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本願經講記▪P143

  ..續本文上一頁倦說法,【禅定不錯機說法;】禅定,他有定他就能夠有所觀照,就不會講了老半天,結果那個不聽。不錯機說法,要講得對,你若看《阿甘正傳》他就自己在那裏講了,(英語),他就自己在那裏講,講到隔壁已經走了,他還是自己在那裏講,他很傻、很憨直,他不曉得人家要聽不要聽,就拼命講,講到隔壁已經離開了換人了他還自己在那裏講,講得很歡喜,你看看!這個片子是滿好的,很有教育的價值,My mother said,開口閉口都是我媽媽說,人生像一盒巧克力,你要吃到什麼口味都不一定,我媽媽說死亡是生命的一部份,很傻、很憨直,那個要說法可能很困難,因爲他不曉得要怎麼說,要針對什麼根器,他不懂法,所以他就自己在那裏一直講,這樣講沒有用,做法師這樣就淒慘,不應機說法,叫做錯機說法,【智慧不顛倒說法,】有智慧他就不顛倒說法,【此叁度屬法施。】就是法的布施。

  【所以舉布施攝六度;六度攝萬行。菩薩因中修萬行;果中成萬德。豈不此品,是成佛之因。】所以我們是校量、校量,這個校量就是計算核對的意思,計算看看,我們現在說用電腦算看看。【何以要校量,因布施屬法。達摩祖師雲:性淨之理,目之爲法。】這個目字就是名,我們名字的名,本性清淨的道理,這叫做法。簡單講你沒有明心見性,你沒有法,你哪裏有法呢?法要從自性流露出來,你要自性你一定要先明心見性,你沒有明心見性,見到平等空性的道理,你所有的說法都會偏差,爲什麼?都用你的情緒在講經,都用你的意識在講經,講到一半講到後來全臺灣省的法師都不對只有我對而已,他自認爲很懂,這樣你就不懂得清淨的本性,清淨的本性就是說跟我的意見一樣的,我隨喜贊歎功德,跟我意見看法不一樣的,我依然合掌隨喜不會毀謗他,只要他依法而說,因爲衆生看的法不會圓滿,若性淨他就圓滿,他若悟到本性清淨的道理,這樣他就要接近圓滿了,若所見執著,這樣就變成偏,這個不能叫做法,叫做偏頗的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淺深不同、迷悟有別,所以要校量。】

  【布施一法,凡夫著相,只得人天福報;聖人離相,】在座諸位!你看那八個字你就覺悟,凡夫所有的痛苦都從哪二字而來?著相,聖人所有的成就都從哪二個字而來?離相,這四個字就可以代表一切法,凡夫就是走到哪裏,卡在哪裏,那個心結都打不開,把執著當作灑脫,他認爲別人都輸他,著相,著相就是生滅法,執著,執著就是生滅法,只能得到人天的福報。聖人離相,離相就空,那就不生不滅法,不生不滅就是出世法,【永證涅槃之樂。此是凡聖布施不同。】凡夫跟聖人布施的差別不同。

  【例如舍利弗,以飯供養佛,佛轉施狗。世尊問:汝施我,我施狗,那個福大?舍利弗曰:世尊施狗福大,】爲什麼?世尊他的心通達平等性,狗就是一切衆生平等性,平等心布施的,【此又論心不論田。】當然佛祖的境界比舍利弗還高,所以論心不論田。

  【四十二章經,佛言飯】這個當動詞用,就是拿東西,飯【惡人百;】就是供養這個東西給一百個壞人,【不如飯一善人。】拿給壞人吃他會去造業,給好人吃他會做功德。【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持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乃至飯辟支佛百億;又不如飯一佛。此又論田而不論心。】田就是相,田就是在相上來論,心是在理上來論斷,叫做論田而不論心。

  【維摩經善德長者子,以璎珞珠供養維摩居士。維摩分作二分,一分奉難勝如來,一分施會中最下乞兒,而功德等無差別,此又論平等心布施。】

  【若布施時,自己受用,舍一得萬報,而回向法界,畢竟成佛,】所以我告訴諸位,從你的手中布施出去的你就是你的功德,但是如果說你能夠將我們多余的東西,多余的金錢,經典什麼一切多余的東西,全都舍出去,甚至我們難舍的東西也都布施出去,回向法界,你就畢竟成佛,所以你要成佛,要修行,沒有布施,等于不能前進,釋迦牟尼佛舍頭目腦髓,我們做不到,對不對?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裏面講,無量叁千大千世界塵點的世界,無一處不是佛布施的地方,我們衆生不要說舍頭目腦髓,多拿一點點出來就受不了了,難道不是這樣,正在吃面包的時候:你一半分給我。面包這麼好吃,我專程到鹽埕區買的,我還拿一半分給你,這樣我就沒了,不行。佛不會這樣,【此又論回向不回向。】

  【如阿那律尊者,過去以稗飯】稗這個念bai(四聲),就是所謂細米,就是人家所說的稀飯的意思,有的人認爲那是粥飯,像我們今天講的粥,因爲當時五谷不豐收,【供養辟支佛,感九十一劫天上人間無貧之報,】福報大,供養到聖人,【余福德力,得阿羅漢果。此又論供養聖人難遇之報。】

  【布施有般若,到彼岸;無般若,滯于此岸。此又論體空與不空之別。布施具德,】德就是智慧或者斷煩惱,具德就是已經有智慧,斷煩惱的聖者,【是如來施;不具德,是聲聞施。】德就是智德跟斷德二個,或者是講叁德密藏,這個德字看站在哪一個角度說,叁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或者智德、斷德,看你站在哪一個角度說。【此又論叁乘一乘之別。好勝布施,】好勝布施就是說布施給師父一萬,有什麼了不起,多行?來,明天拿二萬給師父,要贏他,好勝心布施,爲什麼呢?比較有面子。所以不是拿錢多少在論功德,看我們的發心是什麼。布施出來,【作阿修羅;】看多糟糕,【不施做餓鬼。】做餓鬼,絲毫沒有福報。

  【望報與不望報又不同。】望報就是希望人家回報叫做望報,我布施出去,我希望我有收成,好像在投保險公司或是在做生意的布施方式。望報跟不望報又不同。【如是布施一法,有無量差別。其理微妙,悟此微妙之理,而證微妙法身。法身無身,以法爲身,此之謂也。】就是這麼說。【非叩不鳴?】鍾叩愈大聲,響愈大聲,叩字含義很深奧,就是你大叩大鳴,小叩小鳴,不叩就不鳴,【非問不答。】你若不問他就不答。【地藏菩薩請問,如來轉揚,令一切人,因修布施,而悟明微妙之法,而證微妙法身佛。】微妙的法身佛。【故此品,是明法寶。】這品是明法寶。

  【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承佛威神。】承佛的威神,【從座而起。胡跪】就是長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觀業道衆生。校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雲何。】爲什麼一樣布施有的才一輩子得到好處,有的千百輩子得到福利,爲什麼差別會這麼大呢?【唯願世尊。爲我說之。】

  【此乃地藏問法之文。】

  【講完佛寶之後,次講法寶。諸法微妙難思,得其法者,一旦成佛,不得其法,萬劫難成。所以地藏承佛威神而問之。世尊,我觀作白業受報的衆生,】作惡業叫做黑業,【校量其布施一法,有輕有重。有的一生受福,有的十生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布施是一,何故果報,各各不同?惟願世尊,爲我說之。】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吾今于忉利天宮。一切衆會。說閻浮提布施校量功德輕重。汝當谛聽。吾爲汝說。】

  【諸法微妙,故單論布施一法,以一例諸,】諸就是衆多,以這個一的例子來比喻一切的例子,【且以閻浮提而論布施功德輕重。】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願樂欲聞。】其實地藏菩薩王他知道,他怎麼不知道,對不對?當一個地藏菩薩怎麼不知道,當然戲要這麼演,假裝不懂,問來問去,衆生才會得到福報,他沒有問來問去,你要聽到什麼,依地藏菩薩的境界,他哪需要佛來解釋,若依地藏菩薩跟佛是什麼境界,去,坐著,頂禮,起來,佛看地藏菩薩,地藏菩薩看佛,笑一笑,整部經典沒有講一字,當時就是怎樣?那時只有外皮而已,佛說靜默經,沒有在講話,連如是我聞都沒有,爲什麼?最高境界,地藏菩薩什麼不懂還得請教佛祖,他是要問給你聽的,哪有那麼傻,對不對?唉呀!連地藏菩薩都不曉得,那就腦袋壞掉,外行的人,對不對?那是在演戲。我才告訴你,所有的經典裏面佛、菩薩都是演員,都得過奧斯卡金像獎,演戲演給你看,我問你,你問我,什麼普賢問文殊,文殊再問佛,文殊是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是七佛之師你知道嗎?過去教過幾尊佛,佛都是他在教,他還得問佛,他看到佛還得假裝頂禮,本來就要這樣。示現佛,菩薩本來就要這樣,要這樣演戲,互相演來演去,演來演去。。。,一下子演聲聞,一下子演菩薩,一下子演佛,演戲,演戲就是怎樣?就是要給衆生看,就是要啓發我們的覺性,要讓我們解脫,原來就是這樣,對不對?不要把這個當作真的。

  【地藏白佛言:世尊,諸法難窮其源,我對布施一法亦然。難窮其底。所以有疑,願佛爲說,我願樂聞。】

  【佛告地藏菩薩。南閻浮提。有諸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刹利。大婆羅門等。】

  【此論能施者,是尊貴之人。】國王、宰相、大臣、大長者,這都很有錢,大刹利,就是貴族,大婆羅門,釋迦族就是大刹利。這是論能布施的人,是尊貴的人。

  【若遇最下貧窮。】很窮、很窮,非常的貧窮,【乃至癃殘瘖啞。聾癡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者。】

  【此論受施者,最下賤之人。】

  【背凸】背部凸起【曰癃;肢體】我們的四肢【不全曰殘;口不能言曰瘖啞;耳聾】聽不到【心癡】心愚癡【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人相者,此是悲田,種福最勝。】這是我們看到可憐的人自己布施。

  【是大國王等。欲布施時。若能具大慈悲。】就是說布施的人的心態,這很重要,你布施不但不能覺得我很偉大,你要發大慈悲心,【下心含笑。】這個寫得太美了,具大慈悲,下心含笑,這文詞實在是太美,美得沒有話說,下心含笑就是很低下,不覺得我布施很偉大,叫做下心,含笑,這個態度要誠懇,你看!那種布施的功德,很驚人,他發的是平等的大慈悲心布施,而且不覺得自己很偉大,而且又…

《地藏本願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與輪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