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本願經講記▪P11

  ..續本文上一頁像面粉一般的青白色的泥土,准備補充不夠的糧食,但親受他德化的出家人異口同聲請求:願請法食來滋養慧命,不用爲了吃來延長我們的壽命,慧命比較重要,食物簡單就好。所以顯然跟隨他吃苦的人全是被地藏王菩薩感動,到後來照常都是心甘情願的吃白土,沒有人離開。當時南方的枯槁衆(又幹又瘦,因爲都吃土吃得面黃肌瘦),一心在道上,那意志非常堅強,想想看,現在有幾個人受得了,不要說地藏王菩薩,說地藏王菩薩的徒弟就好,到目前的出家人我看沒有一個受得了。

   貞元十年,公元七百九十五年,夏天的季節,有一天他在大殿召集所有的出家人,要告別,告別就是要圓寂了,他成道了,敲鍾擊鼓召集出家衆,大家都茫茫然,怎麼無緣無故要集合,結果一集合這群山就發出悲鳴,岩石墜落,日月都變色,像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一樣,發出幾道彩虹一直從印度到中國,佛陀入涅槃整個這個光都遮住了太陽,這是曆史上有記載的。地藏王菩薩要入涅槃的時候,風雲變色,日月無光,照理講石頭是無情物,生公說法,頑石點頭,我告訴你,那石頭也是你心中的石頭,岩石掉下來,你看,能夠感動到山神、樹神、水神、火神、石神,一切全都受到地藏王菩薩的感動,他要往生的時候只是召集而已,這些動植物就馬上統統知道他要入涅槃了。那時他安詳結跏趺而坐,雙腿盤起來,眼睛一閉馬上入涅槃,沒有經過掙紮,沒有病苦,沒有一點點的時間的拖延,集合之後連講話都沒有,那一年地藏王菩薩九十九歲,圓寂之後他的肉身放在石洞裏面,經過叁年之後,再打開發現肉身沒有絲毫的損壞,地藏王菩薩的肉身到現在還沒有壞,沒有腐爛,而且顔貌如生無異,因此把他擡出來,迎這個不壞的肉身入神光嶺寶塔,因爲修到骨骼金剛不壞,在扛的時候一路上搖晃的時候,這骨骼發出的聲音就像是金子與金子在碰撞,菩薩鈎鎖,百骸鳴矣,就是扛地藏王菩薩的肉身,稍微動一下就霹啪響,像金塊在碰撞,表示他修到金剛不壞身,更加可以證明是真正的地藏王菩薩應世,確實是無疑,肉身不壞,據說到現在還在。當時禮拜恭敬金地藏菩薩真像,所得的利益皆如地藏經所記載的無異,更加明確的證明是真正的地藏王菩薩應世。因此數千百年來,佛教的信徒不惜千裏遙遠之途,發心前往朝拜絡繹不絕,尤其是七月叁十地藏王菩薩聖誕的日子。在天寶年間,李太白登九子山,看到山峰秀麗,所以改作九華山。數十裏的範圍了遍滿一步一拜和叁步一拜的老人孩子男男女女,可見菩薩結緣之廣,感人之深。所以我才要告訴諸位,出家跟在家,世間只有一種東西留得下來,不是金錢,不是樓房,不是你的孝順兒子,也不是你的金戒指、鑽石、股票,世間只有什麼?德行,我們的德行可以留給後代,其它什麼都留不下來。

   這樣我們聽到地藏王菩薩的事迹,諸位,你不要太過于感動也跑去吃土,不要傻傻的,聽經歸聽經,廚房煮什麼我們吃什麼,有的人來這裏參加梁皇或是水陸,嫌棄文殊講堂飯菜不好吃,他是爲食而來,不是爲法而來,我聽到之後就向廚房交代盡量用最好的給他吃,衆生要這樣,就順著他,我們若聽到地藏王菩薩那樣的修行,不覺得慚愧嗎?今天來講堂吃好吃壞都在其次,有法可聽,可以改善我們的修養,可以堅固我們的道心,要當一位菩薩是那麼不簡單,是吃土,吃草,沒有攀緣,那麼偉大的修養,意志的堅強,我們是要學這個,不是來這裏比較飯菜好不好吃,這個故事對我們的鼓勵很大,所以師父今天增加補充這些資料,就是要勉勵我們對地藏王菩薩的敬仰,我們若在禮拜:哦,確實是偉大。那種虔誠的心發出來,在禮拜功德就無量,了解地藏王菩薩的偉大,我們若在修持《地藏經》,乃至辦地藏法會,或是念地藏菩薩的聖號,就會非常的虔誠,因爲他太偉大了。

   【“經”是通題,】通題就是每一本也是稱作經,《法華經》、《華嚴經》、《彌陀經》、《無量壽經》都有一個經字。【通一切經故。】每一本都有一個經字,所以通用。【經之一字,在中國解釋,有訓常,】訓,沒有幾個人知道這個意思,有訓常,這意思就是說有的解釋爲常,解釋爲叫做訓字。【叁世不易故;】過去、現在、未來叫做叁世,易就是改變,叁世不易,就是叁世不改變。【訓法,】法就是真理,解釋爲法,爲什麼解釋爲法呢?【十方同尊故;】十方都要遵守,你沒有依法修行你不能成就道業,不能成佛做祖。【訓貫,貫串一切法故;訓攝,攝化所度機故。】機就是根機,攝化所度的根機,訓常、訓法、訓貫、訓攝,意思就是常、法、貫、攝,經可以解釋作常,可以解釋作法,可以解釋作貫,也可以解釋作攝,是這個意思,常、法、貫、攝。

  【又依我國聖賢之典曰“經”,】 我們中國四書五經都稱作經。【因此佛經也名經;】聖人講的都叫做經,比如說聖經等等。【多加一契字,】契合,【謂如來所說之法,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之機。如來說法,應機設教,】如來講經一定要契合衆生的根機才有用,若沒有契合衆生的根機,講了老半天他都聽不懂,講再多經典也沒有用,所以應機要設教,設方便教,這個很重要,應一切機,設方便教,簡稱應機設教,爲什麼要加一個方便教化呢?比如說這個人在這裏拜佛,現在他很愛講話,早課晚課一直。。。自認爲很用功,當師父的人不可以泄人家的氣,他說:這樣很好,你要繼續,知道嗎?我們這個心要精進很好,不要一直執著我們很有修行,訂功課不需要讓人家知道,也不要一直講,這樣功德更大。先贊歎他,再慢慢教化他,所以法師在說法如果他講的法太硬,衆生受不了,要用柔軟法,因爲聽經的人根機都不同,你要考慮到每一層次的人這個心的感受,比如說有一位法師女衆在講經,我去聽,她說:殘廢的,那就是業障重,上輩子就是踹他父母,不孝父母。。。一直罵,對殘障者毫不留情,一直攻擊,有的殘障的人聽了很難過。這就是最忌諱的,所以我必須在這裏跟法師們警告,你以後若要出去弘法,要記得師父的一句話,你想清楚那句話會不會傷到聽法的衆生,在叁萬人的聽衆中一定有殘障者,像上次一個出家衆一直罵人家當姨太太不好,佛教徒中一定有人當姨太太的,罵到後來受不了,人家以後就不會再來聽經。所以要記住,法師在弘法,一定要顧慮到每一個人的立場,不要在說法時太過于偏執,一直認爲自己對,這是弘法者一個非常嚴重的漏洞,不要管過去,在座諸位,坐在這裏,我們都是未來佛,有一點善根來聽經,師父就贊歎了,爲什麼?法是平等的嘛!有一天你會成佛,做法師的人,我們要慈悲、平等,要注意底下聽衆的感受,否則人家聽不下去。因此我們教化衆生要注意:以佛心爲己心,以佛志爲己志,不可以傷害到任何一個衆生,每一種角度我們在講經都要圓滿。又依中國聖賢的典叫經,所以如來所說之法,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之機,如來說法,應機設教,【不深不淺,故能契理,又能契機。】契合佛理,有契合根機,【法華經方便品雲:“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衆心。”】這個非常重要,法師們,這幾句話你可要記得,對我們在家也很重要,因爲你在家也是要度衆生。舍利弗,如來能夠種種的分別,注意看,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衆心,你稍微想想看!言辭柔軟就絕對不會傷害到任何一個衆生,而且講完之後每一個衆生聽得法喜充滿,在座諸位,不管法師,在家居士,這點修養若做得到,別說弘法,這樣就不得了了,言辭柔軟,悅可衆心,我們開口,衆生就歡喜,這是很重要的修養,口業要守。【據此文,則如來能將不可思議之妙法,以方便智而演說之。故能契理,又契機。】

  【印度“經”之一字,梵語修多羅,含五義不翻。】五種情形不翻譯,因爲修多羅意思很多,【一、】修多羅的意思叫【湧泉,】像泉水般,【義味無盡。】這個道理是無盡,一直湧出,一直湧出。【故凡誦經者,至心誦一次,可能領會一義;無量次,則解無量義矣。】比如我一天訂誦十次,你的時間沒那麼多,你一天誦十次經的就用趕的,六祖有一句話:一切福田不離方寸。這句話你體會得出來嗎?現在的人精進,卻不懂心法,他知道要做早晚課,訂功課太多,比如《無量壽經》訂七次,它是這麼長,誦不完,就趕、趕,你看,這樣有功德嗎?那是文字,文字是佛講的,佛講的是要讓你開悟,不是叫你只讀經而已,誦經就要依文入觀,依照這文章進入觀照的境界,依文入觀才是真正的誦經,如果誦經不能依文入觀,這樣跟我們的心法完全沒有相應,有口無心,就像鹦鹉一樣,所以我跟諸位講過,功課不要訂太多,比如你一天訂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只要堅持這半小時不缺席,不得了了,如果訂太多,做不到才來求忏悔,每天都欠佛祖,不要這樣,依我們的能力來訂,要上班、賺錢,差不多一天可以訂四十分鍾的功課,有多少時間就訂多少時間,作功課不要趕,心浮氣躁,像在趕什麼,像炒青菜那樣,火那麼豔,嘈雜不已,還沒有炒熟就端出來,誦經就最怕這樣,沒有炒熟就端出來,我們要至心誦一次,誠懇、慢慢的誦,不要急、不要躁。無量次,就解無量義。【二、】修多羅也可以解釋作【出生,能生妙善故。】因爲經典可以讓我們去惡從善,可以産生妙善故。【凡誦經者,不久依仗經力,化剛爲柔、】比如說我們過去個性很剛強,聽經聞法之後發現我們要改過自新,要起慚愧心,壞脾氣不但不能解決事情,二個還起沖突,怎麼可以解決事情,化剛爲柔,柔軟心就是佛心,慈悲心。我們若常常聽經聞法,有空誦經可以【變愚成智、】愚癡就沒有智慧,若懂得聽經聞法,親近善知識,慢慢我們就有智慧了,還可以【罪滅福生,】所以這經典的功德太大了,無論你看經典也好、誦經也好、聽經也好,都有無量的功德。【成就種種善法。叁、繩墨,】繩墨…

《地藏本願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與輪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