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本願經講記▪P101

  ..續本文上一頁上曰:賊來取頭,本不得,因賊大呼南無佛,緣此得便,】所以若要當賊,你就念:南無佛,(笑)不是這意思,意思是在顯示佛的偉大超過天神,是這意思,佛沒有鼓勵我們可以去剁人家頭,去偷拿人家東西。緣此得便,因爲這樣的方便,【取我頭去。大衆均曰:神不如佛,我們改奉佛罷!】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長者。名曰大辯。是長者久證無生。化度十方。現長者身。合掌恭敬。問地藏菩薩言。大士。是南閻浮提衆生。命終之後。小大眷屬。】若父母親先死,兒女對父母而言叫做小眷屬,若兒子先死,父母親對兒子而言叫做大眷屬。簡單講小大眷屬就是輩份,小就是輩份比較淺,大就是輩份比較高,【爲修功德。乃至設齋。造衆善因。是命終人。得大利益及解脫不。】

   【大辯興問之文。】

   【聞地藏說,但以佛教中,作絲毫之善,悉皆自得,不落空過。】因爲因果昭然,你種什麼因,你得什麼果,很清楚,絕對不會讓你白白的辛苦。

   【即時會中有一長者,名曰大辯。佛法有四大辯才,一、法無礙辯,諸法名相,通達無礙。】對法一點都無礙,諸法的名相他清清楚楚,這個一定要通達叁藏,否則的話他哪裏有辦法,你看唯識名相你看都看不懂,你不研究唯識你就經教沒辦法通達,沒有先在相上安立,沒辦法破除這個相,一定要先了解事相,那就是唯識,就是最精密的,所以唯識一定要懂,而且一定要好好的研究, 【二、義無礙辯,義理無窮,深悟實相。】實相,無相無不相,義理無窮,【叁、詞無礙辯,文詞藻章,】藻章就是文采,【華麗宣揚。四、樂說無礙辯,】他說法一點也不累,度衆生他不會覺得很疲勞,【一法演無量法,一義含無量義,重重宣說,周旋無盡。印度長者,尊貴之人也,久證無生者,諸法本不生,迷故有生,妄見也。】爲什麼?你走到哪裏就是無生,但問題是無生這個很不容易體會的,這種東西又不是透過語言的東西,什麼叫做無生?這是撫尺,這塊木板我們看,有,世間人不可以說沒有,打下去,噢!很痛。但是我們冷靜透視它,這塊是時間的、空間的交會點變化的一個相而已,經過長年累月,時空的消磨,一定會消耗盡,這塊能放幾億年嗎?不可能,一定會盡,我們用這個透視就了解每一分、每一秒,沒有一個永久性,這樣“著”就是錯誤,我們就是認假爲真,這個就是真的,我們把它安,這個就是木材,這個就是我,這就是桌子,所以從小全都是生活在執著的捆綁裏面,打不開,因此諸法不生,很不容易體會,若體會到無生的人,大用馬上現前,所有用統統是智慧,所以一念無生,全體現,禅宗有一句話,一念無生就是說你只要不要去動到分別跟執著,整個清淨心馬上顯現出來,全體現就是絕待,同時沒有隔閡,沒有次第,馬上明心見性顯現出來。所以當我們在見的時候,不要安任何的見,就是清淨的見。迷故有生,妄見,【正見則法法無生,】這就是正見,你看!這個正見有多困難,要讓他體會無生,除非他開悟了,要不然實在很困難,所以什麼樣才叫做有正見的人(善知識),當然就是明心見性了,沒有明心見性,他怎麼能稱爲善知識呢?自己本性是什麼東西,他都搞不清楚,他要如何引導衆生開悟,然後明心見性成佛道,根本不可能。正見,法法無生,【生死本無,】本來就無,【非有生死可斷啊!】對不對?所以我們的努力有時候是錯誤的,愈執著,我愈想要斷,比如說我要持戒,搭衣持缽,走路要有威儀,這樣做對,這個叫做戒相,不是戒體,戒相叫做莊嚴,戒體叫做無生,要弄清楚,莊嚴就是莊嚴外表,我走路有威儀,講話有禮貌,打坐的時候要坐得很正,持戒,外表看起來持戒莊嚴,這是戒相,不是戒體,你沒有戒體,戒相有什麼用呢?戒體就是我們的清淨自性,平等的空性,持戒要用這個下手,就是持戒清淨的人。【煩惱本不生,非有人斷于煩惱啊!業障本空,非有業被人空啊!】有的人說:師父!我業障很重。業障很重就是煩惱很重,很簡單的道理,你愛計較就業障深重,我都放得下哪有什麼業,要業什麼?所以常常聽人家說:師父!我的業障很重。那就是煩惱很重,一些煩惱又無形狀,說,又體會不出來,不說,靜默,他又不曉得我們在表達什麼,所以佛法就是很難,看不到,聽不到,抓不到,又不是有形象,既不是長短方圓,又不是青黃赤白,也不是大小可形容,什麼都不是,但什麼統統是,這就很麻煩了,運用起來是隨心所欲,大用現前,是不是?若要去追求它,去尋找,覓不可得,何以故?當體即空,說追,不對,不追,也不對,你說:唉呀!本性本來就具足,我不用修行。也不對。爲什麼?你煩惱沒有斷,你不夠資格講這句話,你要追求真理,但是如果他拼命的追求真理,又錯,爲什麼?因爲真理是本性具足的東西,你追,就能所不斷,永遠不會解脫,真理不是讓我們用追求的,真理叫做悟,所以我們經典裏面講豁然大悟,用悟的就是沒有任何的時間、空間,只要你體悟到空性的無生,道就在當下,那叫做聖人,我們不是,我們是把真理假設一個觀念拼命的追求,噢!真理大概是這樣子,拼命一直追求,世間是苦的,出離心很強,趕快念佛,沒有錯,但是放不下,那個身體的一切, 外在的一切執著性,知道要拼,不過沒辦法,所以這個取跟舍不斷,雖然說業障本空,但是你不修行又不行,你說修行又不對,本來具足的東西不能讓你修,就是這樣難以形容,諸法從本以來,什麼本,連開始都沒有哪裏有本,也沒有末,所以形容從本來是無始劫以來,方便衆生的權巧,諸法從本來,諸法從無始劫以來就是以衆生的觀念,然後破除你,常自寂滅相,就是每一個動點都無始以來,每一個動點當體即空,寂滅就是空,當下就是空的東西,所以你透過任何的語言你都會扭曲掉,若不能達到空性,真正覺性的那個吻合的那種境界,沒有辦法,所以變成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人家在問禅師:禅師!什麼是禅?他就告訴你:喝茶。茶倒了,請師父開示什麼是明心見性。喝茶。師父!要如何成佛?喝茶。每句都叫你喝茶,意思就是說除了你自己品嘗到那種法味,除了你自己品嘗到那種明心見性,要不然沒有辦法,一點辦法都沒有。無要怎麼談?我們也知道這一切是虛妄的東西,不然不要講經,不要講經又不行,衆生又不曉得,若說有在講經,不解佛意,度無量無邊的衆生,實無衆生可度,要講什麼經,緣生的東西要講什麼經,也沒有人在講經,也沒有人在聽經,若說沒有人在講經,這裏又清清楚楚在講,底下又清清楚楚在聽,這樣體會得出來嗎?就是透視它,不執著它,而且不能給他有任何的時間去思維,啪!一下子,就像打火機,啪!這樣看得懂嗎?不懂就不再繼續講了,回去念佛往生被准備好,不然沒辦法,不然要怎麼講,我,我的,你,你的,沒辦法。

   【法華經雲“諸法從本來,常住寂滅相”者。無生義也,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諸法豈有生耶?】諸法哪有生呢?【中論雲“諸法不自生,】不會自己跑出來,【亦不從他生,】他生就是種種的條件,因爲每一種條件也是無生,知道嗎?比如說人從父母生,父母的本身就是無生,所以無生加無生,生了孩子他還是無生,簡單講我們都是在無生裏面的錯覺的相在打轉,無生是體,所以學佛一定要懂得體,就是我們的覺性,不懂得體,在相上拼命的打轉,那就是累積的業障,累積的業障就是著相而求,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見性,所以相要當體觀空,然後慢慢的體悟無生。諸法不自生,也不從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你要說它無因,也是有因,對不對?因緣和合當下就是因,【是故說無生”,】這種要體會很久才有辦法,【我們推窮諸法,不見起處,】爲什麼呢?當下就空,【則諸法不生義定。不生則不滅、不增則不減、不垢則不淨,是諸法的空相。】我們說生,我們就一定有滅,比如說這世間有生,虛空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不垢不淨,什麼叫做不垢不淨呢?你認爲幹淨的東西有的人認爲肮髒,你認爲肮髒的東西有的人認爲幹淨,比如廁所蟲,我們覺得那是很肮髒的東西,人類看起來那是垢,不過廁所蟲看起來那是淨,爲什麼?肮髒它爲何要住在那裏,對不對?所以所謂的不垢不淨,我們先不要看那個不字,先看垢淨,有垢有淨,爲什麼?因爲業感,業感的當下如果覺悟,馬上解脫,就垢淨放下,馬上就沒有,雖然有,但是捆綁不住他,因此所謂垢淨是分別心的産物,是業力牽引的,所以我們認爲這個世界汙穢,認爲極樂世界清淨,若諸佛而言,諸佛法法平等,他不用到極樂世界才叫做清淨,他的法身盡虛空,遍法界全都清淨的法身,他哪需要到極樂世界,他不用到極樂世界,求生極樂世界是還未成佛的人,沒有成佛,他有來去相,對不對?當然就有取舍相,所以才說要求生極樂世界,他雖然體悟到無生,但是不圓滿,他還是要求生極樂世界,很多的菩薩都求生極樂世界,說生決定生,說去實不去,所以這個不垢則不淨,是諸法空相,我們若體會諸法空相,哇!你快活了,你太快活了,在路上撿到一千萬你也不會很高興,今天走路丟掉二叁千塊,也不會覺得舍不得,下次小心就好,丟掉就丟掉,找不到又能怎麼辦,你若了解這個空相,任何哪一個時間全都叫做解脫,統統叫做解脫,你要砍他的頭,照樣沒有差別,早晚要死的事,無常法的事,對不對?你也不會對于天地變化的事相,耿耿于懷,痛哭流涕,何以故?諸法平等,【證此空相時,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就是無生法忍也。是我們的清淨法身,無生無不生,大用現前,就可以分身十方,廣作佛事,隨緣度生。地藏菩薩,分身十方地獄,也是這個道理。】

   【所以文中說,久證無生,化度十方,現長者身。此方現長者,難保他方現菩薩身或者羅漢身,因…

《地藏本願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與輪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