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假相,這樣你所過的日子,每天都是奇迹。有大般若智慧的人,每天過的都是奇迹;但是,有奇迹的人,不一定有實力;有實力的人,一定有奇迹,因爲有實力,隨時隨地都可以創造奇迹。對不對?所以,那個電視上說:喔!聖母瑪利亞,這個聖像眼睛流血了,天主教徒看了是一種神迹,當然我們也隨喜功德;可是,佛的義理就更深一層了,好!聖母瑪利亞這個眼睛流血了,電視廣爲報道說這是神迹,好!就算真的,那又如何呢?又怎麼樣?接下來呢?接下來你日子還是要過。對不對?所以,學佛一定要了解,所謂神通,是把煩惱弄通,叫做神通,不是搞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會飛天、會遁地、會光怪陸離的,佛法不是這樣子。佛法,平常心就是道,沒有什麼神秘感,放下的那一顆永恒的放下的智慧心,它就是道,這個就是,不需要追求,你本來就有你的權力的,所擁有的。是不是?看到什麼事情,如果你會運用,馬上開悟!
譬如說:我爸爸當總統!你就問他,用英文問,現在參禅也可以用英文的,英文就是:So what
我爸爸當總統!So what
So what
就是:又如何啊
是不是
你問下去,我爸爸是臺灣首富!So what
臺灣首富又如何?很嚴重嗎?還是怎麼樣?你臺灣首富又怎麼樣呢?能抵擋過生老病死、生滅無常嗎?能嗎?也沒辦法啊!我們一定要很清楚這個世間,你用So what
就可以一直讓你覺悟。說:我今天我要好好的讀博士,沒有錯,師父隨喜贊歎你,應該去念:念到博士,接下來又如何呢?年歲愈來愈大......叁十、四十、五十。像我現在聯想到小學,恍如昨日,一刹那之間,我已經年過半百了,很快就要回到阿彌陀佛的身邊了,無常迅速,速度之快,超乎你的想象。所以,我們老得太快;但是,智慧開得太慢。
放下是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課;禅就是感性、理性和智慧達到究竟的平衡點。所以,一個修行人也是很有感情;但是,他是用理性跟般若智慧的感情,不一樣的!禅就是心有定,同學!今天我們還是要告訴臺大的同學:今天我們來晨曦社,師父還是希望你以功課爲主,70%到80%的時間,你要放在你的功課,因爲家人很不容易把你栽培到臺大,很不容易把你送進來這個最高的學府,家人對你有所期許,對你有所期盼。記得!你學佛,自己喜悅,不要自己製造逆境。有的人學佛以後,就自己跟家人合不來,合不來,回去的時候大吵一番!諸位!這個不是學佛,這個在製造逆境。學佛時間、空間對了,爸爸、媽媽信佛,可以談心;爸爸媽媽、兄弟姐妹不能諒解:我送你到臺大上課,你竟然跑去學佛!他以爲學佛就是要出家。
有一次,我到清華大學去演講,同學來,我就問他說:你皈依了嗎?他說:我不敢皈依!我說:爲什麼不敢皈依呢?他說:皈依不能討老婆,我怕!哎呀!怎麼讀書讀到清華大學,怎麼連皈依......我說:皈依怎麼會不可以結婚呢?他說:皈依可以結婚嗎?我說:可以啊!皈依怎麼不可以結婚呢?皈依不可以結婚,誰敢皈依呢?對不對?所以說:他就是怕,也不懂。所以,吃素的問題、信佛的問題,臺大的同學,我們今天還有四個大學:還有臺灣科技大學恒音學社的;還有臺北大學正覺學社的;還有師範大學的中道學社一起合辦的。奉勸咱們這些大學生,學佛不是學得怪裏怪氣的,是學得很正常,不是學不正常,佛陀是很正常的人,不正常是你自己喔,佛沒有叫你這樣不正常。所以,不要用抗拒的方式來學佛;不要用敵對的方式來學佛,看大家、家人不能接受,避開不要談。對不對?實在沒有辦法吃素,不要一直堅持,你還沒有成道,你已經得罪了衆生,那個是你爸爸媽媽、兄弟姐妹啊,都不原諒你啊!是不是?回去以後,又自己很狂妄:你們這些衆生不跟你們聊,沒有善根的衆生!所以,奉勸學生,要禅修,一定要好好的修養自己,不要引起敵對,要懂得拿捏時空。
什麼叫做智慧的人?能掌握時空,那個人就是有智慧的人,要創造對自己有利的立場,那個就是有智慧的人。不要一信佛以後,到處都是敵對,哪個都是看不順眼。對不對?有一個初學佛法的,初學佛法的來打八關齋戒,又來參加法會,怎麼樣?然後,又來受五戒,結果呢?到最後呢?不跟她先生相處了,好象沒有婚姻關系了,夫妻當然有那個義務啊,但是,她就是慢慢的遠離她先生。她先生說:哎呀!老婆啊!我們談談心嘛!她說:今天沒有空!先生說:老婆啊!談談心嘛!她說:這個禮拜講堂做法會,你不要碰我!她先生又是一個老粗,他就說:今天不行,明天不行,都扣光光了,像薪水扣光光(師笑)!對不對?她先生就憤怒,就開始謾罵叁寶,說:哎呀!這個慧律法師啊,專門在破壞人家的婚姻,本來我一個美滿的婚姻,你看,自從我老婆去信佛以後,你看,被慧律法師誘拐了,拐走了!我實在是很冤枉啊!所以,當法師實在不好當,紅包實在不好收,真的很辛苦!要碰到這樣子不會運用的、不會善巧方便的,老是跟人家打對臺的。
所以,我們要善巧、要方便,要拿捏時間跟空間,到底哪一樣才是對我們有利的?既然我們是佛陀的弟子,同時我們有禅修的觀念,應該是和合、和諧,應該是和平,同時是有智慧的。禅能得大解脫,也能得大自在,諸法畢竟空,我們貪,貪愛這個境界,到最後就是一堆骨頭,空留下余恨。是不是?愛這些境界,也是不可得;癡就是沒有智慧;慢就是驕傲——諸位!這個世間沒有東西可以驕傲,佛陀在《阿含經》講得很清楚了,說:我易老,我很容易就老,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我易病,我容易生病,這個色身很容易生病,沒有什麼好驕傲的。我易死,這個色身很容易就死掉了,也沒有什麼東西好驕傲的。我們用自己擁有的優點,來傲視別人、奚落別人、批判別人,本身的修養就不夠好,同時也活在痛苦的負擔裏面。所以,可以容納異己,能夠容納異己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偉大。佛法是活用,不是死的,它不是死守某一種原則性,要不然,佛陀爲什麼講:法無定法?因爲時間、空間不一樣嘛!法無定法。對不對?爲什麼叫法無定法?譬如說:這個麥克風在中間,如果我跑到這邊來看(師伸出右臂指示方向),這邊變成西邊了;如果我跑到這邊來看(師伸出左臂指示方向),這麥克風變成東邊了。對不對?我跑到南邊來看,麥克風變成北邊了;我跑到北邊來看,麥克風變成南邊了,這個麥克風沒有動啊!對不對?但是,因爲定位不同。譬如說:(師以左手掌心朝外覆在自己眼睛上)諸位!你看到什麼?你說:師父的手掌(師右手點自己左手掌心)。可是,我從這邊看(師右手點自己左手掌背),是看到師父的什麼?手背。對不對?同樣一只手,爲什麼你看的不一樣?這個就是衆生,只要你定位某一種角度,它就會有爭執,而且不會停。禅的最高境界,它就這樣子,進入禅的最高境界,他就懂得無诤,任何的時間、空間,他都可以解脫。
禅宗裏面有一個故事,有一個禅師,大悟的禅師坐在椅子上,旁邊站了一個侍者,外面二個小師父,吵得不可開交,第一個小師父跑進來,甲的小師父跑進來,就說:師父啊!我這樣子這樣子才對,他那樣子觀念是不對的!是不是?我這樣子怎麼樣......講了一堆。這個禅師是大悟的,禅師就說:恩!你對!那個乙小師父也跑進來,這甲小師父跑出去了,乙小師父跑進來,就跟師父講說:哎呀!師父啊!我的觀念是這樣,如此如此這般,是他不對啊,我才對!那個師父就說:恩!你對!後面這個侍者看不下去,後面這個小師父實在看不下去,說:師父!您這樣不對喔!不是甲對就是乙對,不是乙對就是甲對,你怎麼可以講二人都對?他的師父轉過來:恩!你也對!(衆笑)
這個答案很簡單,意思就是說:聖人是沒有觀念,沒有那個對錯、是非、善惡,他心都在定中,因爲依靠某一種相,就會建立某一種觀念。對不對?大徹大悟的人,心中沒有相,怎麼會有這種觀念呢?對、錯,來自于對相上的執著、對立場的執著。
所以,我們對生滅無常的世間,徹底沒有意見的時候,你就開悟!因此,你說別人不對的同時,起煩惱,你就是永遠不對,不管用任何的理由生氣,你統統不對,乃至于外道、惡知見。佛陀也是這樣,佛陀當時在世的時候,有很多的外道稱爲“我是一切智者”,在《阿含經》講:我是一切智者,一切智者就是佛,就是自己稱爲是佛。釋迦牟尼佛稱爲佛,那是印度當時最高的成就的覺者,叫做佛;但是,“佛”的這個名詞,覺者叫做佛,外道很多都自己稱爲:我是一切智者,我是一切覺者。外道都是這樣講,佛陀也寬恕他,佛陀絕對不會用嗔恨心跟外道講話,外道就等因緣,慢慢看有沒有辦法,等因緣把他改變。外道死守自己的觀念,同時攻擊、排斥別人,說自己是正法,這個就是外道,說自己是對。玄奘大師也是這樣,辯論是要把外道轉成佛教,不是佛教八大宗派互相攻擊;悟到究竟,一法不立,一法不可得,聖道亦不爲。什麼叫做究竟悟?聖道亦不爲,我連“成佛”,都沒有這種觀念,禅宗裏面講的:求佛失佛;求道失道;求法失法,能體悟這一句話嗎?你想要求佛,你就失去佛;求法失去法;求道失去道。爲什麼?本身般若智慧就是佛,般若智慧顯現出來的真理,就是法,對不對?內心無诤就是道,自性就是佛、就是法、就是僧,這是理上來講,自性,從自性的角度來講;事相來講,當然有佛、有法、有僧,現在從理上來講。所以,禅宗裏面講:求佛失佛;求道失道;求法失法,何以故?本性具足故,不可求、不可得,求佛,立能所,有能求、有所求,就是妄。所以,你用止觀,永遠沒有辦法進入佛的境界,沒有辦法的!止,是使心定下來;可是,…
《什麼是[禅] [禅]是什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