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乃往过去无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说劫。尔时有佛。号一切智成就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是佛的十个通号,【其佛寿命六万劫。】六万劫,那个时候的地球离太阳就很远了,绕一周的话就不止是一年,那个绕一周的话就不晓得多少万年才这样子。
【此乃过去佛出世之文。】
【如来有天眼观彼久远,犹若今日,所以过去之事,清清楚楚。过去无量个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说劫,那时有佛出世,其名号“一切智成就”。此佛以智立名,无明破尽,得一切智,知一切法;事理性相,依正因果,无一不知,】事就是一切法,理就是无生,事就是色,理就是空,性就是理,相就是事相,依就是依报,正就是正报,因果,无一不知,【知穷诸法实相得名。】
【“如来、应供、正遍知等”,是佛通号,佛佛皆然。】这过去都解释得很清楚,这里简单读一下就知道。
【“如来”者,仿同先德号。】仿就是效法学习别人的样子,以前成佛叫做如来,现在成佛也叫如来,乘如实之道来度众生叫做如来,【今佛出世,如古佛再来。】
【“应供”者,堪为福田号。具智、断二种功德,】这个作一下笔记:这个智令入菩提,断呢?智德令入菩提,断德令入涅槃。顾名思义,智德是先天具足,众生本具的了因佛性叫做智德,为什么?因为有智慧他就可以达到这个佛果,因为我们有智慧、智德,所以能照了一切事理,所以能入这个菩提。至于断德,顾名思义叫做断烦恼,那么这个叫做缘因佛性,借着断烦恼的因缘,众生所本来具足的这个缘因佛性,一直到佛圣果这叫做断德,乃是断尽一切妄惑烦恼。所以这个智德是菩提,断德是涅槃,二种功德,【堪为众生福田,供养者,得福无量。】这叫做应供。
【“正遍知”者,遍知法界号。十法界事理性相因果,无一不知故。】
【“明行足”,果显因德号。因中修福修慧,果上福足慧足。慧足名“明”足,福足名“行”足。】所以叫做明行足。明行足就是福慧具足,由这个果显这个因位的德号,在因中来讲是修福修慧,所以果上来讲叫做福慧两足尊。
【“善逝”者,妙住菩提号。一去不再来,一证菩提,永不再起烦恼,如矿成金,】肮脏的去除,它就【不重为矿。】金矿。
【“世间解”,达伪通真号。】伪就是假的,不真实的,了解这个假的,不真实的这个号,【觉了世间法,当下就是佛法。六祖曰:】这《六祖坛经》里面是悟法传衣第一,六祖这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在这个生灭法,不离世间觉,你只要觉,觉什么?觉缘起当下就是性空,了解缘起当下就是性空,这样就无一法可执着,你就保持清清净净的心,不要执着任何东西,虽然分别,分别得清清楚楚,虽然执着,执着那个不执着的觉性,坚持自己的觉性,所以说分别跟执着是就凡夫而言,至于佛的分别就是本性不分别,佛的执着则是执着度众生,就是精进的意思,尽量精进,所以凡夫的分别跟执着是六道轮回,圣人讲分别跟执着是方便讲,不离世间的觉性,【离】开这个【世】间就是离开这个生灭法,【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就是找不到,兔子没有角,对不对?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找不到,所以我们了解法就是当下,你要慢慢的体会,在座诸位!如果一个大彻悟的人,他一定重复的告诉你:你要体会当体即空,要体会缘起性空,要好好的体会“当下”这二个字是什么意思,烦恼一起来,当下就要消灭它,何以故?不可得故,得了,明天也会消失,明天不消失,后天也会消失,那么你就知道终点就是起点,起点就是终点,不生不灭就是无始无终,对不对?对了,终点当作起点用,那就解决了,那就没事了,长伸两脚卧,晚上没事,对不对?闲着没事。我看到有的人学佛学这么久,讲起话来很痛苦,就哭泣,不甘愿,我是很怜悯,很同情,佛法那么好不会运用,这世间哪有什么委曲,哪有值得我们哭泣的,这个世间值得我们哭泣吗?我们要哭泣的地方,注意,我们要哭我们自己今天不觉悟,我们要哭我们今天在生死六道轮回里面,我们今天要哭泣我们没有办法摆脱,我们内在那种习气跟烦恼,我们想尽办法,要哭这个,你哭别人干什么。
【“无上士、调御丈夫”,应机说法号。菩萨有所断,名上士;佛无断,名无上士。】要断什么呢?【佛应机说法,能调难调,调众生之心猿,】内心那只猿猴,我们内心都有一只猿猴,猿猴就是攀缘这个树枝,跳来跳去,你看猿猴不曾闲着,猿猴可以说不曾停止的,【御众生之意马,】可以调伏众生的这个意也是心,心中之马,所以心猿意马,其实意也是心,脱缰之马一直奔跑,一放下去,哇!跑不回来,【降伏其心,故名大丈夫。】
【“天人师”,摄化从道号。】摄化一切众生,从道就是顺从这个正道,依照正道而行,因为这样子而叫做天人师,号而名之,【天结使薄,】结使就是烦恼,天人的烦恼比较薄,因为他懂得行十善,【人根机利,容易入道。】所以宁愿出世为人,不要出世为天,出世为天人来修行就比较困难,因为五欲六尘太好了,福报太大,自动现在我们的面前,食衣住行都具足,这样你就愈来愈懒惰,整天只会跑去玩而已,所以说天人要修行没办法,经典也是这样写,就像那个耆婆也是,他是一个医生上了天界,世尊过来,目犍连过来,都没有在打招呼的,大家都赶着要去享受,是不是?佛的大弟子问他说:你这么急赶去哪里?怎么才打个招呼而已。耆婆跟他讲:哎呀!我跟你打招呼算是很有礼貌,在这里天上的人哪有时间跟你打招呼,大家都要参加舞会的,蟠桃大会的,乐得不得了,我还停下来跟你打招呼算不错了。你看看!天人那种的快乐,快乐到什么程度,没时间修行,整天参加那个宴会、这个宴会而已。人间知道,我们人知道病苦,得了气喘咳嗽不停,骨头酸、抽、痛,腹泻,肠炎,头昏脑胀,牙齿痛种种,有病苦知道,所求不遂,对不对?这样你就知道要修行,所以甘愿出生人间听到佛法,千万不要到天上没听到佛法,对不对?你再下来你还不是凡夫?不能了生死,再一千百亿万劫,你还是在六道轮回,所以人根机利,容易入道,所以我们要给自己一个机会,要尊重自己的灵性,一定要解脱,【如来说法,无量人、天悟道。】
【“佛”,觉悟归真号。自觉觉他,同归一真;穷诸法之本源,了性相之一体。】
【“世尊”,三界独尊号。天上天下,唯佛独尊。】
【其佛住世六万劫,长寿度众生也。】
【未出家时。为小国王。与一邻国王为友。同行十善。饶益众生。】饶益就是利益,想要利益他的众生。
【贤愚经云:】这《贤愚经》总共有十三卷,全称为《贤愚因缘经》,是元魏朝慧觉法师等所翻译的,收在大正藏第四册,是收集种种比喻因缘的经典,内容是关系于贤者跟愚者的比喻,你就记住这样就好了,这本经专门举出大藏经里面的例子,是愚痴跟智慧的种种的这个因缘的比喻,《贤愚因缘经》,【“若听】这个念ting四声,就是任凭、顺从,若听【人民,】我若顺从人民,【若自己身,出家入道,功德无量。非譬为比,】不是譬喻可以相比的,【高于须弥、】出家功德【深于巨海、广于虚空。由出家故,毕成佛道。”此乃贤愚经,赞叹出家功德。大过须弥山、深过巨海、广如虚空,由出家善根故,毕竟成佛。】
【四种出家:】
【(一)身、心俱出家。】这心放得下,是真正的出家人,色身现出家相,内心一心都没有思念俗家,所以我这里的徒弟若常常说:我要回我家。我就会骂他:你要回你家,你家在哪里?你现在是什么身份?现在是出家。出家,这里就是你家,文殊讲堂就是你家,他现在还执着世俗他父母亲那个地方是他家,这样就表示你还没出家,若父母亲生病,要孝顺,回去看,这是理所当然,若没什么事,一天到晚跑回家里,不用多久我就叫你出去了,马上走,离开,你这样出什么家,我出家五年以内,几乎没有回到家,除非有公事,比如要当兵,要点阅召集,你不晓得,我, 也有去当兵,去点阅召集四百多个,只有我一个出家人,噢!很明显,营长出来讲话:哎呀!我们今天很难得,这个出家从台中回来参加点阅召集,我们一定奖品鼓励、鼓励。送六块香皂,只送给我而已,吃素三个,那二个一贯道的,当兵当多大你知道吗?当兵若在吃,你看了会昏倒,便当用一个铝的,这么大的,师父,你吃素的?我说:那还用问。他说:我给你准备一个素食的。但是你要自己去厨房拿。结果阿兵哥去军中的厨房为我准备一个便当,我说:啊,这个便当我要吃三天三夜。点阅召集,我穿着出家服去,也没改变什么,结果台上没轰动,轰动台下的,如何轰动台下的呢?都请教我:喂!师父!师父!要如何打坐?我在台下教,上级在台上讲。【(二)身出家,心不出。】色身出家,但是内心思思念念他的爱人,或是她的老公,或是思维他的老婆,或是思维他的父亲、母亲,身出家、心没有出家,哎呀!你看!弘一律师的出家,我看到《弘一律师传》,哎呀!看到掉眼泪,实在是不得了,这个不是一般人所做得到的,李叔同跑到虎跑寺去,他日本的老婆抱着一个他的孩子,要找他,只要你跟我见最后一面,弘一律师跟他讲:你去跟她讲没有这个人,你就当作我得到疟疾而死。哎呀!我看到这句话,真是大丈夫,至于我,我没办法,不然看一下也好,自己生的,没关系我看一下,(笑)来到虎跑寺没跟她见面,又赶她,不跟日本太太见面,这实在是很不得了,真的很斩钉截铁就是这样,到这里,你告诉她当作我已经死掉,得到疟疾而死,不见面就是不见面,结果他太太抱着孩子在虎跑寺绕了好几圈,…
《地藏本愿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