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禅僧,四川人,俗姓上官,這個香林他十六歲就受具足戒,之後依這個雲門文偃禅師大徹大悟,之後接這個禅宗祖師的法寶,就是接受禅宗的第幾代祖師的法,他的身旁侍奉他的人總共達十八年之久,就是在他的師父旁邊侍奉十八年,我這裏我的要求是不用太久,五年就好了,十八年,我是不曾這麼想,我做夢不曾這麼想過,今年結夏剛好第四年,忍耐一下,最後一年明年,再結夏一年就可以離開了,沒有關系,所以說人家師父是有德行,我們是沒有。宋太祖乾德二年的時候,他就移往青城山的香林院,弘揚這個禅宗四十年,在雍熙四年示寂,世壽八十歲,這個四十年打成一片,跟趙州也是一樣。【長慶】叫做慧棱法師,長慶【坐破七個蒲團。】我們一個蒲團都坐不破,坐幾十年都不曾坐破,爲什麼?不在那裏坐怎麼會破,若會破就是孩子拿起來玩它才會破,坐破七個蒲團,這是他以精進出名,慧棱以精進出名,整天都坐在那裏禅定,坐破七個蒲團,很驚人,對不對?你到現在破幾塊?你若說:師父!我曾坐破一塊。那就是被裙勾勾破,拉鏈拉下來,剛好破掉,要不然你要坐到破,那不可能,就是我們要夠精進,這個長慶慧棱法師八五四到九叁二,這是唐末五代,浙江杭州人,俗姓孫,大家都稱他孫公、孫公,他十叁歲就在蘇州通玄寺出家受具足戒,過去的人按照佛的戒律是要二十歲,過去的人怎麼很奇怪,怎麼十幾歲就受具足戒,男衆一定要二十歲,女衆有結過婚的十二歲就可以,《比丘尼》裏面就有講,印度的女衆早熟,十二歲就可以結婚了,十二歲她就有月亮了,就可以結婚,有月亮你自己慢慢想,難道不是這樣,月亮運轉順利,十二歲結婚就可以出家,要不然一般而言女衆的話大部份是要到二十歲,所以說中國大陸都是十二歲、十叁歲、十四歲、十五歲,就受具足戒,這個依照律學來講不如法,不得戒體的,但是如果說有一種人能夠自悟也是得戒體,在釋迦牟尼佛的律學裏面講,證阿羅漢果可以不必受比丘戒,他就是比丘,叫做福慧上座,證阿羅漢果他本性就具足,所以佛陀當時在世的時候有七歲就證阿羅漢果,乃至有九歲,那個統統不必受比丘戒,登比丘壇都是多余的,只是形式而已,所以佛說:證阿羅漢果他就是比丘。爲什麼?無生,比丘就是殺賊,他全部都殺光了,他不是比丘,是什麼呢!但是在相上還是要受戒,就像六祖他開悟的時候叫做盧行者,還未剃度,所以他在獵人隊裏面十六年都現在家居士身,結果他一剃度現比丘身,他師父爲他剃度之後,就趕快到臺下跪下,換拜他爲師,這是一大奇聞,你知道嗎?看他師父多有修養,這個我受不了,師父爲徒弟剃度,叫他徒弟到臺上,他跑到臺下,換他向他頂禮,因爲六祖是大徹大悟的人,對不對?所以在相上而言,我們還是要受比丘戒,在體性而言證阿羅漢果他就是比丘,不用受戒,他就是比丘,對不對?他就是無生,殺賊,應供,殺賊,他的見思惑都斷了,他就是比丘,所以在相上他還是一樣登壇,但是他證阿羅漢果叫做福慧上座,年紀雖然輕,但是智慧福德全部具足,這個叫做孫公,十叁歲就在蘇州出家,參過靈雲志勤、雪峰的義存、玄沙的師備等等師,這些禅師,他曾在雪峰義存禅師那裏叁十年,後來他得到這個法,就是義存禅師傳法給他,他在唐代天佑叁年,西元九百〇六年,安住在泉州,就是福建昭慶院,後來住在福州,福建長慶院,又稱爲長慶慧棱,慧棱禅師,在後唐長興叁年示寂,世壽七十九歲,僧臘六十,後來都稱這個慧棱禅師叫做超覺大師,這個不得了,這個是精進出名的人,一天到晚就是禅定,坐破七個蒲團。【懷玉大師念佛,】唉呀!這個也不得了,淨土宗的大師,一代的大師,出生年不詳,死于西元七百四十二年,這是唐朝淨土宗的高僧大德,浙江甯海人,俗姓高,在湧泉寺出家,浙江的甯海湧泉寺,他持律甚嚴,戒律非常的嚴格,他誦《彌陀經》總共叁十萬遍,諸位法師、師兄、師姐:你算算看叁十萬遍,你《彌陀經》看差不多幾分鍾誦一遍,你用電腦打看看,誦一部《彌陀經》幾分,比如說十五分、二十分,乘以叁十萬遍看幾分,你除以二十四小時,你算算看,叁十萬遍《彌陀經》,不只是這樣而已,一天念佛五萬聲,天寶元年六月初九見西方叁聖現前,就知道自己臨命終了,所以他寫這個偈,自己這樣寫:清淨皎潔無塵垢,上品蓮臺爲父母,我修道來經十劫,出示閻浮厭衆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離娑婆歸淨土。這個解釋給大家聽,他持戒非常的精嚴,而且懂得心地法門,叫做清淨皎潔無塵垢,內跟外全都清淨,上品蓮臺爲父母,因爲西方叁聖現前要接引他,他知道,所以他是上品上生,持戒清淨,一天念幾部的《彌陀經》,一天念阿彌陀佛幾萬遍,所以我跟諸位說過,會修行的不用太多,一本《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就解決了,就上品上生了,對不對?會用的人就這樣而已,我們不是,我們是經典那裏也請一本,那裏也請一本,回到家中打開,噢!整個櫥子都是書,不曾在看,看歸看沒有差別,爲什麼?精進不起來,你看!他一本《彌陀經》誦到死,一句佛號念到死,到臨命終西方叁聖現前要來接引他,上品蓮臺爲父母,我修道來經十劫,他有宿世的因緣,修道已經修十劫了,他是出示閻浮厭衆苦,是示現來這個娑婆世界,厭惡這個娑婆世界,讓衆生知道娑婆世界的痛苦,底下這句要注意聽,一生苦行超十劫,我這輩子修苦行,就是拼命一直念佛,這樣我十劫的痛苦輪回全都解決,一生苦行超十劫,超過十劫,就是淨土法門的殊勝,十劫以來生死在這輩子就解決,因爲淨土法門,永離娑婆歸淨土,永遠離娑婆,一下子就往生淨土了,在座諸位!念完之後馬上斷氣,作偈之後馬上斷氣,遂逝就是念完了馬上就走,唉呀!這種工夫嚇死人了,所以說郡太守看到這麼有修行的高僧大德,厚葬,我才告訴諸位,你念佛念到見到西方叁聖,你自然就生死自在,你就了解淨土法門不是欺诳衆生的,懷玉大師很有名的,生死自在,【念到臨命終時,見銀臺來接引,仍不肯去。】不滿足,所以我們若不知足,也可以要求,但是那是有工夫,有條件才可以跟佛祖計較,談價錢,佛祖!我要金臺。佛祖說:銀臺就好,不可以,我偏偏要金臺,若有精進可以談,我常常聽到很多人說:我鐵的就好了。我說:沒有鐵的,你偏說鐵的就好。金、銀、銅叁種而已,鐵的哪裏有,鐵的會生鏽,他的意思是下品下生就好,下品下生也得銅,哪有鐵的蓮花,沒有,我到後來跟他說:鐵的會生鏽,也是不會裂開,不然木製的,木雕的就好,木雕的我們有在賣,隨便拿一個自己去坐,對不對?不要這麼自己泄氣,隨便有一朵就好,不要這樣,我們求上品上生,努力念佛,我們怎麼說我下品下生就好?所以過去的人說:我們求乎于上得乎于中,求乎于中就得乎于下。我們若求上品上生,就認真努力,這樣還有中品的可退,我們若求乎于下品下生,我不用了,我散成這樣,沒救了,懶惰得要命,對不對?沒有在拜佛也沒有在念佛,我下品就好,下品下生也沒關系,我告訴你,你若這樣想,你連一品都沒有,下品下生,你再下去是什麼,沒有,等于聯考,我考上大學就好,最後一名也沒關系,萬一最後一名沒考中,就完了,繼續六道輪回,所以不可以發這種願,我們要精進,要努力求上品。我們常常打八關齋戒,八關齋戒一日一夜,中品中生,你若來這裏認真,整天念佛受八關齋戒,都整天禁語又精進,因爲我們這裏功課排得很滿,又聽經,一日一夜,中品中生,所以我跟諸位說:打八關齋戒往生最容易,功德最大,就是這樣,時間短,跟諸位說往生並不困難,但是我們一定要下定決心才有辦法。【再精進更精進,七日頭現圓暈,】這個念yun四聲,暈就是光圈,本來意思是環繞在日月周圍的光氣,這個暈它的本意是說太陽以及月亮周圍的光環,因爲大氣層中懸浮著晶體,水晶體像冰晶體一樣的,將光線折射或是反射,變成一個環狀的光圈,柱或者光點的一種光象,暈就是我們所說的佛祖的光環,我們若看佛像頭部都有一圈圓圈,【金臺來接、笙】笙就是樂曲的總稱,用竹子做的,以前中國國樂都是用竹子做的,若西方人的這個樂器都用銅不然用鐵做的,【歌來迎,乃往西方。其弟子贊曰。
我師一念登初地,佛國笙歌兩度來,
唯有門前古槐樹,枝低祗爲挂金臺。】
我師一念登初地,一念就是精進的意思,非常的精進,他銀臺偏不要,偏偏要金臺,金臺要見法身才有辦法,初地。佛國笙歌兩度來,西方極樂世界來二次,第一次銀臺他不要,討價還價他要金臺,對我們而言阿彌陀佛拿一個銅的,xxx,某某某,你銅的蓮花要嗎?好了,這樣就好了,我師父說知足就好,銅的拿來也沒關系,銅的我們都用爬的去了何況是銀的,對不對?人家一天念多少《彌陀經》,念多少佛,持戒多清淨,摸我們的良心看看,對不對?所以一般的人要求不多,這說起來也對,也是有理,不是不會貪心,貪心也沒有用,沒有那個精進力怎麼有用,唯有門前古槐樹,師父往生之後,門前一棵古樹,古樹的枝很低,枝低祗爲挂金臺,祗就是僅僅,這是形容說師父往生之後只剩下這棵樹,這棵樹的樹枝很低,好像等師父往生,挂金臺就是說往生了,往生極樂世界,要不然枝怎麼挂金臺,那只是說一個表法的,表示說等我們師父往生了,上品的往生。
【又廣東羅浮山,華首臺,天然禅師,有一弟子,看牛出家,未嘗讀書,性愚魯,】大陸文盲很多,沒有讀書的人很多,性愚魯傻傻的,【但肯向學。師曰汝學佛法,拜觀音,求智慧,】你要認真,【中夜方可睡。此子日間,爲常住服務,什麼都做。】傻傻的,憨直、憨直,【夜間拜菩薩,拜到中夜。如是長期拜,一拜拜了十叁年。】你看這徒弟多好教,傻到什麼程度,對不對?十叁年,師父說要拜,精進十叁年,【一夜拜到九點時,見菩薩揮手,】這裏講得不…
《地藏本願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