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識規矩頌講話▪P12

  ..續本文上一頁平等,諸法平等。所以,師父爲什麼感覺到:佛法實在太偉大?因爲它實在是絕對的平等,絕對的平等。

  “無功用行我恒摧”:把筆拿起來,無功用行,無功用,一定要到八地、九地、十地,以及佛地,才叫做無功用行。所謂無功用行,就是已經進入無生的法忍了,已經接近成佛了!那個時候,都是無爲法,都是無爲法,不是用有爲法可以達到的。所以,無功用行,就是不須要、不假任何的造作,直接通真如,只是長養聖胎的究竟、圓滿不圓滿。就像一條帆船要靠岸,你必須要把帆布收起來,收起來以後,它就自自然然地,慢慢慢慢地靠近岸邊。也就是說:到最後要成佛,就不須要任何的功夫了,因爲順著無生,就直通薩婆若海。無功用行,就是八地、九地、十地、佛地。我恒摧,這個要加幾個字:我相恒被摧破,“我恒摧”就是:我相恒被摧破,每一個字加一個字下去,“我”的底下要加:相,“恒”的底下加一個:被,然後,“摧”就是加一個:破,就是破我相。我相恒被摧破。整句的意思就是:一定要到八地、九地、十地、佛地,我相是指法我執,指法我執,法執的我相,法我執,不是指人我執。法我相恒被摧破。

  “如來現起他受用”:前面要加幾個字:轉第七意識爲平等性智的時候,到了這個時候……再講一遍:轉第七意識爲平等性智,這個時候,如來、佛、佛陀,就現起他受用。意思就是:當第七意識爲平等性智的時候,佛陀就慈悲,現起了他受用,他受用就是專門在利益衆生的。利益什麼?利益凡夫、利益二乘人、利益地前的菩薩,他受用。利益一切的這些二乘人,凡夫、二乘人、地前菩薩。

  然後,“十地菩薩所被機”:不但是凡夫、二乘人、地前菩薩;十地,這不是指第十地菩薩,要注意聽!是指從初地到十地,這個不能誤會的!我們一念,念錯,以爲十地菩薩:哦!要到第十地菩薩,才受到佛的加被。不!不!不是這個意思,是從初地到十地,十地是指十個地:初地、二地、叁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是這個意思,而不是專指十地這一個地,是指十個地。從初地到十地菩薩,統統受到如來的加被。

  【講】【第七識,轉識成智,也要到初地歡喜地——“極喜地”,】我們說:每一地有入心、住心跟出心,入心就是初心。初地的,【入心——“初心”的時候,才轉成“平等性智”,由觀自、他有情,】觀自他有情就是觀自他衆生。【及一切諸法悉皆平等;由觀“自他平等”故,大慈悲等恒共相應,即是無“我執”之時。由觀“諸法平等”故,無住涅槃之所建立,】沒有安住在不生不滅的境界裏面,意思就是:從空出假,就是要利益衆生。無住涅槃,也就是說:不能只有安住在涅槃,一定要度衆生,涅槃妙心,當下就是。【即是無“法執”之時。到那時候,方可任運自然,不必再加勉強,】不勉強,也就是不是有爲法了,因爲那個時候是無爲了。【即是“無功用行”,其所執著的“我相”,當然早已摧破無遺了。】你問每一個衆生:他自由嗎?他自由,他內心裏面,怎麼受情緒的影響那麼大呢?他這個自由,只是怎麼樣?只是一個軀殼而已,軀殼而已。對不對?這個軀殼讓你走東走西的自由,你犯法,我把你抓進去關起來,衆生不是關這個身體,就是關在煩惱裏面,衆生一定關一樣的。那麼我們那一些閉關的法師們,誰那麼無聊,自己跑進去關房裏面被關起來?他也沒有犯法,爲什麼要關起來?他找到更大的自由,回光返照。所以,佛教它是徹徹底底的自由,徹徹底底的平等,因爲它空,破一切相。沒有找到這個,世界沒有所謂的真平等的東西,不可能真正的自由。誰會自由?你自由嗎?你會自由嗎?今天你的父母去世,你會很自在嗎?你活一活,活一活,突然你的先生去世,你雖然學佛,你能放得下嗎?能嗎?你今天正在熱戀當中,愛得死去活來,女朋友突然跑掉了,你能放得下嗎?你能保持冷靜嗎?那不行!不行就是還是不自由的。

  所以,我們說:我們將這個身體賣給員外,我們把生命都賣給執著了,賣給執著。我們大家的身體都不能自由,不是只是身體賣給員外而已,連這個心也都賣給情緒、賣給執著,我們沒有自由身。所以,我們不是賣身就是賣心,賣這個情緒,整個賣,賣給執著。執著這個員外很壞,可是你又不能離開它。

  【到了這時候,成等正覺,從“如來”的“法身”,而現起了“報身”,亦即“受用身”。分爲二種:

  (一)“自受用身”,即是諸佛自住法樂的境界,等覺菩薩尚且不知,何況下地

  】“下地”就是初地、二地、叁地……等覺是十地菩薩再上去了,“下地”就是初地到十地。等覺菩薩都不知道,何況初地到十地?

  【(二)“他受用身”,那是爲從初地到十地的“地上菩薩”說法,使得到大乘法樂。“地前菩薩”及“二乘”“五趣”,是皆不能受用的。】統統不可以受用的。好!

  第八識頌

  這是最後了,講到第八意識,第八意識就比較不困難。

  性唯無覆五遍行 界地隨他業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執 由此能興論主诤

  師父解釋一遍:“性”就是叁性:善、惡、無記性。第八意識是善性?是惡性?是無記性呢?唯無覆,無記性,無覆無記性。所以,下面要加叁個字,“性唯無覆”就是:叁性裏面是指無覆無記性,因爲它是非善非惡嘛!然後,五遍行前面加兩個字:“只有”五個遍行心所,第八意識只有五個遍行心所,觸、作意、受、想、思,只有五個遍行心所。

  “界地隨他業力生”:把筆拿起來,“界”就是叁界,地”就是九地。叁界就是九地,九地就是叁界,因爲爲了作偈頌好念方便,所以講:界地。隨他,把筆拿起來,“他”是指前六識,前六識,前六識造業,就産生第八意識的種子,就必須要六道輪回。也就是,叁界九地的六道輪回,是隨著前六識造業的力量而産生的,也就是因爲這個種子,落進去第八意識裏面。所以,叁界九地,意思就是說:第八意識跑到叁界九地的地方,是因爲隨著前六識造業的力量而去投胎。

  “二乘不了因迷執”:把筆拿起來,“二乘不了”加幾個字,加:阿賴耶識的境界,二乘不了阿賴耶識的境界,因迷執,因此而迷惑,有法執的存在。二乘他不了解阿賴耶識的境界,因爲他還有法的迷執。

  “由此能興論主诤”:“論主”就是:大乘說有第八意識,小乘說沒有第八意識,就開始诤論。由此能興大小二乘的诤論,大小二乘的诤論。小乘說沒有第八意識,因爲二乘人:聲聞跟緣覺,他不了解阿賴耶識的境界,所以,小乘說沒有第八意識。大乘說有第八意識,就開始诤論了!由此能興大小二乘的論主、诤論。诤什麼?诤第八意識的存在有否?所以,小乘還是不究竟的,不究竟的。

  那一天,昨天,前兩、叁天泰國比丘來,泰國比丘來,我們法性跟法如跟他談一談……談到涅槃的境界,涅槃,他認爲涅槃就是滅。法性!你有沒有跟他談?小乘講的涅槃就是滅,什麼都沒有,他們小乘的就講到這個滅,就是什麼都沒有,他不曉得妙有,滅了就連妙有都沒有了。所以,小乘怎麼修,都沒有辦法成佛,沒有辦法,還是要透過大乘法的究竟義,究竟義。我不會說泰國話,要不然就去度泰國比丘。去的話,第一門開唯識,講到第七意識、第八意識,僧王也聽不懂,因爲他們沒有讀過第七意識、第八意識。出家,那個泰國比丘,出家出了好長的時間,我看十六年了。十六年,你跟他談起來,他認識佛法還是認識很少,十六年了,泰國比丘。是不是?因爲透過法如的翻譯,我們跟他談一談……他所知道的還是很有限,非常有限。所以,這個經教的通達,並不是說你出家久了就有辦法的,沒有善知識,就是一點辦法都沒有。雖然我們講堂這樣子,每個禮拜上這麼幾堂課程,你能夠熬得住叁年、五年,就不得了了,不得了了!我們教授講的:不得了了!熬得住叁年、五年,就不得了了,每天講,一直熏習……重複,真的!所以說:一定要熬得住,才有根本,太早離開這個僧團,不是一個很有福報的人,不是一個很有福報的人。沒有善知識,就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在《大智度論》裏面講的,《大智度論》裏面講的:它怎麼樣贊歎善知識?善知識是法身父母故;善知識是導航故;善知識者是明燈故;善知識者是般若故,是我們的般若。善知識是六度故,就是行菩薩道、六度的一個依靠。善知識如衣食故,善知識就像我們穿衣、吃飯的重要。善知識如燈塔,一切衆生見善知識,當以舍身命一切供養。在《菩薩戒》裏面講:日日叁兩金,供給法師,日日叁兩金,一天要用叁兩金子,供養法師。日日叁兩金,一錢金子假設兩千元好了,兩千元就好了。一兩金子,一錢兩千,一兩要兩萬,一天要六萬元供養師父,法師哦!日日叁兩金,供給法師,說法的法師哦!你想想看!他對善知識是恭敬到極點。不是像現在,你講他兩句,他就:bye-bye!再見!那有人學佛這樣的?一講他兩句,他噗一下就走掉了,就什麼都不管了,也不曉得自己的法身慧命有沒有根、有沒有定,統統沒有,兩句話他就走了!人家來講:這個法師好。他就跟著這個法師;說這個法師不好,馬上就走了,也不會分辨依法不依人。所以,很可憐、很悲哀,悲哀!所以,法師一天要吃六萬元,哇!太驚人了!《菩薩戒》說:一天要用六萬元供養,六萬元可以買多少粒饅頭了!我每天喝一碗米漿,師父早上沒有吃,中午就吃半碗飯,然後,喝一碗米漿。六萬元,一天吃六萬元,你看可以喝多少碗米漿?一卡車了!對不對?

  所以說,這個是告訴我們:在《大智度論》裏面講的,善知識的重要,沒有善知識,我們的法身慧命、我們般若智慧,沒有辦法産生。所以,在《大智度論》說:我們甯可舍自己的身命,都要供養善知識;甯可舍身命,都不能離開善知識的。同學們!心要把得定,不要受到任何是非的影響,你是大智慧的人,依法不依人,就這麼簡單…

《八識規矩頌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地藏本願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