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本願經講記▪P51

  ..續本文上一頁聽,善思念之,吾當爲汝,分別解說。”】  

   【乃往過去無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說劫。爾時有佛。號一切智成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是佛的十個通號,【其佛壽命六萬劫。】六萬劫,那個時候的地球離太陽就很遠了,繞一周的話就不止是一年,那個繞一周的話就不曉得多少萬年才這樣子。

  【此乃過去佛出世之文。】

  【如來有天眼觀彼久遠,猶若今日,所以過去之事,清清楚楚。過去無量個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說劫,那時有佛出世,其名號“一切智成就”。此佛以智立名,無明破盡,得一切智,知一切法;事理性相,依正因果,無一不知,】事就是一切法,理就是無生,事就是色,理就是空,性就是理,相就是事相,依就是依報,正就是正報,因果,無一不知,【知窮諸法實相得名。】

  【“如來、應供、正遍知等”,是佛通號,佛佛皆然。】這過去都解釋得很清楚,這裏簡單讀一下就知道。

  【“如來”者,仿同先德號。】仿就是效法學習別人的樣子,以前成佛叫做如來,現在成佛也叫如來,乘如實之道來度衆生叫做如來,【今佛出世,如古佛再來。】

  【“應供”者,堪爲福田號。具智、斷二種功德,】這個作一下筆記:這個智令入菩提,斷呢?智德令入菩提,斷德令入涅槃。顧名思義,智德是先天具足,衆生本具的了因佛性叫做智德,爲什麼?因爲有智慧他就可以達到這個佛果,因爲我們有智慧、智德,所以能照了一切事理,所以能入這個菩提。至于斷德,顧名思義叫做斷煩惱,那麼這個叫做緣因佛性,借著斷煩惱的因緣,衆生所本來具足的這個緣因佛性,一直到佛聖果這叫做斷德,乃是斷盡一切妄惑煩惱。所以這個智德是菩提,斷德是涅槃,二種功德,【堪爲衆生福田,供養者,得福無量。】這叫做應供。

  【“正遍知”者,遍知法界號。十法界事理性相因果,無一不知故。】

  【“明行足”,果顯因德號。因中修福修慧,果上福足慧足。慧足名“明”足,福足名“行”足。】所以叫做明行足。明行足就是福慧具足,由這個果顯這個因位的德號,在因中來講是修福修慧,所以果上來講叫做福慧兩足尊。

  【“善逝”者,妙住菩提號。一去不再來,一證菩提,永不再起煩惱,如礦成金,】肮髒的去除,它就【不重爲礦。】金礦。

  【“世間解”,達僞通真號。】僞就是假的,不真實的,了解這個假的,不真實的這個號,【覺了世間法,當下就是佛法。六祖曰:】這《六祖壇經》裏面是悟法傳衣第一,六祖這麼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在這個生滅法,不離世間覺,你只要覺,覺什麼?覺緣起當下就是性空,了解緣起當下就是性空,這樣就無一法可執著,你就保持清清淨淨的心,不要執著任何東西,雖然分別,分別得清清楚楚,雖然執著,執著那個不執著的覺性,堅持自己的覺性,所以說分別跟執著是就凡夫而言,至于佛的分別就是本性不分別,佛的執著則是執著度衆生,就是精進的意思,盡量精進,所以凡夫的分別跟執著是六道輪回,聖人講分別跟執著是方便講,不離世間的覺性,【離】開這個【世】間就是離開這個生滅法,【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就是找不到,兔子沒有角,對不對?離世覓菩提,恰如覓兔角,找不到,所以我們了解法就是當下,你要慢慢的體會,在座諸位!如果一個大徹悟的人,他一定重複的告訴你:你要體會當體即空,要體會緣起性空,要好好的體會“當下”這二個字是什麼意思,煩惱一起來,當下就要消滅它,何以故?不可得故,得了,明天也會消失,明天不消失,後天也會消失,那麼你就知道終點就是起點,起點就是終點,不生不滅就是無始無終,對不對?對了,終點當作起點用,那就解決了,那就沒事了,長伸兩腳臥,晚上沒事,對不對?閑著沒事。我看到有的人學佛學這麼久,講起話來很痛苦,就哭泣,不甘願,我是很憐憫,很同情,佛法那麼好不會運用,這世間哪有什麼委曲,哪有值得我們哭泣的,這個世間值得我們哭泣嗎?我們要哭泣的地方,注意,我們要哭我們自己今天不覺悟,我們要哭我們今天在生死六道輪回裏面,我們今天要哭泣我們沒有辦法擺脫,我們內在那種習氣跟煩惱,我們想盡辦法,要哭這個,你哭別人幹什麼。

  【“無上士、調禦丈夫”,應機說法號。菩薩有所斷,名上士;佛無斷,名無上士。】要斷什麼呢?【佛應機說法,能調難調,調衆生之心猿,】內心那只猿猴,我們內心都有一只猿猴,猿猴就是攀緣這個樹枝,跳來跳去,你看猿猴不曾閑著,猿猴可以說不曾停止的,【禦衆生之意馬,】可以調伏衆生的這個意也是心,心中之馬,所以心猿意馬,其實意也是心,脫缰之馬一直奔跑,一放下去,哇!跑不回來,【降伏其心,故名大丈夫。】

  【“天人師”,攝化從道號。】攝化一切衆生,從道就是順從這個正道,依照正道而行,因爲這樣子而叫做天人師,號而名之,【天結使薄,】結使就是煩惱,天人的煩惱比較薄,因爲他懂得行十善,【人根機利,容易入道。】所以甯願出世爲人,不要出世爲天,出世爲天人來修行就比較困難,因爲五欲六塵太好了,福報太大,自動現在我們的面前,食衣住行都具足,這樣你就愈來愈懶惰,整天只會跑去玩而已,所以說天人要修行沒辦法,經典也是這樣寫,就像那個耆婆也是,他是一個醫生上了天界,世尊過來,目犍連過來,都沒有在打招呼的,大家都趕著要去享受,是不是?佛的大弟子問他說:你這麼急趕去哪裏?怎麼才打個招呼而已。耆婆跟他講:哎呀!我跟你打招呼算是很有禮貌,在這裏天上的人哪有時間跟你打招呼,大家都要參加舞會的,蟠桃大會的,樂得不得了,我還停下來跟你打招呼算不錯了。你看看!天人那種的快樂,快樂到什麼程度,沒時間修行,整天參加那個宴會、這個宴會而已。人間知道,我們人知道病苦,得了氣喘咳嗽不停,骨頭酸、抽、痛,腹瀉,腸炎,頭昏腦脹,牙齒痛種種,有病苦知道,所求不遂,對不對?這樣你就知道要修行,所以甘願出生人間聽到佛法,千萬不要到天上沒聽到佛法,對不對?你再下來你還不是凡夫?不能了生死,再一千百億萬劫,你還是在六道輪回,所以人根機利,容易入道,所以我們要給自己一個機會,要尊重自己的靈性,一定要解脫,【如來說法,無量人、天悟道。】

  【“佛”,覺悟歸真號。自覺覺他,同歸一真;窮諸法之本源,了性相之一體。】

  【“世尊”,叁界獨尊號。天上天下,唯佛獨尊。】

  【其佛住世六萬劫,長壽度衆生也。】

   【未出家時。爲小國王。與一鄰國王爲友。同行十善。饒益衆生。】饒益就是利益,想要利益他的衆生。

   【賢愚經雲:】這《賢愚經》總共有十叁卷,全稱爲《賢愚因緣經》,是元魏朝慧覺法師等所翻譯的,收在大正藏第四冊,是收集種種比喻因緣的經典,內容是關系于賢者跟愚者的比喻,你就記住這樣就好了,這本經專門舉出大藏經裏面的例子,是愚癡跟智慧的種種的這個因緣的比喻,《賢愚因緣經》,【“若聽】這個念ting四聲,就是任憑、順從,若聽【人民,】我若順從人民,【若自己身,出家入道,功德無量。非譬爲比,】不是譬喻可以相比的,【高于須彌、】出家功德【深于巨海、廣于虛空。由出家故,畢成佛道。”此乃賢愚經,贊歎出家功德。大過須彌山、深過巨海、廣如虛空,由出家善根故,畢竟成佛。】

   【四種出家:】

   【(一)身、心俱出家。】這心放得下,是真正的出家人,色身現出家相,內心一心都沒有思念俗家,所以我這裏的徒弟若常常說:我要回我家。我就會罵他:你要回你家,你家在哪裏?你現在是什麼身份?現在是出家。出家,這裏就是你家,文殊講堂就是你家,他現在還執著世俗他父母親那個地方是他家,這樣就表示你還沒出家,若父母親生病,要孝順,回去看,這是理所當然,若沒什麼事,一天到晚跑回家裏,不用多久我就叫你出去了,馬上走,離開,你這樣出什麼家,我出家五年以內,幾乎沒有回到家,除非有公事,比如要當兵,要點閱召集,你不曉得,我, 也有去當兵,去點閱召集四百多個,只有我一個出家人,噢!很明顯,營長出來講話:哎呀!我們今天很難得,這個出家從臺中回來參加點閱召集,我們一定獎品鼓勵、鼓勵。送六塊香皂,只送給我而已,吃素叁個,那二個一貫道的,當兵當多大你知道嗎?當兵若在吃,你看了會昏倒,便當用一個鋁的,這麼大的,師父,你吃素的?我說:那還用問。他說:我給你准備一個素食的。但是你要自己去廚房拿。結果阿兵哥去軍中的廚房爲我准備一個便當,我說:啊,這個便當我要吃叁天叁夜。點閱召集,我穿著出家服去,也沒改變什麼,結果臺上沒轟動,轟動臺下的,如何轟動臺下的呢?都請教我:喂!師父!師父!要如何打坐?我在臺下教,上級在臺上講。【(二)身出家,心不出。】色身出家,但是內心思思念念他的愛人,或是她的老公,或是思維他的老婆,或是思維他的父親、母親,身出家、心沒有出家,哎呀!你看!弘一律師的出家,我看到《弘一律師傳》,哎呀!看到掉眼淚,實在是不得了,這個不是一般人所做得到的,李叔同跑到虎跑寺去,他日本的老婆抱著一個他的孩子,要找他,只要你跟我見最後一面,弘一律師跟他講:你去跟她講沒有這個人,你就當作我得到瘧疾而死。哎呀!我看到這句話,真是大丈夫,至于我,我沒辦法,不然看一下也好,自己生的,沒關系我看一下,(笑)來到虎跑寺沒跟她見面,又趕她,不跟日本太太見面,這實在是很不得了,真的很斬釘截鐵就是這樣,到這裏,你告訴她當作我已經死掉,得到瘧疾而死,不見面就是不見面,結果他太太抱著孩子在虎跑寺繞了好幾圈,…

《地藏本願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與輪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