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本願經講記▪P134

  ..續本文上一頁亦是一切衆生安身立命處。如來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所應度者,皆已度盡;其未度者,亦皆作得度因緣。衆生機薪盡,】就是衆生的機已經結束了,【如來應火滅,】這個薪就是木柴,木柴若燒盡,火就滅,衆生的根機就像起火的木柴,起火的木柴燒盡,火自然就沒了,如來就是應衆生的柴,所以就點這個火,所以衆生的對稱就是如來,衆生的機就是如來的應,所以說薪盡就是火滅,【故雲吾即涅槃。吾滅度後,有此法門流行世間,能使汝早畢是度生之願。有此法門存在世間,吾亦無憂現在未來一切衆生,而不能得度者。】因爲有地藏菩薩在幫忙。

  【華嚴經雲“甯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若沒聽到佛號的名就不能成佛的因,你沒這個因就免談了,你六道輪回是注定的,百千萬劫注定的,【所以于往昔,無數劫受苦,流轉生死中,不聞佛名故。”觀此文,則知念佛名號,真苦海中之慈航也。】

  【地藏菩薩白佛言。世尊。過去無量阿僧只劫。】就是很久、很久,說起來非常的久,很久很久以前,再之前的很久之前,叫做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有佛出世叫做什麼名,【號無邊身如來。】無邊身,這個身無邊,表示修無相的意思。【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只是聽到而已,【暫生恭敬。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光是聽到這個佛號四十劫的生死重罪,重罪意思就是你造很多的惡業,你只要聽到這尊無邊身如來你就滅四十劫,意思是說你可以省四十劫六道輪回的痛苦的意思,所以說要聽到佛法不是這麼簡單,【何況塑畫形像。供養贊歎。其人獲福。無量無邊。】

  【地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以過去無量阿僧只劫,曾經親近一位佛,其佛名號,號無邊身如來。無邊身是別名,如來是通名,通別合稱,故名無邊身如來。此佛是我曾經親近過的,我知此佛的功德,若有男子女人,從來未曾發心,故名男子女人,假如他能聞是佛名,因聞生解,悟了無邊身如來者即一切衆生自性清淨法身。】我們大家都是無邊身如來,對不對?你起心動念,你若執就束縛,你若不執就解脫,自性清淨法身。【從來未見,今日見,見時非常歡喜,生恭敬心。一念見到自己的清淨法身佛,而生恭敬心者,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何況念念見,更何況從見而起修,塑畫無邊身佛形像,實行供養贊歎。一念見而生恭敬是理;塑像供養屬事,若能事理圓融,性修不二,其人獲福,無量無邊。】

  【初發心的男女,第一要見無邊法身佛,方種菩提之因,至緊至緊。】簡單講見到無邊法身佛就是要先見性,就是這麼簡單,菩提的因是什麼?不生不滅,什麼叫做發菩提心呢?就是無所發,名發菩提心,如果有所發那是分別心,發菩提心就是無所發。你能無所發嗎?不行,“我很發心”,那就是執著,“哎呀!我做善事,我發大心”,這樣就不夠大,發到連那個大都沒有,才是真的發大心,那個大是絕對的大,不是比較的大,所以說第一你要見到無邊法身佛,就是要先明心見性,師父這部《藥師經》之後就要講叁本的禅宗的思想,那個叁本禅宗思想講完了,你想要煩惱都很困難,你知道本性是什麼東西,如果說沒有見性,至少也得到見性的因,成佛的因。【華嚴經雲“佛真法身,猶如虛空,】但是這是比喻,不要把法身當作虛空(否則)就完蛋了,佛真法身,真法身就是有覺性的,因爲覺性是沒有分別跟執著,所以沒有範圍,沒有範圍他就像虛空,猶如虛空,但是若是將這個法身當作虛空那就完蛋了,【應物現形,如水中月”。此一首偈,證明無邊身是法身佛。】

  【又于過去恒河沙劫。有佛出世。號寶性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一彈指頃。】這樣,一彈指,(師父做彈指狀)【發心歸依。是人于無上道。永不退轉。】講到這些佛號的名功德這麼大,我們今天可以聽到這個真的是無量無邊的功德。

  【地藏菩薩又說:世尊,過去恒河沙劫,有佛出世號寶性如來。此佛我曾經親近過,我知此佛功德,其名寶性者,佛性也。一切衆生,在生死海中浮沈,受種種苦,】浮就是叁善道,沈就是叁惡道,這是一個比喻,像人在遊泳這樣,遊泳有這個水平線,爬起來能夠呼吸,到水面就沈下去了,要爬起來才可以呼吸,所以叁惡道那種苦是很痛苦,【而其佛性,隨緣不變,猶如金寶,隨緣而作種種形象。但其寶性是一,始終不變,佛性亦如是。雖輪回六道,受種種形,受種種苦,而其成佛之性,永遠不變。】成佛的性永遠不變,這樣我們就要找永遠不變的地方,要記住!什麼叫做永遠不變?要注意聽!永遠不變就是無所住,你若將永遠不變當作一潭死水,就像水沒有受到風的吹動,那就完蛋了,永遠不變就是說變中當下無所住,隨著因緣而不起心,不動念,保持如如不動,這叫做永遠不變,因爲無常法裏面沒有那個永遠不變的,這是形容本性的妙用現前,雖有所用,六根接觸六塵,産生六識的分別,只要當下六識的分別放下就是本來的面目,叫做永遠不變,不然無常法的東西哪有什麼永遠不變,無常法的世間哪裏有永遠不變,你說呢!不可能,一定會變的,就是變中有不變,無常它本身在刹那、刹那間在生滅,我們不要隨著它刹那、刹那間在變化,我們不要隨它變化,就是這樣子,就是本來的面目。【既有成佛之性,不見則已,若見時,就能從性起修,】性就是平等心,你若要修行要用平等心,【一直修到成佛,故名寶性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一彈指頃,返迷成悟,悟了本有佛性。但見性是一念見,不是慢慢見,】我告訴過諸位了,豁然大悟這一句話你一定要記住,釋迦牟尼佛見到東方的一顆星,豁然大悟,結果說: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你要注意那四個字:豁然大悟,什麼叫做豁然大悟?空它本身就沒有階段,不是漸次性,漸次性只是增上緣,我說悟只有最後那一刹那叫做悟,但是講最後是方便說,漸漸悟是外行人的話,悟哪裏有什麼漸漸悟,水果漸漸成長,水果掉下來,掉下來就是已經培養很久了,還沒有掉下來,你不能說水果已經成熟了,是不是?掉下來,水果成熟了,自自然然成熟就是那一刹那,那一刹那,悟到,悟道的人他不可能再迷,他見平等的法性,他要如何又迷,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下自性就是空,他要迷什麼呢?對不對?簡單講天地萬物沒有一樣他放不下的,他有什麼放不下,明心見性的人他早就很清楚了,他放不下,無常一到放不下能怎麼樣呢?當然就要無所住了,包括結束我們生命的時候,我們也一個無所住的心,自自然然的感得清淨的果報,淨土(佛國的淨土)就現前了,但是見性是一念見,不是慢慢的見,【一念悟即見,故名一彈指頃,即見佛性,是自己安身立命處。】所以我說這個老和尚寫得太好了,這個老和尚一定對悟有所了解,爲什麼?因爲悟的人他一定很清楚這句話才叫做正確,所以我們講悟有小悟,有中悟,有大悟,當然是方便說,但是悟只有一個,爲什麼?平等的佛性哪裏有那麼多悟呢?【所以歸依自性佛寶,歸依是歸投依止,永不再迷之謂也。】你在拜什麼佛?菩薩!你在拜什麼,你的心有迷嗎?我們的心若迷,我們不夠資格說我們在拜佛,我們的心若清淨,不迷,才夠資格說我們是佛教徒,我們自性,我們自己本來那個覺性有産生嗎?不然你拜佛,拜什麼佛?一個菩薩,他拿水果來,我問他:你來拜什麼?他說:我來拜佛。我說:佛在哪裏?他想一想:佛在心中。我說:心在哪裏?不知道。他也想要打一個禅機,他想跟師父打一個禅機,機鋒相對,想:我問,他回答,我問,他回答。他心想回答:佛在心中,師父可能會贊歎我。他沒想到我問他:心在哪裏?在裏面或是在外面,或是在中間,愣住,不曉得,我說:這樣拜佛是結緣,不是真的拜佛,這樣沒有覺悟。沒有覺悟,對不對?拜佛就是拜我們自己心中那尊佛。所以說自性佛寶,歸依是歸投依止,永不再迷,在座諸位!我們若有迷,我們就不能稱皈依法寶,法寶是真理,是心中擁有真理的人,才稱爲皈依法,心中沒有擁有真理的人要如何稱爲皈依法,法在哪裏?法在經典,這是文字,這不是法,這是文字,法是什麼?法是日常用中的覺性叫做法,真理的運用叫做法,對不對?我們有真理就不會迷了,看到種種的相,這都是虛妄的東西,這樣覺性就提醒自己,世間種種的無常,我們看到馬上就依止去觀照,這樣你是皈依法。【是人既不迷佛性,凡有所作,不離自性,】注意聽!凡有所作,不離自性,注意聽!那個自性旁邊寫一個:平等心,自性就是不生不滅,就是涅槃,凡所有作當下你就要了解空性的思想,凡所有作就是緣起,因緣生,因緣滅,不離自性,不可以離開空性的思想,不可以離開那顆清淨心,不可以離開那顆平等心,若離開你就不能成就無上道,你若能凡所有作,不離這顆清淨空性的自性,【則是人于無上道,永不退轉矣!】我才告訴你,諸位!開悟是一切法最重要,禅宗在談的,若不見性,一切都是戲論,若不見性,如喪考妣,若得見性,如喪考妣。再講一遍,若不見性,如喪考妣,就是說我們若還沒有明心見性,就像死父親、死母親那麼傷心,生死沒有把握,若不見性,如喪考妣,唉呀!沒有把握,沒有見到如如不動本來的面目的時候,我們會煩惱,生死沒有把握,念佛會散亂,對不對?情緒好壞隨著運轉,不能明心見性就是這樣,若不見性,如喪考妣,若得見性,如喪考妣,見性的時候如喪考妣,如喪考妣就是說,唉呀!佛性實在是真善美,衆生要悟到這個實在是不容易,若得見性也是如喪考妣,發悲天憫人,哭得很厲害,這不容易的,衆生要了生死就在一念之間,但是他轉不過來,我們修行已經成就的人憐愍他,所以說未見性者,如喪考妣,見性大徹大悟者,也是如喪考妣,是憐愍衆生,你還沒見性就是憐愍你,要記住!若不見性,戒一定持得不好,爲什麼?執著嘛!戒相莊嚴而已,…

《地藏本願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與輪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