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亦是一切众生安身立命处。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所应度者,皆已度尽;其未度者,亦皆作得度因缘。众生机薪尽,】就是众生的机已经结束了,【如来应火灭,】这个薪就是木柴,木柴若烧尽,火就灭,众生的根机就像起火的木柴,起火的木柴烧尽,火自然就没了,如来就是应众生的柴,所以就点这个火,所以众生的对称就是如来,众生的机就是如来的应,所以说薪尽就是火灭,【故云吾即涅槃。吾灭度后,有此法门流行世间,能使汝早毕是度生之愿。有此法门存在世间,吾亦无忧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而不能得度者。】因为有地藏菩萨在帮忙。
【华严经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若没听到佛号的名就不能成佛的因,你没这个因就免谈了,你六道轮回是注定的,百千万劫注定的,【所以于往昔,无数劫受苦,流转生死中,不闻佛名故。”观此文,则知念佛名号,真苦海中之慈航也。】
【地藏菩萨白佛言。世尊。过去无量阿僧只劫。】就是很久、很久,说起来非常的久,很久很久以前,再之前的很久之前,叫做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有佛出世叫做什么名,【号无边身如来。】无边身,这个身无边,表示修无相的意思。【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只是听到而已,【暂生恭敬。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光是听到这个佛号四十劫的生死重罪,重罪意思就是你造很多的恶业,你只要听到这尊无边身如来你就灭四十劫,意思是说你可以省四十劫六道轮回的痛苦的意思,所以说要听到佛法不是这么简单,【何况塑画形像。供养赞叹。其人获福。无量无边。】
【地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以过去无量阿僧只劫,曾经亲近一位佛,其佛名号,号无边身如来。无边身是别名,如来是通名,通别合称,故名无边身如来。此佛是我曾经亲近过的,我知此佛的功德,若有男子女人,从来未曾发心,故名男子女人,假如他能闻是佛名,因闻生解,悟了无边身如来者即一切众生自性清净法身。】我们大家都是无边身如来,对不对?你起心动念,你若执就束缚,你若不执就解脱,自性清净法身。【从来未见,今日见,见时非常欢喜,生恭敬心。一念见到自己的清净法身佛,而生恭敬心者,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何况念念见,更何况从见而起修,塑画无边身佛形像,实行供养赞叹。一念见而生恭敬是理;塑像供养属事,若能事理圆融,性修不二,其人获福,无量无边。】
【初发心的男女,第一要见无边法身佛,方种菩提之因,至紧至紧。】简单讲见到无边法身佛就是要先见性,就是这么简单,菩提的因是什么?不生不灭,什么叫做发菩提心呢?就是无所发,名发菩提心,如果有所发那是分别心,发菩提心就是无所发。你能无所发吗?不行,“我很发心”,那就是执着,“哎呀!我做善事,我发大心”,这样就不够大,发到连那个大都没有,才是真的发大心,那个大是绝对的大,不是比较的大,所以说第一你要见到无边法身佛,就是要先明心见性,师父这部《药师经》之后就要讲三本的禅宗的思想,那个三本禅宗思想讲完了,你想要烦恼都很困难,你知道本性是什么东西,如果说没有见性,至少也得到见性的因,成佛的因。【华严经云“佛真法身,犹如虚空,】但是这是比喻,不要把法身当作虚空(否则)就完蛋了,佛真法身,真法身就是有觉性的,因为觉性是没有分别跟执着,所以没有范围,没有范围他就像虚空,犹如虚空,但是若是将这个法身当作虚空那就完蛋了,【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此一首偈,证明无边身是法身佛。】
【又于过去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号宝性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一弹指顷。】这样,一弹指,(师父做弹指状)【发心归依。是人于无上道。永不退转。】讲到这些佛号的名功德这么大,我们今天可以听到这个真的是无量无边的功德。
【地藏菩萨又说:世尊,过去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号宝性如来。此佛我曾经亲近过,我知此佛功德,其名宝性者,佛性也。一切众生,在生死海中浮沉,受种种苦,】浮就是三善道,沉就是三恶道,这是一个比喻,像人在游泳这样,游泳有这个水平线,爬起来能够呼吸,到水面就沉下去了,要爬起来才可以呼吸,所以三恶道那种苦是很痛苦,【而其佛性,随缘不变,犹如金宝,随缘而作种种形象。但其宝性是一,始终不变,佛性亦如是。虽轮回六道,受种种形,受种种苦,而其成佛之性,永远不变。】成佛的性永远不变,这样我们就要找永远不变的地方,要记住!什么叫做永远不变?要注意听!永远不变就是无所住,你若将永远不变当作一潭死水,就像水没有受到风的吹动,那就完蛋了,永远不变就是说变中当下无所住,随着因缘而不起心,不动念,保持如如不动,这叫做永远不变,因为无常法里面没有那个永远不变的,这是形容本性的妙用现前,虽有所用,六根接触六尘,产生六识的分别,只要当下六识的分别放下就是本来的面目,叫做永远不变,不然无常法的东西哪有什么永远不变,无常法的世间哪里有永远不变,你说呢!不可能,一定会变的,就是变中有不变,无常它本身在刹那、刹那间在生灭,我们不要随着它刹那、刹那间在变化,我们不要随它变化,就是这样子,就是本来的面目。【既有成佛之性,不见则已,若见时,就能从性起修,】性就是平等心,你若要修行要用平等心,【一直修到成佛,故名宝性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一弹指顷,返迷成悟,悟了本有佛性。但见性是一念见,不是慢慢见,】我告诉过诸位了,豁然大悟这一句话你一定要记住,释迦牟尼佛见到东方的一颗星,豁然大悟,结果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你要注意那四个字:豁然大悟,什么叫做豁然大悟?空它本身就没有阶段,不是渐次性,渐次性只是增上缘,我说悟只有最后那一刹那叫做悟,但是讲最后是方便说,渐渐悟是外行人的话,悟哪里有什么渐渐悟,水果渐渐成长,水果掉下来,掉下来就是已经培养很久了,还没有掉下来,你不能说水果已经成熟了,是不是?掉下来,水果成熟了,自自然然成熟就是那一刹那,那一刹那,悟到,悟道的人他不可能再迷,他见平等的法性,他要如何又迷,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下自性就是空,他要迷什么呢?对不对?简单讲天地万物没有一样他放不下的,他有什么放不下,明心见性的人他早就很清楚了,他放不下,无常一到放不下能怎么样呢?当然就要无所住了,包括结束我们生命的时候,我们也一个无所住的心,自自然然的感得清净的果报,净土(佛国的净土)就现前了,但是见性是一念见,不是慢慢的见,【一念悟即见,故名一弹指顷,即见佛性,是自己安身立命处。】所以我说这个老和尚写得太好了,这个老和尚一定对悟有所了解,为什么?因为悟的人他一定很清楚这句话才叫做正确,所以我们讲悟有小悟,有中悟,有大悟,当然是方便说,但是悟只有一个,为什么?平等的佛性哪里有那么多悟呢?【所以归依自性佛宝,归依是归投依止,永不再迷之谓也。】你在拜什么佛?菩萨!你在拜什么,你的心有迷吗?我们的心若迷,我们不够资格说我们在拜佛,我们的心若清净,不迷,才够资格说我们是佛教徒,我们自性,我们自己本来那个觉性有产生吗?不然你拜佛,拜什么佛?一个菩萨,他拿水果来,我问他:你来拜什么?他说:我来拜佛。我说:佛在哪里?他想一想:佛在心中。我说:心在哪里?不知道。他也想要打一个禅机,他想跟师父打一个禅机,机锋相对,想:我问,他回答,我问,他回答。他心想回答:佛在心中,师父可能会赞叹我。他没想到我问他:心在哪里?在里面或是在外面,或是在中间,愣住,不晓得,我说:这样拜佛是结缘,不是真的拜佛,这样没有觉悟。没有觉悟,对不对?拜佛就是拜我们自己心中那尊佛。所以说自性佛宝,归依是归投依止,永不再迷,在座诸位!我们若有迷,我们就不能称皈依法宝,法宝是真理,是心中拥有真理的人,才称为皈依法,心中没有拥有真理的人要如何称为皈依法,法在哪里?法在经典,这是文字,这不是法,这是文字,法是什么?法是日常用中的觉性叫做法,真理的运用叫做法,对不对?我们有真理就不会迷了,看到种种的相,这都是虚妄的东西,这样觉性就提醒自己,世间种种的无常,我们看到马上就依止去观照,这样你是皈依法。【是人既不迷佛性,凡有所作,不离自性,】注意听!凡有所作,不离自性,注意听!那个自性旁边写一个:平等心,自性就是不生不灭,就是涅槃,凡所有作当下你就要了解空性的思想,凡所有作就是缘起,因缘生,因缘灭,不离自性,不可以离开空性的思想,不可以离开那颗清净心,不可以离开那颗平等心,若离开你就不能成就无上道,你若能凡所有作,不离这颗清净空性的自性,【则是人于无上道,永不退转矣!】我才告诉你,诸位!开悟是一切法最重要,禅宗在谈的,若不见性,一切都是戏论,若不见性,如丧考妣,若得见性,如丧考妣。再讲一遍,若不见性,如丧考妣,就是说我们若还没有明心见性,就像死父亲、死母亲那么伤心,生死没有把握,若不见性,如丧考妣,唉呀!没有把握,没有见到如如不动本来的面目的时候,我们会烦恼,生死没有把握,念佛会散乱,对不对?情绪好坏随着运转,不能明心见性就是这样,若不见性,如丧考妣,若得见性,如丧考妣,见性的时候如丧考妣,如丧考妣就是说,唉呀!佛性实在是真善美,众生要悟到这个实在是不容易,若得见性也是如丧考妣,发悲天悯人,哭得很厉害,这不容易的,众生要了生死就在一念之间,但是他转不过来,我们修行已经成就的人怜愍他,所以说未见性者,如丧考妣,见性大彻大悟者,也是如丧考妣,是怜愍众生,你还没见性就是怜愍你,要记住!若不见性,戒一定持得不好,为什么?执着嘛!戒相庄严而已,…
《地藏本愿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