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是历史记载差距有八十几年,这要根据什么就很难了,为什么会很难?有时候印刷会印错,比如说一个人七十九岁,印出来那个九印不清楚剩下七十,变成七十,真的,有的是打字打错,我若去医院挂号,写:释慧律,那护士不晓得是不识字还是懂得太多,或是打针打得昏头了,拿这个病历表(英语)释慧津,我都不理她,看一看又没有人姓释的,师父!你是不是释慧津,我说我不是。不然你是什么?我释慧律。她说:噢!释慧律。所以这个历史上的记载,年代有时候抄写的人,印刷的人,都可能产生笔误,你没有办法去查,所以我才说尽量,要打字的书要经过校对,一次、一次、再一次的校对,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忍耐一切,但是我们忍耐不住这个印刷厂一下子,一个字打错就差距很大,所以他是诞生在公元六九六年,六九六年刚好距离到我们今天一九九五还非常好算,just make刚好一千三百年,现在的南韩的汉城,这是古代的新罗王国,当时他是一国的王子,(这很奇怪,若是一些贤能的高僧大德一出世,很多都是太子出家,像释迦牟尼佛,还写《八大人觉经》的也是,都是太子不当去出家,)生活得非常富裕,但是若有佛骨,(世间人说:有菜骨的人,有佛骨的人,)即使出世在富裕之家,他也不会羡慕,他生性淡泊,就是对世间不喜欢攀缘,喜欢安静,他又毫无一点高贵的感觉,他是一个太子,衣服都随随便便穿,他父王、母亲会骂他:当一个太子,衣服随随便便穿。个性几乎和我差不多一样,我不喜欢买漂亮的衣服,若到过年师妈就要拜托我买漂亮的衣服,到现在我一件衣服脱线又破,破了不晓得是我们法清去为我补一块白布,我的衣服一整橱柜,怎么穿还是这件衣服。他一出世就对衣着打扮完全没兴趣,唯一的兴趣就是什么?沉默还有读书,沉默,都静默,不喜欢讲话,这点跟我不太一样,我该讲的讲,我不该讲的,整天都关在家里,爱读书,这点相同,从书皮读到书中心,读很久。他的相貌生来不大美秀,地藏王菩萨他出世,相貌没有很庄严,所以一般人刻地藏王菩萨大部分都用黑脸,美丑比较看不出来,(你看黑人照相,只看到一件白衬衫而已,)也有人用金色的脸,当然外相这不重要,他仁慈的心却比别人还仁厚,这孩子从小就很老实,(跟我不一样,我从小是很调皮,)比任何人都淳厚,他从小的时候就很同情犯罪坐牢的人,就劝告他:你以后不要造恶。因为唐高宗永徽年间,韩国和日本受到中国传统的影响,地藏王菩萨(太子)读诸子百家的书籍,他很感慨儒教六书三千道术,再看佛法,他说:看过儒家的思想,道家的老子,或者是孔孟的思想,唯独佛学的第一义谛最是殊胜。(第一义谛就是实相,)这是何等的人物,二十几岁而已,他竟然有办法分辨佛法最高超,讲实相就是法华、华严、涅槃、常乐我净,最是殊胜。至于我们没办法,我们若一面看书,就一面吃蚕豆、瓜子,看完你问他:这里面哪一本最好。他说:蚕豆、瓜子最好吃。但是地藏王菩萨他很了不起,能够体会第一义谛最是殊胜,最合我的心怀,于是他立志剃发出家,太子要出家他不怕人家阻挡,有善根的人说出家就出家,二十四岁,出家之后喜欢安静,喜欢修习禅定,不喜欢攀缘,因此他决定要外出,要找一个很清幽的深山林中去认真修行,不久就准备好了一些资粮、一艘帆船,带着随身的行李,牵着随他出家的一只白犬,叫善听,独自一人驾着舟楫离开仁川港口,(仁川港口现在还是韩国的一个大港,)向大陆的边缘扬起帆,顺着风吹向中国大陆,(光是这个胆量你就要钦佩,自己坐船,没有指南针,没有航海的经验,你想想看,何等的胆量!)有一天船驶进长江,搁浅在沙滩上,不能前行,于是他弃船向内陆行走,不晓得经过多少弯弯曲曲的道路,为了要找一块清净的地,最后找到安徽青阳县境内的九子山,就是我们后来称为九华山,当时九华山没有路,他就手拿刀一面攀岩峭壁,一面开路,沿着山径,一直攀爬来到九子山的中间,刚好像一块盆地,就像一朵莲花中间平平的座,他就选择在这盆地的旁边,栖住在瀑布上的石岩。(这我们敢吗?你没有这个胆量。)有一天他正好在坐禅入定,端坐入于禅定的那一刹那,突然间被一只毒蝎咬到腿部,咬到之后他依然无动于衷,照坐不误(这都是菩萨示现的再来人),没多久,石壁中飘下一位美丽的妇人,这就是蛇蝎,动物也修道,拿药替地藏王菩萨敷药,它说:刚才小儿无知冒犯了尊者,妾愿出新泉以补偿过失。(这就是地藏王菩萨在修行,感动了那些神、那些蛇蝎。)讲完没多久,岩壁上自动涌出潺潺的溪水,从此以后他就不用打坐到一半起来走到有水的地方再拿水回来喝了,这石洞边的水就是现在九华山上有名的东岩龙女泉。刚刚讲到地藏王菩萨修行感动到石神、感动到蛇蝎,因为仁慈,仁者无敌嘛,心中不树立敌人,自然感动所有人,所以慈悲能够生出诸佛,诸佛都必须以大慈悲心示现于世,所以我们佛教徒不要为了一点小事计较,应以大慈悲心来面对一切世间人,这样才对。相传这时候山下有一位叫闵公的人,他平时很爱好斋僧,喜欢布施,每一次若举行供僧一百个出家人的时候,一定留一个位子,因为他每次都要从山下亲自上山来迎请他,爬山几个小时,请金乔觉地藏王菩萨下来应供,否则就不能得到圆满的功德,不久之后,为了要度众生,要开辟道场,地藏王菩萨就向闵公这位慈悲的长者化缘九子山的地,闵公很欢喜,说:随尊者的意思。地藏王菩萨就将袈裟抛向虚空,因为有太阳,袈裟挡住太阳射下来的竟然有九华山这么大的影子,有的人说是袈裟变大把九华山全部盖住,我认为这样讲比较神话,因此闵公很欢喜的将九子山施舍,闵公有一个儿子,因为敬仰他的德行,就随地藏王菩萨出家,法名叫道明和尚,之后闵公因为闻法的便利,我儿子出家就直接拜我儿子为师就好了,也出家,成为佛门当中千古的佳话,所以现在地藏王菩萨的身边站二位,一位年轻的和尚和一位老公公,那就是他们父子俩,有福报亲近到地藏王菩萨。
地藏王菩萨不只是修习当中精神和一,精神和一就是不受到一切境界的影响而清朗的禅定,当然这个要用到般若的智慧,不是外道的死禅,所以透过般若的无我的禅定才是真正的禅定,如果我们一意的想把这受想行识的想强迫的压制,那这是外道,生死不能断,要注意那定中无所住的境界是什么,无所住的境界,动一个念头就不对,内心里只有什么?只有慈悲喜舍,那份喜悦的感觉,而且连那一份喜悦都不能执着,那是真正的般若智慧的定,如果妄想起来我一直压制、一直压制,你不可以想,那跟石头一样,就变成外道,所以真正的定是透过无我般若的空慧的定,才能够达到清朗的禅定,如果有微细的我执的定,那这不能算禅定,这叫做压抑,叫四禅八定里的外道定,真正的禅定就是开口他也定,闭口也定,起座也定,为什么?无我,那是自性本具有定,自性本具有戒,自性本具有慧,要了解一切法毕竟空寂的那种般若智慧的定,外道没有这个,外道有我,他认为有一个神我在主宰。
底下说讲经说法很欢喜,然后抄写大乘的四大部经典,以作广弘布施,所用的文具由南陵的愈荡等等弟子供养,在至德初年时就是公元七百五十六年,山下有一个名士叫诸葛节,领导一般的村民共同来登山,走到山中平平的地方,看到个茅草屋,白云弥漫着冉冉的上升,日光很鲜艳,溪声潺潺不绝,在石岩当中发现一个孤然闭目趺坐禅僧,身边放一个古鼎,古鼎断了一支脚,用石头叠起来,锅子里煮着少数的白米,米中掺着白泥沙,没多久这位禅僧出定,将白米拌着泥沙煮熟的饭吃完,又安静坐在那里。在座诸位,这样你就知道要成为一个圣者,他是多么的了不起,世间的五欲六尘,什么饮食、享受,全都对他没有作用,当然要有身体强壮的本钱,我到现在才知道,看传记只有密勒日巴和地藏王菩萨这样而已,密勒日巴很厉害,修到没有穿衣服,瘦骨如柴,在山洞里面修行,因为他用冰雹打死太多人,后来求忏悔到山洞去修行,他不是吃白土粉,旁边的草拔起来就吃,吃到身体变绿色的,好像长绿藻般,这也是不得了的圣人,那种修行,那种苦,那种煎熬,我们现在的人修行太享受了,吃白米饭,酱油拌进去,比密勒日巴和地藏王菩萨什么都没有吃得好太多了,所以说想想看圣人是何等的境界,是何等的知足,何等的定力,何等的毅力。没多久,吃完又入定,爬山的人看到,哎呀,非常的感动,就到菩萨面前很恭敬的说:师父!你那么苦行,实在是我们住在山下的人的过失,我们没有供养你,让你吃那么多苦,这是我们的过失。
大家发动起来在旁边平地为他建一间很大的禅房,而且每一个时间都背米上来四时供养,因为要走三四个小时,所以每一个人上来都一定带米或砖头或石头,这样几经累积,慢慢建、慢慢建,终于建起来。建中初年间公元七百八十年,这里的郡守叫张岩,相当于一县的县长,他非常敬仰地藏菩萨的崇高道德,(所以说但愁无道,不愁无庙,我才告诉我的徒弟,我说:今天我们是好好认真修行的时候,不是建道场的时候,我们现今最重要就是要充实自己,要听经闻法,亲近善知识,不是整天就是想我要到外面建一间,只要你有德行,现在最重要的是我们的修行、修持、用功、道德,不是整天忙着建道场,我们要整天忙于看书,用功,拜佛,念佛,用我们的德行来感动大家。)因为这位郡守张岩,很敬仰地藏菩萨的道德和他利益众生的事业,他上奏当时的德宗皇帝,正式命令敕建寺庙,因为以前是用砖头石头建的寺庙,不花费国库的,道场至此方始庄严,这时新罗国佛教听说有一个韩国出家人在神洲成就菩萨道,大家都闻风来亲近他的德行,渐渐的此地出家人变得很多起来,而米很少,有一天在寺庙旁边开发很多很细很细…
《地藏本愿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