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本願經講記▪P10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曆史記載差距有八十幾年,這要根據什麼就很難了,爲什麼會很難?有時候印刷會印錯,比如說一個人七十九歲,印出來那個九印不清楚剩下七十,變成七十,真的,有的是打字打錯,我若去醫院挂號,寫:釋慧律,那護士不曉得是不識字還是懂得太多,或是打針打得昏頭了,拿這個病曆表(英語)釋慧津,我都不理她,看一看又沒有人姓釋的,師父!你是不是釋慧津,我說我不是。不然你是什麼?我釋慧律。她說:噢!釋慧律。所以這個曆史上的記載,年代有時候抄寫的人,印刷的人,都可能産生筆誤,你沒有辦法去查,所以我才說盡量,要打字的書要經過校對,一次、一次、再一次的校對,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可以忍耐一切,但是我們忍耐不住這個印刷廠一下子,一個字打錯就差距很大,所以他是誕生在公元六九六年,六九六年剛好距離到我們今天一九九五還非常好算,just make剛好一千叁百年,現在的南韓的漢城,這是古代的新羅王國,當時他是一國的王子,(這很奇怪,若是一些賢能的高僧大德一出世,很多都是太子出家,像釋迦牟尼佛,還寫《八大人覺經》的也是,都是太子不當去出家,)生活得非常富裕,但是若有佛骨,(世間人說:有菜骨的人,有佛骨的人,)即使出世在富裕之家,他也不會羨慕,他生性淡泊,就是對世間不喜歡攀緣,喜歡安靜,他又毫無一點高貴的感覺,他是一個太子,衣服都隨隨便便穿,他父王、母親會罵他:當一個太子,衣服隨隨便便穿。個性幾乎和我差不多一樣,我不喜歡買漂亮的衣服,若到過年師媽就要拜托我買漂亮的衣服,到現在我一件衣服脫線又破,破了不曉得是我們法清去爲我補一塊白布,我的衣服一整櫥櫃,怎麼穿還是這件衣服。他一出世就對衣著打扮完全沒興趣,唯一的興趣就是什麼?沈默還有讀書,沈默,都靜默,不喜歡講話,這點跟我不太一樣,我該講的講,我不該講的,整天都關在家裏,愛讀書,這點相同,從書皮讀到書中心,讀很久。他的相貌生來不大美秀,地藏王菩薩他出世,相貌沒有很莊嚴,所以一般人刻地藏王菩薩大部分都用黑臉,美醜比較看不出來,(你看黑人照相,只看到一件白襯衫而已,)也有人用金色的臉,當然外相這不重要,他仁慈的心卻比別人還仁厚,這孩子從小就很老實,(跟我不一樣,我從小是很調皮,)比任何人都淳厚,他從小的時候就很同情犯罪坐牢的人,就勸告他:你以後不要造惡。因爲唐高宗永徽年間,韓國和日本受到中國傳統的影響,地藏王菩薩(太子)讀諸子百家的書籍,他很感慨儒教六書叁千道術,再看佛法,他說:看過儒家的思想,道家的老子,或者是孔孟的思想,唯獨佛學的第一義谛最是殊勝。(第一義谛就是實相,)這是何等的人物,二十幾歲而已,他竟然有辦法分辨佛法最高超,講實相就是法華、華嚴、涅槃、常樂我淨,最是殊勝。至于我們沒辦法,我們若一面看書,就一面吃蠶豆、瓜子,看完你問他:這裏面哪一本最好。他說:蠶豆、瓜子最好吃。但是地藏王菩薩他很了不起,能夠體會第一義谛最是殊勝,最合我的心懷,于是他立志剃發出家,太子要出家他不怕人家阻擋,有善根的人說出家就出家,二十四歲,出家之後喜歡安靜,喜歡修習禅定,不喜歡攀緣,因此他決定要外出,要找一個很清幽的深山林中去認真修行,不久就准備好了一些資糧、一艘帆船,帶著隨身的行李,牽著隨他出家的一只白犬,叫善聽,獨自一人駕著舟楫離開仁川港口,(仁川港口現在還是韓國的一個大港,)向大陸的邊緣揚起帆,順著風吹向中國大陸,(光是這個膽量你就要欽佩,自己坐船,沒有指南針,沒有航海的經驗,你想想看,何等的膽量!)有一天船駛進長江,擱淺在沙灘上,不能前行,于是他棄船向內陸行走,不曉得經過多少彎彎曲曲的道路,爲了要找一塊清淨的地,最後找到安徽青陽縣境內的九子山,就是我們後來稱爲九華山,當時九華山沒有路,他就手拿刀一面攀岩峭壁,一面開路,沿著山徑,一直攀爬來到九子山的中間,剛好像一塊盆地,就像一朵蓮花中間平平的座,他就選擇在這盆地的旁邊,棲住在瀑布上的石岩。(這我們敢嗎?你沒有這個膽量。)有一天他正好在坐禅入定,端坐入于禅定的那一刹那,突然間被一只毒蠍咬到腿部,咬到之後他依然無動于衷,照坐不誤(這都是菩薩示現的再來人),沒多久,石壁中飄下一位美麗的婦人,這就是蛇蠍,動物也修道,拿藥替地藏王菩薩敷藥,它說:剛才小兒無知冒犯了尊者,妾願出新泉以補償過失。(這就是地藏王菩薩在修行,感動了那些神、那些蛇蠍。)講完沒多久,岩壁上自動湧出潺潺的溪水,從此以後他就不用打坐到一半起來走到有水的地方再拿水回來喝了,這石洞邊的水就是現在九華山上有名的東岩龍女泉。剛剛講到地藏王菩薩修行感動到石神、感動到蛇蠍,因爲仁慈,仁者無敵嘛,心中不樹立敵人,自然感動所有人,所以慈悲能夠生出諸佛,諸佛都必須以大慈悲心示現于世,所以我們佛教徒不要爲了一點小事計較,應以大慈悲心來面對一切世間人,這樣才對。相傳這時候山下有一位叫闵公的人,他平時很愛好齋僧,喜歡布施,每一次若舉行供僧一百個出家人的時候,一定留一個位子,因爲他每次都要從山下親自上山來迎請他,爬山幾個小時,請金喬覺地藏王菩薩下來應供,否則就不能得到圓滿的功德,不久之後,爲了要度衆生,要開辟道場,地藏王菩薩就向闵公這位慈悲的長者化緣九子山的地,闵公很歡喜,說:隨尊者的意思。地藏王菩薩就將袈裟抛向虛空,因爲有太陽,袈裟擋住太陽射下來的竟然有九華山這麼大的影子,有的人說是袈裟變大把九華山全部蓋住,我認爲這樣講比較神話,因此闵公很歡喜的將九子山施舍,闵公有一個兒子,因爲敬仰他的德行,就隨地藏王菩薩出家,法名叫道明和尚,之後闵公因爲聞法的便利,我兒子出家就直接拜我兒子爲師就好了,也出家,成爲佛門當中千古的佳話,所以現在地藏王菩薩的身邊站二位,一位年輕的和尚和一位老公公,那就是他們父子倆,有福報親近到地藏王菩薩。

   地藏王菩薩不只是修習當中精神和一,精神和一就是不受到一切境界的影響而清朗的禅定,當然這個要用到般若的智慧,不是外道的死禅,所以透過般若的無我的禅定才是真正的禅定,如果我們一意的想把這受想行識的想強迫的壓製,那這是外道,生死不能斷,要注意那定中無所住的境界是什麼,無所住的境界,動一個念頭就不對,內心裏只有什麼?只有慈悲喜舍,那份喜悅的感覺,而且連那一份喜悅都不能執著,那是真正的般若智慧的定,如果妄想起來我一直壓製、一直壓製,你不可以想,那跟石頭一樣,就變成外道,所以真正的定是透過無我般若的空慧的定,才能夠達到清朗的禅定,如果有微細的我執的定,那這不能算禅定,這叫做壓抑,叫四禅八定裏的外道定,真正的禅定就是開口他也定,閉口也定,起座也定,爲什麼?無我,那是自性本具有定,自性本具有戒,自性本具有慧,要了解一切法畢竟空寂的那種般若智慧的定,外道沒有這個,外道有我,他認爲有一個神我在主宰。

   底下說講經說法很歡喜,然後抄寫大乘的四大部經典,以作廣弘布施,所用的文具由南陵的愈蕩等等弟子供養,在至德初年時就是公元七百五十六年,山下有一個名士叫諸葛節,領導一般的村民共同來登山,走到山中平平的地方,看到個茅草屋,白雲彌漫著冉冉的上升,日光很鮮豔,溪聲潺潺不絕,在石岩當中發現一個孤然閉目趺坐禅僧,身邊放一個古鼎,古鼎斷了一支腳,用石頭疊起來,鍋子裏煮著少數的白米,米中摻著白泥沙,沒多久這位禅僧出定,將白米拌著泥沙煮熟的飯吃完,又安靜坐在那裏。在座諸位,這樣你就知道要成爲一個聖者,他是多麼的了不起,世間的五欲六塵,什麼飲食、享受,全都對他沒有作用,當然要有身體強壯的本錢,我到現在才知道,看傳記只有密勒日巴和地藏王菩薩這樣而已,密勒日巴很厲害,修到沒有穿衣服,瘦骨如柴,在山洞裏面修行,因爲他用冰雹打死太多人,後來求忏悔到山洞去修行,他不是吃白土粉,旁邊的草拔起來就吃,吃到身體變綠色的,好像長綠藻般,這也是不得了的聖人,那種修行,那種苦,那種煎熬,我們現在的人修行太享受了,吃白米飯,醬油拌進去,比密勒日巴和地藏王菩薩什麼都沒有吃得好太多了,所以說想想看聖人是何等的境界,是何等的知足,何等的定力,何等的毅力。沒多久,吃完又入定,爬山的人看到,哎呀,非常的感動,就到菩薩面前很恭敬的說:師父!你那麼苦行,實在是我們住在山下的人的過失,我們沒有供養你,讓你吃那麼多苦,這是我們的過失。

   大家發動起來在旁邊平地爲他建一間很大的禅房,而且每一個時間都背米上來四時供養,因爲要走叁四個小時,所以每一個人上來都一定帶米或磚頭或石頭,這樣幾經累積,慢慢建、慢慢建,終于建起來。建中初年間公元七百八十年,這裏的郡守叫張岩,相當于一縣的縣長,他非常敬仰地藏菩薩的崇高道德,(所以說但愁無道,不愁無廟,我才告訴我的徒弟,我說:今天我們是好好認真修行的時候,不是建道場的時候,我們現今最重要就是要充實自己,要聽經聞法,親近善知識,不是整天就是想我要到外面建一間,只要你有德行,現在最重要的是我們的修行、修持、用功、道德,不是整天忙著建道場,我們要整天忙于看書,用功,拜佛,念佛,用我們的德行來感動大家。)因爲這位郡守張岩,很敬仰地藏菩薩的道德和他利益衆生的事業,他上奏當時的德宗皇帝,正式命令敕建寺廟,因爲以前是用磚頭石頭建的寺廟,不花費國庫的,道場至此方始莊嚴,這時新羅國佛教聽說有一個韓國出家人在神洲成就菩薩道,大家都聞風來親近他的德行,漸漸的此地出家人變得很多起來,而米很少,有一天在寺廟旁邊開發很多很細很細…

《地藏本願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與輪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