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禅] [禅]是什麼▪P6

  ..續本文上一頁有能止跟所止,患了無窮的過患;所謂觀,有能觀跟所觀,患了無窮的過患,那你觀到什麼時候呢?爲什麼?禅宗六祖講的那一句,才是大悟人的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挨?這一句就是本來無一物;本來就是空;本來就是具足;本來就是空,沒有能止,沒有所止;沒有能觀,也沒有所觀,叫你作不淨觀、苦觀、空觀、無常觀、無我觀,那是佛不得已的講法,在你沒有開悟的時候,只好這樣講,只好講:你要不淨觀,觀這個大便、小便,大便、小便,不淨觀,我們這個全身布滿了血液。那是因爲沒有悟,佛不得已只好這樣講。佛叫你觀無常,萬法都是敗壞之相,佛沒有辦法,只好這樣講。爲什麼?你有能觀,你就有所觀。所以,《楞嚴經》講:奢摩他,奢摩他翻譯成中文就是止,奢摩他就是定,就是止,令心止息;叁摩就是觀,也是令心定。奢摩他,止,令心能定;叁摩,觀,也是令心能定;最後就是禅那,禅那就進入證位,證道的位:信、住、行、向、地,禅那的時候就有果位;可是,還不是首楞嚴大定,首楞嚴大定是: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直下無心,它就是道,不可以追尋,不可以求。

   有的人講說:師父!我悟了!我說:那個就是迷!迷的人不了解悟,悟的人還是迷。咦?師父!您在講什麼?這個人迷了,當我覺悟的時候說:我悟了!錯了!這個叫做頭上安頭,大悟的人,沒有迷,也沒有悟,頭,清淨自性本來就悟、本來就覺;怎麼又安上一個覺呢!是不是?所以,真正的大悟,就是沒有迷、沒有悟;如果說:我悟了!那個就是迷。爲什麼?還加一個“悟 嘛,叫做頭上安頭嘛!所以,平常心就是道,就是這個意思。所以,真正很有修行的人,是很有內斂的,他絕對不會誇口說:我一下子證初果、二果、叁果、四果,是怎麼樣子。任何一句誇大的語言、驕傲的語言、狂妄的語言,絕對不會出自一個聖人的口;絕對不會出自一個大徹大悟人的口,因爲他已經見到佛性,萬法,每一個衆生都是平等,他的內心裏面,不會立一個境界以爲知足,立初果,斷見思惑以爲知足;或者二果、叁果、四果阿羅漢來知足,如果說:我證初果阿羅漢!那個境界就停頓,停在初果。說:我證了叁果阿羅漢!這境界又停頓了。所以,你可以從他的宗教經驗,和宗教的道德、宗教的涵養,可以看出一個人有沒有修證。如果那個人一直告訴你:我很有修行;我是證什麼果;我什麼菩薩再來的。你開始要小心小心了,be careful,要小心了!真正進入不可思議的佛的境界的人,是謙沖、是自牧,他還怕你知道呢,連說都不可以說,泄佛的密因。

   因此,我們要了解佛,就是要從自性發揮出來。爲什麼止、觀不能進入佛的境界呢?因爲能止跟所止沒有辦法,因爲能所不斷,有無窮的過失。譬如說:(師擡起左手)心是能觀(師指己心處),境界是所觀,譬如說:這是所觀(師再次擡起左手握拳狀),好!境界是所觀,心産生一個能觀(師擡起右手握成拳狀),那這個心呢(指右拳)?我後面又産生一個能觀(師將左手拳拉到右拳後),就變成所觀了(指右拳);這個能觀的心還是在(指左拳);我後面又變成一個能觀(師又將右拳拉到左拳後),那這個就是所觀了(指左手),能(師伸左拳):這個是境界,動一個念頭觀照(右手拉到左拳後),好!所沒有了(左手拿開了,右拳伸出),這個能觀還是存在啊(師舉右拳)!我又動一個念頭去觀照(左拳拉到右拳後),這個又變成能所,這個觀掉了(右手挪開了),這個(指還舉起的左拳)還是......愈來愈細沒有錯啊......功夫愈來愈近了,沒有錯;可是,到最後那一刹那,沒有跳脫所有的次第性,是沒有辦法進入空性絕對圓融的東西,是絕對沒有辦法的!就像宇宙當中沒有任何的相,它沒有任何階位,不立任何的法,體非群相,不拒群相的發揮,虛空本身無相,但是,它不妨礙任何衆相的發揮。佛性也是這樣子的,要進入佛性究竟的解脫,不能用邏輯推論,不可以用止,不可以用觀,用真如直下無心,切入不生不滅的涅磐妙心,才有辦法的,那是跳脫所有的邏輯、意識形態,叫做不可思議的境界,incredible!那個叫做incredible,不可思議的境界!因爲我如果不講英文,你不知道我念過大學,(衆笑)所以,要講幾句英文!好!跟大家開開玩笑。好了!因爲時間差不多了,快九點了。

   所以,禅是能大自在、大解脫,了解諸法空義,空有二種含義:一個就是生滅無常,所以叫做空,緣起緣滅叫做空,我們應當了解,凡所有相,都是虛妄,既然是虛妄,我們就應當了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當無所住,而生其心。什麼叫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活在過去,活在過去;活在過去會很辛苦,我們要有未來。再來,禅的心就是大徹大悟的心,大徹大悟的心。所謂大徹大悟,就是無住生心,就是不可以住過去;也不可以住現在;也不可以住未來,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也不可得;未來心也不可得,所以,萬法回歸當下。爲什麼萬法要回歸當下?佛陀在《阿含經》就講得很清楚,有一個外道跑來問佛:如來死後,如來存在否?“如來”就是佛陀的意思。說:如來死後,如來存在否?佛不回答。如來死後,如來不存在否?佛陀也不回答。說:如來死後,如來介于存在與不存在中間否?佛陀不回答。說:如來死後,如來有邊否?有邊就是有邊(師比畫“邊”字)旁邊那個邊,有邊。如來死後,如來有邊否?佛陀不回答。說:如來死後,如來無邊否?佛陀也不回答。說:如來死後,如來介于有邊與無邊中間否?佛陀也不回答。旁邊的弟子很納悶,說:世尊!您爲什麼不回答?世尊說:無記!記就是記得、記憶的記,無記。無記有二種解釋:一個就是非善非惡,叫做無記,在《阿含經》的意思,叫做沒有任何的意義。現在生就要討論生了,佛法如果不能運用在現在當下,只期盼死後的一個天國的降臨、淨土的降臨,那麼,佛法就真的太消極了!佛法是全世界最積極的,佛法一點都不迷信,萬法回歸當下。

   爲什麼要回歸當下?就是可以用啊,佛法要回歸當下,佛法才能用啊!而不是說:我今天我信佛以後,期待著一個不可知的未來,等待臨命終阿彌陀佛來接引;那麼,我現在如果才二十歲,才二十歲,我到死的時候,活八十歲,假設說:好!我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什麼經典都不看;什麼大師來演講也不聽、也不親近善知識,假設說,這樣子全部封鎖自己,在座諸位!那怎麼辦呢?他才二十歲,到死亡八十歲,中間有六十年,你叫他日子怎麼過呢?再來,臨命終阿彌陀佛萬一沒有來接呢?修行是玩真的,不是玩假的,修行是:你現在可以面對一切境界,可以突破順境、逆境,那麼,你臨命終叫做有把握,往生是現在的事情,不是臨命終的事情,要弄清楚佛陀的正法是什麼?佛陀的正法是回歸當下,現在般若智慧即體即用,一念無生,見聞覺知,即體即用。一念無生,如果體悟到萬法當體即空,萬法本不可得,一念無生,即體就是用。我們體悟到不生不滅的清淨心,當下見聞覺知——六根就可以作用。就像佛陀在講經說法,心還是如如不動;佛陀在行住坐臥,心還是如如不動,佛陀,你不能說他沒智慧啊,他戒定慧具足、大般若心具足。是不是?因此,我們要了解,佛法既然回歸當下,就告訴你禅的重要性是什麼。而我們現在曲解了佛意,念佛等待明天;參禅,等待,你用等待的心,沒有回歸到當下,是不可能解脫的。你今天沒有開智慧、沒有解脫,明天不會更好。

   所以,當我們聽經聞法的時候,如實的了悟萬法都是幻,叫做緣起如幻,我現在就很清楚的進入無诤的狀態,統統放下,我對生滅無常的世間,我徹底沒有意見,我平等心的對待,我不懷念過去;對未來也沒有任何的盼望,萬法回歸當下。諸位!如果究竟義的話,也沒有當下,當下是什麼?既然不是過去、不是現在、不是未來,諸位!當下是什麼?你能講得出當下嗎?好!師父描述一下,什麼叫做當下?最貼切的描述就是:秒秒正知,每一秒,每一分、每一秒的秒秒。秒秒正知;秒秒正念;秒秒正見;秒秒安詳;秒秒正觀;秒秒正定;秒秒正慧;秒秒解脫;秒秒自在,每一分、每一秒都解脫,這個叫做當下,要不然,你怎麼形容?時間、空間本是虛妄的東西,生命本來就是虛妄的産物,一切都是妄想的産物;但是,如果你成道以後,一切都是正覺世間。當你除掉內在的執著和分別,不起顛倒的時候,沒有一處不是你本來的面目;沒有一處不是你解脫的地方。所以,禅的心,要讓衆生大徹大悟,無念、無住、無相、平等。進入佛的心,他就沒有貪,了知一切萬法都是虛妄,那麼,貪都是多余的。諸位!這個觀念轉得過來跟轉不過來,很重要的!

   前幾天我看到一則新聞,很難過,這個人沒有學佛;這個人如果有學佛,今天不幸的事情不會發生。它講說:有一個人,一個男朋友交了一個女朋友,交往以後,這個女朋友一直花這個男朋友的錢,花了整整四十萬,花了四十萬,連手都沒有牽過,也不知道爲什麼?花了四十萬,連手都沒牽過,後來去偷看她的日記,發現說她已經有男朋友了,那個一念的妒火之下,就怎麼樣?就砍了她,把她砍死!這個就是生命的悲哀、生命的創傷,沒有智慧,是生命當中最可怕的貧窮!這個對大悟來講的話,喔!那就不一樣了,四十萬當然很多啦,如果對大徹大悟——當然,這是我是假設說,今天以師父的心境來講的話,那這事情就很好辦,四十萬發現,我就會想到說:還好四十萬就發現了,萬一花到四百萬,就多一個零…

《什麼是[禅] [禅]是什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