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本願經講記▪P27

  ..續本文上一頁攔,如果沒有那個女居士,會被打死,攔住之後告訴他們:他頭腦稍微有點異常,真的很抱歉。雖然說他精神有些異常,但你動到叁寶,我告訴你:那不得了,他有現出家相,(打出家人)罪過跟因果不得了,非常嚴重。

   【時婆羅門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計當隨業,必生惡趣。】我們要記住!把筆拿起來,作個筆記:我們生命的終點,隨四種力量而去,第一個隨願而去,如果有修行的人他會隨著他的願力,比如每天發願、回向、打八關齋,一心一意求生,那麼這是聖人,聖者乃至于正信的佛弟子,隨願;第二叫做隨業而去;第叁隨念,你的念頭,臨命終爲什麼要助念,就是你的念頭很重要;最後一個叫做隨習氣而去。這四種力量決定我們臨命終的去處,你的習氣若蓋過你的願力,你不會往生,難往生,我們發心大,壓過平時的習氣跟念頭,決定往生,所以隨願而去成聖,隨念而去變成善惡六道,隨業而去有輕重,隨著習氣而去就看你平時在世造什麼業,比如你愛穿高跟鞋,走起路來蹬蹬。。,下輩子出世當馬,穿一輩子,不可能脫下來,當馬就穿一輩子高跟鞋,你這輩子很愛漂亮,又沒有修行,下輩子出世當什麼,當孔雀,很美,真的。不然有的人怎麼一出世就會跟神講話,神要附身還得看人,你知道嗎?像我阿姨她會發作,乩童,被神附身的時候,七星劍就開始揮舞了,她自己也不曉得,神要附身,他宿世要跟鬼道有相通才有辦法,你隨隨便便要附身,你附身看看,多會附身,你可曾看過出家人被附身,若這樣我說那出家人有問題。所以業力就是這樣,念頭跟習氣(宿世的習氣)就是這樣,有的人有陰陽眼,可以看到鬼,經典裏講那就是鬼道的習氣未盡,他一出世雖然現這個人身,不過七分的鬼的習氣、叁分的人而已,鬼本身可以看到陽間的東西,所以在世七分像鬼,叁分像人,而于我們,一般都是七分像人,叁分看像什麼,不一定,看你從哪一道來的,很簡單,你看這個業就是很不可思議,有的小孩身上有糖果,你向他討絕對有,因爲他上輩子就布施習慣了,有的小孩你跟他討一塊糖,哎呀,你得在那裏等,怎麼都討不到,他糖果給你他就哭泣,爲什麼?他上輩子貪,所以這個業我們從這輩子的出世就差不多看得出來,生生世世你修什麼因緣就走什麼路,像師父十歲就夢見我是出家人,讀高中就一直想人是從哪裏來的,死要到哪裏去,一定要娶妻嗎?一定要走這條路?娶妻生子,立業,老了牙齒掉得沒半顆,裝假的又可以拔起來,邊洗牙邊吹口哨,裝好,沒事帶貓或狗到公園走,再來就准備棺材,這樣生命哪有什麼意義,讀高中就在像這樣的問題,這不是宿世的因緣,不然是什麼?一受比丘戒之後,那本《比丘戒》才讀23分鍾,翻開,噢,一直讀誦,好像在哪裏讀過一樣,速度非常快,大家都很驚訝,連老和尚都很驚訝,奇怪!你戒怎麼誦得那麼快,也沒有讀錯,說不定上輩子在大陸看過,前世也許就是出家人,已經不曉得看過幾百萬世也不一定,對不對?不是這輩子才來修行的。計當隨業必生惡趣,【遂賣家宅,廣求香華,及諸供具。于先佛塔寺,大興供養。】

  【此乃聖女爲母興供之文。】

  【聖女有智慧,據因識果,】就是了解因果,根據因就了解果,【知母在世,心生邪見、不信罪福、撥無】就是否認,哪有什麼【因果】誰看到因果,看隔壁的殺人放火,你看看現在人家過得很好,蓋樓房,哪有什麼報應,沒有,反而我這個老實人一輩子不曾做過壞事,窮得連鬼也不抓去,他自己就埋怨,覺得沒有什麼因果,所以有的人都不相信因果,因果是還沒來,不是沒有因果,因果是絕對有的,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一切罪中,以不信真理之罪最大),】不相信因果穩死的,就爲非作歹,【計其不信之罪,死後必隨罪生于惡趣。如何能救呢?唯有供養,仗叁寶之力,方能贖罪。逐賣其家宅,以資財廣求香華,種種供物,】就是都施舍,【至覺華定自在王塔寺中,大興法界供。供養先佛及現在衆僧,以此功德,回向阿母。心大故供大,故曰“大供養”。】 在這裏我才告訴諸位,我們若是正信的佛教徒,在世時你就要處理好你的財産,百年之後你就功德無量,就是說你身後遺留的錢,懂得交代後代的人爲你作功德,要不然你現在一息不來,你又自己一人沒有後嗣,你不趕快想辦法多少布施一點,到百年之後要作功德就來不及了,人何時要死不曉得,不要等到死了才來超度,應該平時就要發這個善心,一心一意,量大就福大,供養大,福報就大。

   【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畫威容,端嚴畢備。】畢備就是完備,【時婆羅門女瞻禮尊容,倍生敬仰。】因爲是像法,佛已經不在世了,當然就以佛像爲主,你若去回教的清真寺裏面都空無一物,戒律不准崇拜偶像,要朝拜都先洗腳洗手,其他的,包括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都有像,讓人禮拜。

  【此乃敬如來之文。】

  【聖女用種種供品陳列在前,至誠供養先佛,舉頭一望,見覺華定自在王形像在大殿中,塑畫逼真,】畫得很像,【宛如佛在,】宛就是好像,好像佛在,【威德慈容,相好畢備。聖女至誠作觀,一瞻一禮,如在佛前,倍生恭敬孺慕。】孺念ru二聲,像小孩子那樣的思念父母,比喻思念深切叫做孺慕,倍生恭敬就是恭敬佛、思念佛的意思,一切都在想像當中,你想佛,佛就在你的心中,所以觀想佛很重要,觀想我們坐在蓮華上,觀想叁寶,【至誠作觀,禮佛功德難思議。】

  【過去空王如來涅槃後,有四比丘同學佛法,功用力故,逼出無量煩惱;】但若我們無始劫來【煩惱力大,不能自持,】控製不住,【欲作惡業,將墮惡道,忽聞空中聲曰:“比丘,趕快入塔觀像,與佛在世,等無有異。”四比丘即時入塔觀佛像,睹眉間白毫相,即作是念:“如來在世,與此何異,願佛大人相,除我罪垢。”由觀像忏悔因緣故,八十億劫不墮惡道;】在座諸位,今天打八關齋戒是打整天的,看你的功德有多大,【後成佛果,東方阿(門+衆),南方寶生、西方無量壽、北方成就佛。可知觀佛如佛在,】這句很重要,在經典這樣告訴我們,印光大師也這樣說,如果你能夠把假佛當作真佛來拜,那你真的是心中有佛,站在大殿做晚課,沒有因爲它是石頭刻的,或是用畫的,我都非常恭敬在那裏作功課,可知觀佛如佛在,【禮佛功德難思議。】所以我們家裏若設佛堂,臥室或什麼地方最好能夠把它稍微隔一下,作一個拉簾拉起來,因爲有時候會穿睡衣或衣衫不整,當然家裏要是比較寬敞,能做一個佛堂最好了,若不寬沒辦法,最好用一個拉簾拉起來,把佛像遮住,才不會在佛前晃來晃去,比較沒禮貌,當然不是說你這樣遮佛看不到,是恭敬心。

   【私自念言:佛名大覺,具一切智,若在世時,我母死後,傥來問佛,】傥tang叁聲,是假設、如果。假使來問佛,【必知處所。】一定會知道地方,【時婆羅門女垂泣良久,】垂就是垂淚兩行,因爲孝順,又思念佛祖,【瞻戀如來。】世尊就現身了,【忽聞空中聲曰:泣者聖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處。】我現在就指示你母親的去處,因爲在世輕視叁寶,死後墮哪裏指示你一下。

  【此一段文,聖女欲知母去處。】

  【聖女供佛、禮佛畢,欲知母去處,】往哪一道往生,【私心自念:】自己私下,這個私心不是自私的心,是私下的意思,私下就這樣念:哎呀!【“佛名大覺,覺一切法,無一法而不覺,假如佛在世,我去問佛,必蒙佛慈悲指示我母所生之處,令我心安,而今佛滅度,誰人能告我!”】誰可以告訴我呢!【思而複思,不覺垂淚兩行。】就一直哭泣,因爲太虔誠,太感動,一方面母親往生,一方面思念佛祖,【良久,無可奈何!唯要再瞻禮如來,因純孝動天,】孝心感動天,【至誠感佛,忽聞空中有聲,告曰:“泣者聖女,勿過悲哀,我今指示汝母所去之處。”】

   【婆羅門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向虛空這麼說:【是何神德,寬我憂慮。我自失母已來,晝夜憶戀,】白天也想,晚上也想,【無處可問】我不曉得要問誰,【知母生界。】要問誰才知道我阿母到底往生哪一道,【時空中有聲,再報女曰:我是汝所瞻禮者,】你所頂禮的【過去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其實佛沒什麼入涅槃,佛的法身常住,他哪有什麼入涅槃,所以有感就有應,這句話你可要記得,有因就有果,我要是很虔誠,自然就會感應,所以過去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見汝憶母倍于常情,】超過一般衆生,【衆生之分,故來告示。】因爲這裏太簡略了,看不懂,見汝憶母倍于常情,還看得懂,衆生之分,怎麼突然跑出這句,意思就是度衆生的職責是如來的本份份內之事,衆生之分是說度衆生的事情是如來份內之事,分就是職責,職責就是度衆生之分。

  【此乃如來安慰聖女之文。】

  【聖女聞空中有聲,能示母處,即時仰首,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方威神大德,寬解我憶母之憂慮。我自失母以來,日夜憶母、戀母,無處可問,知母生界。”當時空中又有聲報女曰:“我是汝所瞻禮者,過去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我雖滅度,而法身常住世間。見汝憶母倍于常人之情;衆生是如來所度,分內之事,故來告示。”】

   【婆羅門女聞此聲已,舉身自撲,】撲就是沖向前面,【支節皆損,】四肢骨節都跌損了,因爲很虔誠,沖力太大了,趕快希望佛告訴我們,【左右扶侍,良久方蘇。】良久是甚久的意思,蘇就是醒過來,經過很久她才醒過來,太虔誠了,太感動了,憶母又感謝世尊來開示,【而白空曰:願佛慈愍,速說我母生界。】我母親在世誹謗叁寶,輕視叁寶,現在出世在哪一道,【我今身心將死不久。】我不久也要往生了,當然這表示她很誠懇,【時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告聖女曰:汝供養畢,但早返舍,】你早點回去,【端坐思惟吾之名號,】就…

《地藏本願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與輪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