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面的岩漿停止,它就沒有運轉,沒有運轉就不會産生動,就像馬達停止。地球的核心,岩漿如果停止,它這個磁力線就停止,磁力線停止就麻煩大了!譬如說磁力線停止,這地球就這樣子,(師父以左拳擬作地球)太陽這樣照射過來(右手擬作光線),它這個磁力線,由北極到南極,它就保護這個地球。如果這個地球的岩漿不動了,不會再地震了,麻煩大了,磁力線停止,太陽照過來的光線就直接吸收,它沒有外層的保護層,照射以後,它裏面的引力消失,地球的引力消失,就是說蒸發出來的水分回不去,也就是說:這大海水,太陽一照,大海水一直蒸發。。。它沒有引力,拉不回來,拉不回來,這個系統就壞掉!拉不回來,那就不會再下雨,沒有水,水氣就一直往外太空跑,你知道嗎?往太空一直跑。我們之所以形成雲、雲層,碰到冷空氣它就會下雨;它沒有水氣啊,太陽一照,它沒有磁力線,沒有磁力線,沒有辦法保護,太陽一照,它愈來愈熱,海平面的水一直蒸發,一直蒸發,就往外太空一直飄。。。出去就不會再回來了,蒸發出去的水氣就回不來,回不來以後它就完全失控,沒有辦法産生一種循環。我們今天地球之所以可以循環,是因爲有地心引力,還有月亮的平衡。所以,我們會産生大地震,它這個是一定要,周期性的,一定要把那個氣排出來、熱排出來,地殼一定要震動、一定要變動,表示這個地球還是有生機。如果像外面的,像我們現在看到的金星,它這個磁力線停止、裏面的岩漿停止,停止就是:照射以後,大海水開始一直蒸發;其實很多星球一開始創建的時候,是有生命的、是有海水的;可是,一直蒸發。。。爲什麼?太陽光太強,它沒有磁力線保護,又沒有引力,水拉不住,水分一直蒸發。。。當然,如果這地球大海水要蒸發到幹枯,那個一演化都是千萬年的,都不是說一天、二天,它會慢慢一直消失,水氣拉不回來,水氣一直拉不回來。所以,今天我們之所以會下大雨,是怎麼來的?爲什麼會下大雨?就是太陽蒸發。。。一切陸地的水氣、還有海洋的水氣,然後形成雲層,這個雲層碰到了冷空氣,或者是重量到達一定的程度的時候,就會開始下雨,隨著風、氣溫轉變了雨點的大小,所以,形成地球自我的一個循環;如果沒有地心引力,這個循環都講死亡,地球就會走向毀滅!所以,世間人看,大地震是不好的;但是,從地球的生命的迹象,它是好現象,沒有,沒有這樣,它就不能活,地球也一定會滅亡!講到這些物理、科學方面,順便講一下成、住、壞、空給你聽。成、住、壞、空,【空已複成;衆生有生、老、病、死,死後再生,是謂終而複始。以既是本然,故不應更有生滅之相,雲何次第遷流,終而複始耶?】諸位看537頁,第二行;有的人根本不曉得念到哪裏了,一直找也找不到,所以我才常常要念說什麼第幾頁第幾行,省得你花時間找!【此問乃求佛爲說,始生終續之詳,非直怪問其不當生也。滿慈但執空如來藏,不變之體;不達不空如來藏,隨緣之用。】他只有講空性,不懂得隨緣的用,所以,不夠圓滿。叁如來藏都要具足,講體,不可以離開相、用;講相,不可以離開體、用;諸位!體、相、用是一體叁面的,一定要討論的。所以,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就是這樣子,隨緣之用一定要講。【故佛後分始生終續,說不空藏以答之。】
537頁,中間經文,
【癸二 疑五大圓融之故】
經文:【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此于五大以起疑。先牒佛語,】佛以前這樣講。【空大文雲:“若此虛空,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現前地、水、火、風,均名五大。”蓋此之本性圓融,乃圓真實,即前之性圓;此之周遍法界,乃通真實,即前之周遍;此之湛然常住,乃常真實,即前之本不動搖。既均名五大,則地、水、火、風,亦應具此叁真實,何以現見,地水相陵,水火相克,地空相礙也?】意思就是:有地的地方沒有辦法看到水,地會障礙到水;有火的地方,水噴下去就會滅,爲什麼二個都是如來藏性?地是有質礙的,空是沒有質礙的,爲什麼佛陀講:這個都是如來藏性?
底下,經文:【世尊!若地性遍,雲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則不生,複雲何明,水火二性,俱鄰虛空,不相陵滅?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虛通,雲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義攸往。】
諸位!師父先解釋一下:說:世尊!如果說地性遍的地方,地性是硬的,水是柔軟的,怎麼可以容納著水?地性是硬的啊,雲何可以容水?意思就是說:這二個性完全不一樣,爲什麼可以相容?爲什麼是本性圓融,周遍法界?對不對?這是如來講的: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說:世尊!如果是地性遍,它是硬的啊,水是柔軟的 ,雲何容水?
水性又是周遍,水可以滅火,爲什麼火則不生呢?水性如果周遍,火則不生,複雲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意思就是,水是克火,爲什麼水火二性都遍虛空,不相陵滅呢?這個不是矛盾嗎?地不容水,水也滅火,爲什麼二性不相陵滅?
世尊!地性是障礙的,空性是虛通的,爲什麼這二種都是周遍法界?雲何二俱,周遍法界?
而我不知,是義攸往。
【此述疑情。牒中惟四大,此加空大,互相影略。總疑五大,而不疑見大、識大者,以其無相則無礙,故不疑也。首二句,疑地水相容,乃問:設若地性周遍,地是質礙,水是流動,雲何地能容水?中六句,疑水火相容,乃問:設若水性周遍,火大則應當不生,以水火相克之故,複雲何佛又發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彼此不相陵滅耶?後四句疑地空相容。世尊!地性屬有形,乃障礙之義,空性屬無形,爲虛通之相,一通一礙,性不相循,雲何地空二者,俱能周遍法界?而我淺智,不知是萬法生續,五大圓融之義所歸;攸往即所歸也。】
底下是【壬四 望佛大慈開示】
經文:【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及諸大衆。作是語已,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這是希望求佛開示了。
【此求佛釋疑。惟願如來發宣流布大慈風,掃開我等之迷雲,令得慧日圓明,照澈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之義,而到究竟無疑惑地。作如是請法之語已,五體投拜于地,欽承渴仰如來,無上慈悲之教誨。初滿慈蹑前以起二疑竟。】因爲這文字都簡單,所以,不必一直解釋。
底下是【辛二 如來次第以除二惑 (分二) 壬初 令益許說 二 正爲宣說 今初】
經文:【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
【此標爲滿慈,一類之機。】
經文:【如來今日,普爲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羅漢等。】
好!解釋一下:如來今日,這佛自己講,普爲此會,楞嚴會上,宣勝義中最勝義的,那就是最究竟了,沒有保留的意思。宣勝義中,真勝義性,殊勝中的最殊勝、究竟殊勝,就是毫不保留的意思。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定性聲聞就是說不回小向大,固定在那個地方,叫做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我空、法空,回向上乘,阿羅漢等,這阿羅漢是什麼意思?在會上的辟支佛,以及有學之衆,統統叫做等;回向上乘當然就是佛乘了。
看底下,【此明所爲之機有叁:一定性,】第一類的叫做定性聲聞。【二回心,】聲聞。【叁衆等。】定性聲聞就是固定他就作聲聞,沒有發大心。回,回心就是回小向大,還希望說:嗯!小乘這樣不行,要發大菩提心!第叁、叫做衆等,【如來自言普爲者,即是以平等大慈,而說殊勝了義,不獨爲滿慈一人而說也。勝義中真勝義性者。法相宗,勝義谛有四種:一、世間勝義:謂蘊、處、界等;】這個稱爲世間的勝義。【二、道理勝義:謂苦、集、滅、道四谛;】這個是道理勝義。【叁、證得勝義:謂二空真如;】我法二空真如。【四、勝義勝義:】是勝義當中最勝義的。【謂一真法界。】佛的境界。【此經所雲:“如來藏,清淨本然。”即一真法界,不變之理體,能起隨緣之事用。前阿難執和合、因緣,是執權疑實,迷藏性不變之體;今滿慈執清淨本然,是執實難權,昧藏性隨緣之用。故佛爲說後二藏,以窮生妄之深源,成礙之幽本,】“幽本”就是深本。以窮生妄,到底妄從哪裏生?從哪裏生?【答萬法生續,不離性本二覺,答五大圓融,歸極叁藏一心,爲勝義中,真勝義性。】
【令汝會中,定性聲聞下,示所被之機。定性聲聞,指沈空滯寂,得少爲足,鈍根阿羅漢。聲聞是阿羅漢之別名,以聞四谛聲,入涅槃道故。不肯回小向大,涉俗利生,故名定性。】聲聞。這有的是這樣子,有的法師,他對這個說法度衆生,他一點興趣都沒有,他只想自修自己,他也許自己謙卑說:我沒有能力!確實是有這樣的根器;有的人他就很熱衷于弘法。
【及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羅漢者:未得二空,是但證我空,未曾兼得法空。然雖未得法空,已能回小乘之心,向大乘之道,不甘永閉化城,】化城就是二乘人。【願趨寶所,】寶所當然就是佛的究竟處。【是爲回向最上一乘,大阿羅漢。】大阿羅漢就是佛。【等者等在會辟支,以及有學之衆。】
經文:【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皆獲一乘就是一佛乘,中間加一個“佛”更清楚。皆獲一佛乘,寂滅場地,寂滅場地就是絕對,沒有能所,這個爲因地心,寂滅場地就是不生不滅的意思。真阿蘭若,這個才是真正佛講的阿蘭若,不是離城市稍微遠一點,又不會太遠那種阿蘭若。不是世上道場那個阿蘭若,是心性上不生滅,那個是真阿蘭若。這個阿練若就是翻譯的音,阿蘭若、阿練若。正修行處,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看注解:【佛先許說真勝義,此許得殊…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