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識規矩頌講話▪P11

  ..續本文上一頁

  “六轉呼爲染淨依”:“六轉”就是前六識。前六識的轉動意識,“呼”就是叫,叫第七意識,稱呼第七意識爲染淨依。染,第七意識染,則前六識是染;淨,第七意識淨,則前六識是淨。就像水源,下遊必須依照上遊,下遊一定依照上遊來的。所以說:六轉呼爲染淨依,就是六轉識,前六識稱呼第七意識叫做染淨依,染淨依。所以,修行從根本修,從那個根本修?斷我執,所有叁藏十二部經典,就是叫你修空觀,斷我執。你肯,你現在肯放下我執,你這個修行就勝過無量億劫。

  同學們!佛陀告訴我們:無量億劫以來,我們的生死,是因爲四個字:妄想執著。對不對?我們現在每天在討論:我要了生死。我要了生死。我要了生死……如果我們放下妄想跟執著,不就解決了嗎?同學們!這個放下的功夫,不做行嗎?你不做這個“放下我執”的功夫行嗎?不要管人家的是非善惡,每天回光返照看自己,一切的善人是菩薩;一切的惡人也是菩薩,也是菩薩。世界上沒有幾個人那麼無聊,一天到晚做壞人,要毀謗人家、傷害人家的。這種人也很無聊,無聊到極點了!要做這麼無聊的事情,你也不太喜歡做的。所以,有人喜歡做這種工作,我們也把他視同是菩薩。因此當你的內心裏面,轉變一個觀念,用感恩的,同學們!這個很好用,很好用!感恩心,你試試看!你用感恩心,這個世界對你就是不一樣,完全不一樣,什麼你都感謝他,什麼你都感謝他。

  以前我相很重,剛修行的時候,看到人家批評我們,哎呀!很煩惱!我們現在不一樣,轉一個念頭,感恩,感恩,確實是這樣子,太了不起了,你很了不起!你怎麼樣不對……,是!是!我不對,是!我不對,你好,你好!就這樣子:你好,我不好;你是,我非。直下承當,反正我接受你的看法,避免抗拒的心態,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不取不舍,就是這樣,你講我怎麼樣,我就怎麼樣。是不是?所以,今天誦戒,我就跟徒弟講清楚:如果有一天,你徒弟要我師父走,那我也走,沒有關系!假設我在這邊幹擾到僧團,你們不要解散就好,好好地住下來。對不對?一切法無我,我該走的時候,還是要走。當然弄到這樣,那就落魄潦倒了,那就麻煩大了,那就麻煩很大了!是不是?當然不太可能是這樣子。這樣講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必須以大無我,我的存在,我要利益整個僧團,我住下來;如果我有傷害到整個僧團,我走,沒有關系!你們好好地用功,沒有關系!我也不會說:我真是苦命啊!我不會這樣,本來就是這樣子,一切法本來就無常嘛!該怎麼做就是怎麼做,也無所謂的。第七意識是思量爲性。

  【講】【“第七識”,是思量爲“性”,又是以思量爲“相”;“性”是“體性”,“相”是“行相”;“第七識”雖是以思量爲“體性”和“行相”,但是要加上“恒審”兩個字才能夠相稱。】“恒”是恒常,“審”是審察。它常常一直在執著一個我相,所以,它一直審察著,強烈的一個執著性。【“恒”是“恒常”,無有間斷。“審”是“審察”,非同泛緣。】把筆拿起來,泛,這個“泛”字,廣而有間斷叫做泛,漫無目的叫做泛,非專一叫做泛。非同泛緣,這個“泛”就是它範圍很大,很大很大,它沒有一個目標。是不是?它沒有一個目標。第七意識它有固定的目標,它的目標,就是執著第八意識的見分爲自我,它沒有其他的工作可以做。簡單講:就是無聊,沒事它就是無聊,有一個我相。閑著沒事,到你家去走一走,人都是這樣子,你不相信,你冷靜想想看,你爸爸有沒有這種事情?你爸爸到晚上,工作回來的時候,或者是已經退休了,他閑著沒事了,到隔壁張伯伯的家裏泡個茶;到隔壁的林伯伯、林媽媽的家裏泡個茶,去跟他坐一坐。他坐著,他不曉得要念佛,他不曉得要做什麼。然後,活了七、八十歲;八、九十歲:奇怪!我活了這麼久都不會死,很糟糕,我都不會死,很麻煩了!我活著又不曉得要做什麼,電視又什麼都看過了;世間的什麼肉都吃過了;素食吃過了、肉也都吃過了。結婚生子,已經生了十幾個,十六、七個了,夠多了!不曉得要做什麼?叫我生,也沒辦法再生了,再來就不曉得要做什麼?整天坐在那個地方,不泡茶,不然做什麼?活到最後,變成開始一直覺得很無聊,他不知道要做什麼?不知該如何是好?沒有聽到佛法,他就是這樣,迷迷糊糊。你看這些衆生,他有沒有一天到晚找人家泡茶?找人家談話?爲什麼?他想要填補空虛的心靈,希望能夠跟對方講一講……,結果,七點多,很高興地去跟人家講話,十點多回來卻繃著臉,不爽快!因爲跟人家吵架了,本來是想去跟左鄰右舍泡茶的,泡到後來跟人家吵架了!爲什麼吵架呢?一講到他的媳婦怎麼樣,一講到他的女兒怎麼樣,批評他的兒子,他就不高興了,就回來了!你看我們衆生的可憐、悲哀,到什麼程度?無聊,就産生是非。然後,去那邊坐著:那家的媳婦怎麼樣,那家的女兒怎麼樣,那家的兒子……你不談這個,你要談什麼?談一定談人、事、時、地、物嘛!開會的五個原則。對不對?不然你要講什麼呢?你講來講去,不是講人家是非,你要講什麼呢?我問你:你不講人家是非,你能講多少話呢?他會講:直指人心,明心見性成佛道嗎?以前我們都常唱這首歌:無聊的人,怎麼會如此悲哀……(師父唱)無聊的人,怎麼會如此悲哀。聽到佛法,他就不會,他內心就充滿著喜悅,喜悅,非常非常的喜悅,知足,充滿著智慧、充滿著慈悲、充滿著解脫、充滿著自在,內心裏面:你怎麼樣,我統統原諒你,可以吧!你如何是按怎(臺語諧音),我統統原諒你,你怎麼樣我都原諒你!那就OK了!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當處發生,當處寂滅。慢慢地體會,道就在這個地方。所以說:不同于泛緣,“泛緣”就是毫無目的的。第七意識是專一的,它是專一的。【第六識”,雖有“審察”,但是沒有“恒常”。“第八識”,雖有“恒常”,但是又沒有“審察”。】又沒有審察。【“前五識”,不但沒有“恒常”,連“審察”也是沒有。唯有“第七識”,又是“恒常”,又能“審察”。今列表以明之:

  八識:前五識】就沒有了,空空洞洞的,沒有線條,沒有審察,也沒有恒常。【第六識——審察;第七識——審察、恒常;第八識——恒常。

  第七識,它恒審思量是甚麼東西呢?此識以“思量我相”爲用,就是恒常審察思量“第八識”爲“我”,時時刻刻“相隨”著“第八識”,所以我們“有情”的衆生,從無始至未來,未斷煩惱以前,日夜在大夢未醒中,鎮守昏迷,】然後,【毫無覺悟,這是甚麼原因呢?因爲“第七識”和“四惑”即四個根本煩惱,與“八大”即八個大隨煩惱,“相應”而生起“我相不停”啊!】簡單講:我相就是痛苦的根本。所以,人家說:斬斷,砍樹木要砍那個根,“根”就是我執、就是執著。修行能舍,難舍能舍,這是真的在行菩薩道,這是真的在行菩薩道。如果你冷靜想想看,當然你們是在家人,你們需要經濟的來源生活,對不對?以我們出家人來講,冷靜想想看,你冷靜想想看,我們出家人,也沒有後代。對不對?我們沒有兒子、沒有老婆,什麼都沒有,那你留下財産做什麼?你是要把那個財産放著,然後,把眼睛閉上來,然後,讓徒弟紛爭,或者是讓他們去造業;還是盡快的做利益衆生的工作,把金錢轉換成功德,如果是你,你要做什麼工作?再笨的人也不會留財産,大家都會拼命地一直施舍,再笨的,也不可能會拿這個錢來造業。對不對?十方血汗的錢,你就是要利益衆生、普度衆生,就是這樣子!

  【“六個轉識”,完全是依托“第七識”,“轉”,謂轉變和轉易;第七識染汙,前六識也染汙;第七識清淨,前六識也清淨;所以“前六識”稱呼“第七識”,叫做“染淨依”,由此識染故,令“六識”染,“六”雖行善,猶成“無漏”,】就是前六識雖然行善,還是有漏。【必此識清淨成“無漏”已,】注意!“無漏”的前面加兩個字:加“大乘”,這裏是指大乘的無漏,是指佛果,不是指小乘的無漏。要注意!這裏是唯識學,跟人家談的不一樣。小乘的,是指阿羅漢就是無漏。不!不!不!在大乘的唯識學裏面,一定要到佛果。這裏是講大乘,第七意識清淨,那麼就是佛果,因爲第七意識清淨,第八意識就清淨嘛!對不對?七、八是永遠不能相離的,第七意識一轉念,我法二執斷,到最後,我們所謂的生相無明,那還是第七意識的最微細的。所以,一定要到:金剛道後異熟空,一定要到金剛道,那麼就是第七意識轉最清淨的,第八意識就是清淨。意思就是:第七意識、第八意識是同時清淨,不能分前後的。分前後是爲了講學方便,才講:第七意識是由第八意識轉變過來的;但是,到最後的清淨識,七、八識,第七意識清淨,第八意識同時清淨。對不對?就像這兩只手,第八識這個,第七意識這個靠著,當第七意識斷的時候,第八意識也沒有啊,也倒下來啊!對不對?像兩支蘆葦這樣子依附著,也不是說:第七意識靠第八意識,第八意識靠第七意識,兩個互相靠,因爲互相執著嘛!第七意識的見分,以第八意識的見分爲自我,一卡住,有我執跟法執嘛!我執斷了以後,還有法執,第七意識一落下來,那第八意識做什麼?體會得出來吧!對不對?就是這樣子。【“六”乃得成“無漏”也。】前六識才成無漏。

  七十頁,這是第七意識的轉識成智。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恒摧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極喜初心平等性”:第七意識要轉識成智,要開始的時候,轉到初地菩薩,“極喜”就是初地菩薩。初心,有所謂:入心、住心跟出心,初心就是入心。因爲,十地菩薩,每一地都有入、住、出,入心、住心、出心,我們在《唯識讀本》就已經研究過了。所以,在初地菩薩入心的時候,他開始要轉了,轉第七意識爲平等性,平等性意即是無我執,諸法…

《八識規矩頌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地藏本願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