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像面粉一般的青白色的泥土,准备补充不够的粮食,但亲受他德化的出家人异口同声请求:愿请法食来滋养慧命,不用为了吃来延长我们的寿命,慧命比较重要,食物简单就好。所以显然跟随他吃苦的人全是被地藏王菩萨感动,到后来照常都是心甘情愿的吃白土,没有人离开。当时南方的枯槁众(又干又瘦,因为都吃土吃得面黄肌瘦),一心在道上,那意志非常坚强,想想看,现在有几个人受得了,不要说地藏王菩萨,说地藏王菩萨的徒弟就好,到目前的出家人我看没有一个受得了。
贞元十年,公元七百九十五年,夏天的季节,有一天他在大殿召集所有的出家人,要告别,告别就是要圆寂了,他成道了,敲钟击鼓召集出家众,大家都茫茫然,怎么无缘无故要集合,结果一集合这群山就发出悲鸣,岩石坠落,日月都变色,像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一样,发出几道彩虹一直从印度到中国,佛陀入涅槃整个这个光都遮住了太阳,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地藏王菩萨要入涅槃的时候,风云变色,日月无光,照理讲石头是无情物,生公说法,顽石点头,我告诉你,那石头也是你心中的石头,岩石掉下来,你看,能够感动到山神、树神、水神、火神、石神,一切全都受到地藏王菩萨的感动,他要往生的时候只是召集而已,这些动植物就马上统统知道他要入涅槃了。那时他安详结跏趺而坐,双腿盘起来,眼睛一闭马上入涅槃,没有经过挣扎,没有病苦,没有一点点的时间的拖延,集合之后连讲话都没有,那一年地藏王菩萨九十九岁,圆寂之后他的肉身放在石洞里面,经过三年之后,再打开发现肉身没有丝毫的损坏,地藏王菩萨的肉身到现在还没有坏,没有腐烂,而且颜貌如生无异,因此把他抬出来,迎这个不坏的肉身入神光岭宝塔,因为修到骨骼金刚不坏,在扛的时候一路上摇晃的时候,这骨骼发出的声音就像是金子与金子在碰撞,菩萨钩锁,百骸鸣矣,就是扛地藏王菩萨的肉身,稍微动一下就霹啪响,像金块在碰撞,表示他修到金刚不坏身,更加可以证明是真正的地藏王菩萨应世,确实是无疑,肉身不坏,据说到现在还在。当时礼拜恭敬金地藏菩萨真像,所得的利益皆如地藏经所记载的无异,更加明确的证明是真正的地藏王菩萨应世。因此数千百年来,佛教的信徒不惜千里遥远之途,发心前往朝拜络绎不绝,尤其是七月三十地藏王菩萨圣诞的日子。在天宝年间,李太白登九子山,看到山峰秀丽,所以改作九华山。数十里的范围了遍满一步一拜和三步一拜的老人孩子男男女女,可见菩萨结缘之广,感人之深。所以我才要告诉诸位,出家跟在家,世间只有一种东西留得下来,不是金钱,不是楼房,不是你的孝顺儿子,也不是你的金戒指、钻石、股票,世间只有什么?德行,我们的德行可以留给后代,其它什么都留不下来。
这样我们听到地藏王菩萨的事迹,诸位,你不要太过于感动也跑去吃土,不要傻傻的,听经归听经,厨房煮什么我们吃什么,有的人来这里参加梁皇或是水陆,嫌弃文殊讲堂饭菜不好吃,他是为食而来,不是为法而来,我听到之后就向厨房交代尽量用最好的给他吃,众生要这样,就顺着他,我们若听到地藏王菩萨那样的修行,不觉得惭愧吗?今天来讲堂吃好吃坏都在其次,有法可听,可以改善我们的修养,可以坚固我们的道心,要当一位菩萨是那么不简单,是吃土,吃草,没有攀缘,那么伟大的修养,意志的坚强,我们是要学这个,不是来这里比较饭菜好不好吃,这个故事对我们的鼓励很大,所以师父今天增加补充这些资料,就是要勉励我们对地藏王菩萨的敬仰,我们若在礼拜:哦,确实是伟大。那种虔诚的心发出来,在礼拜功德就无量,了解地藏王菩萨的伟大,我们若在修持《地藏经》,乃至办地藏法会,或是念地藏菩萨的圣号,就会非常的虔诚,因为他太伟大了。
【“经”是通题,】通题就是每一本也是称作经,《法华经》、《华严经》、《弥陀经》、《无量寿经》都有一个经字。【通一切经故。】每一本都有一个经字,所以通用。【经之一字,在中国解释,有训常,】训,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个意思,有训常,这意思就是说有的解释为常,解释为叫做训字。【三世不易故;】过去、现在、未来叫做三世,易就是改变,三世不易,就是三世不改变。【训法,】法就是真理,解释为法,为什么解释为法呢?【十方同尊故;】十方都要遵守,你没有依法修行你不能成就道业,不能成佛做祖。【训贯,贯串一切法故;训摄,摄化所度机故。】机就是根机,摄化所度的根机,训常、训法、训贯、训摄,意思就是常、法、贯、摄,经可以解释作常,可以解释作法,可以解释作贯,也可以解释作摄,是这个意思,常、法、贯、摄。
【又依我国圣贤之典曰“经”,】 我们中国四书五经都称作经。【因此佛经也名经;】圣人讲的都叫做经,比如说圣经等等。【多加一契字,】契合,【谓如来所说之法,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如来说法,应机设教,】如来讲经一定要契合众生的根机才有用,若没有契合众生的根机,讲了老半天他都听不懂,讲再多经典也没有用,所以应机要设教,设方便教,这个很重要,应一切机,设方便教,简称应机设教,为什么要加一个方便教化呢?比如说这个人在这里拜佛,现在他很爱讲话,早课晚课一直。。。自认为很用功,当师父的人不可以泄人家的气,他说:这样很好,你要继续,知道吗?我们这个心要精进很好,不要一直执着我们很有修行,订功课不需要让人家知道,也不要一直讲,这样功德更大。先赞叹他,再慢慢教化他,所以法师在说法如果他讲的法太硬,众生受不了,要用柔软法,因为听经的人根机都不同,你要考虑到每一层次的人这个心的感受,比如说有一位法师女众在讲经,我去听,她说:残废的,那就是业障重,上辈子就是踹他父母,不孝父母。。。一直骂,对残障者毫不留情,一直攻击,有的残障的人听了很难过。这就是最忌讳的,所以我必须在这里跟法师们警告,你以后若要出去弘法,要记得师父的一句话,你想清楚那句话会不会伤到听法的众生,在三万人的听众中一定有残障者,像上次一个出家众一直骂人家当姨太太不好,佛教徒中一定有人当姨太太的,骂到后来受不了,人家以后就不会再来听经。所以要记住,法师在弘法,一定要顾虑到每一个人的立场,不要在说法时太过于偏执,一直认为自己对,这是弘法者一个非常严重的漏洞,不要管过去,在座诸位,坐在这里,我们都是未来佛,有一点善根来听经,师父就赞叹了,为什么?法是平等的嘛!有一天你会成佛,做法师的人,我们要慈悲、平等,要注意底下听众的感受,否则人家听不下去。因此我们教化众生要注意: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志为己志,不可以伤害到任何一个众生,每一种角度我们在讲经都要圆满。又依中国圣贤的典叫经,所以如来所说之法,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如来说法,应机设教,【不深不浅,故能契理,又能契机。】契合佛理,有契合根机,【法华经方便品云:“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这个非常重要,法师们,这几句话你可要记得,对我们在家也很重要,因为你在家也是要度众生。舍利弗,如来能够种种的分别,注意看,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你稍微想想看!言辞柔软就绝对不会伤害到任何一个众生,而且讲完之后每一个众生听得法喜充满,在座诸位,不管法师,在家居士,这点修养若做得到,别说弘法,这样就不得了了,言辞柔软,悦可众心,我们开口,众生就欢喜,这是很重要的修养,口业要守。【据此文,则如来能将不可思议之妙法,以方便智而演说之。故能契理,又契机。】
【印度“经”之一字,梵语修多罗,含五义不翻。】五种情形不翻译,因为修多罗意思很多,【一、】修多罗的意思叫【涌泉,】像泉水般,【义味无尽。】这个道理是无尽,一直涌出,一直涌出。【故凡诵经者,至心诵一次,可能领会一义;无量次,则解无量义矣。】比如我一天订诵十次,你的时间没那么多,你一天诵十次经的就用赶的,六祖有一句话:一切福田不离方寸。这句话你体会得出来吗?现在的人精进,却不懂心法,他知道要做早晚课,订功课太多,比如《无量寿经》订七次,它是这么长,诵不完,就赶、赶,你看,这样有功德吗?那是文字,文字是佛讲的,佛讲的是要让你开悟,不是叫你只读经而已,诵经就要依文入观,依照这文章进入观照的境界,依文入观才是真正的诵经,如果诵经不能依文入观,这样跟我们的心法完全没有相应,有口无心,就像鹦鹉一样,所以我跟诸位讲过,功课不要订太多,比如你一天订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只要坚持这半小时不缺席,不得了了,如果订太多,做不到才来求忏悔,每天都欠佛祖,不要这样,依我们的能力来订,要上班、赚钱,差不多一天可以订四十分钟的功课,有多少时间就订多少时间,作功课不要赶,心浮气躁,像在赶什么,像炒青菜那样,火那么艳,嘈杂不已,还没有炒熟就端出来,诵经就最怕这样,没有炒熟就端出来,我们要至心诵一次,诚恳、慢慢的诵,不要急、不要躁。无量次,就解无量义。【二、】修多罗也可以解释作【出生,能生妙善故。】因为经典可以让我们去恶从善,可以产生妙善故。【凡诵经者,不久依仗经力,化刚为柔、】比如说我们过去个性很刚强,听经闻法之后发现我们要改过自新,要起惭愧心,坏脾气不但不能解决事情,二个还起冲突,怎么可以解决事情,化刚为柔,柔软心就是佛心,慈悲心。我们若常常听经闻法,有空诵经可以【变愚成智、】愚痴就没有智慧,若懂得听经闻法,亲近善知识,慢慢我们就有智慧了,还可以【罪灭福生,】所以这经典的功德太大了,无论你看经典也好、诵经也好、听经也好,都有无量的功德。【成就种种善法。三、绳墨,】绳墨…
《地藏本愿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