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倦说法,【禅定不错机说法;】禅定,他有定他就能够有所观照,就不会讲了老半天,结果那个不听。不错机说法,要讲得对,你若看《阿甘正传》他就自己在那里讲了,(英语),他就自己在那里讲,讲到隔壁已经走了,他还是自己在那里讲,他很傻、很憨直,他不晓得人家要听不要听,就拼命讲,讲到隔壁已经离开了换人了他还自己在那里讲,讲得很欢喜,你看看!这个片子是满好的,很有教育的价值,My mother said,开口闭口都是我妈妈说,人生像一盒巧克力,你要吃到什么口味都不一定,我妈妈说死亡是生命的一部份,很傻、很憨直,那个要说法可能很困难,因为他不晓得要怎么说,要针对什么根器,他不懂法,所以他就自己在那里一直讲,这样讲没有用,做法师这样就凄惨,不应机说法,叫做错机说法,【智慧不颠倒说法,】有智慧他就不颠倒说法,【此三度属法施。】就是法的布施。
【所以举布施摄六度;六度摄万行。菩萨因中修万行;果中成万德。岂不此品,是成佛之因。】所以我们是校量、校量,这个校量就是计算核对的意思,计算看看,我们现在说用电脑算看看。【何以要校量,因布施属法。达摩祖师云:性净之理,目之为法。】这个目字就是名,我们名字的名,本性清净的道理,这叫做法。简单讲你没有明心见性,你没有法,你哪里有法呢?法要从自性流露出来,你要自性你一定要先明心见性,你没有明心见性,见到平等空性的道理,你所有的说法都会偏差,为什么?都用你的情绪在讲经,都用你的意识在讲经,讲到一半讲到后来全台湾省的法师都不对只有我对而已,他自认为很懂,这样你就不懂得清净的本性,清净的本性就是说跟我的意见一样的,我随喜赞叹功德,跟我意见看法不一样的,我依然合掌随喜不会毁谤他,只要他依法而说,因为众生看的法不会圆满,若性净他就圆满,他若悟到本性清净的道理,这样他就要接近圆满了,若所见执着,这样就变成偏,这个不能叫做法,叫做偏颇的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浅深不同、迷悟有别,所以要校量。】
【布施一法,凡夫着相,只得人天福报;圣人离相,】在座诸位!你看那八个字你就觉悟,凡夫所有的痛苦都从哪二字而来?着相,圣人所有的成就都从哪二个字而来?离相,这四个字就可以代表一切法,凡夫就是走到哪里,卡在哪里,那个心结都打不开,把执着当作洒脱,他认为别人都输他,着相,着相就是生灭法,执着,执着就是生灭法,只能得到人天的福报。圣人离相,离相就空,那就不生不灭法,不生不灭就是出世法,【永证涅槃之乐。此是凡圣布施不同。】凡夫跟圣人布施的差别不同。
【例如舍利弗,以饭供养佛,佛转施狗。世尊问:汝施我,我施狗,那个福大?舍利弗曰:世尊施狗福大,】为什么?世尊他的心通达平等性,狗就是一切众生平等性,平等心布施的,【此又论心不论田。】当然佛祖的境界比舍利弗还高,所以论心不论田。
【四十二章经,佛言饭】这个当动词用,就是拿东西,饭【恶人百;】就是供养这个东西给一百个坏人,【不如饭一善人。】拿给坏人吃他会去造业,给好人吃他会做功德。【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持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乃至饭辟支佛百亿;又不如饭一佛。此又论田而不论心。】田就是相,田就是在相上来论,心是在理上来论断,叫做论田而不论心。
【维摩经善德长者子,以璎珞珠供养维摩居士。维摩分作二分,一分奉难胜如来,一分施会中最下乞儿,而功德等无差别,此又论平等心布施。】
【若布施时,自己受用,舍一得万报,而回向法界,毕竟成佛,】所以我告诉诸位,从你的手中布施出去的你就是你的功德,但是如果说你能够将我们多余的东西,多余的金钱,经典什么一切多余的东西,全都舍出去,甚至我们难舍的东西也都布施出去,回向法界,你就毕竟成佛,所以你要成佛,要修行,没有布施,等于不能前进,释迦牟尼佛舍头目脑髓,我们做不到,对不对?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里面讲,无量三千大千世界尘点的世界,无一处不是佛布施的地方,我们众生不要说舍头目脑髓,多拿一点点出来就受不了了,难道不是这样,正在吃面包的时候:你一半分给我。面包这么好吃,我专程到盐埕区买的,我还拿一半分给你,这样我就没了,不行。佛不会这样,【此又论回向不回向。】
【如阿那律尊者,过去以稗饭】稗这个念bai(四声),就是所谓细米,就是人家所说的稀饭的意思,有的人认为那是粥饭,像我们今天讲的粥,因为当时五谷不丰收,【供养辟支佛,感九十一劫天上人间无贫之报,】福报大,供养到圣人,【余福德力,得阿罗汉果。此又论供养圣人难遇之报。】
【布施有般若,到彼岸;无般若,滞于此岸。此又论体空与不空之别。布施具德,】德就是智慧或者断烦恼,具德就是已经有智慧,断烦恼的圣者,【是如来施;不具德,是声闻施。】德就是智德跟断德二个,或者是讲三德密藏,这个德字看站在哪一个角度说,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或者智德、断德,看你站在哪一个角度说。【此又论三乘一乘之别。好胜布施,】好胜布施就是说布施给师父一万,有什么了不起,多行?来,明天拿二万给师父,要赢他,好胜心布施,为什么呢?比较有面子。所以不是拿钱多少在论功德,看我们的发心是什么。布施出来,【作阿修罗;】看多糟糕,【不施做饿鬼。】做饿鬼,丝毫没有福报。
【望报与不望报又不同。】望报就是希望人家回报叫做望报,我布施出去,我希望我有收成,好像在投保险公司或是在做生意的布施方式。望报跟不望报又不同。【如是布施一法,有无量差别。其理微妙,悟此微妙之理,而证微妙法身。法身无身,以法为身,此之谓也。】就是这么说。【非叩不鸣?】钟叩愈大声,响愈大声,叩字含义很深奥,就是你大叩大鸣,小叩小鸣,不叩就不鸣,【非问不答。】你若不问他就不答。【地藏菩萨请问,如来转扬,令一切人,因修布施,而悟明微妙之法,而证微妙法身佛。】微妙的法身佛。【故此品,是明法宝。】这品是明法宝。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承佛威神。】承佛的威神,【从座而起。胡跪】就是长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观业道众生。校量布施。有轻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为什么一样布施有的才一辈子得到好处,有的千百辈子得到福利,为什么差别会这么大呢?【唯愿世尊。为我说之。】
【此乃地藏问法之文。】
【讲完佛宝之后,次讲法宝。诸法微妙难思,得其法者,一旦成佛,不得其法,万劫难成。所以地藏承佛威神而问之。世尊,我观作白业受报的众生,】作恶业叫做黑业,【校量其布施一法,有轻有重。有的一生受福,有的十生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布施是一,何故果报,各各不同?惟愿世尊,为我说之。】
【尔时佛告地藏菩萨。吾今于忉利天宫。一切众会。说阎浮提布施校量功德轻重。汝当谛听。吾为汝说。】
【诸法微妙,故单论布施一法,以一例诸,】诸就是众多,以这个一的例子来比喻一切的例子,【且以阎浮提而论布施功德轻重。】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愿乐欲闻。】其实地藏菩萨王他知道,他怎么不知道,对不对?当一个地藏菩萨怎么不知道,当然戏要这么演,假装不懂,问来问去,众生才会得到福报,他没有问来问去,你要听到什么,依地藏菩萨的境界,他哪需要佛来解释,若依地藏菩萨跟佛是什么境界,去,坐着,顶礼,起来,佛看地藏菩萨,地藏菩萨看佛,笑一笑,整部经典没有讲一字,当时就是怎样?那时只有外皮而已,佛说静默经,没有在讲话,连如是我闻都没有,为什么?最高境界,地藏菩萨什么不懂还得请教佛祖,他是要问给你听的,哪有那么傻,对不对?唉呀!连地藏菩萨都不晓得,那就脑袋坏掉,外行的人,对不对?那是在演戏。我才告诉你,所有的经典里面佛、菩萨都是演员,都得过奥斯卡金像奖,演戏演给你看,我问你,你问我,什么普贤问文殊,文殊再问佛,文殊是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是七佛之师你知道吗?过去教过几尊佛,佛都是他在教,他还得问佛,他看到佛还得假装顶礼,本来就要这样。示现佛,菩萨本来就要这样,要这样演戏,互相演来演去,演来演去。。。,一下子演声闻,一下子演菩萨,一下子演佛,演戏,演戏就是怎样?就是要给众生看,就是要启发我们的觉性,要让我们解脱,原来就是这样,对不对?不要把这个当作真的。
【地藏白佛言:世尊,诸法难穷其源,我对布施一法亦然。难穷其底。所以有疑,愿佛为说,我愿乐闻。】
【佛告地藏菩萨。南阎浮提。有诸国王。宰辅大臣。大长者。大刹利。大婆罗门等。】
【此论能施者,是尊贵之人。】国王、宰相、大臣、大长者,这都很有钱,大刹利,就是贵族,大婆罗门,释迦族就是大刹利。这是论能布施的人,是尊贵的人。
【若遇最下贫穷。】很穷、很穷,非常的贫穷,【乃至癃残瘖哑。聋痴无目。如是种种不完具者。】
【此论受施者,最下贱之人。】
【背凸】背部凸起【曰癃;肢体】我们的四肢【不全曰残;口不能言曰瘖哑;耳聋】听不到【心痴】心愚痴【无目,如是种种不完具人相者,此是悲田,种福最胜。】这是我们看到可怜的人自己布施。
【是大国王等。欲布施时。若能具大慈悲。】就是说布施的人的心态,这很重要,你布施不但不能觉得我很伟大,你要发大慈悲心,【下心含笑。】这个写得太美了,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这文词实在是太美,美得没有话说,下心含笑就是很低下,不觉得我布施很伟大,叫做下心,含笑,这个态度要诚恳,你看!那种布施的功德,很惊人,他发的是平等的大慈悲心布施,而且不觉得自己很伟大,而且又…
《地藏本愿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