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本願經講記▪P36

  ..續本文上一頁贊許。即時以一毋陀羅】母陀羅印就是密印,翻譯成中文叫做印相,或者是契印,標志,用這個方便來表現諸尊內證之德,就是我們所講的手印,【臂、兜羅綿手】兜羅綿翻譯成中文叫做細綿,比喻佛的手細嫩。我們人看這個手也有一點命運的觀念,比如說這塊大拇指下的手掌肌肉若比較大塊是比較有福報的人,摸起來軟軟,掌內部的皮膚若比較粗,就表示那個人比較操勞,要做才得吃,手嫩的人一看就知道這是讀書人。佛的手,你若可以跟佛的手這樣握手,細嫩嫩的,整只手全都是沒有毛細孔,在經典裏佛的叁十二相說灰塵掉下來時,會從佛陀身上這樣一直慢慢滑下來,灰塵沾不住,佛的那個皮膚美得不得了,修無量億劫才有辦法修成這種兜羅綿手,是佛的八十種好之一,手足柔軟,我聽過這樣說,手軟的人,身體比較柔的人心腸比較柔軟,比較有同情心,這不曉得真的假的,世間人流傳的。若今天有機會讓佛來摩頂的話,那不得了了,太柔軟了。【摩無量分身地藏之頂,而慰勞之。贊地藏菩薩不辭勞苦,念念在幽冥界救度衆苦,而釋迦如來亦無量劫來在娑婆世界成等正覺。梵網經雲:“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不是《梵網經》講,是《華嚴經》講的,《華嚴經》講:我于娑婆世界八千往返,誦過《華嚴經》的人都知道。【爲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華光王座。”如來在五濁惡世,教化剛強罪苦衆生,說剛強苦切之語,令其心調和善順,降伏煩惱,舍外道邪見,而入佛法無我正見,】無我,這最重要,無我才會快樂,我們現在活得剛好跟佛祖講的不一樣,今天爲什麼會痛苦?因爲有我,我們今天爲什麼會一直放不下?因爲對這個無我的認識不夠,那我是什麼?法身無相,只有剩下一個覺性,覺無法我,這樣你可以真正得到正知正見,【悟真谛理,了生死、入涅槃,有緣的衆生,十分度了八九,尚有一二宿業、習氣重。是以此次成佛分千百億身,對機設教說種種方便,引歸佛道。釋迦心事唯有對地藏說,因釋迦與地藏皆是發願度苦惱衆生,所謂“同氣相求,同聲相應”。】 這個語出《周易》的乾卦,乾就是陽,意思就是同樣的音聲可以互相應和,相同的味道可以互相融合,物以類聚的意思,比喻說志趣相投的人很自然的結合在一起,所以說在座諸位,我們今天踏入叁寶門中,很自然就跟叁寶同一個志向,以後大家都要成佛作祖,都要解脫、了生死,自自然然進來講堂你不行善都不可能,這裏沒有惡讓你造,你要造什麼惡呢?來這裏就是看到佛祖、聽到的就是法,再來親近的就是師父,現這個僧相,所以說進來這裏六根全都清淨,不講是非不罵人、口業清淨,每天來叁寶這裏,這個氣就不得了。有個人乩童附身,這個氣很可怕的,在家裏很痛苦,他說要拜托師父幫他,我說:好,來五樓,我現在在忙。進去,靜默,也不會跳,開始一直舒服,我還沒有加持、念咒,統統沒有,只是看他而已,他說:師父,進來很舒服。我說:不然你再走出去看看。走出去待會兒又痛苦,又進來,唉呀,怎麼差別這麼多,就是踏出去一步,頭就開始暈眩了,再走進來,好了。他這個氣,龍天護法,每天念咒,這個要歸功于我這些徒弟,早課、晚課楞嚴咒,金剛護法全都請來,不是我行,是徒弟行,徒弟在七樓誦經,氣貫穿到五樓,我毫不費力氣,也沒幫他加持,進來就靜靜的。所以我們今天來這個地方培養這種氣息,佛在心中,慈悲喜舍,一貫道最好辨識,剃平頭穿國父的中山裝,都沒有色彩,女衆幾乎沒有化妝,皮膚黝黑,每個人幾乎都是這樣子,一看就知道一貫道,若讀佛學院的同學來,還沒出家,很好辨識,第一、沒有化妝,第二、一定會穿出家鞋,再穿俗家服,不會穿很漂亮,我說:你是佛學院的同學。對,師父你真厲害!其實也沒什麼,人看久了自然看得出。我今天出家,若走向相命的行業,吹噓下去他馬上昏了(如癡如醉),晚上馬上跟我走,去拜佛、念佛、誦《金剛經》,真的,我若做相命的,我會對每一個人說:你業障很重,你要念佛,文殊講堂有在作水陸、梁皇,你去報名。(自笑)【釋迦滅度唯有將極苦衆生付囑地藏去度。故見面摩頂,先安慰之。】

   【吾亦分身千百億,廣設方便。或有利根,聞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勸成就。或有暗鈍,】暗鈍就是差,根機很爛的,講了老半天,【久化方歸。】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這確實如此,利根就是利根,真的,像我去臺大上課時,上完後一個男學生,很瘋狂,說:師父,我跟著你出家。我嚇一跳。有次去文化大學上課,安排在教授休息室,一個讀研究所的女孩子,說:師父,我跟著你出家,你幫我剃度。才聽幾堂課而已,她就發現這是真理,她說:我讀書做什麼,讀中文的研究所,出來就是教書,賺錢,之後嫁人,然後整個世界就是老公。你看,利根的人,非常利根性的人,聽完發心就要出家,我告訴她:這個發心是好的,但是要時間,慢慢來,這不能急,而且我也不剃度女衆,對不起!有的人根機很利,有的人很嚴重,要搞很久才會入門,叫他慢慢改。【或有業重,不生敬仰。】業障很重的人,看到叁寶有時候會遠離又毀謗,【如是等輩衆生,各各差別,分身度脫。】

  【此乃衆生根機差別之文。】

  【衆生機宜,各各不同,有的離欲祛聰,】祛qu一聲,聰,在旁邊寫兩個字:世智,世智辯聰,這個祛聰就是說有的人能夠離開世間的五欲六塵,而且可以遠離去除世間的世智辯聰,世智辯聰就是什麼?喜歡辯論,閑著沒事就在那裏辯論,到後來就無聊,無聊就兩個打架,爭得臉紅脖子粗,兩個都不會解脫,所以真正懂法的人是消化,放在內心,無論聽到什麼,看到好人、壞人,根機利的、差的,全都笑一笑,都可以消化它,不會卡住。【根性最利,一聞即悟,信受佛法。如舍利弗,從馬勝比丘】他看馬勝比丘威儀很好,舍利弗父親是當時的婆羅門教,很了不起,母親是學者,後來他拜懷疑六師外道的懷疑論的一個外道,舍利弗只是看馬勝比丘走過去而已,噢,怎麼有這麼威嚴、莊嚴的人,就問他:你的師父是誰?平時跟你講什麼法?馬勝比丘回答:我出家日淺,還不了解我師父是講什麼,不過我師父常常講一句偈,【聞佛偈,曰:“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一切都是緣生緣滅,所以釋迦牟尼佛悟道最偉大的就是四個字,緣起性空,所以《心經》很重要,玄奘大師要去西藏取經的時候,經過八百裏流沙河,天魔、鬼怪什麼都會幹擾,玄奘大師念什麼都沒用,就合掌念《般若心經》,全部馬上都退,這在《高僧傳》裏有講。因爲《心經》講空,空就是極至,佛陀思想的極至就是空性的思想,空就解脫,我們今天就是什麼?有嘛!有煩惱嘛!放不下嘛!有這樣、那樣,每樣都痛苦,所以我們若了解緣生緣滅的東西,無一法可得,馬上就解脫了,佛法其實不是很困難,就看你肯跟不肯,【舍利弗一聞,便證初果。目犍連再聞,亦證初果,此皆根利之機。又黑氏梵志,】又稱爲師子王迦羅比丘,一開始修四禅的,住香山的婆羅門,飛行自在,能夠講說經義,有一天,閻羅王來聽法,說:梵志,再七天後你的生命就沒了,死後會墮地獄。這個梵志很憂愁,後依香山諸神的勸,你要去跟隨佛出家,若諸漏得盡,煩惱若盡,一時就增壽。黑氏梵志就這樣而來,皈依佛,證阿羅漢果,他遇到佛的時候,【手執合歡梧桐花來供養佛。世尊曰:“放下著。”梵志放下左手之花。】他沒有禅宗的思想,認爲放下可能是放下手上的花,【世尊又曰:“放下著。”梵志又放下右手之花。世尊又曰:“放下著。”梵志即問:“今我兩手俱空,還教放下個什麼?”佛言:“我教你外放下六塵;內放下六根;中放下六識。”】六識就是分別跟執著的心,有的人講第六意識只有分別心,錯了,第六意識是分別心強,執著心弱,第七意識是執著心強,分別心弱,這個要弄清楚,只是因爲功能的特殊才分六跟七,【梵志依教,即時證無生法忍,】你看,只叫他放下而已,佛只講叁句而已,放下,放左手的花,放下,放右手的花,再來,放下,就證無生法忍,叁句話差不多二十秒而已,我們搞多久,放下了?【也是利根之人。再有一日,外道來見佛曰:“不問有句,不問無句,請世尊道。”】道就是說。【佛默然。】就是沒有意義的意思,講這個都是觀念遊戲,因爲有當體即空,說無,具足一切法,也是戲論,佛陀因爲他問的是戲論,所以不答,【良久,外道即悟,】噢,原來佛陀的默然真正的顯出道,不是觀念遊戲,道不是有,不是無,道即是有,即是無,不是觀念遊戲,不是在那邊逞口舌之快,道是真正的解脫,原來不講話也是真正的道,佛多麼偉大,沈默也能夠讓人家開悟,【作禮而去。阿難問外道得個什麼道理作禮而去?世尊曰:“譬如良馬見鞭影,即入正道。”】佛經裏講馬有四種,第一種,拿一根皮鞭,鞭影一擡起來,在空中閃一下,啪!還沒打到,它就跑很快,這就是上根利智的好馬,這比喻我們世間有一種根機很利的衆生,他只要聽到世間是痛苦,緣生緣滅,世間是假相,一切法無我,馬上入道,馬上知道生死、六道輪回的可怕,這是好馬,一匹良馬就是碰不到伯樂。第二種,馬鞭閃一個影子,這馬不曉得要跑,要從屁股啪一下,稍微點一下,就知道要修行,世間就是這種人,來師父這裏給他聽錄音帶,或是看到師父的相片,出家很莊嚴,我也要剃度披袈裟,或是送一本《念佛感應見聞記》,或《廣欽老和尚開示錄》,回去翻一翻,要來出家了,稍微經過啓發,就要聽了。第叁種,比較麻煩,打一下沒用,要拿棍子,用揍的,走啦!撞一下,馬的屁股很痛,就趕快一直跑了,那就是生重病的人,平時告訴他:你可要拜佛,因果要注意。他沒有在意,有一天生重病了,要死不活的,大家都不理他,還要他去死,就開始掉眼淚,人情世故冷暖如水,只有佛門是我的皈依之處,這…

《地藏本願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與輪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