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有把握,才能死時念佛有把握。生時死時,皆能念佛,是真念佛,此人終不墮惡道。】我告訴諸位,你若念佛念到你晚上做夢你還記得阿彌陀佛,這樣有救了,心中往生力量很強,沒什麼問題了,念佛念到晚上做夢還能夠堅持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可以,我就是曾這樣,爲什麼夢到這樣?因爲後面人家拿刀要殺,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真的,若夢見撿到錢就忘了,以前大學二年級的時候這樣,現在不一樣了,我講的是大學二年級作夢的時候夢見撿到錢,佛號忘記了。
【若有臨命終人。家中眷屬。乃至一人。爲是病人高聲念一佛名。是命終人。】是人命終的時候,【除五無間罪。余業報等。悉得消滅。】這我就要跟你講個故事,我看到一段故事,這段故事簡單,但是對大家很好,我看到一個父親沒有信佛,這個兒子有信佛,父親生重病的時候他兒子教他念:爸爸!你要念佛,要念佛。他父親一輩子很鐵齒,沒有在念佛的,到後來一天勸告,二天勸告,想說:坐在這裏沒有用,對不對?醫生宣布要死了,等時間而已,念佛,好啊!就跟著他念、念。。。,他兒子是非常的虔誠,住院的時候他兒子怕別人看到,醫院裏面自己一間房間,病房要再加錢,他念佛都用跪的,結果臨命終的時候他看到叁道光從窗戶射進來,從西邊窗戶射進來,很亮,在醫院旋轉叁匝,然後,去,一看,他爸爸斷氣,你說這個他怎麼編呢!他沒看到真實境犯大妄語戒,這是下地獄,你想想看!念佛有多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不對?學佛才多久而已,他生病又不念佛,他兒子拜托,一直拼命勸告,每次念佛都是跪著,太誠懇了,無論如何要接我爸爸往生,太誠懇了,他爸爸就念,就跟他講:爸爸!你不要忘記了。常常拿相片給他看,這叁尊來你才能跟隨他去,你可要記得,若姑姑來,爸爸來,阿公來,你可不要跟著他去,交代清楚:這叁尊看清楚。這叁尊一直重複叫他看,孝順,孝道,所以有時候念佛這種不可思議的力量,這不是我們凡夫所能體會,所能了解的,沒辦法了解這種東西,你除了深信不疑以外,實在是拿不出什麼辦法,當然你如果從解理上去悟入的話,那這個是理所當然的,說生決定生,說去實不去,對不對?
【上來自念,仗自力念佛,死時聞人念佛,仗他力念佛。自力也可,他力也可,總有功德。所以臨命終,其家中眷屬,多人乃至一人,爲病人將近死時,高聲念一佛名,曆其耳根,臨終時,其心猛利,一聞佛名,執持不放,】我才說執持不放就是這樣,平時你就要培養,記住!你要萬緣放下,你這一念提起就是全部的力量,要記住師父的話,不要分散你的意志,你若執著不放,萬緣放不下,念佛沒有力量,如果你萬緣放下,這一念就不得了,這一念就是全部的念,要記得師父的話,你想念佛得到利益嗎?很簡單,要記住師父的話,第一個不是念佛,你要先觀照萬緣都是無常,無一法可得,執著就是痛苦,就是六道輪回,只有一句佛號是我生命的依歸,把這個佛號當作你的生命,你千萬不要放,放,你就六道輪回,我都觀想拉一條繩子,下面都是斷崖,深谷的斷崖,那條繩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要放、不要放,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放掉就萬丈深淵,對不對?就這樣自己觀想在斷崖的旁邊,放掉就掉下去了,【全副精神,】古時候人講的如雞孵卵,如貓捕鼠,現在只能用如雞孵卵,如貓捕鼠用不著了,現在都懶惰貓,都是老鼠咬肉來給貓吃,現在的貓都不管用了,【在一佛名上,念念不舍,承此佛力,(除開五無間罪,暫時不講。)其余業障報障,悉皆消滅,如湯消冰,如明破暗,破盡無余。】
【是五無間罪。雖至極重。動經億劫。了不得出。承斯臨命終時。他人爲其稱念佛名。于是罪中。亦漸消滅。】
【五無間罪,罪之極者也。佛功德力,力之極者也。以極大佛力,能消極大罪業。但要漸漸消除,因此人業力甚大,】我們起心動念都是業,【他人爲其稱念,將佛名善根,種其八識田中,要等種子漸漸栽培、漸漸萌芽、漸漸增長,方能消滅極大之罪。昔日法照大師,】我們在《淨土聖賢錄》都有講過,唐代的淨土宗的出家人,又稱五會的法師,有一天他在禅定當中遇到,蒙佛開示,因此他在吃飯的時候在缽中看到五臺山的清淨相,之後碰到文殊跟普賢,我們在《淨土聖賢錄》都有講過了,法照大師,【親到五臺,在竹林寺,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爲衆說法,照作禮問。】照就是法照,法照大師作禮這樣問,【末代凡夫,智識淺薄,佛性心地,無由顯現,未審修何法門,最爲其要?文殊曰:諸修行門,無如念佛。】你看!師父不是告訴你嗎?所有的都是導歸極樂,諸修行法門,無如念佛,沒有一個法門比念佛更偉大。【我因念佛故,得一切種智。又問當念何佛?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彌陀,願力難思,汝當系念,念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說已爲照摩頂而退。】
【何況衆生。自稱自念。獲福無量。滅無量罪。】
【他人代念,尚有如是之力,何況自念,分分己獲,功德更大。】自己念的功德更大。【罪滅福生,福生罪滅,獲無量福,滅無量罪耳!】因此我們要自己在世的時候,我們要有善知識在旁邊,有團體也有自己的覺性,往生可以說叁種因緣統統具足,我告訴諸位,離開善知識,離開一個好的團體,你不用叁個月,不用叁個月你就倒了,我以前在逢甲大學跟同學上課的時候,有的同學就是這樣:唉呀!《十四講表》自己看就好了。他要自己修行,結果才離開這個社團不到一年,沒有在念佛了,沒有在用功,也沒有在看經典,怎樣?交女朋友了,佛號都忘記了,以前都會來共修念佛,逢甲大學有一個普覺佛學社,大家都念佛,忘記了,一天到晚看電影,一天到晚往外跑,晚上去宿舍找他,不在,都找不到人,才離開善知識,才離開這個團體多久,我們以前有那個法師,領導我們,才離開多久而已,不到一年,唉呀!你看到一年不見面目全非,一年沒見而已那個臉,一年前那個念佛,喔!那個臉很莊嚴相,結果一年後看到他,唉呀!真是業障相,真的就是業障相,懶惰、懈怠、不念佛,沒有信心,我說:你不再來參加?唉呀!提不起興趣了,我要跟我女朋友約會了,拜拜!就是這樣子,所以那個環境一改變就是很可怕,我跟諸位說:你若要工作可以到高雄找工作,你如果在國外,有時候也親近不到善知識,親近不到這個文殊講堂或者是一個團體,一個團體是很不簡單,說真的是很不簡單,我們要有這種觀念:你想不想往生?想,你可要記得師父跟你講的叁個條件,第一一定要善知識,沒有善知識你就等于跟瞎子一樣,你找不到路,你什麼都走不出來,第二個團體生活,常常看到叁寶,對不對?再來自覺作用,如果前面二種具足了,後面那一種沒有自覺作用,沒有用,聽經,不用了,我買錄音帶就好了,我告訴你,你若這種心理,你永遠聽不完,能夠掌握二個鍾頭,你就要趕快掌握,你這二個鍾頭在這個地方,你沒有雜事,沒有電話,孩子沒有哭泣,不用泡牛奶,先生不管我們,同事也沒有找我們,找我也不在,這二個鍾頭在這裏用功。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5
總共十叁品,現在講第十品,【前一品是佛寶,】佛、法、僧的佛寶,【固是成佛之因,此一品是法寶也,】法就是真理,可以讓我們了生死,【也是成佛之因。佛寶是人,】佛寶是人,就是說佛是由人修行成道的叫做佛寶是人,【人無上者佛是。】中冶乍看會看不懂,就是沒有人比佛更上叫做人無上,就是說沒有人比佛更行,古時候的人寫這個有時候會反過來寫,倒裝回來,使我們感覺到文詞的美妙,但是現在的人要看正面的才聽得懂,所以人無上者就是沒有人比他更上的叫做人無上,沒有人比佛更高的,這就是佛。【法寶是理,】是理,理若不懂,你什麼都沒辦法做,所以說發善心是不是一定有好報,不一定,怎麼說不一定呢?這很簡單的事情,比如說我對醫理不懂,那個人感冒很嚴重,我很想救他,我發好心要救他,但我不懂醫理,針拿起來就隨便注射,不但不會好,還會死亡,發好心不一定有好報,發好心的背後要有智慧,要先懂理,不懂理,你發好心,不一定會得到好報,有時候會墮地獄,比如說這個比丘他做錯事,在家居士不懂佛的戒規,不懂佛講的理,他不了解出家人的事情出家人處理,他發一個好心,出家人不對,抓過來就揍他,打他,我發好心,我教訓他,我告訴你,在律學裏面說,你可要注意聽,你打一個犯戒的比丘,比你殺八萬四千的父母的罪更重,比你殺死你父親、母親的罪還重,你打一個犯戒的比丘,若打一個持戒清淨的比丘,那就無間地獄,什麼人有修行沒有修行,從外表你絕對沒辦法看出來,你沒辦法看,有一個公案,講給大家了解,唐朝的道宣律師很有修行,大家都知道他是律宗的第一代祖師,他可以說將佛傳來到中國的律學把它整合,道宣律師住在終南山,雪下得很大,他不方便下山,天人就送供,送供送習慣了,就天天送供,這樣比較省得化緣、省得煮,天廚妙供,在我們認爲道宣律師是最有修行的,道宣律師他也感慨末法時期持戒的人少,懂得戒律的人很有限,真正持戒的也很有限,種種的感觸,這種感觸當然目前他比較重視這個律學,他不認爲他很行,但是在當時的唐朝,那不得了了,對道宣律師是不得了,我們今天對道宣律師也是很贊歎,有一天,因爲天人每天送供,窺基大師去找他,窺基大師是玄奘大師的徒弟,他偉大的地方就是跟他師父看法不同,玄奘大師從印度請回來的這個唯識學,有十個論師,十本,翻譯起來有十個論師,到後來窺基大師說:中國人好簡,你若將十個論師從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十種看法,中國人看不下去,他就跟上人(玄奘大師)說:我們要將十種論師濃縮起來,用簡單扼…
《地藏本願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