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拜訪佛、頂禮佛、供養佛。【頭面禮足.】就是最恭敬。【各以其蓋.共供養佛。】
【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
佛的個性跟我相同,我也很不喜歡麻煩,那麼多很麻煩,整合一下比較輕松,佛的個性跟我相同,行倒是沒有,佛祖比較行,至于個性,我是愈簡單愈好。
【遍覆】這要讀作fu,臺語讀法,不能讀hu,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要讀破音bian fu,不能讀作bian hu,雷音寶蓋,要讀作bian fu,叁千大千世界。
【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于中現。】
寶蓋拿來,佛用神通力,把它集合成一個,表示佛的能力足夠,表示這些菩薩有誠心來,每個都拿一些來,但是,佛把它變成很大,表示因小,但是果很大,這個世界廣長之相,都在中間影現出來,一切都在裏面,看得清清楚楚。
【又此叁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雪山.目真隣陀山.摩诃目真隣陀山.香山.】寶山、金山,【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宮龍宮.諸尊神宮.悉現于寶蓋中。】
都是山、都是河、日月,全都是外境的世界,一下子全都影現在裏面,這就是佛的世界,都在寶蓋當中影現出來。你看!佛有多大的神通力,這都是山,沒什麼好講的,都是山,任我們取名。
【又十方諸佛.諸佛說法.亦現于寶蓋中。】
哇!這更偉大!諸佛的淨土都很好、都不同,遍于十方,現在都集合在哪裏?在寶蓋當中,這叫做事事無礙、小能容大。你的想象當中,當時,我們若在維摩诘法會當中,想想看!這多麼不可思議!我們會看得清清楚楚,好像是透明物。
【爾時一切大衆.覩佛神力】看到佛的神通力,【歎未曾有。】這是佛在世才能看到。
現在想看,哪有可能,我們現在若能看到,就看電影拍的,後面用個光拍下來,用的光看不到,拍下來就像放光般,用個閃光燈一閃一閃..,像布袋戲用布在閃..,以前的布袋戲都用布閃,現在的聲光效果比較好,所以,若破功時都用黑的,以前的布袋戲,你們可能不曾見過,我們曾看過,我們小時候常走很遠,廟口都有演布袋戲,我跟吳金松,因爲我個子小,他較高大,他的年紀比我還輕,帶我去看布袋戲,其實是我帶他,但他比較高大,換他帶我,去看布袋戲,若演到破功吐血,他就..,用黑的..,若在運功,後面的金光,瑞氣千條,若先覺出來,若講話,麥克風就故意擴大,嗚、哇哈哈、..,很大聲,他若講話,後面的布袋戲就現一下,用一條繩子現一下,以前看布袋戲看得不分晝夜,看得很晚,這是以前的布袋戲,現在的布袋戲,哇!閃光都用道具,道具用得很像,現在的布袋戲沒人要看,在路邊誰要看,被電視打壓,電視開播有好處也有壞處,電視開播,比如說豬哥亮的歌廳,藍寶,藍寶石,錄像帶問世,都被打壓,歌廳都被打壓,沒人要去看,錄像帶一卷才幾元而已,人家租來看,在家裏看就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巿場都被打壓。所以,這有好處也有壞處,這是生意人,若佛教就不同了,佛教沒有巿場,不會被打壓,像我講的錄像帶,版權佛陀所有,拜托盜錄,我拜托他們幫我盜錄,都沒有差別,所以,這不會被打壓,也沒有鬥爭,所以,我不要錢,但是,我要佛教興旺,錢是其次,佛教要興旺。所以,金光閃閃,覩佛神力,現在看不到這些,現在到哪裏看?現在,不曾看過哪位法師有什麼神通、什麼力量,沒
有!都沒有!不曾看過。
【合掌禮佛。瞻仰尊顔.目不暫舍。】
合掌禮佛,瞻仰佛慈悲的相貌,尊顔就是慈悲的相貌,目不暫舍,看到佛如此,實在太感動。
【長者子寶積.即于佛前.以偈頌曰。】以偈頌來贊頌佛。
【目淨修廣如青蓮。】
一開始是形容「目」,佛的眼睛,他是以慈眼視衆生,所以說目淨。修廣就是長,修;長。青蓮;青色的蓮花。我們瞻仰的第一眼,一定先看他的眼睛跟他的臉,青蓮的葉子很大,青、白分明,所以,有大丈夫的眼睛。
【心淨已度諸禅定。】
外表的形象受衆人愛戴,已度就是已經進入,深廣無際的禅定,若沒有如來清淨的真心不能度,無法到達這種境界,心淨已度諸禅定。
【久積淨業稱無量。導衆以寂故稽首。】
因爲,佛于無數劫以來,叁業清淨,所以稱無量。寂,導衆以寂,這個寂就是無爲,無爲法,能夠使我們的心全盤放下的就是以空性的無爲法爲標准,我們若不修空性的寂滅法,心永遠無法解脫。
所以,導衆以寂,衆生就是煩惱、亂,引導衆生進入最清淨的本性就是佛。
所以,我們要頂禮,稽首就是頂禮。
【既見大聖以神變。普現十方無量土。其中諸佛演說法。于是一切悉見聞。】
既然看到大聖的神通變化,普現十方無量的淨土讓我們看,這是不可思議!將蓋合起來,已經不可思議了,還在中間現十方國土,其中諸佛演說法,于是一切悉見聞,在裏面,諸佛也在說法,一切都讓我們看得清清楚楚。在娑婆世界有這種現象是不可思議,若在他方世界,清淨的國土,這是很平常的,但是,在娑婆世界能這樣就不可思議!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財施一切。】
世俗的王,德行若要好,就是用財力的德行來普化人民。但是法王,除了佛以外,其它人不可以稱爲法王,用清淨的法力,來引導、來超群生,超出一切,諸佛的法力是超出一切衆生,所以,常常以法的財來施一切,所以,要說法無畏。
【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已于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
能善分別諸法相,種種不同的法,差別相,善分別就是不執著心去分別它,本性自有見,見見都是本性,所以,善分別。衆生就是不善分別,我們一分別就起執著,就起疑心、推測、傷害人家,我們一分別就煩惱,我們是不善分別。諸佛菩薩善分別,善分別就是天地萬物的差別相他都清清楚楚,但是,他不動,于第一義而不動,就是以實相法、中道,都堅持不受動搖。
已于諸法得自在,我們無法自在,我們經不起斧頭砍個幾下,叁、二句話就倒,你就煩惱,整天都是煩惱,我們不能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所以,要頂禮法王,就是佛。
【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
說法;講經說法,不有:不可以說它有;亦不無:也不可以說它沒有。爲什麼?說它沒有,它又清清楚楚,說它有,是因緣所生法,當體是空,所以說,說法不有亦不無。
以因緣故諸法生,因爲因緣所生法,所以諸法就産生。
無我無造無受者,無我:因爲一切都是因緣法,也沒有一個我在說法,沒有一個實在的五陰,五陰身的我。無造:沒有一個真正在說法的人。無受者:也沒有一個所謂在聽經的人。所以,無我也無造作的人,無受;一切法不受,無受就是說,因爲五蘊皆空,沒有一個真正接受佛法的人。
但是,善惡之業亦不亡,雖然無我,雖然無造作,雖然沒有一個受的人,但是,善惡之業清清楚楚,所以,這個叫做不昧因果。因果是生滅法,但是,你又不能否認離開因果,有增有減是因果法。所以,你現在用無來講,就否認因果,不可以!所以,善惡之業亦不亡,現在我講的,你要注意記,無我無造無受者,這就是超越因果,因爲它不是生滅法;善惡之業亦不亡,這就是因果法,超越因果同時又是因果法,就是不昧因果,面臨因果當下就是空性超越因果。
所以,今天我們若遭受因果報應,要很歡喜心,爲什麼?當體就是空,因果在報應,不昧因果,當體就是空性,沒關系!忍耐得了就忍耐,忍耐不了,大不了就是死亡,做最壞的打算就是死亡。
【始在佛樹力降魔。]
佛樹當然就是菩提樹下,一開始,佛在菩提樹下覺悟之後,降伏魔軍。
【得甘露滅覺道成。】
注意聽!得到了甘露,就是不死之藥,就是法,覺悟的法,就是譬喻甘露,得到不死之甘露。
我們今天只有學佛,才能進入不生不滅的世界,我們今天若不學佛,我們不能永生,在這個世間沒有永恒,你若功夫夠,你肯放下,現在聽法,馬上什麼都放下,你就進入空性的世界,那就不是對等的世界,不是對等的世界就是無量無邊的世界,都在這一念之間超越,因爲你的業力,人都隨著業力而轉,所以常觀照,用無生,保持無生,隨念起來馬上放下,念起馬上放下,無生的念頭,正念一直很強。
所以,你看到事情就會微笑,沒什麼事,聽到聲音你也微笑而已,也沒什麼事,因爲都無生,我告訴過諸位,你到死,你不放下也必須放下,你現在不放下,它也必須是無常法,所以,這一念若悟到,你用空性,當下這一念你就完成覺道,覺悟之道,都如如不動,進入一切空性,你的思想、你的智慧就迸發出來,全都出來,因爲,你不會煩惱,掃除一切虛妄、顛倒之想;無生,無生所透脫出來的本性,就是我們真實的智慧,因爲,我們不是從外在學習來的經驗,外在學習來的經驗叫做生滅的經驗法,智慧從本性散發出來的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只要你放下,你就完成覺道。
始在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滅,這個滅就是寂滅,得到甘露的法藥,進入寂滅的大覺,大道而成,大覺悟,寂滅;進入清淨不生不滅的大覺道。
所以,我才告訴諸位,你要修行,你不要整天管別人,你不必做任何假設,你也不必去揣測對方的是跟非、對跟錯,那只是困擾自己而已,這個人爲什麼對我這樣子,這不重要,對我怎麼樣都沒有關系,來不來也沒關系,不關我們的事,上課不上課也不是我們的問題,一切法是不生不滅,你管他來跟去,有來一定有去,有去一定會有來,來來去去本來就是生滅法。
接著,這個人很壞,有人來告訴我:師…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 佛國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