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本願經講記▪P17

  ..續本文上一頁人以車代步,文明病很多,科學愈發達,人愈緊張,以前那種農業時代的單純沒有了,以前人們互相照顧,現在連左鄰右舍都不認識,沒有感情;再來就刀兵災難,戰爭愈來愈多,人壽減到十歲的時候就起鬥爭,路邊的草、木柴拿起來就可以當武器,世間像現在就是無量的戰爭。大叁災是地球要毀滅時星球跟星球撞擊,流星會撞擊,就會發生山崩地裂的火災,産生幾百萬兆的黃色*那種火災;第二、水災,像歐洲法國的傾盆大雨,像臉盆倒水一樣,還有德國萊茵河的暴漲,佛說世界如果要毀滅時,下的雨滴就像車輪,就像我們現在臭氧層被破壞,沒水就沒水,若有水就很多,若是幹的就空無一物,若下雨就變水災,所以佛陀預測,人愈來愈沒有福報,水災、火災的災難愈來愈多,因爲我們人心愈來愈惡。現在就要跟諸位鼓勵,就是說要再得人身修行很難得,所以我們要掌握這輩子,聽到佛法要趕快用功,來世若又出世在地球你要解脫就很困難,災難一直來,說得多可怕,你知道嗎?第叁、大風災,因爲地球的轉速會隨著衆生的業力而改變,所以它轉動的時速快慢受到引力跟拉力的影響,地球裏面的熱量會慢慢散發,熱量的散發就造成地震,地球的大跟小會增減,所以熱量、拉力、引力、地震都會造成轉速的影響,地球速度若愈來愈快,風速愈來愈大,可以吹到叁禅天,火災是燒到初禅,水災淹到二禅,連色界都會被傷害到,所以修行要趁早。【衆苦充滿,故名劫濁。】

  【既有五濁覆障,】覆障就是遮住,【則一實之理難顯,】一實叫一實相,或者是叫中道,也可以說一實就是同時具足,什麼叫同時具足?講緣起也對,緣起是站在事相的角度來解釋,講性空也對,講二邊不著也對。一實之理就像《金剛經》講的一合相,講空同時具足假有以及中道,講中道就不離空有,這叫做一實,因爲沒辦法用一句話形容世間宇宙的真理,所以就要大費唇舌來描寫一實相,所以一實之理難顯。一實就是同時具足,我們的本性大家都具足的一種實相的智慧,悟到實相的智慧,無論什麼境界我們都如如不動。【故如來以大神通,現種種身;以大智慧,說種種法;從實施權,】從實施權簡單講叫依體起用,借著無相、無念、無所住清淨的同體大悲心施權,也就是慈悲心、喜舍心,所以說從體性,無相、無念、無住,方便以有相的語言、文字,這叫施權,化種種根機,【以方便力,化其出叁界、離五濁。】這個叁界並不是有一個距離的感覺,在座諸位,我們一定要了解,一般的人體會不出叁界,他認爲直線的,比如欲界、色界、無色界,這是站在事相來講叫叁界。其實叁界是在我們的心,比如釋迦牟尼佛來住在我們娑婆世界,你敢說他是在叁界內,不敢,他當下就是叁界外,當下就是淨土,簡單講站在事相來講,若沒有悟道、沒有證得平等性的人,叁界是絕對有,就像我們今天認定極樂世界在西方,若是悟道的人,比如證得阿羅漢果,他不管站在什麼地方都是出叁界,像佛陀他度衆生也是當下就出叁界,所以說叁界講到最後也是不離我們這顆心的執著跟分別的輕重來論斷,不然怎麼說菩薩示現,菩薩示現就是跟我們一樣都住在一起,不過他是叁界外的。所以站在事相來講確確實實有六欲天,四禅跟四空天;站在理性來講沒有這種東西,一切相如夢幻泡影,哪裏是叁界,所以因爲在分別心的輕跟重、業力的輕跟重,才來分叁界,但是事相當下會入理體就沒有叁界,比如釋迦牟尼佛在印度成道之後,我現在請問你他在叁界內還是叁界外,你說他在叁界內,他是超越的聖者,你說他在叁界外,他不離人間,到底是什麼?所以叁界不可以用事相來討論,這樣不會圓滿,在《維摩诘經》裏佛大拇指按地,馬上現出淨土,你看——舍利弗說:世尊,你的福報這麼大,怎麼住的娑婆世界坎坎坷坷。世尊說:這就是衆生心的業感感應出來的世界,在諸佛平等心來講並沒有這些。所以我才說萬法唯心造,不離當處,所以你境界若不夠你沒有那種能力,叁界就是事實,事實上就是擺在我們眼前,痛就是痛,痛苦就是痛苦,你一點都沒有辦法,但我們若是真正悟道的人,就了解這是唯心所造,不可以在事相討論。離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劫濁這五濁,【過五百由旬,到寶所,】這是出自《法華經》,五百由旬就是表示到佛的境界,【則人人知叁界生死是苦法,】簡單講叁界只有四個字,就是“分別”心、“執著”心,就是叁界,爲什麼?因爲離不開色心二法,比如說欲界純粹是色法,他一定有男女之欲、飲食,一定要有色法,純粹色法大于心法,那麼四禅,色心二法比較均勻,空界天都是心法,唯心就是第六意識,所以說叁界生死的苦法其實就是分別心、執著心,你今天苦從哪裏來?就是認假爲真、執爲實有。【出世涅槃是樂法;從此超凡入聖,故雲“知苦樂法”。若非方便力,】引導衆生,【則五濁難離,】別說五濁難離,光是夫妻的感情、男女朋友的感情叫他放下就不可能,別說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劫濁這五種,一種你就沒辦法,只說看法不同,第一個見濁,你就克服不了,你看到假相就執爲實有,兩人引起鬥爭,你就沒辦法了,叫你放下、不要在假相裏拼命一直執著、徘徊,怎麼說也不聽,知道歸知道,深山林中那頭獅,人在世間的那個業力還是沒辦法。【剛強難化;】你跟他講東,他就西,你跟他講這樣,他就要另外那樣,難度化,這點我深深的感覺,所以當法師的人要有心理准備,隨時都有逆境,隨時都有人攻擊你,你聽到子虛烏有的要能忍耐得住。有人打電話請問:唉呀!聽說慧律法師現在裝呼吸器了,在急救了。就笑一笑,對不對?法師!聽說你的胃切除了,我胃好好的,他卻說我的胃切除了,亂講,不要跟他解釋,也不要跟他正面起沖突。這世間都是這樣子的,做一個佛教徒你可要記得這世間真的是剛強難化,這樣我們就隨緣說法,我們不會痛苦。【所以諸佛贊歎釋迦如來善用方便,以大智慧神通,】這個善用方便,在座諸位,你可要記得這非常重要的四個字,菩薩一定要二種給予,第一個給人方便,第二個給人希望,不要講的那個話都是斬釘截鐵又沒有根據的,這樣就沒辦法度衆生。所以善用方便以大智慧神通,【調伏衆生,】慢慢的來,需要時間,急不得,【知苦樂法。】了解這世間確實是痛苦的,世尊預言這世間會愈來愈糟糕,武器發明是愈來愈強,所以我們有因緣聽到佛法,不懂得趕快修行,說來此人非常悲哀,沒有聽到佛法者另當別論,聽到佛法者,我們早晚課、平時找機會、找時間都要認真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法華經雲:“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定慧力者,即不思議神通智慧也。此經在法華經後說,應作如是解。】

  【釋迦牟尼是梵語,此譯能仁、寂默。】能仁就是有慈悲心,寂默就是證悟到無生,能仁就是體相用裏的相用,寂默就是體,能仁是事相,寂默就是理體,【能作佛事,】佛事是指度衆生,【仁濟衆生;寂然不動,默契真理。用悲、智立名,是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師父,我輩皆依佛學,隨佛出家,故雲“本師釋迦牟尼佛”。】

  【諸佛從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來,就有不可說不可說這麼多佛。一世界一佛,】那麼一個世界就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佛度化的範圍,一尊佛就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的範圍,【每佛帶一侍者——是大菩薩,俱來天宮。所謂“主與伴俱,果與因來”。】 全都一起來。【佛佛遣侍者,問候釋迦世尊:“在娑婆世界廣度衆生,身心安樂否?少病少惱否?衆生易度否?教化衆生,得無疲勞耶?”】

  【“世尊”是佛之通號,一切佛皆稱世尊——爲世出世間所共尊,故名世尊。】

   【是時如來含笑,放百千萬億大光明雲,】

   【諸佛各遣侍者,問訊世尊,贊歎如來,能于五濁,調伏剛強諸衆生,知苦樂法。】什麼是苦的?貪嗔癡,身口意的惡業,會種下將來的苦因。什麼是樂?要放下,不要有分別心、執著心,了解這是虛妄的世間,這樣可以離苦得樂。【如來不居功,故含笑;笑“衆生自悟、自度,與我何有哉”。】這個自悟自度非常重要,佛在《阿含經》裏講: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這可以證明佛當時在世就不希望徒弟依靠他,他很強調我們個人的覺性,簡單講我們現在大乘的佛法,念佛卻全部都依靠阿彌陀佛,不過依靠阿彌陀佛這沒有關系,但對于聽經聞法他就是不要,他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但是他不曉得在經典上有這樣的比喻,現在講愚癡的跟智慧的人,比如說一畦雜草,雜草很多表示我們的煩惱很多,放兩把刀,沒有智慧的人拿著這把刀,開始除草,老板說,老板就是比喻佛,要除掉煩惱。這沒有智慧的人:除掉煩惱太簡單了。就是將整畦的草除掉,這人拿著刀就開始除,除到一半,沒有體力,刀子不夠利,做到一半在那裏休息,田園太大表示我們的煩惱很多,不是說我們聽到一法,拼命一直念佛就可以解決的,另外一個比較聰明,他拿刀不是到田園裏除草,他先磨刀,磨刀的意思你知道嗎?等他將刀磨得非常利的時候,到田園,唰,一直砍去,一除就斷,磨刀的意思就是要充滿聞法的智慧,我們若有一把利刀,那個煩惱一下子就,啪,一下子就斷,不聽經,不聞法,乃至聽到地藏法門,或是聽到淨土法門、法華法門,我這輩子就用這樣就好了,就誦《無量壽經》就好了,聽經聞法都不參加,這就像什麼?像傻子拿著一把生鏽的刀就想把所有的草除掉一樣,根本不可能,聰明的人讓他先除,我做什麼?我要聽經聞法,我讓你先除,你除到一半,因爲刀子不利,生鏽,沒有智慧,每把刀子都生鏽,你的心中沒有智慧,你要用什麼力量去破除煩惱?就像一把生鏽的刀,你要如何把整畦的雜草砍下?不可能,聰明的人先去磨刀,沒關系,你先除,所以不是先念佛的人先贏,是懂得運用智慧的人先贏,沒關系,我今天聽一點,明天…

《地藏本願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與輪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