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拦,如果没有那个女居士,会被打死,拦住之后告诉他们:他头脑稍微有点异常,真的很抱歉。虽然说他精神有些异常,但你动到三宝,我告诉你:那不得了,他有现出家相,(打出家人)罪过跟因果不得了,非常严重。
【时婆罗门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计当随业,必生恶趣。】我们要记住!把笔拿起来,作个笔记:我们生命的终点,随四种力量而去,第一个随愿而去,如果有修行的人他会随着他的愿力,比如每天发愿、回向、打八关斋,一心一意求生,那么这是圣人,圣者乃至于正信的佛弟子,随愿;第二叫做随业而去;第三随念,你的念头,临命终为什么要助念,就是你的念头很重要;最后一个叫做随习气而去。这四种力量决定我们临命终的去处,你的习气若盖过你的愿力,你不会往生,难往生,我们发心大,压过平时的习气跟念头,决定往生,所以随愿而去成圣,随念而去变成善恶六道,随业而去有轻重,随着习气而去就看你平时在世造什么业,比如你爱穿高跟鞋,走起路来蹬蹬。。,下辈子出世当马,穿一辈子,不可能脱下来,当马就穿一辈子高跟鞋,你这辈子很爱漂亮,又没有修行,下辈子出世当什么,当孔雀,很美,真的。不然有的人怎么一出世就会跟神讲话,神要附身还得看人,你知道吗?像我阿姨她会发作,乩童,被神附身的时候,七星剑就开始挥舞了,她自己也不晓得,神要附身,他宿世要跟鬼道有相通才有办法,你随随便便要附身,你附身看看,多会附身,你可曾看过出家人被附身,若这样我说那出家人有问题。所以业力就是这样,念头跟习气(宿世的习气)就是这样,有的人有阴阳眼,可以看到鬼,经典里讲那就是鬼道的习气未尽,他一出世虽然现这个人身,不过七分的鬼的习气、三分的人而已,鬼本身可以看到阳间的东西,所以在世七分像鬼,三分像人,而于我们,一般都是七分像人,三分看像什么,不一定,看你从哪一道来的,很简单,你看这个业就是很不可思议,有的小孩身上有糖果,你向他讨绝对有,因为他上辈子就布施习惯了,有的小孩你跟他讨一块糖,哎呀,你得在那里等,怎么都讨不到,他糖果给你他就哭泣,为什么?他上辈子贪,所以这个业我们从这辈子的出世就差不多看得出来,生生世世你修什么因缘就走什么路,像师父十岁就梦见我是出家人,读高中就一直想人是从哪里来的,死要到哪里去,一定要娶妻吗?一定要走这条路?娶妻生子,立业,老了牙齿掉得没半颗,装假的又可以拔起来,边洗牙边吹口哨,装好,没事带猫或狗到公园走,再来就准备棺材,这样生命哪有什么意义,读高中就在像这样的问题,这不是宿世的因缘,不然是什么?一受比丘戒之后,那本《比丘戒》才读23分钟,翻开,噢,一直读诵,好像在哪里读过一样,速度非常快,大家都很惊讶,连老和尚都很惊讶,奇怪!你戒怎么诵得那么快,也没有读错,说不定上辈子在大陆看过,前世也许就是出家人,已经不晓得看过几百万世也不一定,对不对?不是这辈子才来修行的。计当随业必生恶趣,【遂卖家宅,广求香华,及诸供具。于先佛塔寺,大兴供养。】
【此乃圣女为母兴供之文。】
【圣女有智慧,据因识果,】就是了解因果,根据因就了解果,【知母在世,心生邪见、不信罪福、拨无】就是否认,哪有什么【因果】谁看到因果,看隔壁的杀人放火,你看看现在人家过得很好,盖楼房,哪有什么报应,没有,反而我这个老实人一辈子不曾做过坏事,穷得连鬼也不抓去,他自己就埋怨,觉得没有什么因果,所以有的人都不相信因果,因果是还没来,不是没有因果,因果是绝对有的,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一切罪中,以不信真理之罪最大),】不相信因果稳死的,就为非作歹,【计其不信之罪,死后必随罪生于恶趣。如何能救呢?唯有供养,仗三宝之力,方能赎罪。逐卖其家宅,以资财广求香华,种种供物,】就是都施舍,【至觉华定自在王塔寺中,大兴法界供。供养先佛及现在众僧,以此功德,回向阿母。心大故供大,故曰“大供养”。】 在这里我才告诉诸位,我们若是正信的佛教徒,在世时你就要处理好你的财产,百年之后你就功德无量,就是说你身后遗留的钱,懂得交代后代的人为你作功德,要不然你现在一息不来,你又自己一人没有后嗣,你不赶快想办法多少布施一点,到百年之后要作功德就来不及了,人何时要死不晓得,不要等到死了才来超度,应该平时就要发这个善心,一心一意,量大就福大,供养大,福报就大。
【见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画威容,端严毕备。】毕备就是完备,【时婆罗门女瞻礼尊容,倍生敬仰。】因为是像法,佛已经不在世了,当然就以佛像为主,你若去回教的清真寺里面都空无一物,戒律不准崇拜偶像,要朝拜都先洗脚洗手,其他的,包括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都有像,让人礼拜。
【此乃敬如来之文。】
【圣女用种种供品陈列在前,至诚供养先佛,举头一望,见觉华定自在王形像在大殿中,塑画逼真,】画得很像,【宛如佛在,】宛就是好像,好像佛在,【威德慈容,相好毕备。圣女至诚作观,一瞻一礼,如在佛前,倍生恭敬孺慕。】孺念ru二声,像小孩子那样的思念父母,比喻思念深切叫做孺慕,倍生恭敬就是恭敬佛、思念佛的意思,一切都在想像当中,你想佛,佛就在你的心中,所以观想佛很重要,观想我们坐在莲华上,观想三宝,【至诚作观,礼佛功德难思议。】
【过去空王如来涅槃后,有四比丘同学佛法,功用力故,逼出无量烦恼;】但若我们无始劫来【烦恼力大,不能自持,】控制不住,【欲作恶业,将堕恶道,忽闻空中声曰:“比丘,赶快入塔观像,与佛在世,等无有异。”四比丘即时入塔观佛像,睹眉间白毫相,即作是念:“如来在世,与此何异,愿佛大人相,除我罪垢。”由观像忏悔因缘故,八十亿劫不堕恶道;】在座诸位,今天打八关斋戒是打整天的,看你的功德有多大,【后成佛果,东方阿(门+众),南方宝生、西方无量寿、北方成就佛。可知观佛如佛在,】这句很重要,在经典这样告诉我们,印光大师也这样说,如果你能够把假佛当作真佛来拜,那你真的是心中有佛,站在大殿做晚课,没有因为它是石头刻的,或是用画的,我都非常恭敬在那里作功课,可知观佛如佛在,【礼佛功德难思议。】所以我们家里若设佛堂,卧室或什么地方最好能够把它稍微隔一下,作一个拉帘拉起来,因为有时候会穿睡衣或衣衫不整,当然家里要是比较宽敞,能做一个佛堂最好了,若不宽没办法,最好用一个拉帘拉起来,把佛像遮住,才不会在佛前晃来晃去,比较没礼貌,当然不是说你这样遮佛看不到,是恭敬心。
【私自念言:佛名大觉,具一切智,若在世时,我母死后,傥来问佛,】傥tang三声,是假设、如果。假使来问佛,【必知处所。】一定会知道地方,【时婆罗门女垂泣良久,】垂就是垂泪两行,因为孝顺,又思念佛祖,【瞻恋如来。】世尊就现身了,【忽闻空中声曰:泣者圣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处。】我现在就指示你母亲的去处,因为在世轻视三宝,死后堕哪里指示你一下。
【此一段文,圣女欲知母去处。】
【圣女供佛、礼佛毕,欲知母去处,】往哪一道往生,【私心自念:】自己私下,这个私心不是自私的心,是私下的意思,私下就这样念:哎呀!【“佛名大觉,觉一切法,无一法而不觉,假如佛在世,我去问佛,必蒙佛慈悲指示我母所生之处,令我心安,而今佛灭度,谁人能告我!”】谁可以告诉我呢!【思而复思,不觉垂泪两行。】就一直哭泣,因为太虔诚,太感动,一方面母亲往生,一方面思念佛祖,【良久,无可奈何!唯要再瞻礼如来,因纯孝动天,】孝心感动天,【至诚感佛,忽闻空中有声,告曰:“泣者圣女,勿过悲哀,我今指示汝母所去之处。”】
【婆罗门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向虚空这么说:【是何神德,宽我忧虑。我自失母已来,昼夜忆恋,】白天也想,晚上也想,【无处可问】我不晓得要问谁,【知母生界。】要问谁才知道我阿母到底往生哪一道,【时空中有声,再报女曰:我是汝所瞻礼者,】你所顶礼的【过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其实佛没什么入涅槃,佛的法身常住,他哪有什么入涅槃,所以有感就有应,这句话你可要记得,有因就有果,我要是很虔诚,自然就会感应,所以过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见汝忆母倍于常情,】超过一般众生,【众生之分,故来告示。】因为这里太简略了,看不懂,见汝忆母倍于常情,还看得懂,众生之分,怎么突然跑出这句,意思就是度众生的职责是如来的本份份内之事,众生之分是说度众生的事情是如来份内之事,分就是职责,职责就是度众生之分。
【此乃如来安慰圣女之文。】
【圣女闻空中有声,能示母处,即时仰首,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方威神大德,宽解我忆母之忧虑。我自失母以来,日夜忆母、恋母,无处可问,知母生界。”当时空中又有声报女曰:“我是汝所瞻礼者,过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我虽灭度,而法身常住世间。见汝忆母倍于常人之情;众生是如来所度,分内之事,故来告示。”】
【婆罗门女闻此声已,举身自扑,】扑就是冲向前面,【支节皆损,】四肢骨节都跌损了,因为很虔诚,冲力太大了,赶快希望佛告诉我们,【左右扶侍,良久方苏。】良久是甚久的意思,苏就是醒过来,经过很久她才醒过来,太虔诚了,太感动了,忆母又感谢世尊来开示,【而白空曰:愿佛慈愍,速说我母生界。】我母亲在世诽谤三宝,轻视三宝,现在出世在哪一道,【我今身心将死不久。】我不久也要往生了,当然这表示她很诚恳,【时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告圣女曰:汝供养毕,但早返舍,】你早点回去,【端坐思惟吾之名号,】就…
《地藏本愿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