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本願經講記▪P5

  ..續本文上一頁等,九百九十五佛出世,每一佛出世都說法教化一切人,因爲人人都有佛性,所以從本性起修,功圓果滿,皆可成佛。但是一般的人迷而不悟,佛就應根機說法,對機說法,令其自覺,因爲我們人根機不同,佛說的法就很多了。釋迦牟尼佛在叁千年前,出世在印度的迦毗羅衛國,十九歲就出家,五年參學,六年苦行,叁十歲就成正覺。說法四十九年,講經叁百余會,其中所說的經,就有一部叫做《地藏經》。【何故佛要說“地藏經”呢?因爲佛臨滅度時,還有許多衆生未曾悟道,在苦海中浮沈,佛意特將此等衆生,交給地藏菩薩去度,】我們就是要靠地藏菩薩,因爲佛已經入涅槃了。【故說此經亦是托孤咐囑經。】托孤簡單講就是年幼無父叫做孤,凡是沒有父親我們稱爲孤兒,托孤就是把孤兒托付給人家撫育或者是照應,簡單講就是拜托人家,就是托孤,那麼這咐囑呢?就是叮咛的意思,故說此經亦是托孤咐囑就是無依無靠的這些衆生,我交代地藏王菩薩讓你去負責。【此經在天上,佛爲報母恩而說,又可以說是“佛門孝經”。地藏菩薩在因地中,多次爲救母難,發大誓願:“度盡衆生,方證菩提。”】我第一次看到地藏菩薩,我嚇一跳,我不敢發這種願,衆生度盡,方證菩提,我說這怎麼度得盡,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這種願你敢發嗎?地獄怎麼度得完呢?衆生怎麼度得盡呢!當然就不可能,不可能,你永遠要作菩薩,我不要這樣,我們該度的衆生度完,我們就要作佛了,發這種願,很驚人,這個願我第一次看到:啊!嚇死人了,發這個願,噢!這個不得了了!趕快跟他老人家磕頭,真的要對他磕頭,這種願只有地藏王菩薩敢發而已,沒有人敢發這種願,你敢嗎?你敢發這種願嗎?現在別說我,你敢嗎?You dare

  Dare you

  你不敢發這種願?我不敢,至于你們,我不曉得。有的人也是有跟著地藏王菩薩發這種願的,以前有一個徒弟,這是公案,一個徒弟看到這個,噢!我也要像地藏王菩薩一樣,下地獄救度衆生,他的師父就:來!來!來!他師父聽到他發這願很高興:來!他師父剛好站在香爐的旁邊,師父叫他過來,這徒弟很歡喜,我發這個願,師父一定很贊歎我,他師父拿起那束香,往他腹部碰觸一下,啊!(燙得受不了的樣子)他說:師父!你怎麼拿火燒我,用這個香燒我。師父說:這麼一點點香就受不了了,還下地獄度衆生,笑死人了。這一點點香才幾支而已,這樣就受不了了,你下去地獄,地獄全是火,你要救度衆生,這笑死人了。所以徒弟不要太囂張,他師父就對付他,對不對?我是不會這樣,我的徒弟若說他要下地獄救度衆生,我會叫他到七樓那裏佛祖面前坐著想叁天叁夜,你想想看,你現在有辦法嗎?冷靜才發願,我是不會拿香碰觸他,那一定受不了的,那還用說,對不對?發願,飯可以讓你吃飽一點,多吃幾碗,願不可以讓你隨便亂發,力量不夠就是力量不夠,不要隨便亂發願。底下,因爲佛入涅槃,就是這樣特別交代,所以還有很多衆生沒有救,因此就交代地藏王菩薩發大誓願,【以此功德願力,令多生父母離苦得樂,轉凡入聖,說是佛門孝經,一點不差。地藏菩薩以大神力,時時處處,度化衆生,離叁途苦,得人天樂;在人天道上,方能修行悟道,又可以說此經是“人天因果經”。此經佛說已有叁名,】就是說這一本不一定是《地藏本願經》,這有叁個名稱,諸位!翻開208頁,中間有黑字體的:佛告普廣,此經有叁名,第一名叫做《地藏本願經》,也可以說《地藏本行經》,也可以說《地藏本誓力經》,叁種,所以大部分都是按照第一個名字,《地藏本願經》。好!翻回來,【我不能盡說其義,希望各人自己去研習領悟。】

  【平常諸方講經,多用天臺宗五重玄義】像我們講過《法華經》,或者是《般若心經》等等,都用五重玄義,包括我們講《彌陀要解》,《彌陀經》種種都用五重玄義,天臺宗的五重玄義,【解釋經題,我今亦不能例外。】也不例外。但是他這五重玄義講得太簡單了,只有幾個字而已,我們看【五重玄義,】什麼叫五重玄義呢?就是一部經用五種角度,然後探討它的深入微妙的道理,叫做五重玄義,用五個角度來顯示一本經深奧的地方,五重,五層嘛!五次,五個角度來顯示一部經的重點是什麼,叫做五重玄義,【玄者微妙難思,義者深有所以。】“所以”就是原因,就是理由。義者就是深有所以,就是說爲什麼這麼深呢?因爲有它的道理,“所以”就是道理,深得很有道理。【五重者:一釋名、二顯體、叁明宗、四論用、】第【五】到底是小乘還是大乘的藏、通、別、圓,第五叫做【判教相。“名”是假名:】每樣都是假名,但有假名,都無實義,世間都只是一個名而已,真的,這世間都只是一個名而已,假名。比如說今天這個查理士布朗遜,若出世在臺灣,他的名字就不是叫做查理士布朗遜,他說不定叫做林青宗,或是林大頭,或是陳宗謀等等,都叁個字而已,出世在臺灣就是大部分都叁個字而已,假名嘛!對不對?都是假名。像我們若到日本,或是說我們就要變成取一個日本名,日本名有時候都是四五個字,什麼石丸如次郎,五個字,以前的叁船敏郎,名是假名,【法本無名,諸佛爲法安名。】諸佛爲法安名,當然要安上這個名,這是茶壺,這是桌子,這是電風扇,這是牆壁,一定要安上假名嘛!不然我們要叫什麼名呢?【假名之下,必有實“體”,】 一定有實體,當然假名當中。。。,其實實體就是空體,實體就是空,哪有什麼實體呢!實體也是文字,所以其實必有實體,實體就是空性的般若智慧,那麼假名之下一定要有相應于般若的智慧,所以講來講去色心二法都是般若智慧的顯現,【行者尋名得體。】尋名得體,比如說這是桌子,它的假體是什麼?它的假體是木板,它的真體呢?真體是空,那麼我們這個色身的假體是什麼?假體是四大,真體呢?真體就是佛性。比如說這個毛巾它的假體是什麼,它的體有兩種,一種假體,體就是絲線所作成的,毛巾,這是假體。它的真體是什麼?它的真體就是法性,叁法印裏面諸行無常,就是空,法性,所以它的假體就是絲線,真體就是空,法性。我們這個假體就是四大五陰,真體就是覺性,就是佛性。行者尋名得體,得到這個體性,【“宗”是宗旨:體非宗不會,】把筆拿起來,這個“會”是領悟的意思,你這個體它是無形相的東西,體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法體,法身,無形,無相,無長,無短,當然理要有宗旨,你沒有宗旨你怎麼能夠領悟呢?所以說不能用無形無相來代表,要有宗,【得旨會體。】得到這個宗旨,你就可以會到空性的體性是什麼,【“用”是功用:】功用,每樣東西都有作用,所以【無量功用,不離本宗,因】爲有作【用】,所以可以【明宗。功用現前,力有深淺,】一本經、一本經它的作用不同,有小乘經典、有大乘的經典,有範圍比較大的方廣的經典,也有阿含,【則“判”歸大小權實“教相”矣。是名五重。】來判歸這本經典到底這是什麼大乘、小乘,是權教、是實教等等,那麼底下就《地藏經》來判這個五重玄義,以什麼爲體,以什麼爲宗,爲用,以什麼爲五重玄義。

  【此地藏經以人、法爲“名”。】 地藏,人,本願,這就是法,以人法爲名,【以諸法成就爲“體”,】 要成就一切衆生的諸法,他可以離苦得樂,所以可以證到【真如也。】體都是以真如,大乘的體都是以真如爲體,【以願力度生爲“宗”,】 所以要發願,要度衆生,地藏菩薩發的願比較大,我發的願比較小,我發這個願是到我眼睛閉上(往生)的那一天,我希望佛教能夠很興盛,我只發這個願而已,其它什麼下地獄度衆生,什麼。。。,沒有,我沒有發願,有的人也是像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有的人嫌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還不夠,還加願,你比阿彌陀佛還行,還加(願),自己加,想到就加,想到就加,阿彌陀佛發四十八,我發五十八,多十願,這不簡單,我沒有,我沒有發什麼願,胸無大志,對不對?先到極樂世界再說。以願力度生爲宗,【依理發願也。以斷惑證真爲“用”,依法修行也。以引權入實爲“教相”,】 引權就是用方便,入實,實就是實相,就是用這個方便引入實相的教相,【滿衆生願也。】到實相當然就見法身了,實相就是法身,【略標此經五重之義。】所以他這個地方五重玄義講得太少了,太簡單了。

   【古德釋經題,有七種立名,】七種立題就是說佛經的這個經題【不離人、】有時候用人,有時候用【法、】有時候用譬【喻】,【(單叁、】就是人、法、喻叫做單叁,什麼叫做【複叁、】就是有時候人法、人喻或者是法喻,人法立題,像《地藏本願經》,地藏就是人,本願就是法,所以說有時候是人法,有時候是人喻,有時候是法喻,這個叫做複叁式,【具足一)。】就是人、法、喻都具足,以往都是舉這《大方廣佛華嚴經》,人法喻統統具足。我們再看下去,【以人立題者,如阿彌陀經。】阿彌陀佛是人,【阿彌陀是梵語,此雲“無量光”,即見性悟道之時,其光明無量:阿彌陀又名“無量壽”,】 我們今天爲什麼要念阿彌陀佛呢?我們就是要得到無量光、無量壽,所以念佛的人最聰明,用佛祖那塊大的磁場,用我們這個心的念力跟佛的大磁場感應,所以師父還是一直主張修淨土的人,可以說是十拿九穩,可以說萬修萬人去,只有你真的如理如法的修持,精進不懈,生死簡直是易如反掌,就怕你對淨土沒有信心,對淨土沒有信心免談,否認大乘的人,根本連談都不要談,他的光明無量,阿彌陀又名叫無量壽,【吾人得法之時,了諸法本來,不生不滅,常住世間,法壽無疆。】無疆,這幾句我不曉得到底。。。,也不曉得在座諸位,有幾位可以體會到了諸法本來不生不滅,我不曉得到底在這裏,在座諸位有幾個可以體會這幾句話,你若體會這句話,哇!你是世…

《地藏本願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與輪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