂礙 稽首如空無所依」
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已,白佛言:
「世尊!是五百長者子,皆已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願聞得佛國土清淨,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
佛言:「善哉寶積!乃能爲諸菩薩問于如來淨土之行。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于是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
佛言:「寶積!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衆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衆生而取佛土;隨諸衆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衆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
「所以者何?菩薩取于淨國,皆爲饒益諸衆生故。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于虛空,終不能成。菩薩如是,爲成就衆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于空也。
「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谄衆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衆生來生其國;菩提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大乘衆生來生其國;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舍衆生來生其國;持戒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衆生來生其國;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叁十二相莊嚴衆生來生其國;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衆生來生其國;禅定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衆生來生其國;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衆生來生其國;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舍衆生來生其國;四攝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衆生來生其國;方便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于一切法方便無礙衆生來生其國;叁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衆生來生其國;回向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說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叁惡、八難;自守戒行、不譏彼阙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犯禁之名;十善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谛、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诤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衆生來生其國。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意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回向;隨其回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衆生;隨成就衆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爲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雲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
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
「舍利弗!衆生罪故,不見如來佛土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意,謂此佛土以爲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
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蕀、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
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爲不淨耳。」
「舍利弗!菩薩于一切衆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叁千大千世界,若幹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衆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
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爲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衆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人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佛攝神足,于是世界還複如故。求聲聞乘叁萬二千天及人,知有爲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爲什麼稱佛國品?因爲經典從開始到後面,全都是籍著佛的神力,現出諸佛國土,讓二乘人、凡夫能進入清淨的國土,所以佛國放在第一篇。
【如是我聞。】
如是就是如佛所說,這是信受之言;講這部經,後代的人要如何證明這部經確實是佛所說,他要依佛臨命終的交代,每部經第一句話一定要說:「如是我聞」,表示信受,這樣人家才會無诤。
我聞,若沒有講這個“聞”,就是自己編的,自己編的沒人願意相信。人的信心很重要,我們對佛有信心,所以,凡是佛講的,我們都沒有第二句話。所以,我聞就是說,我親自從佛所聽,我沒有第二句話,就像現在,現在的在家人到講堂,他就那裏問、這裏問,問一…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 佛國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